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诣菩提树王下, 到已安住为利生,
降伏一切魔部众, 成等正觉转*轮。
诸有补特伽罗,能以此愿为其本愿,速疾趣进道究竟已,疾诣菩提树王之下。既到彼已,为令成就一切有情无上菩提大利益故,以金刚跏趺坐而住,从金刚喻三摩地门(146),降伏魔军所有部数百俱胝,现证无上菩提佛位,转于甚深广大*轮。
丙四、诵持文等一切胜利,有五:(丁一、总摄。丁二、即以诵持贤行善根,随学菩萨回向。丁三、随学如来回向。丁四、断除诸障,摄受殊胜清净依身。丁五、获得记别,成办有情义利。)
丁一、总摄(第二一三至第二一六句)
诸有于此贤行愿, 受持开演读诵者,
异熟唯佛能证知, 得胜菩提勿疑惑。
诸有具足信心众生,于此贤行愿经,或记诵文句而自「受持」,或广为他宣说开示,或复高声「读诵」经卷,或问论等(147),彼异熟中,获得不可思议出世丰满,唯佛如来乃能证知所行境界,声闻、独觉于此福德,亦复不能通达边际。此为能得无上菩提最胜方便,不应疑惑,应离异觉。谓:求现证前后文中所明胜利,其最胜因,于佛圣言断除疑惑,信顺而信,为其主要。最后一句,亦可加于一切前后颂文后方。
丁二、即以诵持贤行善根,随学菩萨回向(第二一七至第二二○句)
文殊勇猛如实知, 普贤菩萨亦如是,
我普于彼随学故, 回向今此一切善。
此第一句,藏土余译有云:「文殊如实知、勇猛。」谓文殊菩萨以其慧剑,善巧斩断我执无明军众命根之法,故名勇猛。彼以三轮无分别慧之所摄受,如实了知一切善根回向广大菩提之法,名如实知。圣者普贤菩萨,亦依如是无上方便法门,至极善巧回向其善。复有所余观自在、除盖障等诸大菩萨,普于彼等云何修学,我亦随学回向今此诵贤行等一切善根。
丁三、随学如来回向(第二二一至第二二四句)
三世诸佛咸称赞, 如是回向最殊胜;
我亦普以此善根, 回向为令依贤行。
游于三世诸佛如来,称赞如是回向之法第一最胜。谓令乃至三有常住中间,盖虚空际一切有情,增长无上利乐法筵故,以诸善根回向,为当证得最胜菩提位因。我亦依止如是之法,普以今此诵持贤行愿等善根,回向令依普贤行门,为当证得大菩提因。释迦知识云:「言如是回向者,谓以三轮不可得法而作回向。」寂天菩萨云:「从文殊勇猛如实知」起,此二颂文,总摄前说一切大愿。
〔梵、藏行人,若时无暇诵经全文,唯诵二颂〕
丁四、断除诸障,摄受殊胜清净依者(第二二五至第二三二句)
愿我临欲命终时, 普能扫除一切障,
亲睹如来无量光, 即得往生极乐土。
到彼土已令此愿, 一切无余悉现前;
无余彼愿我圆满, 利益世间诸有情。
依此善根,我命终时。谓于正当舍此依身现在前时。无间业等,名为「业障」;若邪见等,名「烦恼障」;若依于彼,不堪见谛,名「异熟障」(148)。一切三障,弃舍远离而扫除已。将舍命时,为我眼根现前所行,无量光佛、二长子等大众围绕,皆善睹见。由彼悲力及我愿力,舍命无间,无滞无碍往极乐土。到彼土已,愿增上力,受得清净意自性身。今此上说十大愿等一切愿义,皆得现前。既现前已,我于彼等愿义无余,毕竟圆满。乃至世间流转未空,我于彼中一切有情,悉为成办现前利益、究竟利益。
丁五、获得记别,成办有情义利(第二三三至第二四○句)
彼佛中围贤调悦, 我从端严妙莲生,
亲睹如来无量光, 我于其中得记别。
既得如来记别已, 化众多身百俱胝,
依觉慧力遍十方, 广作利益诸有情。
「彼佛」,谓无量光佛。诸佛中围有二圆满:一、净土圆满。二、眷属圆满。如是中围圆满处所,愿力所成,故名为「贤」。二种资粮及大乘法,广大丰盛,故名「调悦」。我于彼处,从其种种光鬘端严,七宝妙莲孔中,无碍化生,亲面瞩对无量光佛。彼以右手摩抚我顶,而告我言:「善男子!汝于当来成佛世界,与此土同。」我于其中,如是获得最胜无上菩提记别(149)。我于彼处,依如是相得记别已,一剎那顷以神境力,化百俱胝(150),众多化身,遍散分布。如是化身,由方便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觉慧力故(151),依于众多解脱之门,成办安处十方有情最胜无上菩提利益。
(第二四一至第二四八句)
我今发此贤行愿, 随有所积少分善,
愿彼有情诸善愿, 剎那一切悉相应。
以此贤行愿回向, 所获福德胜无边,
沉溺苦海诸有情, 往生无量光佛土。
此二颂文,陈那疏中,阙而不现。释迦知识疏中,虽有其文,然其辞句略有殊异。
「发」、即口诵心思,谓于口诵其文,心思义等(152)。所有我所积集少分三门之善,以此力故,一剎那顷,令尽所有十方有情,发起顺合白品善愿,一切相应。此即现时成就合法希愿义利。又以今此读诵思惟普贤行愿善根,回向无上菩提,我能获得微妙福德;此望所余诸世间善,是名为「胜」。乃至虚空常住中间,福德资粮无有穷尽,是名「无边」。以此力故,一切有情为业、烦恼之所自在,沈溺广大生死苦海,诸衰逼恼,速疾令其解脱苦海,受生无量光佛悲愿所成最胜剎土。如是等类功德资粮,有如大海,悉能获得。
(第二四九至第二五二句)
今此愿王胜中尊, 能利无边诸有情,
成满普贤庄严文, 恶趣相续无余灭。
此为藏土遍照译师所造愿文,非经正文。今说其义,谓此贤行愿王,是佛如来亲口所说,加持广大。总摄一切菩萨大愿,义利广大。所有愿中,以此为胜,为愿中尊。即于其文,读诵思惟,或演说等,便能利益无边有情。言「成满普贤庄严文」等者:此中成满,释为「弘广」。「文」、即理趣。谓若弘广以普贤行之所圆满庄严理趣,恶趣为首一切流转相续,悉能空灭,速疾圆满一切有情所求无上菩提大乐。
圣言量中,谓贤行愿,义利广大,加持亦大。暂一读诵经中文句,尚能出生难思胜利,况复如理思惟其义!如来实语,从无虚诳。依信顺门,励力修习,即是获得贤妙依身,具足义利最胜方便。颂云:
无算如来及佛子, 诸如海行如海愿,
圆满摄此胜经中, 咸称三界唯一宝。
业所自在生末世, 饱受善恶深厌离,
今逢希有大乘道, 念此胜缘勤策励。
智者既遇无垢教, 微细所作离散乱,
精进修行圣教藏, 我今合掌而启请。
牟尼密意深且细, 以我愚夫极愚者,
当有倒释经义过, 至心露于菩萨所。
愿此精勤所积善, 我与有情时不久,
俱到普贤行海边, 同登能仁大雄位。
吉祥圆满
圣者贤行愿王释义
〔自序注释〕
(1)不空三藏所宗梵本,犹存于世。近今日本其中堂所影印之普贤行愿赞梵本,私考即其文也。是斯对照不空译文,「普贤行」三字皆于梵字之旁,以朱笔注明「贤行」二字。
(2)印度注释。
(3)普遍皆善,无有一种烦恼所使。
(4)西藏称印度为梵土,或圣地,尊称之辞。吾土古称西域,或称天竺。
〔释论注释〕
(1)编注:请参见53页:「上来略述陈那疏义,此与龙猛所造会疏、总义(纲领)、分释(节目)多分相同」,及55页本文作者语:「今于彼等,亦不意乐广破广立,唯由显说自内宗法,而令了知诸余建立。」按本释论作者 至尊章嘉游戏金刚之传记具善教法严饰中所述,其一生禀承 至尊法王宗喀巴之宗风,以依止佛所授记智者—龙猛菩萨之宗义,开显圣教之本意,令众了知。故「龙尊俱胝善依止」一语,当指依止智者龙猛菩萨所造释论。
(2)谓菩萨为诸佛之子。
(3)曼殊室利,即文殊师利,亦即妙吉祥菩萨。
(4)即俗所谓登地菩萨。
(5)瑜伽师地论云:「又此种性,已说名持,亦名为助,亦名为因,亦名为依,亦名阶级,亦名前导,亦名舍宅。」
(6)瑜伽师地论中译为所为。摄大乘论世亲释中,译为所用。如云:「今造此论有所用者。」
(7)一切大愿,皆以积集资粮,净治罪障,为成就因。
(8)身所依者,谓佛身像;语所依者,谓佛说经;意所依者,谓窣堵坡。
(9)别译「世间」:始从欲界,乃至有顶,诸萨迦耶皆名世间。
(10)心为能缘,心所对境名为所缘。缘者,攀缘之义。
(11)师即是狮。释迦知识云:「狮子摧伏世一切兽,彼一切兽无有气力摧伏狮子。」如是如来不为他论、外论诸兽之所摧伏,普能摧伏一切他外,与狮子同,故名「狮子」。陈那云:「一切无所怖畏名狮,天人世间诸佛亦尔。」无所怖畏,与狮子同;现人寿故,亦即是人,是狮子故,名人狮子。
(12)陈那释云:『言「以清净身语意」者:谓能发起最胜清净。由能发起清净心故,其身与语亦皆清净。』
(13)亦名发起。
(14)十方三世。
(15)有如亲对面前,现瞩现见。
(16)亦名五轮投地。
(17)五轮据地,名为身礼,如瑜伽戒品云:「下至以身一拜礼敬,是名身礼。」
(18)别称法界性。究竟圆满,遍于十方,名法界性。
(19)瑜伽戒品云:「下至以心一清净信,随念三宝真实功德,是名意礼。」释迦知识云:『言「意礼」者:谓能令彼功德自性,皆现在前;又后于彼一切功德,心怀信乐。』
(20)大毗婆论云:「造是因义。」
(21)善逝:为如来十号之一。
(22)是故不空译云「以诸音声功德海」。菩提道次第释云:『谓于诸佛功德,堪赞不可穷尽。化一一身,有无量首;化一一首,有无量舌;出和顺音,而广称说。此中「音」者,即是赞辞。其「支」者,谓因,即是舌根。「海」者:众多之辞。』般若所译本经第四十卷长行云:…
《圣者贤行愿王释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