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者賢行願王釋義▪P10

  ..續本文上一頁

  速詣菩提樹王下, 到已安住爲利生,

  降伏一切魔部衆, 成等正覺轉*輪。

  諸有補特伽羅,能以此願爲其本願,速疾趣進道究竟已,疾詣菩提樹王之下。既到彼已,爲令成就一切有情無上菩提大利益故,以金剛跏趺坐而住,從金剛喻叁摩地門(146),降伏魔軍所有部數百俱胝,現證無上菩提佛位,轉于甚深廣大*輪。

  丙四、誦持文等一切勝利,有五:(丁一、總攝。丁二、即以誦持賢行善根,隨學菩薩回向。丁叁、隨學如來回向。丁四、斷除諸障,攝受殊勝清淨依身。丁五、獲得記別,成辦有情義利。)

  丁一、總攝(第二一叁至第二一六句)

  諸有于此賢行願, 受持開演讀誦者,

  異熟唯佛能證知, 得勝菩提勿疑惑。

  諸有具足信心衆生,于此賢行願經,或記誦文句而自「受持」,或廣爲他宣說開示,或複高聲「讀誦」經卷,或問論等(147),彼異熟中,獲得不可思議出世豐滿,唯佛如來乃能證知所行境界,聲聞、獨覺于此福德,亦複不能通達邊際。此爲能得無上菩提最勝方便,不應疑惑,應離異覺。謂:求現證前後文中所明勝利,其最勝因,于佛聖言斷除疑惑,信順而信,爲其主要。最後一句,亦可加于一切前後頌文後方。

  丁二、即以誦持賢行善根,隨學菩薩回向(第二一七至第二二○句)

  文殊勇猛如實知, 普賢菩薩亦如是,

  我普于彼隨學故, 回向今此一切善。

  此第一句,藏土余譯有雲:「文殊如實知、勇猛。」謂文殊菩薩以其慧劍,善巧斬斷我執無明軍衆命根之法,故名勇猛。彼以叁輪無分別慧之所攝受,如實了知一切善根回向廣大菩提之法,名如實知。聖者普賢菩薩,亦依如是無上方便法門,至極善巧回向其善。複有所余觀自在、除蓋障等諸大菩薩,普于彼等雲何修學,我亦隨學回向今此誦賢行等一切善根。

  丁叁、隨學如來回向(第二二一至第二二四句)

  叁世諸佛鹹稱贊, 如是回向最殊勝;

  我亦普以此善根, 回向爲令依賢行。

  遊于叁世諸佛如來,稱贊如是回向之法第一最勝。謂令乃至叁有常住中間,蓋虛空際一切有情,增長無上利樂法筵故,以諸善根回向,爲當證得最勝菩提位因。我亦依止如是之法,普以今此誦持賢行願等善根,回向令依普賢行門,爲當證得大菩提因。釋迦知識雲:「言如是回向者,謂以叁輪不可得法而作回向。」寂天菩薩雲:「從文殊勇猛如實知」起,此二頌文,總攝前說一切大願。

  〔梵、藏行人,若時無暇誦經全文,唯誦二頌〕

  丁四、斷除諸障,攝受殊勝清淨依者(第二二五至第二叁二句)

  願我臨欲命終時, 普能掃除一切障,

  親睹如來無量光, 即得往生極樂土。

  到彼土已令此願, 一切無余悉現前;

  無余彼願我圓滿, 利益世間諸有情。

  依此善根,我命終時。謂于正當舍此依身現在前時。無間業等,名爲「業障」;若邪見等,名「煩惱障」;若依于彼,不堪見谛,名「異熟障」(148)。一切叁障,棄舍遠離而掃除已。將舍命時,爲我眼根現前所行,無量光佛、二長子等大衆圍繞,皆善睹見。由彼悲力及我願力,舍命無間,無滯無礙往極樂土。到彼土已,願增上力,受得清淨意自性身。今此上說十大願等一切願義,皆得現前。既現前已,我于彼等願義無余,畢竟圓滿。乃至世間流轉未空,我于彼中一切有情,悉爲成辦現前利益、究竟利益。

  丁五、獲得記別,成辦有情義利(第二叁叁至第二四○句)

  彼佛中圍賢調悅, 我從端嚴妙蓮生,

  親睹如來無量光, 我于其中得記別。

  既得如來記別已, 化衆多身百俱胝,

  依覺慧力遍十方, 廣作利益諸有情。

  「彼佛」,謂無量光佛。諸佛中圍有二圓滿:一、淨土圓滿。二、眷屬圓滿。如是中圍圓滿處所,願力所成,故名爲「賢」。二種資糧及大乘法,廣大豐盛,故名「調悅」。我于彼處,從其種種光鬘端嚴,七寶妙蓮孔中,無礙化生,親面矚對無量光佛。彼以右手摩撫我頂,而告我言:「善男子!汝于當來成佛世界,與此土同。」我于其中,如是獲得最勝無上菩提記別(149)。我于彼處,依如是相得記別已,一剎那頃以神境力,化百俱胝(150),衆多化身,遍散分布。如是化身,由方便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覺慧力故(151),依于衆多解脫之門,成辦安處十方有情最勝無上菩提利益。

  (第二四一至第二四八句)

  我今發此賢行願, 隨有所積少分善,

  願彼有情諸善願, 剎那一切悉相應。

  以此賢行願回向, 所獲福德勝無邊,

  沈溺苦海諸有情, 往生無量光佛土。

  此二頌文,陳那疏中,阙而不現。釋迦知識疏中,雖有其文,然其辭句略有殊異。

  「發」、即口誦心思,謂于口誦其文,心思義等(152)。所有我所積集少分叁門之善,以此力故,一剎那頃,令盡所有十方有情,發起順合白品善願,一切相應。此即現時成就合法希願義利。又以今此讀誦思惟普賢行願善根,回向無上菩提,我能獲得微妙福德;此望所余諸世間善,是名爲「勝」。乃至虛空常住中間,福德資糧無有窮盡,是名「無邊」。以此力故,一切有情爲業、煩惱之所自在,沈溺廣大生死苦海,諸衰逼惱,速疾令其解脫苦海,受生無量光佛悲願所成最勝剎土。如是等類功德資糧,有如大海,悉能獲得。

  (第二四九至第二五二句)

  今此願王勝中尊, 能利無邊諸有情,

  成滿普賢莊嚴文, 惡趣相續無余滅。

  此爲藏土遍照譯師所造願文,非經正文。今說其義,謂此賢行願王,是佛如來親口所說,加持廣大。總攝一切菩薩大願,義利廣大。所有願中,以此爲勝,爲願中尊。即于其文,讀誦思惟,或演說等,便能利益無邊有情。言「成滿普賢莊嚴文」等者:此中成滿,釋爲「弘廣」。「文」、即理趣。謂若弘廣以普賢行之所圓滿莊嚴理趣,惡趣爲首一切流轉相續,悉能空滅,速疾圓滿一切有情所求無上菩提大樂。

  聖言量中,謂賢行願,義利廣大,加持亦大。暫一讀誦經中文句,尚能出生難思勝利,況複如理思惟其義!如來實語,從無虛诳。依信順門,勵力修習,即是獲得賢妙依身,具足義利最勝方便。頌雲:

  無算如來及佛子, 諸如海行如海願,

  圓滿攝此勝經中, 鹹稱叁界唯一寶。

  業所自在生末世, 飽受善惡深厭離,

  今逢希有大乘道, 念此勝緣勤策勵。

  智者既遇無垢教, 微細所作離散亂,

  精進修行聖教藏, 我今合掌而啓請。

  牟尼密意深且細, 以我愚夫極愚者,

  當有倒釋經義過, 至心露于菩薩所。

  願此精勤所積善, 我與有情時不久,

  俱到普賢行海邊, 同登能仁大雄位。

  吉祥圓滿

  聖者賢行願王釋義

  〔自序注釋〕

  (1)不空叁藏所宗梵本,猶存于世。近今日本其中堂所影印之普賢行願贊梵本,私考即其文也。是斯對照不空譯文,「普賢行」叁字皆于梵字之旁,以朱筆注明「賢行」二字。

  (2)印度注釋。

  (3)普遍皆善,無有一種煩惱所使。

  (4)西藏稱印度爲梵土,或聖地,尊稱之辭。吾土古稱西域,或稱天竺。

  〔釋論注釋〕

  (1)編注:請參見53頁:「上來略述陳那疏義,此與龍猛所造會疏、總義(綱領)、分釋(節目)多分相同」,及55頁本文作者語:「今于彼等,亦不意樂廣破廣立,唯由顯說自內宗法,而令了知諸余建立。」按本釋論作者 至尊章嘉遊戲金剛之傳記具善教法嚴飾中所述,其一生禀承 至尊法王宗喀巴之宗風,以依止佛所授記智者—龍猛菩薩之宗義,開顯聖教之本意,令衆了知。故「龍尊俱胝善依止」一語,當指依止智者龍猛菩薩所造釋論。

  (2)謂菩薩爲諸佛之子。

  (3)曼殊室利,即文殊師利,亦即妙吉祥菩薩。

  (4)即俗所謂登地菩薩。

  (5)瑜伽師地論雲:「又此種性,已說名持,亦名爲助,亦名爲因,亦名爲依,亦名階級,亦名前導,亦名舍宅。」

  (6)瑜伽師地論中譯爲所爲。攝大乘論世親釋中,譯爲所用。如雲:「今造此論有所用者。」

  (7)一切大願,皆以積集資糧,淨治罪障,爲成就因。

  (8)身所依者,謂佛身像;語所依者,謂佛說經;意所依者,謂窣堵坡。

  (9)別譯「世間」:始從欲界,乃至有頂,諸薩迦耶皆名世間。

  (10)心爲能緣,心所對境名爲所緣。緣者,攀緣之義。

  (11)師即是獅。釋迦知識雲:「獅子摧伏世一切獸,彼一切獸無有氣力摧伏獅子。」如是如來不爲他論、外論諸獸之所摧伏,普能摧伏一切他外,與獅子同,故名「獅子」。陳那雲:「一切無所怖畏名獅,天人世間諸佛亦爾。」無所怖畏,與獅子同;現人壽故,亦即是人,是獅子故,名人獅子。

  (12)陳那釋雲:『言「以清淨身語意」者:謂能發起最勝清淨。由能發起清淨心故,其身與語亦皆清淨。』

  (13)亦名發起。

  (14)十方叁世。

  (15)有如親對面前,現矚現見。

  (16)亦名五輪投地。

  (17)五輪據地,名爲身禮,如瑜伽戒品雲:「下至以身一拜禮敬,是名身禮。」

  (18)別稱法界性。究竟圓滿,遍于十方,名法界性。

  (19)瑜伽戒品雲:「下至以心一清淨信,隨念叁寶真實功德,是名意禮。」釋迦知識雲:『言「意禮」者:謂能令彼功德自性,皆現在前;又後于彼一切功德,心懷信樂。』

  (20)大毗婆論雲:「造是因義。」

  (21)善逝:爲如來十號之一。

  (22)是故不空譯雲「以諸音聲功德海」。菩提道次第釋雲:『謂于諸佛功德,堪贊不可窮盡。化一一身,有無量首;化一一首,有無量舌;出和順音,而廣稱說。此中「音」者,即是贊辭。其「支」者,謂因,即是舌根。「海」者:衆多之辭。』般若所譯本經第四十卷長行雲:…

《聖者賢行願王釋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