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義(文珠法師)▪P13

  ..續本文上一頁生,則爲隨順供養諸佛;若于衆生尊重承事,則爲尊重承事如來;若令衆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因爲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因中發菩提心,修菩薩道,目的固然是爲饒益衆生;及其二利究竟,福慧具足,覺悟成佛,分身無量,于十方界,坐道場,成正覺,宣揚正法,教示利喜,目的仍是爲饒益衆生。所以若有菩薩,能以佛心爲己心,以佛志爲己志,心心念念,爲饒益衆生,而隨順衆生,恭敬尊重,供養承事一切衆生,令一切衆生,消除身心重病,走向菩薩覺道,證得本具功德,正是暢佛本懷,即等如恭敬尊重供養承事一切諸佛,不但衆生歡喜,諸佛如來亦欣慰歡喜,以是之故,菩薩應該恒時隨順衆生。

  何以故?諸佛如來以悲心而爲體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此是再征釋,衆生是迷情凡夫,諸佛是覺悟的聖者,相去天淵,凡聖有別,何以恭敬供養,尊重承事一切衆生,即等如供養尊重承事一切諸佛?普賢菩薩爲釋衆疑,再次解釋:「因爲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

  十方諸佛,自初發心直至成佛,無不悲智雙運,由智照知,生佛體同,聖凡無二,理性平等。是以衆生,是諸佛心中的衆生,衆生之苦,等如諸佛之苦。因此運無緣大慈,興同體大悲,恒思救濟,平等拔一切衆生苦,與一切衆生樂,所以十方如來,無不以大悲心爲自體。

  「因于衆生,而起大悲」,諸佛之所以興慈運悲,主要原因是愍念衆生苦,楞嚴經言:「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無差別,如來說爲可憐愍者。」諸佛如來因爲憐憫衆生迷失真性,「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于是興慈運悲,恒思救濟,故言:「因于衆生而起大悲」。

  「因于大悲,生菩提心。」菩薩因大悲心,觀衆生苦,而激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希望學佛的大智大慧,大慈大悲,徹底拔除衆生之苦,與衆生之樂,故言:「因于大悲,發菩提心」。

  「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菩薩因同情悲愍一切衆生而發菩提心,上求下化,廣修六度四攝,積極饒益衆生,故能于利他的行爲中,成就自利的功德,當二利究竟,福慧具足時,便可以成等正覺,故言:「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譬如曠野沙碛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複如是,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華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

  此引用譬喻,說明恒順衆生的利益。曠野,指空曠荒蕪無人居住之郊野;沙是細沙,碛是小石,于曠野細沙小石之間,有一棵很大的樹王,若缺乏水,無論樹身多大,終會枯死。今其根得水滋潤,所以「枝葉華果,悉皆繁茂」。

  「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複如是。」此是以法合喻。十法界衆生,除諸佛及法身大士,其余權教菩薩,及二乘聖衆,與六道凡夫,皆有生死。凡夫爲分段生死所縛,二乘爲變易生死所惱,曠劫受苦,無由出離,故言:「生死曠野」。

  「菩提樹王」,喻衆生本具法身,沙石喻衆生心中煩惱。曠野沙石中,有樹王,喻衆生生死曠野煩惱中,有法身理體。樹根,喻衆生本具的佛性種子;水,喻菩薩的大悲心;枝葉,喻戒定慧叁無漏學;華,喻六度萬行;果,喻佛果菩提。一切衆生本來具足佛性種子,由于久遠劫來,埋沒于煩惱叢薮無明沙石中,缺乏大悲水的滋潤,無法長養法身慧命,更無法開智慧華,結菩提果。今由于諸佛因中修菩薩行時,常以大悲水,饒益衆生,令一切衆生本具佛性種子,獲得滋潤,抽發戒定慧的枝葉,開發六度萬行的因華,終結菩提的果實;猶如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此僅站在衆生方面說。

  若在菩薩本身,菩薩以大悲水饒益衆生,雖曰利他,實則利他的同時,便能成就自利功德。是以一切衆生,是諸佛菩薩,菩提樹王的根。因爲諸佛菩薩,以大悲水,饒益一切衆生的樹根,所以能成就諸佛菩薩的智慧花果。故言:「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華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

  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心饒益衆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是故菩提,屬于衆生,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等正覺。

  此結成菩薩,應該恒順衆生的理由。阿耨多羅,譯無上,叁藐譯正等,叁菩提譯正覺,合言:「無上正等正覺」,即是佛果菩提。何以諸佛菩薩,「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的智慧花果呢?因爲諸佛菩薩,大智照物,自他無隔,運用同體大悲,視衆生爲心中衆生,衆生的苦樂,等如自己的苦樂。當衆生苦惱時,積極拯救,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但求一切衆生得離苦,不爲一己求安樂;當衆生究竟離苦得樂,趣向菩提時,自己亦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故言:「若菩薩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然則,諸佛菩薩所證的菩提,應該是屬于衆生,若無衆生,菩薩將不會「觀衆生苦,發菩提心。」若然不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饒益衆生,就無法成就六度萬行的因華,結成無上菩提的果實,所以說:「是故菩提屬于衆生,若無衆生,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善男子,汝于此義,應如是解,以于衆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順衆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

  此是結示令知。「此義」,指前文所說,恒順衆生,及重重征釋,反複說明,應該恒順衆生的義理。「應如是解」,是勸谕善財童子,及一切菩薩,應該如前文所說,認識理解恒順衆生的意義,而于諸衆生不分彼此,不分高下,不分貴賤,恒以平等之心,恭敬供養,尊重承事。「則能成就圓滿大悲」,即等如實行法供養如來。因此「以大悲心,隨順衆生故,能成就供養如來。」

  菩薩如是隨順衆生,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此總結行願無盡。菩薩能如前文所說,以平等心恒順衆生,即使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普賢行願,隨順衆生,無有窮盡,而且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盡未來際,恒順衆生,利樂有情。

  10.普皆回向願

  複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衆生。

  普皆二字,攝盡前九種大願的功德,意思是說:自從最初禮敬諸佛開始,直至第九恒順衆生所修的功德,皆悉回向,故言:「普皆回向」。回是回轉,向是趣向,即將前面所修自利利他的行業,悉皆用以回向叁處。所謂叁處,即是衆生、菩提、及實際。回自向他,是回向衆生;回因向果,是回向菩提;回事向理,是回向實際。

  回自向他,是將自己所修一切功德,回施法界一切衆生,使法界衆生共同分享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因向果,是將因中所修一切功德,回向無上菩提;回事向理,是將所修千差萬別的事相功德,回向不生不滅的真如實際理性。由于真如自性,盡空遍界,無窮無盡,事相功德與理性契合,自然亦無窮無量。

  根據華嚴經十回向品,菩薩回向有十種:

  一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回向:菩薩修行六度、四攝種種法門,以此善根令一切衆生,悉除叁惡道苦,名救護衆生,以此善根回向衆生,菩提,實際,心無所著,是離衆生相回向。

  二不壞回向:菩薩于佛法中,得不壞信,深入實相,集諸功德,等心而行布施,名不壞回向。

  叁等諸佛回向:菩薩修因,學諸佛行,見好惡色,心無憎愛,諸根清淨,行等諸佛,名等諸佛回向。

  四至一切處回向:菩薩廣修善根,能令此善根功德,遍十方叁世諸佛所,及一切衆生,以爲莊嚴,如實際理遍十方界,名至一切處回向。

  五無盡功德藏回向:菩薩得無盡藏法善根力,回向苦惱衆生,心淨如虛空,不動如大地,名無盡功德藏回向。

  六隨順大衆堅固善根回向:菩薩以四攝法、四無量心等法門,善教衆生堅固不退,並增長善根,閉惡趣門,心得自在,以此善根,隨順衆生,盡未來劫,等心布施,心無厭倦,名等心隨順一切衆生回向。

  八如相回向:菩薩成就念智,安住不動,令諸衆生,皆得安住諸功德法,以此善根,同真如相,回向利益一切衆生,名如相回向。

  九無縛無著回向:菩薩不舍一切善根,恭敬合掌,禮拜諸佛,請轉*輪,但心無所著,以此無縛無著之心,回向大菩提果,名無縛無著回向。

  十法界無盡回向:菩薩具足慈悲,等心布施,廣饒益衆生,無有休息,以此善根,回向法界無量佛剎,是名法界無盡回向。

  「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衆生」,是回自向他,亦是回向衆生。「禮拜」,是第一禮敬諸佛願,「隨順」,是第九恒順衆生願。「乃至」二字含括中間稱贊如來,廣修供養,忏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等七大行願。「皆悉」是毫無保留,「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衆生」,是將自己所修功德,平等普遍,盡施一切衆生,令一切衆生,共得功德,共種善根,共證菩提。

  願令衆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

  此明回事向理,亦是回向實際。初二句是願衆生得離苦。衆生病苦,皆由惡業所感,欲離病苦,當先斷其惡因,是以菩薩設法,令諸衆生,「欲行惡法,皆悉不成」。反之,令諸衆生:「所修善業,皆得速成」自然關閉一切諸惡趣門,免墮叁惡道,開示人天涅槃正路,令衆生得生善處,甚至出叁界、了生死、證涅槃、得真樂,以事行功德,回向涅槃實際理地,是名回向實際。

  若諸衆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衆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

  此是…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義(文珠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