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先以言音称说功德,名为语礼。如瑜伽戒品云:「下至以语一四句颂,赞佛、法、僧真实功德,是名语礼。」
(23)有过其上者。
(24)中围,亦名曼荼罗。
(25)妙高峰亦名须弥山。
(26)菩提道次第释云:『言「妙华」者:谓人天等处,甚奇希有,诸种散花。言「鬟」者:谓种种花,编缀成鬟。如是二种,或以真实或以造作。言「伎乐」者:谓或弦奏,或复吹奏、或敲、或鸣。言「涂香」者:谓香泥膏。言「胜伞盖」者:谓诸伞中最胜者。言「灯明」者:谓酥油等芳香光明,及放光明摩尼妙宝。言「烧香」者:谓是配合多种能烧香物,或用一种能烧香物。言「妙衣服」者:谓一切衣中最胜妙者。言「最胜香」者:谓妙香水堪饮供水,此以能兴芳香之气,遍三千界,如是诸香所熏染水。言「末香」者:谓以妙香为末,可散可烧。即以此末积为包等或与绘造中围粉色和合,次第高广,有如妙高峰状。言「一切最胜庄严具」者:谓当一一加于前后方。此复含有众多之义,严饰之义,种种之义。』
(27)无过其上者。
(28)瑜伽师地论云:「谓从一种,变成多种,如是广说,乃至梵世身自在转,是名神境。」又俱舍论云:「依毗婆沙所说理趣,神名所自,唯胜等持,由此能为神变事故。诸神变事,说名为境。此有二种:谓行及化。行复三种:一者、运身,谓乘空行犹如飞鸟。二者、胜解:谓极远方,作近思惟,便能速至。三者、意势,谓极远方,举心缘时,身即能至。此势如意,得意势名。此复二种:谓欲、色界。」
(29)旧称三昧。
(30)胜解。
(31)信有三种:一、深欲信,谓欲出离三界轮回,希求佛果。二、清净信,于三宝处,起清净信。三、诚信,心无变迁,决信因果。此中但言二信。
(32)陈那释云:『言「深心信受贤行力」者,谓于贤行引起胜解,引起信心,决定信顺,由此力故。言「贤行」者,有多契经说为菩萨种种相状供养。如其所说,故今摄受顶礼供养,是故云:顶礼供养诸如来。』
(33)瑜伽论中已得众具自在菩萨所设供养,与此相同。如彼论第四十四卷云:「已得众具自在菩萨,化作化身,或一、或二、或复众多,乃至百千俱胝等数。此一切身,皆于如来及制多所,恭敬礼拜。复从如是一一化身,化出多手,或百、或千、或过是数。此一切手,皆持无量过诸天上妙华香,殊胜可爱种种珍宝,奉散如来及制多所。复从如是一切化身,化出无量上妙音声,歌赞如来广大甚深真实功德。后从如是一切化身,化出无量最上最妙环瑕璩印宝庄严具,幢盖、旛灯种种供具,供养如来及以制多。如是等类,已得众具自在菩萨所设供养,皆养自心。如是菩萨,不更希求如来出世,何以故?由此菩萨已得证入不退转地,一切佛土往来供养,皆无碍故。」
(34)旧译果报。
(35)谓作者、作具、作业。三轮无性,即三轮体空。
(36)言「别别」者:谓非总悔,应分别悔。广如汉译戒品纂释所明。
(37)菩提道次第释云:『依止三毒而为其因,以身、语、意为其所依,我所造作为其自性。又此自性,复有三种:一、亲自所作;二、教令他作;三、于他所作起随喜。所言「诸所造作」者:谓总摄一切所造罪恶,应令此等所有过患,悔愧已往,陈护当来,以至诚心而露悔已,往昔已作,断除增长,诸未来者,令其断灭。』
(38)亦名缘觉,又名辟支佛。
(39)即凡夫。
(40)所言趣者,如大毗婆沙论云:「是诸有情所应往,所应生结出处,故名趣。」瑜伽师地论二卷云:「如是安立世界成已,于中五趣可得。」般若本经第四十卷长行云:「一切世界、六趣、四生,又此六趣,别称六道。」
(41)亦名现等觉,又名阿毗三佛陀,谓佛成正觉。
(42)瑜伽三十八卷云:「所知障断故,于一切所知无碍无障智;复有异门,谓清净智、一切智、无碍智。」
(43)佛动成道已,不即说法,经尔许时,有劝请者,方转*轮。此颂第二句,梵本意谓菩提道次第清净圆满,获得无碍。陈那释云:「菩提道次第清净圆满者,谓于无上菩提现净满已,即是现等正觉之义。言无滞者,谓即由彼现菩提力,了知无余一切事性,越度所有一切滞碍。」
(44)佛地经论云:「令修善因,名为利益;令得乐果,名为安乐。又令离恶,名为利益;令其摄善,名为安乐。又拔其苦,名为利益;施与其乐,名为安乐。此世他世,世出世等,应知亦尔。」
(45)涅槃者,谓一切依,皆寂灭故。或名泥洹、名灭、名寂灭、名圆寂、名灭度。
(46)诸身口意三业之善,固不可拔,故谓之根。又由此善能生妙果,能生余善,故谓之根。
(47)此如摄大乘论三卷云:「一、方便善巧波罗密多,谓以前六波罗蜜多所集善根,共诸有情,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故。」
世亲释云:「共诸有情者:谓于此善共诸有情,如所共有。今当显示:谓以此善,愿求无上正等菩提,作诸有情一切义利,要证菩提此意方遂。是故若有如有思惟:所有善根皆悉回向无上菩提,作诸有情一切义利,如是名为共诸有情。方便善巧显示般若及以大悲:谓以前六波罗蜜多所集善根共诸有情,此由大悲回求无上正等菩提,不求帝释等富乐果。由了知故,不起烦恼,此即般若。」
(48)菩提道次第释云:「此中敬礼、供养、劝转*轮、请不涅槃、随喜福善,如是五支,名为积集顺缘资粮。悔罪一支,名为净治逆缘诸障。为令长养自善事故,随喜品中,于自作善亦修庆喜。回向一支,谓令于所已积集、所已净治、所已长养诸善,虽极欲少,增为多广,及现在世所感果将罄尽者,令永无尽。以要言之,此为积集、净治、增长无尽,三种所摄。」
(49)意乐,即是思。
(50)离苦得乐之道,获十善业道之道,成佛之道。
(51)陈那云:『言「愿无错误」者:谓当愿其恒常远离身心疾病。』释迦知识云:『言「愿无疾病」者:谓当愿令一切时中,解脱无余其俱生苦,及诸客苦之义。言「众生法利悉顺成」者:谓令无余有情成就法求。言「法利」者:谓获法利,永不离失十善业道,即名为获。言「顺成」者:谓彼于法,无有修行及防护等一切烦恼,至极顺适。言「所有意望亦成满」者,此中意望,是彼有情所有意乐。谓诸有情为欲成就所求义利所有意乐,亦复令其圆满成就。
上来三颂,明胜解行所摄发菩提心。』
(52)于过去生自体差别,明了记忆,名念宿住。别译宿命通。
(53)即念本生。瑜伽论云:「又由随念宿住智故忆念本生。」
(54)愿菩提心及趣入菩提心,广释于拙译戒品纂释卷上第五十九页。
(55)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广释于拙译戒品纂释中。
(56)亦名夜叉,又名捷疾鬼。
(57)即瓮形鬼。
(58)瑜伽师地论第八十一卷云:「能治义者,以要言之,一切清净行。如贪是所治,不净为能治;瞋是所治,慈为能治。」
(59)谤大乘法,其罪重于五无间业。
(60)所治品,即违逆品。瑜伽师地论第八十一卷云:「所治义者,以要言之,一切杂染行。四黑法者:一、谓若欺诳亲教、轨范、尊长、诸应供处。二、谓以引起悔愧意乐,令他有情,于其非所应悔愧处,而生悔愧。三、谤说正趣大乘有情恶称、恶名、恶誉、恶声。四、于诸有情,现行谄诳。」
言「业障、烦恼障」者,如瑜伽师地论第二十九卷云:「言业障者:谓五无间业及余所有故思造业、诸尤重业。彼异熟果若成熟时,能障正道令不生起,是名业障。烦恼障者:谓猛利烦恼、长时烦恼,由此烦恼,于现法中以其种种,净行所缘不能令净,是名烦恼障。」
(61)瑜伽论云:「所受异熟,界地决定故,是故约与异熟不可移转,名为不动。」
(62)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又五妙欲,别译「五欲乐」。
(63)瑜伽师地论第二十九卷云:「云何魔事?谓诸所有能引出离善法欲,生耽着诸欲增上力故,寻还退舍,当知此即是为魔事。若正安住密护根门,于诸所有可爱色、声、香、味、触、法,由执取相、执取随好,心乐趣入,当知此即是为魔事。若正安住于食知量,于诸美味不平等食,由贪爱故,心乐趣入,当知此即是为魔事。若正安住精勤修习初夜、中夜、后夜悟寤瑜伽,于睡眠乐、于偃卧乐、于胁卧乐,由懈怠力心乐趣入,当知此即是为魔事。若正安住正知而住,于往来等诸事业时,若能见幼少盛年美色诸母邑等,由不如理执取相好,心乐趣入;或见世间诸妙好事,心乐趣入;或于多事多所作中,心乐趣入;或见在家或出家众,欢娱杂处,或见恶友共相杂住,便生随喜,心乐趣入,当知一切皆是魔事。于佛、法、僧、苦、集、灭、道,此世、他世,若生疑惑,当知一切皆是魔事。住阿练若、树下、冢间、空闲静室,若见广大可怖畏事,惊恐毛竖;或见沙门、婆罗门像,人、非人像,欻然而来,不如正理劝舍白品,劝取黑品,当知一切皆是魔事。若于利养、恭敬、称誉,心乐趣入;或于悭吝、广大希欲,不知喜足;忿、恨、覆、恼及矫诈等,沙门庄严所对治法,心乐趣入,当知一切皆是魔事。如是等类无量无边诸魔事业,一切皆是四魔所作。随其所应,当正了知。」
(64)瑜伽师地论云:「我当饶益一切有情,非于有情有所见觅。」
(65)地狱、饿鬼、畜生之趣。
(66)一、福资粮。二、智资粮。
(67)软中上根部分差别。
(68)种性之义。
(69…
《圣者贤行愿王释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