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淨空法師)▪P140

  ..續本文上一頁教我們幹什麼?就是教我們恒順衆生,禮敬諸佛前面我跟諸位講過,諸佛是什麼?一切衆生是諸佛。稱贊如來,一切衆生是如來。廣修供養,一切衆生是我們供養的對象。不從這個地方下手認真去修學,你怎麼個修法?修來修去都修成外道,幾個人能成正果?我們今天在此地一會,諸位在過去生中都是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緣,否則的話你今天在此地遇不到這一會呀!這一會句句給你講真實話,這一會也是百千萬劫難遭遇,諸位一定要珍惜,不要把這一會空過了。珍惜、不空過,就從今天起我們就要這樣做法,那麼你這一生必成無上道。

  

  下面再說出所以然的道理,“何以故”,爲什麼隨順衆生就是隨順供養如來?尊重承事衆生就是尊重承事如來?令一切衆生歡喜就是令一切如來歡喜?爲什麼是這樣的?底下給我們說明所以然的道理,你才明了爲什麼要這樣修法。“諸佛如來以大慈心而爲體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慈。”大悲心從那來的?佛法裏面常說,佛教是慈悲爲本,方便爲門,諸位想想離開一切衆生,舍離一切衆生,你那個慈悲、方便怎麼樣表達?縱有慈悲方便,沒有用處了,到那裏去用?沒對象了,慈悲也沒有了對象,方便也沒有對象了。那麼自己無始以來這些習氣障礙,你怎麼能除得了,必須要藉一切衆生才能把無始劫以來的習氣障礙把它淘汰盡;你看無始劫最重的習氣就是貢高我慢瞧不起人,不能隨順,隨順衆生就淘汰這個習氣,隨順衆生是顯自己的性德,叫自己成佛,決定不冤枉啊!我們恒順衆生,衆生得多大利益?真正得利益是自己,不是衆生,我們就是以物質上供養衆生,他又能得幾何呢?自己得的利益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你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可是不肯隨順,不肯供養,你自己的利益得不到,決定得不到,你的性德不能開顯。

  

  天天拜佛,辦好菜來供養佛,每天念供養咒,而對于一切衆生不肯施舍、不肯幫助,諸位想想你能成就嗎?那個心就錯了!爲什麼供養佛呢?佛會保祐我,我不得不巴結他。爲什麼不對衆生呢?衆生對我沒好處,我給他幹什麼?我才不願意去供養他。這樣的修學每一天增長我見、增長執著、增長分別、增長無明,在造罪業啊!你那個心執著的圈圈愈畫愈小,生死根本就愈來愈堅固,你怎麼能超越叁界,不可能的事情,也沒有法子往生,爲什麼呢?對娑婆世界的根太堅固了,去不了,心量太小了。所以恒順衆生拓開自己的心量,嚴格地講,的確比前面的常隨佛學還要重要,不能恒順衆生就不能學佛,真正想學佛一定要恒順衆生,要從這個做起。

  

  所以這一段文的意思非常之好,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諸佛如來如此,我們學佛也不例外,也是要經過這些曆程。注解裏面注得好,“佛以大悲心爲體,若不順生,不合佛體,此即同體大悲也。”我們修這個法門就是修自己的同體大悲,無緣大慈,就是修菩提心裏面的大悲心;菩提心一即是叁,叁即是一,直心、深心、大悲心,只要有一條有了,那兩條就有了,一而叁,叁而一。爲什麼聲聞、緣覺,就是阿羅漢、辟支佛,沒有菩提心?這是佛在一切大乘經裏面都是這樣說的,小乘人沒有菩提心,道理很簡單,就是小乘人不願意恒順衆生,所以他的大悲心就發不起來,想發也發不起來;菩薩大悲心能夠發得起來就是菩薩樂意恒順衆生。我們一天到晚講發菩提心,嘴皮上發的菩提心,不是真的,嘴裏喊的發菩提心,心裏頭一點也沒發,這個都得要明了。

  

  在大經出現品裏面又說:如來成正覺時,像本師釋迦牟尼佛,菩提樹下示現成佛的時候,我們就吉相上來說,就示現的吉相上說,他在思想觀念上有很大的轉變,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宇宙人生觀上有個大轉變;他普見一切衆生成正覺,所以他才說一切衆生本來成佛,看出一切衆生跟他自己沒有兩樣,完全是一樣的。乃至于見一切衆生入般涅槃,爲什麼呢?與自己同一個真性,所以在這個時候從真如本性裏面流露出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清淨智慧,而且是相續不斷地救護一切衆生,救護一切衆生就是開顯自己的性德。見了性之後,性德不能現前、不能起作用,那個性德有等于沒有,有了要起作用,不起作用不是等于沒有嘛!開顯性德的無方大用。

  

  經上又說,菩薩應知念念常有佛成正覺,這是前面跟諸位說的。爲什麼呢?諸佛如來不離此心成正覺故,如自心,一切衆生心亦複如是,悉有如來成正等覺廣大周遍,無有休息。這是出現品有這麼一段經文,都是說明我們恒順衆生的理論依據,你明白這個道理,不能不隨順,不隨順是大錯特錯。何況經上說得更好,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的時候,他說奇哉!奇哉!大地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句話諸位一定聽得耳熟,所以佛眼睛裏面看一切衆生統統是佛,什麼佛呢?迷惑顛倒的佛,在迷之佛。雖然迷了,你的本能並沒有失掉,就好比一個非常聰明有智慧的人,有德行的人,他喝酒喝醉了,迷迷糊糊的,你不能瞧不起他。他一清醒了,他所有德能就恢複了,他並沒有失掉,只是暫時酒醉而已,說幾句醉話的時候,你不要當真,那不是真的。

  

  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道理,在佛的分上,真的,一成一切成;可是在我們衆生的分上,佛還是佛,衆生還是衆生,當中還是有界線的。可是我們真正明白這個道理,常常思惟這個道理,功夫用久了自然可以達成一片,能夠幫助你消除無明,能夠幫助你成無上道。尤其在念佛人可以幫助你得一心,幫助你開悟,恒順衆生所以然的道理是如此。下面用比喻說得很好,“譬如曠野,沙碛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這是比喻,小注裏把比喻什麼都說出來了。“生死懸絕,迥無所依,名爲曠野。”我們現在所處的環境就像曠野一樣,前途渺茫,無有依靠,在六道生死輪回當中不知道往那裏去,這就好比在曠野,好比在沙漠裏頭一樣。“不生善根,喻以沙碛”,像沙土不是肥沃之土,我們沒有善根。“佛菩提法,如大樹王。智慧禅定,猶如枝葉。菩薩依學,方之以華。諸佛證之,目之爲果。”枝葉花果,那麼這棵大樹要在沙漠裏面要想枝葉繁茂,開花結果,它要靠什麼?要靠水來灌溉。

  

  “一切衆生,以爲其根。以大慈悲,而爲其水。”這棵樹的樹根是一切衆生,花是菩薩,果是佛,你就曉得菩薩與佛從那裏來的?從衆生而來的;所以你不以慈悲給予一切衆生,你的菩薩道、你的佛道,都會枯死了,不能成就的。你今天是恒順一切衆生爲的什麼?爲了自己要成菩薩,爲了自己成佛,道理在此地。下面就是“法合”,“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複如是”,這說到我們自己本身,把這個比喻合到我們本身上來看也是這樣的。“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華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道理就在此地。“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是故菩提屬于衆生。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我們看十大願王裏面這一願的經文特別長,講得多,也講得非常詳細,凡是講得多、講得細,都是非常重要的。

  

  重要在那裏呢?前面所講的這七願到那裏修?在衆生分上修,離了衆生沒有佛法,可見得前面七願都是叫你恒順衆生,乃至于常隨佛學也是要從恒順衆生那裏去做的,這叫普賢行法,我們要牢牢地把它記住。好,我們下課。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二十叁卷)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

  

  請看經文,五十六面倒數第叁行,我們從這裏看起,“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複如是。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花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注解裏面,“言衆生爲樹根者”,爲什麼把衆生比喻作樹根,“謂諸佛無不從迷而悟,從妄而真。”就是十方諸佛都是從衆生修行而成就的,所以衆生是根本。“淨名雲”,淨名是維摩經,“煩惱即菩提,諸佛解脫,當于衆生心行中求。”我們自己要想成就不能超出這個原則,換句話說也是要在衆生心行中去求,所以我們戒定慧都要從衆生心行當中去求,才能夠圓滿,離開衆生我們戒定慧沒有地方修。

  

  我再舉個比喻,衆生好比是石頭,我們好像是刀,刀要鋒利,要在石頭上磨,離開石頭,刀就沒有法子達到鋒利,一個道理。所以我們的戒定慧,我們的六度、十度,離開衆生一樣都修不成,所以衆生是成佛的大根大本,十大願王特別在此地發揮。“法句經雲,塵勞諸佛種”,塵勞是一切諸佛之種子,就是佛之所以成佛是在塵勞當了鍛煉出來的,諸位總要把這個幾句話牢牢地記住。

  

  看親聞記在第五十八面,也是這一段的注解,兩個本子合起來看,意思就更完全了,“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複如是。此總合也。”就是合前面的比喻。“生死喻曠野,菩提喻樹王,迷悟之別耳。迷爲衆生,悟成樹王。”樹王是比作佛,“樹根即衆生者,不觀衆生之相,而觀衆生之性。衆生性即佛性,故衆生性即菩提性也。”“諸佛菩薩而爲花果者,謂從衆生修成故。”“饒益即利益也。”“令知有成佛種性,依法修行故。衆生心性即成佛正因,喻樹根。佛喻樹王。法喻親切。”

  

  底下這幾句話非常重要,“但要見著衆生之佛性樹根,見得真實,自然能向樹根澆水。如念佛要望樹根念,參禅要望樹根參,習觀要望樹根觀。古人雲,一念不在,即名死人。不望樹根參禅念佛習觀,即是盲修瞎練。然樹王須因圓果滿故難見,樹根依于教典,諸佛一再指示,故易知。雖易知又易迷失,以易迷失故,大樹難以長成。此是修行者入手緊要關頭,宜特加注意,不可輕忽。”這一段念了以後,我想諸位不難體會,佛祖一再要強調修行決定不能舍棄衆生,決定要恒順衆生。用什麼恒順衆生呢?用十大願王恒順衆生,所以禮敬、贊歎、供養,一直到回向,都是以衆生爲第一個對象。諸位想想能夠敬衆生,那裏還有不敬佛的道理,你禮敬諸佛才會圓滿。…

《普賢行願品講記(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