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者賢行願王釋義▪P12

  ..續本文上一頁)煩惱品所有粗重隨附依身,說名隨眠。

  (70)所言福智二資糧者,如瑜伽師地論叁十六卷雲:「雲何爲福?雲何爲智?謂略說福,即是叁種波羅蜜多:一、施波羅蜜多;二、戒波羅蜜多;叁、忍波羅蜜多。智:唯一種波羅蜜多,謂慧波羅蜜多。精進、靜慮波羅蜜多,應知通二分:一者福分。二者智分。若依精進,修行布施,受護淨戒,及修慈等四種無量,如是等類所有精進,名爲福分。若依精進,習聞、思、修所成叁慧,修蘊善巧,修界善巧,修處善巧,修緣起善巧,修處非處善巧,修能觀察苦爲真苦、集爲真集、滅爲真滅、道爲真道,及于一切善不善法,有罪、無罪,若劣、若勝,若黑、若白,並廣分別緣生法中,皆能如實思擇觀察,如是等類所有精進,名爲智分。若依靜慮,修習慈等四種無量如是相類所有靜慮,名爲福分。若依靜慮,能修如前精進中說,蘊善巧等如是等類所有靜慮,名爲智分。如是福智略有六種,一一分別,應知無量。」

  (71)以無染心。

  (72)謂清淨之法眼。

  (73)攝大乘論世親釋七卷雲:「法流即說在叁摩地處,于定中見諸佛, , 故。」

  (75)一、契經,二、應頌,叁、記別,四、諷頌,五、自說,六、緣起,七、譬喻,八、本事,九、本生,十方廣,十一、希法,十二、論議。

  (76)別稱八萬四千法門。

  (77)亦名總持,謂總任持無量佛法,令不忘失。于一法中,持一切法;于一文中,持一切文;于一義中,持一切義。

  (78)抉擇修行踐法理趣,作用軌則。

  (79)既抉擇已,如所抉擇,如實修行。

  (80)集論雲:「謂有資糧道,皆是加行道;有加行道,非資糧道。謂已積集資糧道者,所有順決擇分善根。」

  (81)瑜伽師地論第四十五卷雲:『雲何菩薩法陀羅尼?謂諸菩薩獲得如是念慧力持,由此力持,聞未曾聞、言未溫習未善通利名句文身之所攝錄,次第錯綜,次第結集無量經典,經無量時,能持不忘,是名菩薩法陀羅尼。

  雲何菩薩義陀羅尼?謂如前說,此差別者,即于彼法無量義趣,心未溫習未善通利,經無量時能持不忘,是名菩薩義陀羅尼。

  雲何菩薩咒陀羅尼?謂諸菩薩獲得如是等持自在,由此自在,加被能除有情災患諸咒章句,令彼章句悉皆神驗,第一神驗,無所唐捐,能除非一種種災患,是名菩薩咒陀羅尼。

  雲何菩薩能得菩薩忍陀羅尼?謂諸菩薩成就自然堅固因行,具足妙慧,獨處空閑,寂無言說,曾無有物。見路而行,知量而食,不雜穢食,一類而食。常極靜慮,于夜分中少眠多寤。于佛所說得菩薩忍諸咒章句能谛思惟。其咒詞曰:「壹胝 密胝 吉胝毗 □底 缽陀膩 莎诃」即于如是咒章句義,審谛思惟,籌量觀察。彼于如是咒章句義如是正行,不從他聞,自然通達。了知如是諸咒章句都無有義,是圓成實,但唯無義,如實了知此章句義。所謂無義,是故過此不求余義,齊此名爲妙善通達咒章句義。彼于如咒章句義正通達已,即隨此義不從他聞,自正通達一切法義。謂于此義,如是通達一切言說所說諸法自性之義,皆不成實,唯有諸法離言自性是自性義。彼于諸法此自性義正通達已,過此更無余義可求。由于此義善通達故,獲得最勝廣大歡喜,由是菩薩得陀羅尼,當言已得此陀羅尼章句所立菩薩勝忍。得此忍故,是諸菩薩不久當得淨勝意樂,已依上品勝解行地勝忍而轉,當知是名菩薩所有能得菩薩忍陀羅尼。

  此中菩薩法陀羅尼、義陀羅尼,若過第一無數大劫,已入清淨勝意樂地,所得決定堅住廣大;從此以下,或以願力,或依靜慮,雖有獲得,而不決定,亦不堅住,亦不廣大。如說法、義二陀羅尼,咒陀羅尼當知亦爾。能得菩薩忍陀羅尼,如前所釋,即如是得。』

  (82)名爲叁有,亦稱叁界。

  (83)別名輪回。

  (84)謂四攝事,又複略有六種方便:一隨順會通方便,二共立要契方便,叁異分意樂方便,四逼迫所生方便,五施恩報恩方便,六究竟清淨方便。廣于瑜伽師地論四十五卷。

  (85)謂從暖法、頂法、順谛忍法、至世第一法。

  (86)加行無間,此智生時,體會真如,名通達位。初照理故,亦名見道。

  (87)由此通達所取能取無性真如故。大般若經第五十二卷雲:「謂若住此叁摩地時,于諸垢穢,縱任棄舍,如獅子王自在奮迅,是故名爲師子奮迅叁摩地。」

  (88)現觀莊嚴論雲:「緣佛等淨信,精進行施等,意樂圓滿念,無分別等持,知一切法勝慧,共爲五。此攝道爲五法:一、謂于緣佛諸道果法,發起淨信。二、于布施等行境,勇悍精進。叁、意樂圓滿大乘發心所攝正令。四、虛空藏等無分別定。五、二谛所攝諸法,一切種了知勝慧。」

  (89)梵土、西藏稱師父爲父,稱徒爲子。龍猛之子,即是月稱。

  (90)器:謂器世界。情:謂有情世界。別稱依報、正報。

  (91)大乘爲內,此外名外。瑜伽論雲:外者,內相違義。顯揚論雲:外者,翻內義。

  (92)顯揚論雲:「靜慮者及諸佛,二種境界中,真如及無漏性,皆不可思議。」

  (93)亦名受用身,別名報身。佛地經論雲:「受用身者,一切功德圓滿爲相,一切佛法共所集成,能起一切自在作用,一切白法增上所起,一切如來各別自體。微妙難測,居純淨土,任運湛然,盡未來際,自受法樂,現種種形,說種種法,令大菩薩亦受法樂。」

  (94)釋迦知識謂此二頌,明第一地,極喜地。

  (95)即六十四梵音。

  (96)即是思。

  (97)即是種性。

  (98)釋迦知識謂此一頌,明第二地,離垢地。

  (99)知不現見境,名智。

  (100)釋迦知識謂此一頌,明第叁地,發光地。

  (101)謂極少時。雜集論雲:「剎那者,謂于所知境,智生究竟,名一剎那。」

  俱舍論雲:「衆緣和合法,得自體頃;或有動法,行度極微。」對法諸師說:「如壯士一疾彈指頃,六十五剎那,如是名爲一剎那量。」

  (102)釋迦知識謂此一頌,明第四地,焰慧地。

  (103)釋迦知識謂此一頌,明第五地,極難勝地。

  (104)釋迦知識謂此一頌,明第六地現前地。

  (105)即十二相成道。大般若經第六分二行品雲:「或現升睹史多,或現從天下生至瞻部洲,或現處胎,或現初生,或現童子,或現遊戲,或現出家,或現苦行,或現往詣菩提,或現轉*輪,或現般涅槃。」

  寶性論教化品雲:「從天退、入胎,現生有父母。在家示嬰兒,學習諸伎藝,戲樂及遊行,出家行苦行,現就外道學,降伏于天魔。成佛轉*輪,示道入涅槃。諸薄福衆生,不能求如來。」

  (106)釋近知識謂此一頌,明第七地,遠地行。

  (107)瑜伽戒中,開身叁不善,謂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語四不善:謂妄語、離間語、粗惡語、绮語。善巧方便菩薩于諸身語不善,皆能轉變爲最勝道,而生功德。拙譯戒品纂釋中廣釋其義。

  (108)此名熏修靜慮。如瑜伽十二卷雲:「謂如有一已得有漏及與無漏四種靜慮,爲于等至得自在故,爲受等至自在果故,長時相續入諸靜慮有漏、無漏更相間雜,乃至有漏無間、無漏現前,無漏無間還入有漏,當知齊此熏修成就。」

  (109)亦名健相叁昧,又名健行定、勇健定、勇伏定。大般若經雲:「謂若住此叁摩地時,能受一切叁摩地境,能辦無邊殊勝健行,能爲一切等持導首,是故名爲健行叁摩地。」

  (110)無垢叁摩地,亦名清淨叁昧。

  (111)釋迦知識謂此二頌,明第八地,不動地。

  (112)一、蘊魔,二、煩惱魔,叁、死魔,四、天子魔。廣釋于瑜伽師地論第二十九卷。

  (113)如來十號之一。此有六義:一、自在,二、熾盛,叁、端嚴,四、名稱,五、吉祥,六、尊重。

  (114)釋迦知識謂此一頌,明第九地,善慧地。

  (115)瑜伽師地論第二十七卷雲:「叁神變者:一、神境神變,二、記說神變,叁、教誡神變。」

  (116)生死、涅槃二種怖畏。

  (117)顯揚論:「一、壽自在,二、心自在,叁、衆具自在,四、業自在,五、生自在,六、願自在,七、勝解自在,八、神變自在,九、智自在,十、法自在。」

  (118)初善、中善、後善,名爲叁善。謂其所行,于初、中、後叁時皆善也。

  (119)甚深賢行、廣大賢行。

  (120)藥師經、般若理趣經、八大菩薩經等,皆說大菩薩八,其名曰:「妙吉祥菩薩、觀自在菩薩、慈氏菩薩、虛空藏菩薩、普賢菩薩、金剛手菩薩、除蓋障菩薩、地藏菩薩。」今取方便般若第一,但說二大菩薩。

  (121)釋迦知識謂上六頌,明第十地,法雲地。

  (122)亦名補處。

  (123)釋迦知識謂上二頌,明第十一地,普光佛地。

  (124)即十地經所雲:十百千萬阿僧祇大願。

  (125)附論文。(編注:即十地經論)論曰:「雲何校量勝?菩薩住此地中,勝聲聞、辟支佛故。校量勝有叁種:一、願勝,一、修行勝,叁、果利益勝。何者願勝?所謂十大願。」

  

  (126)論雲:「是初大願無余者有叁種:一者、一切佛無余。二者:一切供養無余。叁者、一切恭敬無余。

  一切佛者,有叁種佛:一、應身佛,二、報身佛,叁、法身佛。一切供養者有叁種供養:一者、利養供養,謂衣服、臥具等。二者、恭敬供養,謂香、花、旛、蓋等。叁者、行供養,謂修行信、戒、行等。一切恭敬者,有叁種恭敬:一、給侍恭敬,二、迎送恭敬,叁、修行恭敬。是故作願供養恭敬。如經所謂:「無余一切諸佛,一切供養一切恭敬故。」

  「一切種具足」者,無量種種,複有勝事等供養故。「上深信清淨」者,增上敬重故,願回向菩提…

《聖者賢行願王釋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