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辑要疏(谛闲法师)▪P8

  ..续本文上一页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

  科言等流者,谓诵经人,便如普贤同等之流类也。如文可知。

  辛三 异熟果

  若生人天,所在之处,常居胜族。

  言异熟者,非前之现报,乃显生报也。谓现生虽未,来生即受报;是为异生方熟,乘因感果也。

  辛四 士用果

  悉能破坏一切恶趣,悉能远离一切恶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

  上科明异生之果,此科显异生之报,即生报之力用也。士指大士,乃菩萨之别名。谓此人虽非真大士,有大士之胜用,故名士用。

  辛五 离系果

  悉能解脱一切烦恼;如师子王,摧伏群兽;堪受一切众生供养。

  系,缚也,即烦恼是。谓诵经功德,任运而能破除烦恼,故云离系。初句法,次句喻,后句显德。

  庚二 别显胜果

  辛一 显行愿功能

  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剎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前三行,显世间有漏果报,所谓万般将不去也。诸根散坏,自身带不去也;亲属舍离,他身带不去也;威势退失,辅相等一切无复相随,世福带不去也。后行半,显出世间无漏德业,所谓唯有愿随身耳。初句,愿王不离。次句,随时引导。三句,得生净土。世界言极乐者,地莹七珍,池通八德,风摇树响,与天乐以齐鸣;水激清波,将法音而同韵。六方调御,金口称扬;三世如来,致以护念。总斯多义,故以名焉。

  辛二 明殊胜果报

  壬一 异熟报

  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此诸菩萨,色相端严,功德具足,所共围绕。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

  此即生报,异熟果也。初行半,得见圣众。阿弥陀佛,净土化主也,翻无量光寿二义,如弥陀经。身相高大,有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寿量长远,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目澄四海,毫绕五山。光明无有涯,眷属不知数。足不行,而十方遍。口不言,而万类闻。左侍观音,右翼势至。国有百善,土无三恶。一称名字,灭罪八十亿劫波。一礼像形,妙相八万四千全具。举手低头,益亦难量。文殊,云妙吉祥,降生时,有十瑞故。得果久矣,今助佛化,示生舍卫,多罗聚落,为梵德婆罗门子。香山云:德妙,而十方普现;道尊,为诸佛所师。昔度五百仙人,韬光雪岭;今与一万菩萨,现住清凉。广如经说,不可具引。余可知。此诸下,显圣德相。其人下,现生授记。文俱可知。问:生极乐国,得见弥陀观音,事必然耳。普贤是引导师,见亦当然。而文殊弥勒,本在娑婆;今言得见,何也?答:法身大士,皆以法界为身,无土不遍;不独极乐有之,凡是净土,皆悉不无其人。言等者,等取诸余新贤旧圣,及常侍诸菩萨。经云:「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云但生彼国者,无不见也。

  壬二 士用果

  得授记已,经于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

  言士用者,即利生大用也。首句,明得记。经于下,显利生。文分三句。初句,标利生时。次句,显利生处。后句,正明利生。文并可知。

  壬三 增上报

  不久当坐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等正觉,转妙*轮;能令佛剎极微尘数世界众生,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

  此明究竟成佛,说为增上报;亦可谓离系报,究竟脱离烦恼缚故。分文为六:一、身坐道场,二、降魔成佛,三、弘法利生,四、令众发心,五、随机成熟,六、广益无尽。正宗分竟。

  乙三 劝嘱受持——流通分

  丙一 结前胜德

  善男子!彼诸众生,若闻若信此大愿王,受持读诵,广为人说;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无知者。

  意谓,若人闻信愿王,或能受持读诵,为人说者,所有功德之大,无可为比,唯佛知之。

  丙二 正劝诵持

  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应当谛受,受已能读,读已能诵,诵已能持;乃至书写,广为人说。

  初嘱莫生疑念,以疑则不信,不信必不肯持。应当下,正劝。

  丙三 重举胜德

  是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所获福聚,无量无边;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大疏云:殷勤颂德,意在劝持。此一品经,文约义丰,实修行之玄要,乃华严之幽键。功高德远,人宜精修。印度王臣,无人不读。释长文竟。

  甲二 偈颂

  乙一 标颂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宣此义,普观十方,而说偈言:

  颂有多种:一、孤起,不颂长文,孤然而颂。二、重颂,为后来未闻,欲令闻故。三、复颂,为未解者,令悟解故。四、广颂,长文略处,偈颂申之。五、略颂,长文已足,偈颂略之。六、结颂,为受持人,便记忆故。七、超颂,长文在后,颂在前故。八、追颂,长文在前,颂在后故。有斯八意,故作颂之,此结集者文也。大士未说颂前,先以法眼普观十方者,何居?答:为鉴现前大众,能否欣乐故。

  乙二 正颂

  丙一 颂正示行愿

  丁一 正颂行愿

  戊一 颂第一愿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剎尘身,一一遍礼剎尘佛。

  行愿之名虽有十义,意祇有七,以后三合故。初二句颂所礼,次一句颂能礼,第四句明周遍,第五句辩遍因。谓所以能如是周遍者,全仗普贤行愿威神之力故也。后三句别显礼相。谓一一佛所,各有多身;一一己身,能起多礼。经云:一一如来所,一切剎尘礼。即此意也。

  戊二 颂第二愿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前偈,明所赞;唯深信二字,属能赞因。后偈,全显能赞。于中,前二句,明赞相;三句,明赞时;末句,正颂称赞也。

  戊三 颂第三愿

  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此文三偈。前二偈,俱前三句标供养品,后一句正申供养。后偈中,一切三世佛五字,是所供境。末句,正申供。余皆能供因。

  戊四 颂第四愿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第一句标所忏业。第二句明造业因。第三句指造业器。末句正申忏悔。

  戊五 颂第五愿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此偈唯最后三字,明能随喜,余皆所随喜。第一句,明六凡。于中,前四字,通标一切;后三,正明六凡。第二句,明二乘。第三句,明大乘。末句,前四字,总出圣凡功德;后三,如上已明。

  戊六 颂第六愿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轮。

  前二句,标所劝请。三句,正明劝请。末句,明所请事。

  戊七 颂第七愿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唯愿久住剎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首句标所请。次句正明劝请。三四二句述意。于中,前句明住所经时,后句述住时之益。

  戊八 合颂后三愿

  己一 合颂三愿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轮;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此一偈中,前三句,总牒前之七愿功德,尽皆以善根二字收之。初所有二字,总指下七,文少不次。谓:礼,指第一愿。赞,指第二愿。供,指第三愿。请住,指第七愿。转轮,指第六愿。随喜,指第五愿。后一句,正明回向。

  己二 分颂三愿

  庚一 颂第八愿

  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圆满行;供养过去诸如来,及与现在十方佛。未来一切天人师,一切意乐皆圆满;我愿普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

  初句标示。次四句正明随学。六句示随学因。七句结。末句明意。言天,有多义:一、天,昼也。天上日长夜短,故以昼名天。二、天名无愁恼,常受乐故。三、天名灯明,能破暗成明故。又名破恶,能破恶业,得于善业而生天故。言人,亦有多义:人者,名能多思虑。又人者,身口柔软。又人者,名有慢。又人者,能破慢。佛称天人师者,谓佛本为九界众生出现于世,何以但云天人师,而不及余师者?以三圣悟深,三途迷重,修罗憍大,非紧要机。论发心闻法者,唯天与人耳!故举中以摄前后,曰天人师也。

  庚二 颂第九愿

  所有十方一切剎,广大清净妙庄严;众会围绕诸如来,悉在菩提树王下。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余。

  此中,前偈标能益之尊。前二句,标所依净剎;后二句,显能依众会。后偈,为生起之愿。于中:初句,所顺生;下三,申愿意。三句中:初句,离忧常安;次句,获深法利;后句,灭除烦恼。难曰:愿本顺生,何先云佛?释:以顺生即顺佛故。

  庚三 颂第十愿

  辛一 别发大愿

  壬一 受持愿

  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天龙夜叉鸠盘荼,乃至人与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

  颂第十愿,前略后广。此下大愿亦是伽陀,回向与愿大同小异。所言异者,谓回向要有功德能回,发愿无有功德亦可要誓。同者,回向以愿为体,总愿别愿皆回向故。今是回向大愿。按十地经,有十大愿:一、供养,二、受持,三、转*轮,四、修行二利,五、成熟众生,…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辑要疏(谛闲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