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其次的是德,再其次的是仁,再其次的這是講義,最低的一層是禮。那麼由此可知,道德仁義禮都是真心起用。
儒家講誠意、正心,誠意正心跟佛門裏面講的菩提心,沒有兩樣。菩提心裏頭直心,就是儒家講的誠意,這個是菩提心的本體,真心的本體。他起作用就是正心,儒家講一個,起作用正大光明。而佛法把他分開來,佛法講心起作用,一個是自受用,對自己的作用,一個是對別人的用處。怎麼對自己?怎麼對別人?對自己叫深心,深心就是清淨心,自受用要清淨,對待別人要慈悲。所以佛法這菩提心講叁個,直心、深心、大悲心。儒家講兩個,誠意、正心;他是把自受用的深心,他受用的慈悲心,合而爲一,叫正心。
孔子跟釋迦牟尼佛沒有見過面,也沒有交談過,也沒有商量過,真是古人所謂,英雄所見大略相同。所以佛法一傳到中國來,就被中國人很樂意地接受了,爲什麼呢?與我們中國文化根本的概念上完全相同,接受過來,的確可以能夠相輔相成。儒家講東西,講原則、講綱領,佛法有原則有綱領,而且有詳細的說明。所以學了佛之後,再去看看儒家,看看道家,那真是很容易理解,一點困難都沒有。古代,這也是外國沒有的,一個政治家,一個國家的領袖,他有叁個責任。所以地方上官史,縣市長叫父母官,絕對不是國民公仆,而是父母官;意思就說愛護老百姓,要像父母愛護兒女一樣,這個意義好,實實在在是好。
所以做之君,君是領導人,你要領導老百姓。做之師,你是老百姓的模範、師表,你是老百姓的老師。做之親,你是老百姓的父母。所以他有這叁種責任在身上,領導人、老師、父母。所以老百姓稱爲子民,愛民如子,是以這種心情來從政的。這樣的思想、態度,走遍全世界找不到,沒有,這是中國文化的特色。那麼有老師這個身分,當然他要教育,所以在從前地方官史的政績,第一條就是選拔人才。如果你在這個地方上做了叁年官,做了叁年市長,市政辦得非常之好,樣樣都好,如果沒有替國家選拔一個人才出來,你的考績就糟了,你趕快要辭職,要走路,國家不會再要你了。所以過去選舉製度,不是民選,是由地方主管官選拔,選優秀的人才,由國家來培養。所以國家最高的賞賜給誰呢?給推薦賢人的這個人,進賢受上賞,國家最高的榮譽,最高的賞賜,頒給推薦賢人,推薦給政府的,推薦給國家的;我們從商周都有選舉製度。
所以地方上舉孝廉,這個就是選拔人才的原則,選孝子、選廉潔之人,不輕易取于的。因爲他能夠孝順父母,他對國家就能盡忠;他能夠廉潔,他做官能不要錢,他辦事就能公正,不會受賄賂,所以選拔人才這兩個條件是主要的條件,孝與廉。因此教育也就看什麼時代,看對什麼人,應當要施設什麼樣的教育。所以道德仁義禮,這個就是教育的標准,五種不同的標准,來教導國民,所以是量時施教。今天我們這一般的教育,是一種科技的教育,技術的教育,嚴格講,那只是科技的知識而已;教育很難說,教育是教做人。
所以孔老夫子教育,你看看他教學的四科,第一個是德行,第二個是言語,第叁才是辦事,第四是文藝,就是藝術。而是以德行與言語爲主,我們今天所疏忽了,前面兩條完全疏忽掉了,只著重後面兩條。前面兩條是本,後面兩條是末,今天教育真是舍本逐末;我們這個國家之衰,有因素,過去那麼樣強盛,也有因素。所以我們到美國,看看美國的情形,我們很多地方是非常之感歎,我們遠遠不如人家。但是想想我們,他們曆史只有兩百年,兩百年前,我們中國是世界第一強國,康熙、乾隆的時候,你去看看地圖,康熙、乾隆,最盛的時候,我們的版圖多大,現在我們大陸那個版圖兩倍呀!西北亞是我們的,日本北面庫葉島也是我們的,西面差不多到伊朗,南面緬甸西南那邊全部都是中國的。
現在我們大陸上版圖,剩一半都不到了,世界最大的強國;美國那個時候在開荒,墾荒時代,兩百年之後,沒想到我們中國變成這個樣子,真正值得我們反省,爲什麼會衰到這種程度。科技,我們不是不如人,外國人承認中國人世界上最聰明的,所以美國今天太空科技裏頭,許多是中國人。所以是救亡圖存,在諸位年輕這一代,一定要奮發,一定要深入我們自己優美傳統的文化,真正能夠救中國,真正能夠救世界。馬克斯主義,現在全世界幾乎也都逐漸逐漸要把它揚棄了,在過去認爲這是最好的,在中國大陸認真地實行了叁十幾年,等于實驗,實驗了叁十幾年,證明全盤失敗,不適合人類。這一點我們中國對全世界實行馬克斯主義,是一個很大的貢獻,就是向全世界人宣布,這個主義行不通,因爲我們作了叁十多年了,這行不通。
所以中國遭這麼大的劫難,對世界也有很大貢獻,使世界上人都覺悟了。蘇聯赤化世界的陰謀,也沒法子得逞了。大陸這一開放,任何人都可以到中國大陸去參觀一下,參觀什麼呢?參觀、考察馬克斯主義實行的成果,一看到那個成果,大家都不要了,都不願意要這個東西;可是我們中國人犧牲太大了。好我們現在講到正題,禮在中國,是以周禮爲本,周禮是周官,這叁禮之一,周禮等于周朝的憲法,是周公製作的。如果周朝晚年那些子孫,還能夠遵守這一部憲法,周朝不只八百年;可惜到後來的時候,大家不遵照這個原則去做了,他才會亡國。這是一部非常好的書,那是真正是聖人從真心裏面,與道德仁義禮相應的作品,教化衆生的,治理國家的。
儀禮爲目,儀禮是國民生活規範,這個裏面很複雜,儀禮叁千,相當複雜,生活規範,如同我們佛門裏面的戒律一樣,裏面有自律,就是個人生活規範,也有入衆團體的生活規範,它講這些的。賢人履之,能夠依教奉行的,這是賢人,這是君子,決定守禮而不違背禮。能夠體會大道的,這是聖人。能夠依教奉行,把它做到,這是賢人君子。在佛法裏也是如此,完全能夠證得的,圓滿證得的,是佛;而能夠把它實踐在日常生活當中的,那是菩薩。佛是聖人,菩薩是賢人。因此世出世法的教學,都從禮敬開端;如果沒有禮敬,其余的都不必談了,其余都不是真實的,與心性都不相幹。能夠有禮敬,無有一法不稱性,稱性起修、全修即性,所以禮敬太重要了,我們千萬不能夠疏忽。
禮記一展開,第一句話,無不敬,就是一切恭敬,這是講意義,我們存心、對人、對事、對物,都要恭敬。對人恭敬,我們見到人有禮貌,鞠躬行禮。我們對物怎麼尊敬呢?我們對桌子,每一天把它擦得幹幹淨淨,擺得整整齊齊,對它恭敬,我們對桌子恭敬,我們對書本恭敬,我們展開來讀的時候,恭恭敬敬地讀,讀完之後把它合起來,放的時候,放得規規矩矩,不要說歪的斜的放,那對它就不恭敬了,對物恭敬。對事恭敬,任何一樁事情,無論大事小事,盡心盡力把它做得圓圓滿滿,有始有終,對事的恭敬。禮敬是從這個地方學的呀!曲禮底下,無不敬下面還有幾句,俨若思,安定辭,安民哉。
實在講這個四句是整個禮教的根本,也就是禮教的宗旨。心要靜,身要端莊,言詞要安、要定。安的時候,就是我們講的言語要柔和,不要粗暴,這是安;人家聽的時候,心裏很愉快。定是肯定,言詞不能夠模棱兩可,要肯定,人家聽的時候不懷疑,這是言語要安、要定。他的效果,能夠安民,叫整個老百姓身心都能得到安穩,我們今天講安和樂利,才真正能夠做得到;末後這一句是效果,因此他們叫學習的人,對外,就是身口,要嚴謹。爲什麼呢?因爲外面能夠影響內心,所以才有很多的禮節,有很多儀規,無非是使我們恭敬心常常能夠提起來,而不致于忘失掉,是這麼個意思。
其實我心裏恭敬就好了,何必要這麼多繁瑣的禮節呢?用不著繁瑣禮節。有它的用意,實在是有它的用意。往往我們現代人是自以爲聰明,譬如佛門裏面現在這個最敬禮,五體投地,還是不肯用這個儀式,我自己本人就是如此。我當初學佛,我學佛叁年沒有拜過佛,到第四年才肯拜佛,頭叁年不肯拜佛。拜佛,那是恭敬嘛!現在我們見到總統也叁鞠躬最敬禮,何必趴到地下磕頭,我總覺得這個儀式已經過去了,那是帝王時代的事情,現在我們是中華民國的人。所以這個分別、執著,非常堅固。我今天看看你們對這些道理都沒有搞清楚,也會趴到地下磕頭,很難得,真不容易,我就做不到。
我那個時候跟章嘉大師,跟他叁年的時候,都沒有去拜過他,現在想想很慚愧,他對我那麼好。這個就是有很強烈的分別執著,不肯幹。我年輕的時候,我做事情的時候,我那個辦公室跟總統隔壁;其實我們見到總統只一鞠躬,那有叁鞠躬,也只有脫帽一鞠躬。所以我們見到佛的時候,也是叁鞠躬,這就最敬禮了嘛!我們現代人嘛!所以儀式不一定要學古代人,但是恭敬心決定不變。這是不知道。到後來怎麼樣才會拜佛呢?曉得拜佛是修行,是八萬四千行門裏面的一種,懂得這個道理才肯拜佛。而且拜佛這個行門也是妙不可言,是一個修行的法門,就是禮敬諸佛,這一點很重要。
拜佛也是最好的養生之道,我們人是由兩大部份組合成的,一個是心,一個是身;身是物質,好比是個機器一樣,現在你們學到軟體、硬體,我們身也是軟體、硬體所組合的。機器要動,如果要不動的話,它就會生故障,就會生病了,所以身要運動,一定要動。心要清淨,心不能動,心一動就壞了,心就壞了,真心不動;你看楞嚴經上十番顯見,顯見不動,真心不動。所以當我們拜佛的時候,我們身動心不動,這個心靜,就是不動。所以至誠,什麼叫誠呢?曾國藩他在求阙齋筆記裏頭寫得很好,一念不動之謂誠。所以我們心裏頭一個念頭都沒起的時候,這個是叫誠,這誠意。
那麼我們佛法裏面講直心,直心也就是一念不起的時候,這個時候叫直心,這是最尊敬的心,這是敬心。所以我們拜佛的時候,心裏面要一念不生,修心;身體在運動,這…
《普賢行願品講記(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