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譯,以其譯名堪能契合梵、藏語故。當知譯名,或譯文句,若求專合中土習尚,雖易通俗,畢竟失去本來面目,亦必遺漏本來精義。且于余處不通用時,定須別譯通俗名文,以資補救。若一名辭,或一文句,出演多種不同譯法,後之讀者將焉會通?
二、注釋名辭:爲令利益初發心者,于釋名辭不厭繁瑣。又此訓釋引奘譯外,有時複引舊譯經論,俾初學人易于了解。
叁、注釋釋文:章嘉釋文廣取經論精義爲注,此于藏人習見習聞,殊易了解。其有中土所未見聞,或雖見聞,隱僻未顯,故釋文下補加小注,略釋其義。
四、略添梵疏:藏譯願文雖爲句頌,然文顯了,無異長行,易于通曉。華言厄于字數句法,諸多難解。今爲略添陳那、驿迦知識二師所造釋論,補釋經中難解文句。
中土相傳,此願在華嚴經中;然勘藏本,所謂六十華嚴、八十華嚴之全部,實名大方廣佛經也。華嚴經爲大方廣佛經之一部分,如:佛馱跋陀羅所謂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四十四至第六十卷中之第叁十四品入法界品;實叉難陀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六十至第八十卷中之第叁十九品入法界品;般若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及西秦聖堅所譯羅摩伽經,則名華嚴經也。蓋十地、華嚴等經之隸于大方廣佛經中,亦猶叁律儀等經之隸于大寶積經中,此則部品所屬,不可不辨者也。
上來略述新譯經名、釋文、頌文,舊譯部品所屬諸事,甚矣譯經之難也。藏稱譯師爲世間眼,其尊重翻譯也如彼。吾土古法建立譯場,先由西方智者依于梵本口授,次由衆多精通華言大德筆受,證梵、證漢,各有專司,其敬慎將事也如此。然者藏本,猶有舊譯、新譯不同。後依梵本,並參釋論,幾經審訂,方成善本。又考吾土,即此古譯五種願文,略爲會勘,尚複顯出種種文句不同之處。況我下愚,孑然一身,以管窺天,依文揣義,敢雲無失于本義乎?謹效章嘉所造露文,用以自露。文曰:
「牟尼密意深且細,以我愚夫極愚者;當有顛倒傳譯過,至心露于菩薩所。」
民國壬午季春 蕲水湯芗銘志于北海公園正覺殿菩提學會
聖者賢行願王釋義〔亦名演密〕
俱胝福善所莊嚴, 叁界唯一最尊上;
無障智如大日光, 遍明一切所知事。
深廣悅耳梵音聲, 閱演有情妙善道;
無等大師大悲藏, 至心恭敬爲作禮。〔禮釋迦佛〕
戲現住地佛子相, 無邊剎土行佛事;
攝持大海功德戒, 普賢文殊我敬禮。〔禮梵、西藏智者〕
摩尼深義所充滿, 普遍密布加持鬘;
大乘種性端嚴王, 龍尊俱胝善依止。〔明依智者所造釋論〕(1)
佛子于佛希有行, 億萬河流彙爲一;
普賢行願廣大海, 我今意樂分別釋。〔明造釋論〕
如來所說「素怛纜」〔謂契經,通稱爲經〕中,梵土、西藏成就智者所造釋論皆謂:今此賢行願王爲佛所說一切願中,其所诠說,于深、于廣,畢竟圓滿;望所余願,最爲第一,鹹共稱許爲願中王。今釋此願,總標四門:
甲一、釋經題。
甲二、釋譯師敬禮。
甲叁、釋所爲相屬。
甲四、釋經義。
甲一、釋經題
梵土語言有四大部。今此經名,依四語中所謂聖語,亦稱梵語,名「阿哩耶、拔達喇、匝哩耶、劄尼達那、喇雜」。轉爲華言,「阿哩耶」,謂聖者;「拔達喇」,謂賢;「匝哩耶」,謂行;「劄尼達那」,謂願;「喇雜」,謂王。是故譯爲聖者賢行願王。〔原本是說轉爲藏言,今省重譯,直名華言。〕
謂普賢菩薩以彼一切佛子(2)廣大之行,圓滿會集攝爲一品而立爲願,所诠洪廣,望所余願最極殊勝,故名爲王。
甲二、釋譯師敬禮
譯師爲求得加被故,護中斷故,禮曼殊室利。是故說雲:「敬禮聖者曼殊室利童子菩薩」(3)。依文易解,不須別釋。
甲叁、釋所爲相屬
謂勝解行菩薩、住大地菩薩(4),一切菩薩功德及行有如大海,是此所诠。于彼一切作意其境而發願已,增長大乘種性(5)氣力,現前安處深厚熏習一切菩薩道之次第,後文所說願中所有現時勝利,亦得現前,是名所爲(6)。既發願已,究竟勝利現大菩提,是名正爲〔即華嚴五爲中之第一爲〕。又此正爲依于所爲,而其所爲依于所诠,是名相屬。此中所爲相屬之義,雖諸梵疏皆未有說,一類藏疏別有說法,然亦上說至爲妙善。
甲四、釋經義有叁:
(乙一、經中所明緣起理趣。乙二、梵土諸疏所釋理趣。乙叁、正釋經義。)
乙一、經中所明緣起理趣
此爲大方廣佛經部中,華嚴經所說。善財童子依次親近五十叁尊善知識已,最後參觐普賢菩薩,由是因緣而說此願。今爲略述華嚴經義,于中事品有五十叁。〔已下名辭,多分沿用般若所譯,爲易對照其經文故〕
第一事品:序說文殊師利菩薩漸次南行,至福生城,有長者子名曰:善財,于文殊前,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第二事品:序說善財童子依所教示,親詣南方勝樂國境,登妙峰山,谒吉祥雲比丘。頂禮雙足,右繞多匝,合掌曲躬,住其面前,啓請開示諸菩薩行。爲得隨念如來法門,即由總持諸佛法雲陀羅尼力,普見諸門,入無礙智,如實正聞開演法要。
第叁事品:序說善財童子依所教示,漸次南行,詣海門國,谒海雲比丘,禮請如前。爲得普眼法門,聽聞開演陀羅尼光普照明等。
第四事品:序說善財童子詣棱伽道海岸聚落,谒妙住比丘。見彼比丘住虛空界,無數眷屬俱作供養。禮請如前。爲得菩薩無礙解脫一切功德,如實正聞最堪稱贊神通變化廣大不可思議法門。
第五事品:序說善財童子詣南方達羅咤國金剛層城,谒彌伽大士,禮請如前。爲從廣說字輪相續莊嚴法門,獲得妙音大陀羅尼,如實正聞最堪贊美一切言音及諸字輪究竟解脫。
第六事品:序說善財童子詣南住林,谒解脫長者。經十二年,至長者處,禮請如前。爲入成就明智攝諸佛土叁摩地力,加持如來甚深無礙解脫莊嚴,依所說法如實現前,觀前聽聞。
第七事品:序說善財童子詣閻浮提畔遍無垢處,谒海幢比丘,禮請如前。適此比丘,入于清淨普莊嚴門叁摩地中,不思議力光明普照,乃至六月,複經六日,無不明見。爲依般若波羅密多,得普見舍所生光明叁摩地門,依所說法如實現前,觀見聽聞。
第八事品:序說善財童子漸次南行,至海潮處普莊嚴園。中有摩尼妙寶所成無量宮殿,旁有大海以爲莊嚴,見伊舍那優婆夷安住其中,衆多眷屬周圍環繞。禮請如前。爲得菩薩離憂安樂寶幢解脫,如實見聞,開示法數。
第九事品:序說善財童子往海潮處那羅素國,見彼仙人大威猛聲,十千仙衆,前後圍繞。禮請如前。爲令獲得一切菩薩他無能勝解脫幢力,時彼大仙伸其右手摩善財頂,由難思議叁摩地光,令其現前悉得觀見,而得聽聞廣大開示。
第十事品:序說善財童子至伊沙那聚落,見勝熱婆羅門,示修苦行,五熱炙身,住金剛焰勝叁摩地,放大光明。所住處所四面火聚,有險峻山羅列鋒刀,于所示現心生疑惑。時有十千大梵天等無數大衆,以神變力住虛空中,供養聖者,贊歎聖者真實功德,乃即止息所懷疑惑而悔過失,禮請如前。依于聖者所指示處,往登刀山,自投火聚,未至中間,即得菩薩善住堅牢淨叁摩地;纔觸火焰,複得寂靜安樂神通叁摩地。聞得菩薩贊美無盡中圍解脫。
第十一事品:序說善財童子往南方獅子颦伸城,見無畏星宿幢王女,慈行童女住于毗盧遮那摩尼藏殿,五百童女以爲侍從,禮請如前。爲得般若波羅蜜多普莊嚴門,現前見聞開演正法。
第十二事品:序說善財童子詣叁目國密林薮中,見妙見比丘相好莊嚴,無數天等前後圍繞。獻希有供,禮請如前。爲得菩薩永無息滅明燈解脫,如實正聞所說法數。
第十叁事品:序說善財童子詣圓滿多聞國,入妙門城,于河渚上見根自在主童子,十千童子前後圍繞,計沙爲戲。見已親近,禮請如前。爲得菩薩應知諸法工巧差別神通相應明智叁摩地,如實正聞開示法要。
第十四事品:序說善財童子詣海住城摩尼精舍,谒辯具足優婆夷,十千童女眷屬圍繞,面前安置無盡寶瓶,出生種種如意受用,一切妙寶莊飾其身,暫一睹見,便能獲得無煩惱樂。禮請如前。爲得菩薩無盡福藏莊嚴解脫,如實現前見聞說法。
第十五事品:序說善財童子詣大有城,見具足智長者在其城內市四衢道七寶臺上,坐于衆寶莊嚴法座,天莊嚴具以爲嚴飾,十千眷屬前後圍繞。禮請如前。爲得隨意出生福藏解脫,如實現前見聞說法。
第十六事品:序說善財童子詣師子宮城,于市巷中,見尊法寶髻長者,禮請如前。爾時長者執善財手,示其所居莊嚴舍宅,爲得菩薩無礙願輪莊嚴解脫,如實現前見聞說法。
第十七事品:序說善財童子詣藤根國普遍門城,見普眼長者住市肆中鬻香藥處。禮請如前。爲得了知一切有情種種病緣悉能救療,普見諸佛承事供養和香法門,如實正聞開示法要。
第十八事品:序說善財童子詣多羅幢城,見甘露火王衆寶莊嚴,十千大臣前後圍繞,十萬猛卒形貌可畏,于行惡行一切人衆,施以種種難忍刑罰。示現如是凶猛事業,即便生起不恭敬心。時虛空中有天相勸,聞天語已,前詣王所,禮請如前。王執其手將入宮內,示以宮殿及諸資具,爲得菩薩如幻解脫如實現前,觀見聽聞宣說法要。
第十九事品:序說善財童子詣妙光城,其城普飾無數摩尼妙寶間雜莊嚴,見大光王住于光明照耀衆生樂見寶宮殿中,無量資具,無數千億端正好友,隨衆生心而爲給施。禮請如前。爲得菩薩大慈幢行,順世叁摩地解脫如實現前,觀見聽聞宣說法要。
第二十事品:序說善財童子詣安住城,谒不動優婆夷。此優婆夷住自宅中,其金色光由宅門出,如是光明觸善財身,實時獲得安樂自在叁摩地等五百叁摩地,身心柔軟。爾時觀見彼聖母身圓滿,具足不可思議色相、容顔、一…
《聖者賢行願王釋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