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清淨,發菩提心,遍觀諸法性相,起正信心,即爲信解位之普賢。解行位上,遍觀法性,修集六度菩提資糧,是爲普賢。從真見道,智證遍行真如,依根本智,引發一切後得智行,是爲普賢。第十地普賢如前說。到佛地後,從無緣同體大慈悲所起叁輪不思議之教化,謂之普賢。此依普賢智德,自一切異生至佛,皆謂之普賢。行、讀杏音,指所行事;讀如原字,即能行行。今作能行行讀。佛位即果,菩薩即行。菩薩地亦有果,非究竟果,皆是得果之階梯,仍是因行。到普賢地因行圓滿,故一切菩薩行皆攝入普賢行海中。行願者,行之願也。欲修普賢行,須先發普賢願。佛華嚴經在此本前,有八十卷,所顯果海皆屬毗盧遮那,而能顯者皆普賢行。一切十住、十行、十向、十地所有因行,皆攝屬普賢行;善財參一生補處彌勒菩薩後進參普賢菩薩,亦明會歸于普賢圓滿行海義。如此普賢行之高上遠大,今又皆攝入普賢願中。總攝一切,普攝一切,令初心菩薩即從發願而得一切菩薩行,及至佛果一切功德,是謂能入之普賢行願也。
叁 解譯題
唐叁藏法師般若奉诏譯。唐乃大唐貞元年間,通達經律論叁藏法之師,是謂叁藏法師。般若此雲智慧,乃譯師之德號。奉時王诏敕而譯,示譯事鄭重也。
釋 經
契經均具叁分:即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此品承上而來,爲佛華嚴經全經正宗分中所未了之一部分,連最後之流通分,本止二分。現就單行本言,亦可分爲叁分:即一、承前啓後分,即此品之序分。二、正釋行願分,即此品之正宗分。叁、流通分,即此品之流通分,亦爲全經之流通分。
甲一 承前啓後分
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稱歎如來勝功德已。
因承前文,故曰爾時。菩薩,具雲菩提薩埵,菩提即大覺義,薩埵即有情義。上求大覺,下濟有情,謂之菩薩。菩薩位分高下,十信位初發心即名菩薩,經過住、行、向、加、到初地位,方名摩诃薩。普賢爲住十地後心之最高位菩薩,故名菩薩摩诃薩。摩诃大義,引伸之有多義,勝義。即一、心境廣大,二、解行衆多,叁、功德殊勝;具此叁義,故名摩诃。普賢爲有情中上求菩提而又具有大、多、勝叁德之菩薩,故名菩薩摩诃薩。
虛空可以測量,如來勝功德雖以最高位普賢菩薩之智慧力,稱量不能窮盡。正表以普賢圓滿之因行,顯揚毗盧遮那如來圓滿果海,雖爲顯揚之極,終不能盡。如來爲佛果十號之一,梵語多陀阿伽度,謂從正智證真如中而來爲一切衆生示現世間也。此如來正指毗盧遮那,通指諸佛。稱歎毗盧遮那如來功德,即遍稱歎諸佛如來功德。因諸佛平等平等,無有高下。普賢菩薩稱歎已畢,而此段中還繼續稱歎不盡,故經文如下:
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
普賢菩薩在如來座前大法會中,遍告諸菩薩及善財童子。厭離一切惡法,常親近善知識,隨學菩薩行,修集功德法財,故名善財童子。表示善財菩薩爲初發大心之凡夫,此通外凡內凡。外凡在十信位,內凡在十位、十行、十回向位,亦名地前菩薩。善財自參文殊菩薩後,已開真解,生深信心。爲欲使其信心──即菩提心──成就不退,故令曆參諸善知識,以至今見普賢更爲說之。不退、爲生生世世能親近叁寶,增長解行,修習一切福慧資糧,不至再造惡業。雖尚有生死,但常生人天之中,故名不退,亦名成就。廣參善知識,隨學菩薩行,方能成就信不退。菩薩雖不拘定形相,以能擔任大事,具丈夫相,故曰男子。能擔任上求大覺下濟有情之大事,故曰善男子,菩薩通稱也。
如來功德下,表如來功德,不但普賢菩薩稱歎不盡,即虛空無邊世界無量中之無量諸佛,經過極長時劫,亦說不盡。不可說,爲十種大數最後之一數。十種大數,已非世界數量,此更爲菩薩思想所不能有,故曰不可說。
、梵雲
多羅,此雲國土,或曰世界。佛剎,即佛世界。析世界爲極微塵,極表劫數之多。劫、俗指災難者非。梵音劫波,此雲時分,即時間也。一剎那亦名劫,極長時間亦名劫,佛典上另加區別詞以別之。如一剎那、小劫、中劫。此但曰劫,通常指世界經過一度之成住壞空而言──就住劫言,從人壽八萬四千歲,每百年減一歲,減至十歲;複倍倍增,增至八萬四千歲。如此輾轉增減,經過二十度曰一住劫,余叁相等。
甲二 正說行願分
乙一 長行
從行之廣義言,願亦行也。說明此願,能總攝一切普賢行,能發生一切菩薩
行,故曰普賢行願。
丙一 正說大願
丁一 標數列名
“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爲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叁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衆生,十者、普皆回向”。一者至十者爲數,禮敬諸佛等爲名。佛華嚴經,以佛功德爲一切衆生一切菩薩之莊嚴,啓發大心凡夫之信解心──即成就佛果功德之心,亦即菩提心──;又以一切衆生一切菩薩發起成就佛果功德之心。即以莊嚴佛果功德;所謂因該果海,果徹因源。發心──即發成就佛果之心──從佛果上發起,即因該果海。佛果功德,由攝一切因地心行之普賢菩薩心行而爲顯現,即果徹因源。
有一類大乘經論,先從衆生心境上,說明一切法平等之法相法性;依此平等相性爲所觀境,修行而得證果。佛華嚴則先開示佛果之福智境,令一切衆生依之起信心解行。故從稱歎而起信發心,皆重在成就佛果功德。由信解上發起仰慕心,由仰慕心發起自身成就心,抱定佛果功德爲所觀境。即此願成就佛果心,繼長增高而不反退;依此發心而修行證果,此其所以別于余一類經也。前八願爲上求。前八願力充足之後,擴充大悲心,以所成就功德,布施于一切衆生而無所著,故後二願爲下度衆生之願。
丁二 牒名別釋
戊一 總牒
善財白言:“大聖!雲何禮敬乃至回向”?
出世聖人,與世所稱聖人不同。世聖系人道中聖人,出世聖人乃超出人天叁
界之聖人。簡小乘聖人,故曰大聖。
戊二 別釋
己一 禮敬諸佛
庚一 牒名
普賢菩薩告善財言:“善男子!言禮敬諸佛者:
庚二 釋相
辛一 所禮境(心所對境)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
極微塵數諸佛世尊,法界義廣,今略釋之。法界,狹義即十八界中意識所對之法界。廣釋盡一切所有境──包括有無,含義最廣──名法;窮盡一切法之量,無所不包,無所不攝,曰法界。盡法界,即盡此無所不包無所不攝之法界也。虛空界、即空間──包括無量國土,十方即空間之方位,有四方、四維、上下之十方面也。
辛二 能禮因
“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
辛叁 能禮相
“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佛。
業通善惡、無漏有漏,並非全惡。惡業曰業,淨業亦曰業,並非均須斷滅之。佛法不說斷滅相,誤解則成外道、或小乘。用何禮敬?即前六識思心所上相應之善心所,所起之淨叁業。能禮身無量無數,所禮佛亦無量無數,互相交遍,名曰無盡禮。
庚叁 無盡
辛一 四喻無盡
“虛空界盡,我禮乃盡;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如是乃至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衆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
虛空,衆生,業,煩惱之四種,皆無盡故;喻今禮敬無盡。衆生指六道凡夫之異生。佛界、衆生界、皆即真如,故不增不減,此法性義。具有出世無漏種者乃得
涅槃,無種者則不得涅槃,故不增減,此法相義。二義皆顯衆生無盡。
辛二 叁業無間
“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念念,指一剎那心,非指念心所。謂此心一剎那一剎那生滅相續也。間者間隔,前
那及後剎那皆禮敬,中間不夾以他念曰無間。不起爲斷;前剎那起,後剎那續起,曰無斷。
己二 稱歎如來
庚一 牒名
“複次、善男子!言稱歎如來者:
庚二 釋相
辛一 所贊境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
土所有極微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間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會圍繞。
前節但禮敬佛,此兼及大乘菩薩僧。
辛二 能贊相
“我當悉以甚深勝解現前知見,各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稱揚贊歎一切如來諸功德海。窮未來際,相續不斷,盡于法界,無不周遍。
言辭以聲音爲本。
庚叁 無盡
“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贊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贊歎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禮敬雖通叁業,而遍重身業。贊歎亦通叁業,而特重語業。語業即口業,因口爲發語之工具故。惟發語不但口,兼喉舌等,故不曰口業而曰語業。身語均不離意
故,上二又以意業爲主。以無意業,則禮敬不誠,贊歎不切故;猶眼見物而
手不取,于自身不生關系故。
己叁 廣修供養
庚一 牒名
“複次、善男子!言廣修供養者:
供養攝于布施,對于叁種福田,應行布施。即一、敬田,對于有德可敬而行布施。二、悲田。對于有苦可憫而行布施。叁、恩田,對于有恩須報而行布施。此雲供養,即敬田也。
庚二 釋相
辛一 出所供境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繞。
辛二 出能供因
“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現前知見。
辛叁 出…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講錄(太虛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