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烦恼品所有粗重随附依身,说名随眠。
(70)所言福智二资粮者,如瑜伽师地论三十六卷云:「云何为福?云何为智?谓略说福,即是三种波罗蜜多:一、施波罗蜜多;二、戒波罗蜜多;三、忍波罗蜜多。智:唯一种波罗蜜多,谓慧波罗蜜多。精进、静虑波罗蜜多,应知通二分:一者福分。二者智分。若依精进,修行布施,受护净戒,及修慈等四种无量,如是等类所有精进,名为福分。若依精进,习闻、思、修所成三慧,修蕴善巧,修界善巧,修处善巧,修缘起善巧,修处非处善巧,修能观察苦为真苦、集为真集、灭为真灭、道为真道,及于一切善不善法,有罪、无罪,若劣、若胜,若黑、若白,并广分别缘生法中,皆能如实思择观察,如是等类所有精进,名为智分。若依静虑,修习慈等四种无量如是相类所有静虑,名为福分。若依静虑,能修如前精进中说,蕴善巧等如是等类所有静虑,名为智分。如是福智略有六种,一一分别,应知无量。」
(71)以无染心。
(72)谓清净之法眼。
(73)摄大乘论世亲释七卷云:「法流即说在三摩地处,于定中见诸佛, , 故。」
(75)一、契经,二、应颂,三、记别,四、讽颂,五、自说,六、缘起,七、譬喻,八、本事,九、本生,十方广,十一、希法,十二、论议。
(76)别称八万四千法门。
(77)亦名总持,谓总任持无量佛法,令不忘失。于一法中,持一切法;于一文中,持一切文;于一义中,持一切义。
(78)抉择修行践法理趣,作用轨则。
(79)既抉择已,如所抉择,如实修行。
(80)集论云:「谓有资粮道,皆是加行道;有加行道,非资粮道。谓已积集资粮道者,所有顺决择分善根。」
(81)瑜伽师地论第四十五卷云:『云何菩萨法陀罗尼?谓诸菩萨获得如是念慧力持,由此力持,闻未曾闻、言未温习未善通利名句文身之所摄录,次第错综,次第结集无量经典,经无量时,能持不忘,是名菩萨法陀罗尼。
云何菩萨义陀罗尼?谓如前说,此差别者,即于彼法无量义趣,心未温习未善通利,经无量时能持不忘,是名菩萨义陀罗尼。
云何菩萨咒陀罗尼?谓诸菩萨获得如是等持自在,由此自在,加被能除有情灾患诸咒章句,令彼章句悉皆神验,第一神验,无所唐捐,能除非一种种灾患,是名菩萨咒陀罗尼。
云何菩萨能得菩萨忍陀罗尼?谓诸菩萨成就自然坚固因行,具足妙慧,独处空闲,寂无言说,曾无有物。见路而行,知量而食,不杂秽食,一类而食。常极静虑,于夜分中少眠多寤。于佛所说得菩萨忍诸咒章句能谛思惟。其咒词曰:「壹胝 密胝 吉胝毗 □底 钵陀腻 莎诃」即于如是咒章句义,审谛思惟,筹量观察。彼于如是咒章句义如是正行,不从他闻,自然通达。了知如是诸咒章句都无有义,是圆成实,但唯无义,如实了知此章句义。所谓无义,是故过此不求余义,齐此名为妙善通达咒章句义。彼于如咒章句义正通达已,即随此义不从他闻,自正通达一切法义。谓于此义,如是通达一切言说所说诸法自性之义,皆不成实,唯有诸法离言自性是自性义。彼于诸法此自性义正通达已,过此更无余义可求。由于此义善通达故,获得最胜广大欢喜,由是菩萨得陀罗尼,当言已得此陀罗尼章句所立菩萨胜忍。得此忍故,是诸菩萨不久当得净胜意乐,已依上品胜解行地胜忍而转,当知是名菩萨所有能得菩萨忍陀罗尼。
此中菩萨法陀罗尼、义陀罗尼,若过第一无数大劫,已入清净胜意乐地,所得决定坚住广大;从此以下,或以愿力,或依静虑,虽有获得,而不决定,亦不坚住,亦不广大。如说法、义二陀罗尼,咒陀罗尼当知亦尔。能得菩萨忍陀罗尼,如前所释,即如是得。』
(82)名为三有,亦称三界。
(83)别名轮回。
(84)谓四摄事,又复略有六种方便:一随顺会通方便,二共立要契方便,三异分意乐方便,四逼迫所生方便,五施恩报恩方便,六究竟清净方便。广于瑜伽师地论四十五卷。
(85)谓从暖法、顶法、顺谛忍法、至世第一法。
(86)加行无间,此智生时,体会真如,名通达位。初照理故,亦名见道。
(87)由此通达所取能取无性真如故。大般若经第五十二卷云:「谓若住此三摩地时,于诸垢秽,纵任弃舍,如狮子王自在奋迅,是故名为师子奋迅三摩地。」
(88)现观庄严论云:「缘佛等净信,精进行施等,意乐圆满念,无分别等持,知一切法胜慧,共为五。此摄道为五法:一、谓于缘佛诸道果法,发起净信。二、于布施等行境,勇悍精进。三、意乐圆满大乘发心所摄正令。四、虚空藏等无分别定。五、二谛所摄诸法,一切种了知胜慧。」
(89)梵土、西藏称师父为父,称徒为子。龙猛之子,即是月称。
(90)器:谓器世界。情:谓有情世界。别称依报、正报。
(91)大乘为内,此外名外。瑜伽论云:外者,内相违义。显扬论云:外者,翻内义。
(92)显扬论云:「静虑者及诸佛,二种境界中,真如及无漏性,皆不可思议。」
(93)亦名受用身,别名报身。佛地经论云:「受用身者,一切功德圆满为相,一切佛法共所集成,能起一切自在作用,一切白法增上所起,一切如来各别自体。微妙难测,居纯净土,任运湛然,尽未来际,自受法乐,现种种形,说种种法,令大菩萨亦受法乐。」
(94)释迦知识谓此二颂,明第一地,极喜地。
(95)即六十四梵音。
(96)即是思。
(97)即是种性。
(98)释迦知识谓此一颂,明第二地,离垢地。
(99)知不现见境,名智。
(100)释迦知识谓此一颂,明第三地,发光地。
(101)谓极少时。杂集论云:「剎那者,谓于所知境,智生究竟,名一剎那。」
俱舍论云:「众缘和合法,得自体顷;或有动法,行度极微。」对法诸师说:「如壮士一疾弹指顷,六十五剎那,如是名为一剎那量。」
(102)释迦知识谓此一颂,明第四地,焰慧地。
(103)释迦知识谓此一颂,明第五地,极难胜地。
(104)释迦知识谓此一颂,明第六地现前地。
(105)即十二相成道。大般若经第六分二行品云:「或现升睹史多,或现从天下生至瞻部洲,或现处胎,或现初生,或现童子,或现游戏,或现出家,或现苦行,或现往诣菩提,或现转*轮,或现般涅槃。」
宝性论教化品云:「从天退、入胎,现生有父母。在家示婴儿,学习诸伎艺,戏乐及游行,出家行苦行,现就外道学,降伏于天魔。成佛转*轮,示道入涅槃。诸薄福众生,不能求如来。」
(106)释近知识谓此一颂,明第七地,远地行。
(107)瑜伽戒中,开身三不善,谓杀生、不与取、欲邪行。语四不善:谓妄语、离间语、粗恶语、绮语。善巧方便菩萨于诸身语不善,皆能转变为最胜道,而生功德。拙译戒品纂释中广释其义。
(108)此名熏修静虑。如瑜伽十二卷云:「谓如有一已得有漏及与无漏四种静虑,为于等至得自在故,为受等至自在果故,长时相续入诸静虑有漏、无漏更相间杂,乃至有漏无间、无漏现前,无漏无间还入有漏,当知齐此熏修成就。」
(109)亦名健相三昧,又名健行定、勇健定、勇伏定。大般若经云:「谓若住此三摩地时,能受一切三摩地境,能办无边殊胜健行,能为一切等持导首,是故名为健行三摩地。」
(110)无垢三摩地,亦名清净三昧。
(111)释迦知识谓此二颂,明第八地,不动地。
(112)一、蕴魔,二、烦恼魔,三、死魔,四、天子魔。广释于瑜伽师地论第二十九卷。
(113)如来十号之一。此有六义:一、自在,二、炽盛,三、端严,四、名称,五、吉祥,六、尊重。
(114)释迦知识谓此一颂,明第九地,善慧地。
(115)瑜伽师地论第二十七卷云:「三神变者:一、神境神变,二、记说神变,三、教诫神变。」
(116)生死、涅槃二种怖畏。
(117)显扬论:「一、寿自在,二、心自在,三、众具自在,四、业自在,五、生自在,六、愿自在,七、胜解自在,八、神变自在,九、智自在,十、法自在。」
(118)初善、中善、后善,名为三善。谓其所行,于初、中、后三时皆善也。
(119)甚深贤行、广大贤行。
(120)药师经、般若理趣经、八大菩萨经等,皆说大菩萨八,其名曰:「妙吉祥菩萨、观自在菩萨、慈氏菩萨、虚空藏菩萨、普贤菩萨、金刚手菩萨、除盖障菩萨、地藏菩萨。」今取方便般若第一,但说二大菩萨。
(121)释迦知识谓上六颂,明第十地,法云地。
(122)亦名补处。
(123)释迦知识谓上二颂,明第十一地,普光佛地。
(124)即十地经所云:十百千万阿僧祇大愿。
(125)附论文。(编注:即十地经论)论曰:「云何校量胜?菩萨住此地中,胜声闻、辟支佛故。校量胜有三种:一、愿胜,一、修行胜,三、果利益胜。何者愿胜?所谓十大愿。」
(126)论云:「是初大愿无余者有三种:一者、一切佛无余。二者:一切供养无余。三者、一切恭敬无余。
一切佛者,有三种佛:一、应身佛,二、报身佛,三、法身佛。一切供养者有三种供养:一者、利养供养,谓衣服、卧具等。二者、恭敬供养,谓香、花、旛、盖等。三者、行供养,谓修行信、戒、行等。一切恭敬者,有三种恭敬:一、给侍恭敬,二、迎送恭敬,三、修行恭敬。是故作愿供养恭敬。如经所谓:「无余一切诸佛,一切供养一切恭敬故。」
「一切种具足」者,无量种种,复有胜事等供养故。「上深信清净」者,增上敬重故,愿回向菩提…
《圣者贤行愿王释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