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六、承事,七、净土,八、不离,九、利益,十、成正觉。今即彼第二愿也。经云:「愿受一切佛*轮,愿摄一切佛菩提,愿护一切诸佛教,愿持一切诸佛法。」此中初句,摄菩提。次句,持佛法。次二句,护佛教。修行戒行,为护行故。无垢,即无垢戒;无破,即不破梵行戒;无穿漏,即不缺漏戒。后四句,即彼经愿受一切佛*轮。谓佛转*轮,常有八部众作外护听法。此中偈意,愿得一切众生语言三昧,可用彼之语音,为彼说法也。
壬二 修行二利愿
勤修清净波罗密,恒不忘失菩提心;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华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此即彼第四愿也。于中第四句是总,余句为别。初句是行体,即十波罗密,除蔽清净。前云广大无量者,世出世间等,正辨此十波罗密之故,此初句云体也。第二句云不忘失等者,以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皆成魔业故。第三句是行业,以十度净十蔽故。六蔽如常,第七耽滞蔽,第八退屈蔽,第九怯劣蔽,第十昧事蔽;此十隐蔽妙行,故以十度除之。后一偈是行相。前二句,是法。言世道解脱者,魔境惑业,即世间行;解脱,即出世间行。后二句,双喻二行。莲华,喻世间解脱,不着水故;日月,喻出世解脱,不住空故。
壬三 成熟众生愿
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如是经于剎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
第五句为总,余句为别。初句离苦,二句得乐;第三竖穷,第四横遍。后三总结长时所成因果,此即彼第五愿也。
壬四 不离愿
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
此即彼第八愿也。谓愿于一切生处,恒不离佛及诸菩萨,得同意行故。亦名心行愿,愿不离一乘故。初句为总,同志一乘故。余句为别。于中先三句,自分行同。意业同者,平等一缘故;身业同者,得如意神通故;语业同者,同说一味法故。上即三轮同。一切行愿同者,若福若智,万行皆同。前偈同行,故云自分。后一偈胜进同,此更成益,复显示故。谓凡有益我之善知识者,必能为我显示普贤行,故我亦常愿也。
壬五 供养愿
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
此即彼第一愿,愿供胜田故。第三句为总。兴广大供故。大有六种:一、心大,无疲厌故。二、供具大,财法正行皆具足故。财供,摄在总句;正行,即第五六句。三、福田大,即第二句。四、摄功德大,即第七句中究竟普贤道,是胜功德故。五、因大,即第七句中清净二字。如空清净,为无常爱果,及常果之因故。六、时大,即第八句。
壬六 利益愿
我于一切诸有中,所修福智恒无尽;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一尘中有尘数剎,一一剎有难思佛;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
愿于一切时,恒作众生事业,无空过故;亦名三业不空愿,即彼第九愿也。第一偈中,前三句,不空因;后一句,是不空果。言功德藏者,谓暂见身,则必得法身;暂闻音,则得实智慧;纔生净信,则永断烦恼。得如药王焚身,得如如意珠身,名功德藏也。第二偈,利益时处;谓遍于时处,求能益法,利众生故。前三句,明处遍;后句中恒字,显时遍。演菩提行,即能益法,利众生也。
壬七 转*轮愿
普尽十方诸剎海,一一毛端三世海,佛海及与国土海,我遍修行经劫海。一切如来语清净,一言具众音声海;随诸众生意乐音,一一流佛辩才海。三世一切诸如来,于彼无尽语言海,恒转理趣妙*轮,我深智力普能入。
谓佛转*轮,愿皆摄取,而转授之;亦名摄法上首愿,即彼第三愿也。前偈明转*轮处,若据有修行之言,应属前愿,为修行处,以前已有处,故属此愿。中偈明能转圆音。后偈中:前二句,转*轮时;次一句,所转*轮;末句,能摄方便。彼经,转*轮有四:一、转处,二、转时,三、摄法方便,四、转法顿周。得彼经之消息,知此偈之落处。
壬八 净土愿
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脱及威力。
此即彼第七愿也。愿清净 他受用二土。文中并无净土之言,以影后愿故;此中具有七种净义,故知是净土愿也。前四句,即第一同体净,以同法性故。今一多互相即入,文虽辩劫念圆融,意取时中圆融之剎。五六二句,即第二自在义净。如摩尼珠,美恶斯现,自在圆通故。文云:于一念见。举其佛者,显是佛土。人师子,喻指佛也。第七句,即第三因净。因有二:一、生因,谓六度等,如维摩云「布施是菩萨净土」云云。二、依因,又二:一、镜智净识为土所依,自受用土。二、后智通慧为土所依,他受用土也。此二皆是佛诸境界,境界即是相净,谓七珍等。末句摄于三净,以如幻二字,即第四果净。果亦有二:一、所生果,即相净,略在境界,广则影在后承事愿中。二、示现果,临机示现故。云如幻解脱威力,即第五受用净。谓受用净土,离过成德,如用香饭得三昧等。今解脱烦恼,即是离过;威力之能,即是成德。彼十地经云「成就清净道」。梵本此句无「及威力」字,有「眷属」字;即第六住处众生净,人宝为严故。第七相净,即摄在果净中境界二字是也。
壬九 承事愿
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剎;十方尘剎诸毛端,我皆深入而严净。所有未来照世灯,成道转法悟群有;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诣而亲近。
此即彼第六愿也。谓愿往诸佛土,常见诸佛,恒时敬事,听受法故。末句为总。文云往诣亲近,即承事也。前偈,即承事处。于中初二句,通是真实义相;互相涉入,如帝网故。谓土土同体,不守自性,互相涉入,名真实也。第二句三世庄严剎,即一切相,净土体相有差别故。第三句,即无量相,谓前二相,遍十方故。菩萨藏经,虚空中世界重数,多于大千所有微尘;但由业力,不相妨碍。一处重重尚尔,况复横周。第四句,辩能知见。知见有二:一者所知。即前三种相是。二者能知。彼十地经云:「智皆明了现前知见。」释云:真实义相,但可智知;余一切相,可以眼见。梵本云:「我甚深入庄严剎」。深入有二:一、智深入,二、身深入。入彼庄严剎中承事如来,非严净也。今文若云一而如一剎,则理亦无违,事更显矣。第五句,所承事佛,照世灯,即指佛也。六七二句,即承事时,八相也;以成道至涅槃,含八相义故。
壬十 成正觉愿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门遍入大乘力,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遍净庄严胜福力,无着无依智慧力,定慧方便威神力,普能积集菩提力,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
彼亦在十,谓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菩提,恒作佛事也。文有十二力:前九,明业用;后三,结因成果。于九力中,有七种业。前之六力,力字在句中间,其义更显。一、首句宜云神通力速疾周遍,即自在业也。二、二句宜云大乘力入遍普门,谓大乘称理,互相即入而普遍故。三、次三句即说实谛力业。谓说实谛,令物悟故。四、第六句即证教化业。谓说自所证,以教化他故;谓以菩提智,契涅槃理,故无所依。五、第七句种种说法业,具足定慧方便故。六、第八句不断佛种业,积集菩提,相续佛种故。七、第九句*轮复住业,谓依大智慧,能净一切诸善根故。后三言结因成果者,由内伏烦恼,外降诸魔,普贤行圆,故成佛果。亦可后三复为三业,以成圆十。八、第十句摧灭烦恼业。九、降伏诸魔怨业。十、普贤胜因业。别说十愿竟。
辛二 总结大愿
普能严净诸剎海,解脱一切众生海,善能分别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普能清净诸行海,圆满一切诸愿海,亲近供养诸佛海,修行无倦经劫海。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
谓称体大愿,愿愿智如海也。前之八海,结前九愿。首句结净土愿。二句结成熟众生愿。三句结转*轮愿。四句结受持愿。五句结修行二利愿。六句结利益愿,益由愿圆故。七句有二愿:亲近,即承事愿;供养,即供养愿。诸佛海通上二愿。八句即不离愿,若离同见同志法缘眷属,修行即厌倦也。后之一偈,成正觉愿;以三世因圆,正觉果满故。
丁二 愿同二圣
戊一 遍同普贤
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愿身口意恒清净,诸行剎土亦复然;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
科言同,谓同一普贤行故,同一真法界故。言长子者,最尊胜故。偈云:「普贤真身遍法界,能为世间自在主;无始无终无生灭,性相常住等虚空。」既云无始,即是长义。不舍因行,故为佛子。偈出金刚瑜伽顶经。释云:「所遍,即 一真法界。能遍,即普贤也。世间,指一切缘起。诸法主,即最初能生义。无始终,同真界也。」
戊二 双齐二圣
我为遍净普贤行,文殊师利诸大愿;满彼事业尽无余,未来际劫恒无倦。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切神通力。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文殊表解,解发愿故。普贤表行,能起行故。故愿与行,分属二圣,理实智通。又表理智,一相契合。行愿相扶,所以双同。
戊三 结归回向
三世诸佛所称赞,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上来诸愿属回向,弥显三段同一回向。
丙二 颂显经胜德
丁一 超颂显余众…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辑要疏(谛闲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