..續本文上一頁決定信故。「廣大如法界」者,一切余善中勝故。「究竟如虛空」者,無常愛果無量因故。「盡未來際」者,此因得涅槃常果故;一切劫數、一切佛成道數,大供養恭敬無有休息故。
此初願中,有六種大,名爲大願:一者、福田大。如經所謂:「無余一切諸佛一切供養一切恭敬故」。二者、供事大。如經:「一切種具足」故。叁者、心大。如經:「上深信清淨。」四者、攝功德大。如經:「廣大如法界」故。五者、因大。如經:「究竟如虛空」故。六者、時大。如經:「盡未來際」故。』
(127)論雲:『第二大願有叁種法:「一切諸佛所說*輪皆悉受持」者:謂教法修多羅等,書寫、供養、讀誦、受持,爲他演說故。「攝受一切佛菩提」者:所謂證法,證叁種佛菩提法,攝受此證法,教化轉授故。「一切諸佛所教化法皆悉守護」者:謂修行法。于修行時,有諸障難,攝受救濟故。
複名叁種成就:一者、于諸佛所說修多羅等阿含次第,令*輪不斷成就故;二者、證叁種正覺,得證成就故;叁者、修行,乃至如實修行正覺成就故。是故名叁種成就。叁種佛菩提者:聲聞、辟支佛,亦名爲佛故。』
(128)論曰:『第叁大願、「一切成佛無余一切世界住處」者:一切應佛無邊,遍滿一切世界住處故,隨何等世界,諸佛住處應感相順衆生見故,從兜率天來下,乃至示入大涅槃。「我于爾時盡往供養攝法爲首」者:隨彼衆生供養佛方便,以如來所說攝法方便,集功德智慧助菩提法故。「一切處、一切時成一時轉」者:示非前後故。
何故示現彼處住,不在色、無色處?此難處來,不爲我故;起于輕心,不生恭敬,爲遮此等故。何故不住他化自在天等?如來有力能勝處生,舍而不生,爲念衆生故;來生兜率,如是生大恭敬心故。何故人中舍上天樂?愍我等故,來生人中,生增上敬重心故。何故處胎?示現同生增長力故。何故自成正覺?示非余佛教化,現丈夫力成就,非因他得菩提故。何故示現入大涅槃?爲令懈怠衆生,勤心修道故。』
(129)論曰:『第四大願,「心得增長」者,以何等行令心增長?一切菩薩所行教化一切,令其受行心得增長故。彼菩薩行有四種:一種種,二體,叁業,四方便。以此四種教化今其受行。
何者是菩薩行種種世間行有叁種。「廣」者:從初地乃至六地;「大」者,七地;「無量」者:從八地乃至十地。「不雜」者:法無我平等觀出世間智故。如經:一切菩薩所行,廣大無量不雜故。「體」者,如經:諸波羅密所攝故。「業」者,如經:諸地所淨,生諸助道法故。「方便」者,如經: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故,說一切菩薩所行如實地道,及諸波羅蜜方便業故。』
(130)論曰:『第五大願,教化衆生故。何者是衆生?爲何義故化一切衆生?有六種差別:一、粗細差別:二、生依止差別;叁、不淨、淨處差別,四、苦樂差別,五、自業差別,六、自體差別。
何者粗細差別?粗者有色,細者無色。色中粗者有想,細者無想;無色中粗者非無想,細者非想非非想,是名粗細差別。如經: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無想、非想非非想故。
生依止差別者,如經: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故。化生者雲何依止?依止業生故。
不淨淨處差別者,如經:叁界所系故。
苦樂差別者,種種身故,如經:雜入六道故。自業差別者,如經:一切生處故。
自體差別者,如經:名色所攝故,是名衆生。
爲何義化者?爲叁義故。一者、爲信入諸佛所說法中,如經:爲教化成就一切衆生界,令信入諸佛法故。二者、已入佛法中,令入二乘菩提故,如經:斷一切世間數道故。叁者、已入二乘菩提,令入無上菩提故,如經:令住一切智智處故。」
(131)論曰:『第六大願,無余一切世界者,有叁種相,隨入如是世界,智皆現前知。一者、一切相,二者,真實義相,叁者、無量相。
一切相者,如經:廣大無量乃至正住故。「廣大無量」者,一千世界、二千世界、叁千世界故。「細」者,隨何等世界意識身故。「粗」者,隨何等世界意色身故。「亂」住者,非次第住故。「倒住」者,不造舍宅住故。「正住」者,造舍宅住故。是名一切相。「如帝綱差別」者,真實義相故,如業幻作故。
無量相者,十方世界無量差別入故,無量相故。
真實義相者,唯智慧知。余相者,可現見故。』
(132)論曰:『第七大願,淨佛國土相七種:一者、同體淨。如經:一切佛土一佛土,一佛土一切佛土故。二者、自在淨。如經:一切國土平等清淨故。叁者、莊嚴淨。如經:一切佛土神通莊嚴,光相具足故,光明莊嚴衆寶等莊嚴故。四者、受用淨。如經:離一切煩惱成就清淨道故。五者、住處衆生淨。如經:有無量智慧衆生悉滿其中故。六者、因淨。如經:入佛上妙平等境界故。七者、果淨。如經:隨諸衆生之心所樂而爲示現故,顯智神力等故。』
(133)論曰:『第八大願,不令余乘故,如經:一切菩薩同心同行故。』
菩薩行有十種:一者、共集善根無怨嫉故。二者、一切菩薩平等一觀故。叁者、常親近諸佛菩薩,不舍離故。四者、隨意能現佛身故。五者、自于心中,悉能解知諸佛神力、智力故。六者、得不退隨意神通故。七者、悉能遊行一切世界故。八者一切佛會皆現身相故。九者、一切生處普生其中故。十者、成就不可思議大乘故,具足行菩薩行故。
于中,初句顯功德行故。第二、住寂靜等觀故。第叁、聚集解說論佛法故。第四、隨心示現成佛故。第五、自發勝心,合如來法身故。第六、得常不退神通故。余四者以通業得名:一、往余世界,二、自余異身示現,叁、同生往故,四、入不可思議大乘故。」
(134)論曰:「第九大願,顯不空行菩薩行,複行菩薩行,顯乘不退輪行菩薩行故,于中「不空」有二種:一、作業必定不空,身、口、意業所作不空故。聞我音聲即得真實智慧者,明口業不空。心喜恭敬即斷煩惱者,明意業不空。二、所作利益不空。一切衆生有二種苦:一、種種諸苦,二、貧窮苦。對治是二,如經:得如藥樹王身故,得如如意寶身故。』
(135)論曰:「第十大願起大乘行,雲何大菩提?雲何作業?大菩提者,如經: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作業者,有七種:一、示正覺業。二、說實谛業。叁、證教化業。四、種種說法業。五、不斷佛種業。六、*輪複住業。七、自在業。
初業者,于一凡夫道不離一切凡夫道處,乃至示大涅槃故。一凡夫道者,一閻浮提義。閻浮提凡夫道者,可化衆生住處,名爲凡夫道。第二業者,現諸佛境界大神通智力故,隨一切衆生界所應度者,于念念中示得佛道,度諸衆生滅苦惱故,隨諸世界一切可化者,隨心示現佛身。示現佛身者,除諸難處,彼彼勝處生,示除苦、斷集、證滅、修道。第叁業者,以一叁菩提觀法無我,一切法性淨涅槃,令衆生信解故。第四業者,以一音聲,隨種種信解可化衆生,一時皆令心歡喜故。第五業者,示現大涅槃而不斷菩薩所行力故。第六業者,複(往)佛智地一切修多羅等所說法,軌則不失故。第七業,法智通者,觀一切法無性相故;如意神通者,自身現生、住、滅,修短隨心自在故;幻通者,轉變外事無不隨意故。初法智通,不住世間故;如意神,通、幻通,不住涅槃故。
何故唯說此十大願?初願、功德行滿故。第二願、智慧行滿足故。次五願爲教化衆生故:一、以何身?二、以何心?叁、何者衆生?四、衆生住何處?五、自身住何處能教化衆生?後叁願顯自身:一得地校量勝故,二得菩薩地盡校量勝故,叁得一切地盡究竟故。此叁示現如實教化衆生故。發諸大願者,隨心求義故。起如是大方便者,成彼所作方便勇猛故。如是大行者,彼所作行成就故。菩薩住此地,漸次久習起此叁行,非一時故。何以故?此十大願一一願中,有百千萬阿僧祇大願以爲眷屬故。如經:諸佛子菩薩如是安住歡喜地,發諸大願,起如是大方便、如是大行,以十願門爲首,生如是等滿足十百千萬阿僧祇大願。是菩薩住菩薩歡喜地,起如是等願故。何故名大願?光明善根轉勝增廣故。此校量菩薩願勝,有二種勝聲聞、辟支佛:一、常勤修習無量行故,二、與一切衆生同行故。同行者,十盡句示現。
(136)論曰:「于中,衆生界盡是總,世界盡乃至智轉界盡是別。何等是衆生界?衆生界盡故。何處住?世界盡故;所有虛空界,虛空界盡故。說何法教化?法界盡故。隨化衆生置何處?涅槃界盡故,佛出世界盡故。以何方便善巧?如來智界盡故,複隨所緣心緣界盡故。複隨以何界?佛境界智入界盡故。此事已說。盡者:示現不斷盡,非念念盡故。此九種盡,略說叁種叁轉示現。此十盡句增上力故,諸佛以此力常爲衆生作利益故。如是已說願校量勝。」又如瑜伽師地論第四十五卷雲:「若請菩薩,願于當來,以一切種上妙供具,供養無量無邊如來,當知是名第一大願。若諸菩薩,願于當來,攝受防護諸佛世尊所有正法,傳持法眼令無斷壞,當知是名第二大願。若諸菩薩,願于當來,從睹史多天宮降下,如前乃至入大涅槃,當知是名第叁大願。若諸菩薩,願于當來,行一切菩薩正行,當知是名第四大願。若諸菩薩,願于當來,普能成熟一切有情,當知是名第五大願。若諸菩薩,願于當來,一切世界皆能示現,是名第六大願。若諸菩薩,願于當來,淨修一切佛土,當知是名第七大願。若諸菩薩,願于當來一切菩薩皆同一種意樂加行,趣入大乘,當知是名第八大願。若諸菩薩,願于當來,所有一切無倒加行,皆不唐捐,當知是名第九大願。若諸菩薩,願于當來速證無上正等菩提,當知是名第十大願。」
又第四十七卷雲:「由得清淨勝意樂故,爲欲供最勝有情、真實福田、大師、法主,是故引發第一大願。爲欲受持彼所宣說無上正法,是故引發第二大願。爲欲勸請,轉未曾有妙正*輪,是故引發第叁大願。爲欲順行菩薩行,是故引發第四大願。爲欲成熟彼器有情,是故引發第五大願。爲欲往趣諸佛國土,奉見如來,承事供養,聽聞正法,是故引發第六大願。爲淨修治自佛國土,是故引發第七大願。爲于一切在所生處,常不遠離諸佛菩薩,與諸菩薩常同一味意樂加行,是故引發第八大願。常爲利益一切有情,曾不空過,是故引發第九大願。爲證無上正等菩提,作諸佛事,是故引發第十大願。」
(137)謂金、銀、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碼瑙。
(138)顯揚論第五卷雲:「十種資具:一、飲食。二、衣及莊嚴具。叁、衆具。四、戲笑。五、鼓舞。六、歌詠。七、音樂。八、香鬘塗飾。九、衆明。十、男女承事。」
(139)謂能于境印可。
(140)謂謗正法,此有四相:一、謗說所诠下劣,非智所依,不能引義。二、謗說能诠下劣,非福所依,不能引法。叁、謗說作者下劣,非如來說。四、以是義故,謗其不能利益安樂有情。
(141)謂諸應供處:若叁寶,若親教師,若軌範師,若父母等,皆名福田。此爲菩薩生起福德所依之處,故名福田。
(142)謂其能以種種惡緣,轉(成)菩提道。
(143)地即十地,道即五道,亦名五位。
(144)談五明處:即內明處、醫方明處、因明處、聲明處、工業明處。
(145)悉彈多,亦名悉檀。惡悉檀多,謂邪宗、謬理。
(146)亦名金剛喻定。謂最後邊學叁摩地,上無煩惱能摧伏故,摧伏一切諸煩惱故。譬如金剛,其性堅固,諸摩尼等不能穿壞,穿壞一切摩尼寶等。此定亦爾,故喻金剛。
(147)釋迦知識雲:「言受持者:謂能無倒修其文義,不依言音而作稱誦。言開演者:謂能爲他開演文句,及與義理。言論誦者,謂讀誦經卷。」瑜伽八十叁卷雲:「言瑜伽者:受持、讀誦、問論、抉擇、正修加行。」
(148)瑜伽師地論第二十九卷雲:「謂若生處,聖道依彼不生不長,于是生處,異熟果生;或有生處,聖道依處,雖得生長,而于其中異熟果生。聾驅、愚鈍、盲瞽、病啞、以手代言、無有力能解了善說、惡說法義,是名異熟障。」
(149)即授記。
(150)亦名那由他,即大千世界之量。
(151)方便爲悲,般若爲慧;慧悲雙轉,不舍有情。
(152)如身禮拜等。
《聖者賢行願王釋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