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願王淺說
聖一法師主講
一九九二年叁月十六至十九日于新界沙田大會堂
一者禮敬諸佛
二者稱贊如來
叁者廣修供養
四者忏悔業障
五者隨喜功德
六者請轉*輪
七者請佛住世
八者常隨佛學
九者恒順衆生
十者普皆回向
各位善知識,今日佛青會請講十大願王,本人趁此機會,與大衆結結法緣。
在佛教教典中,華嚴經最爲第一,釋迦牟尼佛初成正覺,不起菩提座,叁七日中,爲法身大士闡揚如來因中修萬行,果證萬德,直捷成佛的一部大經,所以名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者,是如來叁身之別名,大是法身,名毗盧遮那佛,方是報身,名盧舍那佛,廣是化身,號釋迦牟尼佛。叁身是佛果報,果不離因,以修萬行因華,莊嚴萬德果海,故名華嚴。
華嚴著重修因,因圓果自滿,因屬菩薩,所以華嚴海會各位菩薩皆說各證如來一德,世尊默然允可,唯普賢菩薩萬行已圓,全彰如來果德,世尊微笑。
一者禮敬諸佛
普賢菩薩對善財說:「我已略說如來功德,如海一滴,若廣說者,十方如來盡未來際,相續演說,不可窮盡,今欲入如來功德海,唯應修十大願王,即能證入。」
善財曰:請大聖說,我等與一切衆生皆願修習。
普賢曰:一者禮敬諸佛。
重點在敬字,仗佛力自力即能證入。古德說禮有七種:一者我慢禮、二者唱和禮、叁者恭敬禮、四者無相禮、五者起用禮、六者內觀禮、七者實相禮。
平常人多用恭敬禮,所謂五體投地接足稽首,我本人年少時在北方參學,大衆睡時我去拜佛,返觀能拜者是何物,不見有我拜,拜而無我,剎那十二時至,即去休息,我只能體會到第六種內觀禮的好處。
禮者身禮,敬者心敬,心敬而禮,禮則專誠,敬則無妄,無妄則心誠,誠則能證入法界,即見十方叁世一切佛剎的微塵,塵塵性空,照見法界一切佛。
塵空無障,法界理顯,依理發願,名普賢願,依理起行,名普賢行;依理發行,行彌法界則有行力,依理發願,願滿虛空則有願力,如是行願力,能令行者信心清淨,慧解現前,照見法界諸佛,如在目前,是現量而見,不是比量而知,猶如善財童子參德雲比丘,得念佛法門,在叁昧中親見法界佛,無一佛而不見,又如中峰國師雲:「剎那念盡恒沙佛,便是蓮華國裏人。」
見法界佛故,開佛知見,見自身清淨,自身身業、語業、意業、叁業清淨,即以清淨叁業,常修禮敬。身清淨故,一一佛前能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一一身能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佛,此時證入法界,禮敬法界佛,法界無盡,諸佛無盡,我身無盡,禮敬無盡。
假如虛空界盡,我禮乃盡,以虛空界是法界,法界無盡故,虛空無盡,我禮亦無盡,衆生界即法界,法界無盡,衆生界無盡,則我禮無盡,衆生煩惱即法界,煩惱無盡,故我禮無盡,衆生業即法界,衆生業無盡,故我禮敬無有窮盡,如是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禮敬,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叁業清淨是無爲法,因此常禮,無有疲厭。
二者稱贊如來
稱者稱述,贊者贊歎,如來所有功德我能稱說,如來功德最上無比,故我稱揚贊歎,涅槃經迦葉菩薩贊佛功德偈雲:「我今欲以一法贊,所謂慈心遊世間,是慈即是真解脫,是慈即是大法聚。」
因如來慈,慈中具一切德,具十力四無所畏等功德,不同聲聞慈,慈不具德,何況人天慈,所以如來慈內含萬德,悲喜舍亦如是,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亦然。又如般若經雲:「布施爲法界,一切法趣布施,是趣不過。」佛功德最高無上,是以爲衆稱揚,令衆學習,行者欲稱揚贊歎如來功德,非證入法界,親見親解不可。
是以先發普賢之願,從願起行,行願相資;證入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剎土所有極微,一一微塵性空,皆有一切世間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會圍繞,例如天上群星拱北鬥,地下諸水盡朝東,人間百官朝王,佛德巍巍,爲衆所歸,我以甚深般若,最勝慧解,開佛知見,現量而知,然後以超過善口天女辯才,同時以微妙舌根,出無盡音聲海,以種種音聲,組成種種言辭海,或章或句,或一四句偈,稱揚贊歎一切如來諸功德海。
如世尊昔日在石窟翹一足,經七日,以一偈贊歎弗沙如來,偈曰:
天上天下無如佛 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 一切無有如佛者
又如普賢菩薩在此經中稱述如來功德,最後一偈曰:
剎塵心念可數知 大海中水可飲盡
虛空可量風可系 無能盡說佛功德
華嚴經雲:
佛身遍滿于法界 普現一切衆生前
隨緣赴感靡不周 而恒處此菩提座
曆代祖師作銘作論,皆贊如來功德。
如來全修是性,德滿虛空,法界無盡,我贊無盡,虛空界無盡,我贊無盡,衆生界、衆生業、衆生煩惱無有盡故,我此贊歎,無有窮盡,前念今念後念,念念贊歎,相續無間,以清淨身語意業贊歎,故無疲厭。
叁者廣修供養
天生萬物以養人,人將萬物供養佛,及施一切衆生,內舍悭貪,外資福德,福圓慧滿,號兩足尊。
供養者將自己最貴重之物奉獻賢聖,故名廣修。當知供養得福,有福則物富,物豐能供養,如是物、供、福叁者,循環不息,因果曆然。
佛在何處?何處見佛?法界無形,虛空有狀,十方叁世一切剎土微塵,一一微塵性空,皆見法界佛,一一佛在微塵裏轉大*輪,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繞,我發普賢大願,修普賢大行,行願力故,深信清淨,勝解現前,現量而見,現量而知,見佛菩薩海會,然後從理起事,隨念所成,供養衆具,皆悉滿足,以上妙諸供具,所謂香雲、鬘雲、天音樂雲、天傘蓋雲、天衣服雲,周遍法界,供養如來。又以天種種香:塗香塗壁,燒香騰空,末香布地,供養如來。又燃種種燈,燈炷如須彌山,燈油如大海水,供養如來。
即此事供,攝事歸理,理性清淨,目之爲法,依法修行,心冥法界,福等虛空,故雲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法性清淨,如說而行,供養法身如來;利益衆生,衆生苦盡即證菩提,供養如來;廣行四攝法,攝取衆生從我學道,供養如來;神力遍法界,能代衆生苦,供養如來;勤修一切善法,增長善根,供養如來;廣學萬行,自他兩利,供養如來;凡有所作,不離菩提心,皆成佛事,供養如來。
法施無窮,財施有限,財法相比,千分萬分不及一分、乃至迦羅、析人身毛百分不及一、俱胝百億、那由他萬億不及一、算分數分喻分、優波尼沙陀、碎大地作微塵亦不及一,何以故,諸佛如來以法爲師,得法成佛,成佛說法,尊重法故,衆生如法修行,皆得作佛故。菩薩行法供養,見佛法身,聖心冥合,是名真法供養如來。
此廣大最勝供養,事理圓融,財法無二,若虛空界盡,何用供養,以虛空無盡故,我供無盡,衆生煩惱、衆生業無盡,我供無盡,前念今念後念,念念供養,相續無間,身語意業清淨,故無疲厭。
四者忏悔業障
華嚴經以一真法界爲體,迷一真法界故有無明,無明眷屬就是貪、瞋、癡,此叁毒能造無邊業,由業招無量苦,所以苦海無邊,業海茫茫,識浪翻騰,此惑、業、苦叁,以業最重,障人修行,障人見道,障人見佛,障人聞法,障人生淨土,牽人入生死,牽人入地獄,牽人作業,複起煩惱,皆由業障故。
菩薩自念無始劫來,由貪瞋癡,發動身口意,作諸惡業,或一日作,一年作、一生作,生生世世,所作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質有形相者,虛空不能容納,我今遇普賢願王,悉以清淨叁業,遍于法界一一諸佛菩薩前,真誠忏悔過去所作之業,後不複造,前罪消滅,後罪不起,得見本源自性清淨,恒住清淨戒體而修律儀、善法、饒益有情等叁聚大戒,成就屍羅一切功德,複以普賢行願力,觀罪從心起將心忏,心若滅時罪亦亡,罪亡心滅兩俱空,是則名爲真忏悔。譬如明鏡,本無塵垢,識垢無垢,心鏡常清淨。
如是虛空界無盡,我忏無盡,若衆生界盡,何用忏悔,以衆生無盡、煩惱無盡、業無盡,我此忏悔,法爾無窮無盡。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忏悔,不造諸罪,相續無間,常忏常悔常清淨,身語意叁業清淨,故無疲厭。
五者隨喜功德
萬法一體,人我同源,經雲:自作十善,教他作十善,隨喜行十善者,贊歎十善法,共成四十種善。
愚者只知自作,缺同情心,故不教他,亦不隨喜,何況贊歎。智者自作又教人作,有自行、化他兩種功德,再來隨喜他人一毫之善,則內除嫉妒,又有他人功德在自己心內,更能贊歎善法,則成弘法大師矣。
例如見他人出家,心生歡喜,就有出家功德,見他人放生,心生隨喜,就有放生功德,見他人說法,自己未有因緣說法,但心生歡喜,就有說法功德,見他人坐禅,不必自坐,心但生歡喜,就有坐禅功德。如是自作有限,隨喜無窮,自己出家只有一次,隨喜他人出家功德,則有百千萬次,所以功德自造也好,他人作也好,皆可流入我心,我心有他人功德,無嫉妒念,何等喜樂,何等坦蕩蕩。
兒子中狀元,父母生大歡喜,父子同體也,學生中狀元,老師生歡喜,從我教出也,何異自中。因此,欲建立別人功德在自己心田內,應生隨喜,否則不喜,或生嫉妒,有嫉賢妒能之念,自己永絕賢能之路,悲夫!無始劫來嫉妒之賊,潛伏八識田中,或時起作,自害害人,今日誦普賢大願王,一掃清光!
欲識自心廣大,觀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從初發菩提心時,非在我心外發,如何發心?心覺能知,若生隨喜,即有一切如來發心功德在我心內,令我好樂,爲我學習,助我早日發菩提大心。十方如來發心爲求一切智,而勤修福業,福能融慧,我亦隨喜勤修。
如我本人,最初聞他人寫經、燃指,當時心生歡喜,後來我就能刺血寫經,燃指供佛,若當時不隨喜,何有今日之事。
一切如來…
《十大願王淺說(聖一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