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讲录(太虚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如清净,发菩提心,遍观诸法性相,起正信心,即为信解位之普贤。解行位上,遍观法性,修集六度菩提资粮,是为普贤。从真见道,智证遍行真如,依根本智,引发一切后得智行,是为普贤。第十地普贤如前说。到佛地后,从无缘同体大慈悲所起三轮不思议之教化,谓之普贤。此依普贤智德,自一切异生至佛,皆谓之普贤。行、读杏音,指所行事;读如原字,即能行行。今作能行行读。佛位即果,菩萨即行。菩萨地亦有果,非究竟果,皆是得果之阶梯,仍是因行。到普贤地因行圆满,故一切菩萨行皆摄入普贤行海中。行愿者,行之愿也。欲修普贤行,须先发普贤愿。佛华严经在此本前,有八十卷,所显果海皆属毗卢遮那,而能显者皆普贤行。一切十住、十行、十向、十地所有因行,皆摄属普贤行;善财参一生补处弥勒菩萨后进参普贤菩萨,亦明会归于普贤圆满行海义。如此普贤行之高上远大,今又皆摄入普贤愿中。总摄一切,普摄一切,令初心菩萨即从发愿而得一切菩萨行,及至佛果一切功德,是谓能入之普贤行愿也。

  三 解译题

  唐三藏法师般若奉诏译。唐乃大唐贞元年间,通达经律论三藏法之师,是谓三藏法师。般若此云智慧,乃译师之德号。奉时王诏敕而译,示译事郑重也。

   释 经

  契经均具三分:即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此品承上而来,为佛华严经全经正宗分中所未了之一部分,连最后之流通分,本止二分。现就单行本言,亦可分为三分:即一、承前启后分,即此品之序分。二、正释行愿分,即此品之正宗分。三、流通分,即此品之流通分,亦为全经之流通分。

  甲一 承前启后分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

  因承前文,故曰尔时。菩萨,具云菩提萨埵,菩提即大觉义,萨埵即有情义。上求大觉,下济有情,谓之菩萨。菩萨位分高下,十信位初发心即名菩萨,经过住、行、向、加、到初地位,方名摩诃萨。普贤为住十地后心之最高位菩萨,故名菩萨摩诃萨。摩诃大义,引伸之有多义,胜义。即一、心境广大,二、解行众多,三、功德殊胜;具此三义,故名摩诃。普贤为有情中上求菩提而又具有大、多、胜三德之菩萨,故名菩萨摩诃萨。

  虚空可以测量,如来胜功德虽以最高位普贤菩萨之智慧力,称量不能穷尽。正表以普贤圆满之因行,显扬毗卢遮那如来圆满果海,虽为显扬之极,终不能尽。如来为佛果十号之一,梵语多陀阿伽度,谓从正智证真如中而来为一切众生示现世间也。此如来正指毗卢遮那,通指诸佛。称叹毗卢遮那如来功德,即遍称叹诸佛如来功德。因诸佛平等平等,无有高下。普贤菩萨称叹已毕,而此段中还继续称叹不尽,故经文如下:

  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普贤菩萨在如来座前大法会中,遍告诸菩萨及善财童子。厌离一切恶法,常亲近善知识,随学菩萨行,修集功德法财,故名善财童子。表示善财菩萨为初发大心之凡夫,此通外凡内凡。外凡在十信位,内凡在十位、十行、十回向位,亦名地前菩萨。善财自参文殊菩萨后,已开真解,生深信心。为欲使其信心──即菩提心──成就不退,故令历参诸善知识,以至今见普贤更为说之。不退、为生生世世能亲近三宝,增长解行,修习一切福慧资粮,不至再造恶业。虽尚有生死,但常生人天之中,故名不退,亦名成就。广参善知识,随学菩萨行,方能成就信不退。菩萨虽不拘定形相,以能担任大事,具丈夫相,故曰男子。能担任上求大觉下济有情之大事,故曰善男子,菩萨通称也。

  如来功德下,表如来功德,不但普贤菩萨称叹不尽,即虚空无边世界无量中之无量诸佛,经过极长时劫,亦说不尽。不可说,为十种大数最后之一数。十种大数,已非世界数量,此更为菩萨思想所不能有,故曰不可说。

  、梵云

  多罗,此云国土,或曰世界。佛剎,即佛世界。析世界为极微尘,极表劫数之多。劫、俗指灾难者非。梵音劫波,此云时分,即时间也。一剎那亦名劫,极长时间亦名劫,佛典上另加区别词以别之。如一剎那、小劫、中劫。此但曰劫,通常指世界经过一度之成住坏空而言──就住劫言,从人寿八万四千岁,每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复倍倍增,增至八万四千岁。如此辗转增减,经过二十度曰一住劫,余三相等。

  甲二 正说行愿分

   乙一 长行

  从行之广义言,愿亦行也。说明此愿,能总摄一切普贤行,能发生一切菩萨

  行,故曰普贤行愿。

  丙一 正说大愿

   丁一 标数列名

  “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一者至十者为数,礼敬诸佛等为名。佛华严经,以佛功德为一切众生一切菩萨之庄严,启发大心凡夫之信解心──即成就佛果功德之心,亦即菩提心──;又以一切众生一切菩萨发起成就佛果功德之心。即以庄严佛果功德;所谓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发心──即发成就佛果之心──从佛果上发起,即因该果海。佛果功德,由摄一切因地心行之普贤菩萨心行而为显现,即果彻因源。

  有一类大乘经论,先从众生心境上,说明一切法平等之法相法性;依此平等相性为所观境,修行而得证果。佛华严则先开示佛果之福智境,令一切众生依之起信心解行。故从称叹而起信发心,皆重在成就佛果功德。由信解上发起仰慕心,由仰慕心发起自身成就心,抱定佛果功德为所观境。即此愿成就佛果心,继长增高而不反退;依此发心而修行证果,此其所以别于余一类经也。前八愿为上求。前八愿力充足之后,扩充大悲心,以所成就功德,布施于一切众生而无所着,故后二愿为下度众生之愿。

  

   丁二 牒名别释

   戊一 总牒

  善财白言:“大圣!云何礼敬乃至回向”?

   出世圣人,与世所称圣人不同。世圣系人道中圣人,出世圣人乃超出人天三

  界之圣人。简小乘圣人,故曰大圣。

  戊二 别释

   己一 礼敬诸佛

   庚一 牒名

  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

  庚二 释相

   辛一 所礼境(心所对境)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

  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法界义广,今略释之。法界,狭义即十八界中意识所对之法界。广释尽一切所有境──包括有无,含义最广──名法;穷尽一切法之量,无所不包,无所不摄,曰法界。尽法界,即尽此无所不包无所不摄之法界也。虚空界、即空间──包括无量国土,十方即空间之方位,有四方、四维、上下之十方面也。

  辛二 能礼因

  “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

  辛三 能礼相

  “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佛。

  业通善恶、无漏有漏,并非全恶。恶业曰业,净业亦曰业,并非均须断灭之。佛法不说断灭相,误解则成外道、或小乘。用何礼敬?即前六识思心所上相应之善心所,所起之净三业。能礼身无量无数,所礼佛亦无量无数,互相交遍,名曰无尽礼。

  庚三 无尽

   辛一 四喻无尽

  “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

  虚空,众生,业,烦恼之四种,皆无尽故;喻今礼敬无尽。众生指六道凡夫之异生。佛界、众生界、皆即真如,故不增不减,此法性义。具有出世无漏种者乃得

  涅槃,无种者则不得涅槃,故不增减,此法相义。二义皆显众生无尽。

  

  辛二 三业无间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念念,指一剎那心,非指念心所。谓此心一剎那一剎那生灭相续也。间者间隔,前

  那及后剎那皆礼敬,中间不夹以他念曰无间。不起为断;前剎那起,后剎那续起,曰无断。

  己二 称叹如来

   庚一 牒名

   “复次、善男子!言称叹如来者:

   庚二 释相

   辛一 所赞境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

  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

  

  前节但礼敬佛,此兼及大乘菩萨僧。

  辛二 能赞相

  “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

  言辞以声音为本。

  庚三 无尽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礼敬虽通三业,而遍重身业。赞叹亦通三业,而特重语业。语业即口业,因口为发语之工具故。惟发语不但口,兼喉舌等,故不曰口业而曰语业。身语均不离意

  故,上二又以意业为主。以无意业,则礼敬不诚,赞叹不切故;犹眼见物而

  手不取,于自身不生关系故。

  己三 广修供养

   庚一 牒名

  “复次、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

   供养摄于布施,对于三种福田,应行布施。即一、敬田,对于有德可敬而行布施。二、悲田。对于有苦可悯而行布施。三、恩田,对于有恩须报而行布施。此云供养,即敬田也。

  庚二 释相

   辛一 出所供境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

  辛二 出能供因

  “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

  辛三 出…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讲录(太虚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