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者賢行願王釋義▪P9

  ..續本文上一頁,一切佛成道數,盡往攝法無有休息(128)。

  又發大願:所謂一切菩薩所行廣、大、無量、不雜,諸波羅蜜所攝諸地、所淨生諸助道法,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說一切菩薩所行如實地道,及諸波羅蜜方便業,教化一切,令其受行心得增長故。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數、行數,增長無有休息(129)。

  又發大願:所謂無余一切衆生界,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無想、非想非非想,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叁界所系,雜入六道一切生處,名色所攝,爲教化成就一切衆生界,令信入諸佛法故,斷一切世間數道故,令住一切智智處故。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數、一切衆生界數,教化一切衆生無有休息(130)。

  又發大願:所謂無余一切世界,廣大、無量、粗細、亂住、倒住、正住,如帝網差別,十方世界無量差別入,皆現前知故。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數、一切世界數,信入無有休息(131)。

  又發大願:所謂一切佛土一佛土,一佛土一切佛土,一切國土平等清淨,一切佛土神通莊嚴,光相具足,離一切煩惱成就清淨道,有無量智慧衆生悉滿其中,入佛上妙平等境界故,隨諸衆生心之所樂而爲示現故。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數、佛國土數,清淨一切佛土無有休息(132)。

  又發大願:所謂一切菩薩同心同行故,共集善根無怨嫉故,一切菩薩平等一觀故,常親近諸佛菩薩不舍離故,隨意能現佛身故,自于心中悉能解知諸佛神力、智力故,得不退隨意神通故,悉能遊行一切世界故,一切佛會皆現身相故,一切生處普生其中故,成就不可思議大乘故,具足行菩薩行故。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數、一切行數,入大乘道無有休息(133)。

  又發大願:所謂乘不退輪行菩薩行故,身口意業所作不空,衆生見者即必定佛法故,聞我音聲即得真實智慧故,心喜恭敬即斷煩惱故,得如藥樹王身故,得如如意寶身故,行大菩薩行故。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數、一切行數,所作利益不空,無有休息(134)。

  又發大願:所謂于一切世界處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于一凡夫道,不離一切凡夫道處,示身初生,坐道場,成佛道,轉*輪,度衆生,示大涅槃。現諸佛境界大神通智力,隨一切衆生界所應度者,于念念中示得佛道,度諸衆生滅苦惱故。以一叁菩提,遍知一切法如涅槃性故。以一音說,令一切衆生心皆歡喜故。示大涅槃而不斷菩薩所行故,示大智慧地,發起一切法故,法智通、如意神通、幻通,遍一切世界故。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數、成叁菩提數,求大智慧、大神通等,無有休息。諸佛子菩薩,如是安住菩薩歡喜地,發諸大願,起如是大方便、如是大行,以十願門爲首,生如是等滿足十百千萬阿僧祇大願。是菩薩住菩薩歡喜地,起如是等願(135)。

  以十盡句成諸大願。何等爲十?所謂:一、衆生界盡,二、世界盡,叁、虛空界盡,四、法界盡,五、涅槃界盡,六、佛出世界盡,七、如來智界盡,八、心所緣界盡,九、佛境界智入界盡,十、世間轉法智轉界盡。如衆生界盡,我願乃盡。如世界盡,如虛空界盡,如法界盡,如涅槃界盡,如佛出世界盡,如佛智界盡,如心所緣界盡,如佛境界智入界盡,如世間轉法轉智轉界盡;若彼界盡,我願乃盡。如是衆生界盡不盡,我此善根亦不可盡。世界盡不盡,虛空界盡不盡,法界盡不盡,涅槃界盡不盡,佛出世界盡不盡,如來智界盡不盡,心所緣界盡不盡,佛境界智入界盡不盡,世間轉法、轉智、轉界盡不盡,我此諸願善根亦不可盡(136)。

  彼第一願,即第四十九句至第五十二句「供養過去一切佛,現住十方世界佛,未來意樂速圓滿,依次現證佛菩提。」及第一百五十九句「善能供養諸佛海」。

  其第二願,即第一百零一句至第一百零四句「攝持一切佛正法,普能光顯菩提行,極善淨治其賢行,盡未來劫常修行。」及第一百五十五句「善能觀察諸法海」。

  其第叁願,即第一百叁十七句至第一百四十句「所有未來世間燈,次第成佛轉*輪,示現涅槃究竟寂,諸世尊前我往詣。」

  其第四願,即第一百五十七句「善能清淨諸行海」。

  其第五願,即第一百五十四句「善能解脫有情海」。

  其第六願,即第一百五十叁句「善能淨治剎土海」。

  其第七願,即第一百叁十五句至第一百叁十六句「如是無余一切方,趣入莊嚴諸佛土」。

  其第八願,即第一百六十七句至第一百七十六句「爲與善巧同等行,回向今此一切善。身語意業皆清淨,諸行清淨剎清淨,賢巧雲何善回向?願我與彼皆同等,爲行普善賢行故,修行文殊師利願,盡未來劫無厭倦,滿彼事業盡無余。」

  其第九願,即第一百四十叁句至第一百四十八句「普遍修行功德力,普能遍滿大慈力,普遍賢善福德力,無有滯礙大智力。般若方便靜慮力,大菩提力皆引發。」及第一百六十一句至第一百六十四句「所有遊于叁世佛,菩提行願廣差別,爲依賢行現菩提,一切無余我圓滿。」

  其第十願,即第一百八十一句至第一百八十四句「虛空豈是爾許邊,無余有情邊亦然;豈業煩惱邊爾許,我願亦豈爾許邊。」

  如是以上所說爲例,觀察一切前後文義,當審了知相合之相。

  丙叁、作意思惟此願勝利,有二:(丁一、現法勝利。丁二、余生勝利。

  初複有四:(戊一、攝受殊勝福德。戊二、遠離惡趣惡友,親面矚對如來。戊叁、善得應得,獲與菩薩同分。戊四、永盡業障。)

  戊一、攝受殊勝福德(第一八五至第一九二句)

  若以十方無邊剎, 衆寶莊嚴供如來;

  複以人天最勝樂, 剎塵數劫常奉獻。

  若有聞此回向王, 隨順勝解大菩提,

  暫一于此能生信, 獲勝福德過于彼。

  所言「若」者,或有一類衆生之義,謂有一類衆生以極微妙七寶(137)莊嚴,充滿「十方無邊剎」土,清淨信心供獻十方諸佛世尊。複以順合人天勝妙資具(138),能生勝樂甚奇希有諸受用物,作諸敬事,經曆時分,乃至剎塵數等無邊劫中,恒時奉獻。如是供養,所獲福德不可思議。若有衆生,聞此普賢回向王已,心懷喜悅,于其文義,正憶念已,隨喜最勝菩提因果之相,而深「勝解」(139),暫一生起極清淨「信」。如是衆生,獲勝福德。謂能積聚望前福德,倍複增上大福德。以要言之,于此願中,所供養事至極廣大,作供養時至極長久,供養境界至極邊際,供養相狀至極恭敬,即便能有供養福德。正念其義,暫一作意觀修,亦能獲得極大福德。

  戊二、遠離惡趣惡友、親面矚對如來(第一九叁句至第一九六句)

  諸有發此賢行願, 彼能遠離諸惡趣,

  彼亦遠離諸惡友, 彼速親睹無量光。

  諸有具足淨信衆生作意義理,而能發起「此賢行願」。謂若如理隨順修已,彼由是緣,遠離謗法(140)、違善知識、犯福田等(141)生惡趣因,故能遠離一切惡趣。又彼補特伽羅由是因緣,亦能畢竟遠離一切惡友。言「惡友」者,謂不信叁寶,及邪見等不善朋疇,退出大乘趣入小乘諸惡伴侶。既遠離已,亦能由彼補特伽羅經不久時,速疾親睹相好莊嚴無量光身。此中顯示,非唯遠離生惡趣因一切惡業,生惡趣緣一切惡友,將舍命時,親面矚對無量光佛;自相續中,若有往昔諸生所積,生惡趣因諸種惡業,亦能摧壞發果機緣,而得往生清淨佛土。

  戊叁、善得應得,獲與菩薩同分(第一九七至第二○○句)

  善得應得樂安養, 今此人壽亦善來,

  經時不久彼當得, 有如普賢所成就。

  又複由彼,補特伽羅于諸受用大乘法中,若善知識、若諸朋疇、若妙處所、若資具等一切順緣,任運攝受。所「應得」者,皆能善得。于諸有情能生苦楚、病等惡緣,亦于此中轉成菩提心,及修行助伴(142),身心由樂而得安養。即于今此人壽中間,亦由諸佛菩薩之所加持,善來此世他世一切義利。言「善來」者:謂善成就。彼補特伽羅經時不久,當能獲得有如「普賢所(已)成就」。謂當獲得有如普賢,若心、若行、若其功德、若其福德。言「不久」者:謂是速疾。以要言之,「彼」即此世于能受用大乘法中,一切順緣及與一切意樂加行,展轉勝進,悟入諸佛菩薩加持,輕易成就此世他世一切義利,獲得速疾于地、于道(143)最勝通達。

  戊四、永盡業障(第二○一至第二○四句)

  諸造極惡五無間, 皆由無知增上力;

  願彼稱誦此賢行, 速疾無余悉清淨。

  一、害母,二、害父,叁、害阿羅漢,四、破僧,五、于如來所,惡心出血;「五無間」罪補特伽羅,皆由「無知」。謂無簡擇應取、應舍覺慧之力,愚癡「增上」。彼等能于此賢行願,意念其義,勝解俱心,善「稱誦」已,即于此世無間業障能令「無余」。謂無少分余果可受,悉能滅除清淨令盡。五無間者,不善業中名至極重,亦即此世能令「清淨」,況複所余!此中專爲顯示淨治業障,其力極大。

  丁二、余生勝利,有二:(戊一、因所攝;戊二、果所攝。)

  戊一、因所攝(第二○五至第二○八句)

  智與形色諸相好, 種姓容顔悉具足,

  諸魔外道無力能, 普爲叁界所應供。

  諸有補特伽羅以賢行願爲其本願,所余一切未來生中,隨所受生,天人趣中,知諸明處(144),圓滿無礙趣入之智,兩唇圓藏,諸妙形色,首如傘蓋,極圓滿等諸種相好,有如王種尊貴種姓,若金色等圓滿容顔,悉能具足。于菩提道作障礙魔,惡悉彈多(145),及趣邪道諸種外道,亦無力能障此補特伽羅之道。複由福力,及與智力,能摧伏他,普爲叁界一切天人趣中所應供養,所應禮處。

  戊二、果所攝(第二○九至第二一二句)

  …

《聖者賢行願王釋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