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法合
丑一 正合法
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言众生为树根者,谓诸佛无不从迷而悟,从妄而真。净名云:「烦恼即菩提,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法句经云:「尘劳诸佛种等。」是以证之。
丑二 重征释
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首句征。意谓,何以益众生,而成菩提之智?大似与他食,而自己空口饱,有是理乎?若诸下,释意幽隐,宜更揭示。前文云:大悲益生,成就佛智。今文云:大悲益生,成就菩提。但似结前义,不似通难。今当再出经意,令其显然。意云:夫欲智慧圆满成就者,必须自他无异,物我同如;见一切众生,皆是我心所现。故益他,即是益我;生圆,我智方圆。乃牒前语,生起义势,故云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即能成就菩提也。
丑三 反结成
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此一节交,宜以两种释法:一、对缘释,二、观心释。对缘者,前文云因于众生,而起大悲,乃至成正觉,正此文之脚注。观心者,又有二意:一、攀缘妄想,即是众生。妄即不觉,觉即无妄。无妄,合于本觉,名为成佛。二、思惟观察法义,此心念念生起,亦是众生。因此心,念念推察,方见正理;成智,方证菩提,故云尔也。
丑四 结示知
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
意谓:上来重重征释,可谓澈法底源,毫无覆隐。此种玄义,汝应如是领解,方知恒顺众生,即是增长大悲,圆成大悲。大悲顺生,即是供养如来矣!
庚三 结显无尽
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己十 普皆回向愿
庚一 牒十愿名
复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
言普皆回向者,谓以普皆二字,收前九门功德。文云,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皆悉回向,正此谓也。回,是转义。向,是趣义。谓转自所修善业,趣向于三处也。言三处者:一、向众生,名回自向他。二、向诸佛,名回因向果。三、向实际,名回事向理。大疏云:除狭劣障,成广大善者,显益及所为也。若不回向,其心狭劣;肯回向者,一毫之善,皆遍法界,故云广大。如回声入角,声则远闻;功德回向,亦复如是。
庚二 释行愿相
辛一 普收前九
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
礼拜,是第一愿;随顺,是第九愿。以乃至二字,含摄中间七愿。
辛二 正明回向
壬一 回向众生
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
以下所列经文,三处宛尔具足。此科回向法界众生也。
壬二 回向菩提
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皆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
夫回向,必兼发愿。发愿,亦回向意也。故须连带而起,前二行,愿离苦得乐,截恶成善。令尽界众生,皆得如是,则横遍十方;当得如是,则竖穷三际也。后二行,愿发心代苦,成就菩提。大疏有征、有释。征云:苦由业生,我无是业,何能代得?释云:略有七意:一者、起悲。谓明知自居凡地,事必不能。二者、修行。谓修诸苦行,后能与物,作增上缘,即名为代。三、留惑。谓自留微惑,受有苦身,为他说法,令不造恶。因亡果丧,即名为代。四、舍命。谓若见众生造无间业,当受大苦;无异方便,令不造业。愿自断命,先堕地狱;彼堕狱时,令彼脱苦,乃名为代。五、由初。谓由于初发心时,有愿在先,愿常处恶趣,乃至饥世,身为大鱼,即名为代。六、同真。谓愿是修善,苦是修恶,二修皆是性具,故曰同真。以即真之大愿,潜至即真之苦处,令彼潜消,即名为代。七、指体。谓菩萨以法界为身,自他不二,故众生受苦,即菩萨受苦,无有异也。故须代苦。此七意,初一,唯理想。次二,为代缘。次二,实代苦。后二,为观行。即圆妙理观也。设有问云:若依四五二意,尽能普代,何故犹有众生受苦耶?答云:然约有缘,方能代尔。
庚三 结显无尽
菩萨如是所修回向,虚空界尽,业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此科即第三回向实际,以尽于法界,义同实际故。大疏云:回向所以要三处者,凡是菩萨,必大悲下化,大智上求,更须离众生相,及菩提相,故须三也。三必相资,举一即具。谓,一、证实相,须向众生。以化众生,成自利,断障证真故。亦向菩提,速证菩提,具一切智,断于二障,方穷实际故。二、度众生,须向实际。于惑自在,方能化故。亦向菩提,有上智,方能广利故。三、为得菩提,故向众生。不度生,不证菩提故。亦向实际,不证实际,不得真果故。
戊三 结益令知
善男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大愿,具足圆满。若诸菩萨,于此大愿,随顺趣入;则能成熟一切众生,则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能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是故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知。
此科文似结前二大科,其实结显三处回向也。第一行,正结前二。若诸下,结显三处。回向,谓成熟众生,回自向他也。随顺菩提,回因向果也。满行愿海,回事向理也。是故下,令汝应知。文俱可见。
丙二 显经胜德
丁一 校量闻经德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满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一切世界,上妙七宝,及诸人天最胜安乐,布施尔所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供养尔所一切世界诸佛菩萨,经尔所佛剎极微尘数劫,相续不断,所得功德;若复有人,闻此愿王,一经于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首句,出能校人。人虽但举男女两类,若以道俗合论,乃有九类。道有七类,谓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俗有二类,即居士、居士妇也。以满下,举能校之宝物虽多,举胜而言,乃说七种,谓金、银、珊瑚、砗磲、玛瑙、赤珠、摩尼也。世界广,故设无量无边佛剎尘数。宝物多,故言满一切界。此出外财所受用德,诸天人最胜安乐,并出内财能受用德也。以上为所施物胜。布施下,明所受人多。尔所二字,例上大数。即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如是世界所有众生,以显下凡人多。供养下,显上圣亦多。经尔句举施供时长。相续句,显日日无空过者。如是则所得功德,可谓多矣。若复下,出所校法。意谓人但能闻此愿王,不说全文,唯闻一四句偈,不过少时闲耳。非比前之长时,故曰一经于耳。经虽一部,闻祗一偈,其所得功德,乃有几何?非比前之宝物多,世界广也。兹言比前功德者,谓前之施供功德,比今闻经功德,百分千分,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俱不及一者,以彼是有为,虽多,有尽;兹是无为,虽少,不穷。古云:摩尼一粒,压倒海宝千般。彼有为同类中比校,胜劣尚能若斯;况以世间物宝,与出世法宝,其一劣一胜,宁得同日而语哉?
丁二 显余众行德
戊一 总明法行
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剎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消除。一切魔军、夜叉、罗剎,若鸠盘荼,若毗舍阇,若部多等,饮血啖肉,诸恶鬼神,皆悉远离;或时发心,亲近守护。
第一行总聪明法行。大疏云:法行总有十种:一、书写,二、供养,三、转施,四、听闻,五、披读,六、受持,七、开示,八、讽诵,九、思惟,十、修习。今出四种,兼前听闻,仅举五行。乃至二字,摄余行也。速能下,明离恶业,以显现报。前二行,离恶业,言无间,即阿鼻之华言也。有五:一、受生无间。此人死后,如射箭样,即入狱中。二、寿命无间。在狱一劫,无中夭者。三、身形无间。身在狱中,遍满一狱。四、受苦无间。一日一夜,万死万生。五、受报无间。死已复生,生已复死。由具上五,名五无间业,即五逆罪也。言速能除者,显普贤愿王之力也。言身心病者,依涅槃,各有四种。身四者:一、水,二、风,三、热,四、客。客病亦四:一、非分强作,二、忘误堕落,三、刀杖瓦石,四、鬼魅所着。心四者:一、踊跃,二、恐怖,三、忧愁,四、愚痴。苦恼言种种者,总指前之诸病,及诸逼迫等事耳。后二行,明现报。初明魔鬼远离,梵云魔罗,华言杀者,能杀修行人慧命故。有四:一、烦恼魔,是生死因。二、天魔,是生死缘。三、蕴,四、死。此二魔,是生死果。军,众也。即指下鬼神,皆天魔之军众也。夜叉,捷疾鬼。罗剎,食人鬼。鸠盘荼,瓮形鬼。毗舍阇,啖精气鬼。部多,此云大身,亦云自生,乃化生,不从父母故。末句明发心守护,是乐法善鬼,非妒法恶鬼也。
戊二 广显众德
己一 偏举一行
是故若人,诵此愿者,
己二 列陈众德
庚一 通名五果
辛一 明增上果
行于世间,无有障碍;如空中月,出于云翳。诸佛菩萨,之所称赞;一切人天,皆应礼敬;一切众生,悉应供养。
谓人肯但能诵此愿王,无论在于何地,一切无有障碍。此法说也,下以喻明。谓譬如空中之月,超出云翳之上,云翳所不能碍;况感诸佛菩萨称赞,一切人天礼敬,一切众生供养。此显经之增上力用也。
辛二 明等流果
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圆满普贤所有功德,不久当如普贤菩萨,速得成就微妙色…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辑要疏(谛闲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