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法合
醜一 正合法
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複如是。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華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
言衆生爲樹根者,謂諸佛無不從迷而悟,從妄而真。淨名雲:「煩惱即菩提,諸佛解脫,當于衆生心行中求。」法句經雲:「塵勞諸佛種等。」是以證之。
醜二 重征釋
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
首句征。意謂,何以益衆生,而成菩提之智?大似與他食,而自己空口飽,有是理乎?若諸下,釋意幽隱,宜更揭示。前文雲:大悲益生,成就佛智。今文雲:大悲益生,成就菩提。但似結前義,不似通難。今當再出經意,令其顯然。意雲:夫欲智慧圓滿成就者,必須自他無異,物我同如;見一切衆生,皆是我心所現。故益他,即是益我;生圓,我智方圓。乃牒前語,生起義勢,故雲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即能成就菩提也。
醜叁 反結成
是故菩提,屬于衆生;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此一節交,宜以兩種釋法:一、對緣釋,二、觀心釋。對緣者,前文雲因于衆生,而起大悲,乃至成正覺,正此文之腳注。觀心者,又有二意:一、攀緣妄想,即是衆生。妄即不覺,覺即無妄。無妄,合于本覺,名爲成佛。二、思惟觀察法義,此心念念生起,亦是衆生。因此心,念念推察,方見正理;成智,方證菩提,故雲爾也。
醜四 結示知
善男子!汝于此義,應如是解。以于衆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衆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
意謂:上來重重征釋,可謂澈法底源,毫無覆隱。此種玄義,汝應如是領解,方知恒順衆生,即是增長大悲,圓成大悲。大悲順生,即是供養如來矣!
庚叁 結顯無盡
菩薩如是隨順衆生。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己十 普皆回向願
庚一 牒十願名
複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
言普皆回向者,謂以普皆二字,收前九門功德。文雲,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皆悉回向,正此謂也。回,是轉義。向,是趣義。謂轉自所修善業,趣向于叁處也。言叁處者:一、向衆生,名回自向他。二、向諸佛,名回因向果。叁、向實際,名回事向理。大疏雲:除狹劣障,成廣大善者,顯益及所爲也。若不回向,其心狹劣;肯回向者,一毫之善,皆遍法界,故雲廣大。如回聲入角,聲則遠聞;功德回向,亦複如是。
庚二 釋行願相
辛一 普收前九
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
禮拜,是第一願;隨順,是第九願。以乃至二字,含攝中間七願。
辛二 正明回向
壬一 回向衆生
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衆生。
以下所列經文,叁處宛爾具足。此科回向法界衆生也。
壬二 回向菩提
願令衆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諸衆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衆生,悉皆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
夫回向,必兼發願。發願,亦回向意也。故須連帶而起,前二行,願離苦得樂,截惡成善。令盡界衆生,皆得如是,則橫遍十方;當得如是,則豎窮叁際也。後二行,願發心代苦,成就菩提。大疏有征、有釋。征雲:苦由業生,我無是業,何能代得?釋雲:略有七意:一者、起悲。謂明知自居凡地,事必不能。二者、修行。謂修諸苦行,後能與物,作增上緣,即名爲代。叁、留惑。謂自留微惑,受有苦身,爲他說法,令不造惡。因亡果喪,即名爲代。四、舍命。謂若見衆生造無間業,當受大苦;無異方便,令不造業。願自斷命,先墮地獄;彼墮獄時,令彼脫苦,乃名爲代。五、由初。謂由于初發心時,有願在先,願常處惡趣,乃至饑世,身爲大魚,即名爲代。六、同真。謂願是修善,苦是修惡,二修皆是性具,故曰同真。以即真之大願,潛至即真之苦處,令彼潛消,即名爲代。七、指體。謂菩薩以法界爲身,自他不二,故衆生受苦,即菩薩受苦,無有異也。故須代苦。此七意,初一,唯理想。次二,爲代緣。次二,實代苦。後二,爲觀行。即圓妙理觀也。設有問雲:若依四五二意,盡能普代,何故猶有衆生受苦耶?答雲:然約有緣,方能代爾。
庚叁 結顯無盡
菩薩如是所修回向,虛空界盡,業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回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此科即第叁回向實際,以盡于法界,義同實際故。大疏雲:回向所以要叁處者,凡是菩薩,必大悲下化,大智上求,更須離衆生相,及菩提相,故須叁也。叁必相資,舉一即具。謂,一、證實相,須向衆生。以化衆生,成自利,斷障證真故。亦向菩提,速證菩提,具一切智,斷于二障,方窮實際故。二、度衆生,須向實際。于惑自在,方能化故。亦向菩提,有上智,方能廣利故。叁、爲得菩提,故向衆生。不度生,不證菩提故。亦向實際,不證實際,不得真果故。
戊叁 結益令知
善男子!是爲菩薩摩诃薩十種大願,具足圓滿。若諸菩薩,于此大願,隨順趣入;則能成熟一切衆生,則能隨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是故善男子,汝于此義,應如是知。
此科文似結前二大科,其實結顯叁處回向也。第一行,正結前二。若諸下,結顯叁處。回向,謂成熟衆生,回自向他也。隨順菩提,回因向果也。滿行願海,回事向理也。是故下,令汝應知。文俱可見。
丙二 顯經勝德
丁一 校量聞經德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世界,上妙七寶,及諸人天最勝安樂,布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衆生,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經爾所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所得功德;若複有人,聞此願王,一經于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首句,出能校人。人雖但舉男女兩類,若以道俗合論,乃有九類。道有七類,謂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俗有二類,即居士、居士婦也。以滿下,舉能校之寶物雖多,舉勝而言,乃說七種,謂金、銀、珊瑚、砗磲、瑪瑙、赤珠、摩尼也。世界廣,故設無量無邊佛剎塵數。寶物多,故言滿一切界。此出外財所受用德,諸天人最勝安樂,並出內財能受用德也。以上爲所施物勝。布施下,明所受人多。爾所二字,例上大數。即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如是世界所有衆生,以顯下凡人多。供養下,顯上聖亦多。經爾句舉施供時長。相續句,顯日日無空過者。如是則所得功德,可謂多矣。若複下,出所校法。意謂人但能聞此願王,不說全文,唯聞一四句偈,不過少時閑耳。非比前之長時,故曰一經于耳。經雖一部,聞祗一偈,其所得功德,乃有幾何?非比前之寶物多,世界廣也。茲言比前功德者,謂前之施供功德,比今聞經功德,百分千分,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俱不及一者,以彼是有爲,雖多,有盡;茲是無爲,雖少,不窮。古雲:摩尼一粒,壓倒海寶千般。彼有爲同類中比校,勝劣尚能若斯;況以世間物寶,與出世法寶,其一劣一勝,甯得同日而語哉?
丁二 顯余衆行德
戊一 總明法行
或複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剎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消除。一切魔軍、夜叉、羅剎,若鸠盤荼,若毗舍阇,若部多等,飲血啖肉,諸惡鬼神,皆悉遠離;或時發心,親近守護。
第一行總聰明法行。大疏雲:法行總有十種:一、書寫,二、供養,叁、轉施,四、聽聞,五、披讀,六、受持,七、開示,八、諷誦,九、思惟,十、修習。今出四種,兼前聽聞,僅舉五行。乃至二字,攝余行也。速能下,明離惡業,以顯現報。前二行,離惡業,言無間,即阿鼻之華言也。有五:一、受生無間。此人死後,如射箭樣,即入獄中。二、壽命無間。在獄一劫,無中夭者。叁、身形無間。身在獄中,遍滿一獄。四、受苦無間。一日一夜,萬死萬生。五、受報無間。死已複生,生已複死。由具上五,名五無間業,即五逆罪也。言速能除者,顯普賢願王之力也。言身心病者,依涅槃,各有四種。身四者:一、水,二、風,叁、熱,四、客。客病亦四:一、非分強作,二、忘誤墮落,叁、刀杖瓦石,四、鬼魅所著。心四者:一、踴躍,二、恐怖,叁、憂愁,四、愚癡。苦惱言種種者,總指前之諸病,及諸逼迫等事耳。後二行,明現報。初明魔鬼遠離,梵雲魔羅,華言殺者,能殺修行人慧命故。有四:一、煩惱魔,是生死因。二、天魔,是生死緣。叁、蘊,四、死。此二魔,是生死果。軍,衆也。即指下鬼神,皆天魔之軍衆也。夜叉,捷疾鬼。羅剎,食人鬼。鸠盤荼,甕形鬼。毗舍阇,啖精氣鬼。部多,此雲大身,亦雲自生,乃化生,不從父母故。末句明發心守護,是樂法善鬼,非妒法惡鬼也。
戊二 廣顯衆德
己一 偏舉一行
是故若人,誦此願者,
己二 列陳衆德
庚一 通名五果
辛一 明增上果
行于世間,無有障礙;如空中月,出于雲翳。諸佛菩薩,之所稱贊;一切人天,皆應禮敬;一切衆生,悉應供養。
謂人肯但能誦此願王,無論在于何地,一切無有障礙。此法說也,下以喻明。謂譬如空中之月,超出雲翳之上,雲翳所不能礙;況感諸佛菩薩稱贊,一切人天禮敬,一切衆生供養。此顯經之增上力用也。
辛二 明等流果
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圓滿普賢所有功德,不久當如普賢菩薩,速得成就微妙色…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輯要疏(谛閑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