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普運身心,禮不可禮,但禮內佛,不向外求。若內若外,同一實相,隨一一禮,普代衆生,方稱如法之禮。
十無盡禮:能禮所禮,重重無盡,如偈頌言:「所有十方世界中,叁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複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謂之無盡禮。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是明所禮敬之境,廣大無限。法界,是指十法界,十法界衆生,聖凡懸殊,各有各的界限,是正報;虛空界是依報。虛空無形無相,本無界限,但正報的衆生,卻將虛空,分爲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共成十方;叁世,是現在、過去、與未來。故約空間言十方,約時間言叁世。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剎,即是說:豎窮叁世,橫遍十方,無量時空中,所有一切國土,必有佛出世,說法利生,故言:一切佛剎。所有佛剎盡碎爲微塵,極如是微塵數衆多的諸佛世尊,皆是修學普賢行願者所禮敬的對象。
「我以普賢行願力故」以下,是明能禮敬諸佛的因心。我,是普賢菩薩自稱,普賢菩薩以其普賢行願之威神力,能夠深心信解。深信,顯非善根淺薄的凡夫,所能深信理解,必須是地上菩薩,或憑借普賢行願威神力加被的衆生,始能深心信解,十方叁世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充滿于法界虛空,其數無窮無盡,而且得見十方叁世佛剎極微塵數如是衆多諸佛,明明了了,如對目前。
「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是明能禮的行相。十方叁世佛剎極微塵數諸佛,是所禮敬;清淨身語意業,是能禮敬。身禮拜、口稱名、意作觀想,叁業所對,無非佛境。身不再造殺盜淫等惡業,反而端嚴肅莊;口不再妄言、绮語、兩舌、惡口,而能一心稱名,或贊佛功德;意亦不再起貪瞋癡,而能恭敬,志誠,懇切,如是叁業專精,故言清淨。
又我慢禮,唱和禮,或有相禮,不名清淨,必須實行無相禮,內無能禮之我,是無我相;外無所禮之佛,是無人相;不計禮拜數目多少,是無衆生相;不記禮佛時間長短,是無壽者相。如是能所雙亡,四相皆空,方名清淨,但仍未究竟,必須實相禮,了知實相無相,無所不相,不住凡夫有相,不住聖人無相;非有相、非無相,非禮、非不禮,非空、非不空;雖然終日禮佛,不見有能禮所禮,是即有即空;雖然無能禮所禮,不妨終日禮佛,是即空即有;如是空有相即,空有圓融,生佛平等,能所一如,是名叁業究竟清淨。普賢菩薩,及一切修學普賢行願而憑借行願威力加被的行者,皆能以清淨叁業,于長時間中,常行禮敬諸佛,不休不息,無有間斷,無有疲倦,故言: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
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佛。
此明普賢行願禮敬諸佛的行相,不但能以一身,遍禮極微塵數諸佛;同時能于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而且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佛。因爲身是遍法界之身,佛是遍法界之佛,一亦法界,多亦法界,是以能用盡虛空遍法界極佛剎微塵數之身,遍禮盡虛空遍法界極佛剎微塵數諸佛。如是能禮之身,無量無數;所禮之佛,亦無量無數;禮佛之時,無窮無盡;禮佛之處,無窮無盡;禮佛之因心,及禮敬的行相,亦無窮無盡,即是前面十種敬禮中的無盡禮。
虛空界盡,我禮乃盡。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
此以虛空,衆生,業,煩惱等四種無盡,譬喻禮敬諸佛的願行無盡。起信論說:「虛空無邊,故世界無邊,世界無邊,故衆生無邊。」以虛空、世界、衆生皆無邊,故皆言無盡。因爲衆生無盡,故衆生所起之煩惱無盡,所作之業亦無盡。是以在俗谛理的事相說:不止是虛空界無窮無盡,衆生之煩惱,以及衆生所作之業,皆無窮無盡,然則,普賢菩薩爲甚麼說:「虛空界盡,我禮乃盡。」呢?再說:如果虛空界無盡,行願亦無盡,豈不是禮敬諸佛的行願,沒有終止的一天?那麼,只有永遠的修因,證果卻是遙遙無期,禮佛何益?當知,在真谛理言:虛空亦是生滅法,終有窮盡的。因爲虛空,雖然是無形無相,廣大無邊,但在衆生清淨本然,周遍法界的性海中,不過是一個渺少的波浪而已。如楞嚴經說:
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國土,知覺乃衆生。
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于空所生;
漚滅空本無,況複諸叁有。
此兩頌半文,是說明虛空的始終。因衆生一念不覺,迷失本覺理體,妄起見相二分;因能見之妄見欲有所見,故迷性空而成頑空,此即是虛空生起之始。由于頑空與妄見相對,堅執欲緣,如瞪目發勞,遂依虛空而成四大之色法。複于空中,分別東西南北之方位,又于遷流的色法,起過去、現在、未來之想,如是色空相涉,而成世界,故說:依空立世界。
再由妄想澄寂凝結,而成頑鈍無情的國土,國土中有知覺的即是衆生。故說:想澄成國土,知覺乃衆生。此是約本識細相,由見相二分,和合成色,因此,四大無知而成有知,心性無形而成有形,遂形成今日的虛空、世界、與衆生。
衆生因迷本覺而起妄覺,因妄覺欲有所明,而幻起的頑空,于大覺性海中,猶如大海一漚的渺少,而且是生滅無常,本無實體。現實世界,不管是有無漏的有情世界,抑或是微塵數衆多的國土,無不皆是依此幻有之虛空而建立。
如果衆生有機會見佛聞法,或親近善知識,知道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因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或實行普賢十大願王,廣修福慧,直至福慧具足,覺悟成佛時,即虛空粉碎,大地平沈,唯一真心,更無虛空、世界、以及叁界六道輪回等事相可得,所謂:「迷時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故說:漚滅空本無,況複諸叁有。
當衆生發真歸元,十方虛空,悉皆銷殒,則虛空既盡,依虛空而建立的國土,及其中知覺的衆生亦盡,既無依報的國土及正報的衆生,當然亦無煩惱與業。衆生界盡,已經完成「衆生無邊誓願度」的弘願;衆生煩惱盡,衆生業盡,亦已達到「煩惱無盡誓願斷」之目的。因爲衆生無盡,煩惱無盡,故菩薩要學無量法門,對治無量煩惱,度無量衆生。今衆生既度盡,煩惱亦斷盡,二利究竟,佛道圓成,因行亦滿,故普賢菩薩說:虛空界盡,我禮乃盡。
但此只是依據個人的迷悟修證而說,事實上,十方虛空是無窮無盡的,其中國土,其中衆生,亦無窮無盡,如是衆多的衆生,不可能同時修行,同時成佛,更不可能同時粉碎十方虛空與國土。既有國土,即有衆生,既有衆生,一定會起煩惱,作業,受報,輪回生死,必須救度。故普賢菩薩又說: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
如是乃至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衆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如是乃至,是承上虛空界盡,再推廣至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普賢菩薩禮敬諸佛的宏願然後盡。但事實上,虛空界不可能同時俱盡,而衆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所以普賢菩薩禮敬諸佛的行願,亦無有窮盡。
「念念相續」以下,是明叁業禮敬無間。後念繼前念是「相續」,于中不夾雜他念,一心一意以禮敬諸佛爲念,是「無間斷」,由于普賢觀行力,以不生滅心,取無相禮,自然叁業精進,不生疲倦之心,不起厭足之念,念念無間,相續不斷,周遍十方,普禮諸佛,能禮所禮,自禮他禮,皆離相稱性而修,是名普賢行願的禮敬諸佛。
能夠修學普賢行願禮敬諸佛,即等如修諸波羅密。例如:菩薩禮敬諸佛,將此禮佛功德,回向法界衆生,即是布施;禮敬諸佛,叁業清淨,煩惱不起,即是持戒;心無厭倦,忍受疲勞,即是忍辱;不休不息,晝夜無間,即是精進;心意專精,一心不亂,即是禅定;能禮所禮,俱皆空寂,心境一如,即是般若:自行化他,接引衆生,即是方便;以此禮佛善根,回向佛道,不求人天果報,即是大願;專心敬禮,內伏煩惱,外除魔怨,即是大力;能禮所禮,唯是一心,稱性起修,全修契性,性修不二,即是大智。
禮敬諸佛,本是事相修行,屬于俗谛理,但普賢行願,卻能由事契理,因相證性,正當禮敬諸佛時,不見有能禮所禮,能所一如,心境空寂,求禮佛之身心了不可得,是即俗即真,即有即空,即事即理;雖然求身心了不可得,能所雙亡,但卻能普運身心,遍禮諸佛,是即真即俗,即空即有,即理即事。如是真俗圓融,事理無礙,空有不二,即是中道妙理。故修禮敬諸佛的行願,不止具足十波羅密的功德,同時具足一心叁觀,結果,能圓證空假中叁谛理,成就佛果菩提,可知禮佛功德,實在不可思議。
禮佛如此,其它贊佛、供佛、忏悔等十大行願,無不如是。一一行皆具足諸波羅密,一一行皆空有不二,叁谛圓融,事理無礙;故一一行皆名普賢殊勝行,一一行皆被稱爲大願王。
2.稱贊如來願
複次善男子,言稱贊如來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剎土,所有極微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間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會圍繞。
稱是稱揚,贊是贊歎,即是稱揚贊歎如來功德。「如來」是佛十種通號之一,名仿同先德號。意思是:今佛出世,如古佛再來。涅槃經說:「如過去佛所說不變,從六波羅密來,至大涅槃,故名如來」。
又如來有叁身,金剛經言:「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是指法身如來。轉*輪經言:「一切智名如,正覺名來。」楞嚴經說:「明極即如來」,都是指報身如來。成實論言:「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楞嚴經說:「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是指應身如來。法身如月,報身如月光,應身如月影,若說是一,叁義宛然,若說是叁,同是一月;故知如來之身,不可以言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義(文珠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