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切佛成道数,尽往摄法无有休息(128)。
又发大愿:所谓一切菩萨所行广、大、无量、不杂,诸波罗蜜所摄诸地、所净生诸助道法,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说一切菩萨所行如实地道,及诸波罗蜜方便业,教化一切,令其受行心得增长故。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尽一切劫数、行数,增长无有休息(129)。
又发大愿:所谓无余一切众生界,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无想、非想非非想,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三界所系,杂入六道一切生处,名色所摄,为教化成就一切众生界,令信入诸佛法故,断一切世间数道故,令住一切智智处故。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尽一切劫数、一切众生界数,教化一切众生无有休息(130)。
又发大愿:所谓无余一切世界,广大、无量、粗细、乱住、倒住、正住,如帝网差别,十方世界无量差别入,皆现前知故。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尽一切劫数、一切世界数,信入无有休息(131)。
又发大愿:所谓一切佛土一佛土,一佛土一切佛土,一切国土平等清净,一切佛土神通庄严,光相具足,离一切烦恼成就清净道,有无量智慧众生悉满其中,入佛上妙平等境界故,随诸众生心之所乐而为示现故。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尽一切劫数、佛国土数,清净一切佛土无有休息(132)。
又发大愿:所谓一切菩萨同心同行故,共集善根无怨嫉故,一切菩萨平等一观故,常亲近诸佛菩萨不舍离故,随意能现佛身故,自于心中悉能解知诸佛神力、智力故,得不退随意神通故,悉能游行一切世界故,一切佛会皆现身相故,一切生处普生其中故,成就不可思议大乘故,具足行菩萨行故。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尽一切劫数、一切行数,入大乘道无有休息(133)。
又发大愿:所谓乘不退轮行菩萨行故,身口意业所作不空,众生见者即必定佛法故,闻我音声即得真实智慧故,心喜恭敬即断烦恼故,得如药树王身故,得如如意宝身故,行大菩萨行故。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尽一切劫数、一切行数,所作利益不空,无有休息(134)。
又发大愿:所谓于一切世界处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于一凡夫道,不离一切凡夫道处,示身初生,坐道场,成佛道,转*轮,度众生,示大涅槃。现诸佛境界大神通智力,随一切众生界所应度者,于念念中示得佛道,度诸众生灭苦恼故。以一三菩提,遍知一切法如涅槃性故。以一音说,令一切众生心皆欢喜故。示大涅槃而不断菩萨所行故,示大智慧地,发起一切法故,法智通、如意神通、幻通,遍一切世界故。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尽一切劫数、成三菩提数,求大智慧、大神通等,无有休息。诸佛子菩萨,如是安住菩萨欢喜地,发诸大愿,起如是大方便、如是大行,以十愿门为首,生如是等满足十百千万阿僧祇大愿。是菩萨住菩萨欢喜地,起如是等愿(135)。
以十尽句成诸大愿。何等为十?所谓:一、众生界尽,二、世界尽,三、虚空界尽,四、法界尽,五、涅槃界尽,六、佛出世界尽,七、如来智界尽,八、心所缘界尽,九、佛境界智入界尽,十、世间转法智转界尽。如众生界尽,我愿乃尽。如世界尽,如虚空界尽,如法界尽,如涅槃界尽,如佛出世界尽,如佛智界尽,如心所缘界尽,如佛境界智入界尽,如世间转法转智转界尽;若彼界尽,我愿乃尽。如是众生界尽不尽,我此善根亦不可尽。世界尽不尽,虚空界尽不尽,法界尽不尽,涅槃界尽不尽,佛出世界尽不尽,如来智界尽不尽,心所缘界尽不尽,佛境界智入界尽不尽,世间转法、转智、转界尽不尽,我此诸愿善根亦不可尽(136)。
彼第一愿,即第四十九句至第五十二句「供养过去一切佛,现住十方世界佛,未来意乐速圆满,依次现证佛菩提。」及第一百五十九句「善能供养诸佛海」。
其第二愿,即第一百零一句至第一百零四句「摄持一切佛正法,普能光显菩提行,极善净治其贤行,尽未来劫常修行。」及第一百五十五句「善能观察诸法海」。
其第三愿,即第一百三十七句至第一百四十句「所有未来世间灯,次第成佛转*轮,示现涅槃究竟寂,诸世尊前我往诣。」
其第四愿,即第一百五十七句「善能清净诸行海」。
其第五愿,即第一百五十四句「善能解脱有情海」。
其第六愿,即第一百五十三句「善能净治剎土海」。
其第七愿,即第一百三十五句至第一百三十六句「如是无余一切方,趣入庄严诸佛土」。
其第八愿,即第一百六十七句至第一百七十六句「为与善巧同等行,回向今此一切善。身语意业皆清净,诸行清净剎清净,贤巧云何善回向?愿我与彼皆同等,为行普善贤行故,修行文殊师利愿,尽未来劫无厌倦,满彼事业尽无余。」
其第九愿,即第一百四十三句至第一百四十八句「普遍修行功德力,普能遍满大慈力,普遍贤善福德力,无有滞碍大智力。般若方便静虑力,大菩提力皆引发。」及第一百六十一句至第一百六十四句「所有游于三世佛,菩提行愿广差别,为依贤行现菩提,一切无余我圆满。」
其第十愿,即第一百八十一句至第一百八十四句「虚空岂是尔许边,无余有情边亦然;岂业烦恼边尔许,我愿亦岂尔许边。」
如是以上所说为例,观察一切前后文义,当审了知相合之相。
丙三、作意思惟此愿胜利,有二:(丁一、现法胜利。丁二、余生胜利。
初复有四:(戊一、摄受殊胜福德。戊二、远离恶趣恶友,亲面瞩对如来。戊三、善得应得,获与菩萨同分。戊四、永尽业障。)
戊一、摄受殊胜福德(第一八五至第一九二句)
若以十方无边剎, 众宝庄严供如来;
复以人天最胜乐, 剎尘数劫常奉献。
若有闻此回向王, 随顺胜解大菩提,
暂一于此能生信, 获胜福德过于彼。
所言「若」者,或有一类众生之义,谓有一类众生以极微妙七宝(137)庄严,充满「十方无边剎」土,清净信心供献十方诸佛世尊。复以顺合人天胜妙资具(138),能生胜乐甚奇希有诸受用物,作诸敬事,经历时分,乃至剎尘数等无边劫中,恒时奉献。如是供养,所获福德不可思议。若有众生,闻此普贤回向王已,心怀喜悦,于其文义,正忆念已,随喜最胜菩提因果之相,而深「胜解」(139),暂一生起极清净「信」。如是众生,获胜福德。谓能积聚望前福德,倍复增上大福德。以要言之,于此愿中,所供养事至极广大,作供养时至极长久,供养境界至极边际,供养相状至极恭敬,即便能有供养福德。正念其义,暂一作意观修,亦能获得极大福德。
戊二、远离恶趣恶友、亲面瞩对如来(第一九三句至第一九六句)
诸有发此贤行愿, 彼能远离诸恶趣,
彼亦远离诸恶友, 彼速亲睹无量光。
诸有具足净信众生作意义理,而能发起「此贤行愿」。谓若如理随顺修已,彼由是缘,远离谤法(140)、违善知识、犯福田等(141)生恶趣因,故能远离一切恶趣。又彼补特伽罗由是因缘,亦能毕竟远离一切恶友。言「恶友」者,谓不信三宝,及邪见等不善朋畴,退出大乘趣入小乘诸恶伴侣。既远离已,亦能由彼补特伽罗经不久时,速疾亲睹相好庄严无量光身。此中显示,非唯远离生恶趣因一切恶业,生恶趣缘一切恶友,将舍命时,亲面瞩对无量光佛;自相续中,若有往昔诸生所积,生恶趣因诸种恶业,亦能摧坏发果机缘,而得往生清净佛土。
戊三、善得应得,获与菩萨同分(第一九七至第二○○句)
善得应得乐安养, 今此人寿亦善来,
经时不久彼当得, 有如普贤所成就。
又复由彼,补特伽罗于诸受用大乘法中,若善知识、若诸朋畴、若妙处所、若资具等一切顺缘,任运摄受。所「应得」者,皆能善得。于诸有情能生苦楚、病等恶缘,亦于此中转成菩提心,及修行助伴(142),身心由乐而得安养。即于今此人寿中间,亦由诸佛菩萨之所加持,善来此世他世一切义利。言「善来」者:谓善成就。彼补特伽罗经时不久,当能获得有如「普贤所(已)成就」。谓当获得有如普贤,若心、若行、若其功德、若其福德。言「不久」者:谓是速疾。以要言之,「彼」即此世于能受用大乘法中,一切顺缘及与一切意乐加行,展转胜进,悟入诸佛菩萨加持,轻易成就此世他世一切义利,获得速疾于地、于道(143)最胜通达。
戊四、永尽业障(第二○一至第二○四句)
诸造极恶五无间, 皆由无知增上力;
愿彼称诵此贤行, 速疾无余悉清净。
一、害母,二、害父,三、害阿罗汉,四、破僧,五、于如来所,恶心出血;「五无间」罪补特伽罗,皆由「无知」。谓无简择应取、应舍觉慧之力,愚痴「增上」。彼等能于此贤行愿,意念其义,胜解俱心,善「称诵」已,即于此世无间业障能令「无余」。谓无少分余果可受,悉能灭除清净令尽。五无间者,不善业中名至极重,亦即此世能令「清净」,况复所余!此中专为显示净治业障,其力极大。
丁二、余生胜利,有二:(戊一、因所摄;戊二、果所摄。)
戊一、因所摄(第二○五至第二○八句)
智与形色诸相好, 种姓容颜悉具足,
诸魔外道无力能, 普为三界所应供。
诸有补特伽罗以贤行愿为其本愿,所余一切未来生中,随所受生,天人趣中,知诸明处(144),圆满无碍趣入之智,两唇圆藏,诸妙形色,首如伞盖,极圆满等诸种相好,有如王种尊贵种姓,若金色等圆满容颜,悉能具足。于菩提道作障碍魔,恶悉弹多(145),及趣邪道诸种外道,亦无力能障此补特伽罗之道。复由福力,及与智力,能摧伏他,普为三界一切天人趣中所应供养,所应礼处。
戊二、果所摄(第二○九至第二一二句)
…
《圣者贤行愿王释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