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淨空法師)▪P49

  ..續本文上一頁提心了。可是發了菩提心,他心既然不一樣了,他的言行也就變了;我們曉得我們的言語、行爲都是受心的指揮,所以心清淨,我們的身口都清淨,心是個佛菩薩的心,他的言語行爲沒有一樣不像佛菩薩,會改變的。如果說心發了,言行還沒有改變,那不是真發心,真正發心一定改變,他不一樣,我們可以在行動裏面,能看得出來。

  

  大智度論裏面給我們舉了十個例子就是說明發菩提心之後,他的態度就不相同了,我們今天所謂是風度、儀表,他自自然然就起了變化;現在也所謂是氣質不一樣了,變了,不是凡夫的氣質了,是佛菩薩的氣質了,不相同了。那十種呢?第一種親近善友,他所交往的都是真正的善知識,都是身心清淨、正知正見,他跟這些人往來。當然與這些善知識往來,常常受善知識的熏陶,氣質那有不變的道理,一定會變的。第二,他知道供養諸佛,供養諸佛不必多說,我們十大願王第叁願就是供養佛。

  

  第叁,修習善根,這在前面都說過了,叁善根是無貪、無嗔、無癡,再加上大乘的善根精進,他認真地修學。第四,他有非常殊勝的志向,他要求最殊勝的法門,這是能夠看得出來的。在一切法裏面那一個法門最殊勝,這是不言可喻,在華嚴經裏面給我們講得非常地清楚明了,那是念佛求生西方世界,這是最殊勝的法門,真正發了菩提心,沒有不求生西方淨土的。第五,在待人接物當中,心地清淨、慈悲、柔和,不會有暴躁的行爲。第六,遇到苦難能忍,決定不會怨天尤人。第七,慈悲深厚,待人接物真正的慈悲。第八,深信平等,平等是佛給我們講的生佛平等,衆生與佛平等,萬法平等。如果你能夠深信佛所講的平等的理,你在一切境緣當中,決定不會起貢高我慢的心,謙虛恭敬的心才能夠生得起來。第九,愛好大乘佛法,能夠以大乘佛法幫助一切衆生。第十,求佛智慧,一定是求如來果地上的無上正等正覺。這是講發心的十個樣子,十種相,我們也應當要知道的。這些在慈舟法師普賢行願品親聞記裏面都引用的有,大疏裏面是更詳細。

  

  我們接著看下面經文,在四十七面,“乃至樹下成大菩提,示種種神通,起種種變化,現種種佛身,處種種衆會。或處一切諸大菩薩,衆會道場。或處聲聞及辟支佛,衆會道場。或處轉輪聖王、小王眷屬衆會道場。或虛刹利、及婆羅門、長者居士衆會道場。乃至或處天龍八部、人非人等衆會道場。處于如是種種衆會,以圓滿音如大雷震,隨其樂欲,成熟衆生。乃至示現,入于涅槃。”這一段經文當中有省略,看一個頭,看一個後面;頭呢?是成菩提樹下示現正道,末後呢?是講入于涅槃,這是講佛一生八相成道,是他一生示現弘化利生的事業。

  

  而文裏頭特別把弘化的事業說得多,那就是法會,法會就是講經說法,以種種不同身分,或者是對菩薩說法,對聲聞、辟支佛,乃至于對人非人等,這些小注裏都有,我們不要細說。那麼從這一段文裏面,我們能夠體會到佛也像孔老夫子一樣有教無類,不管是什麼人;孔老夫子教的是人,人裏頭有教無類,不論是什麼樣的人,佛的範圍大,他是九法界的衆生都包括在其中了,上面到菩薩,下面到叁惡道,人非人等;這是比孔老夫子教學的範圍要廣大得太多了,也是有教無類。那麼須要提一提就是此地是處于如是種種衆會,以圓滿音,這叫圓音說法,經上常說佛以一音而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這是不可思議的本領,我們人做不到的,佛在那裏講經說法,大衆是很多不同類人在那裏聽,他都聽得懂,用不著翻譯。

  

  譬如說佛在這裏說法,聽衆裏頭各國人都有,他們每一個人聽的時候,都佛說他自己本國的言語,這個妙極了,用不著翻譯的,佛用神變把他的音聲都能變成他自己的語言,六道鬼神來聽亦複如是,這不可思議,這種音才叫圓滿音。其實諸位要曉得這個能力是我們自己的本能,而我們本能今天把它喪失掉了,我們今天去學外國語言的時候,學得好辛苦。本能不需要學的,真正得大自在,大自在裏頭,這個裏頭有障礙,諸位想想看跟華嚴裏面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我們語言裏面就有障礙,怎麼說無礙呢?必須要到這個時候身心清淨一切無礙,一切語言不需要學全都通達,所以我們一定要信,要深深地相信,我們自性清淨心實在是萬德萬能,一切無礙,要相信,這些能力都是本來具足的。

  

  如大雷震,這是比喻佛說法能夠震動人心。隨其樂欲,樂是樂好,他歡喜的、他愛好的;欲是希望,他所期望得到的,他喜歡的,那麼佛所說的話正是他愛好的,正是他歡喜的,所以他能夠接受,他能夠聞法歡喜,這樣才能夠成熟衆生。那麼這一段我只跟諸位說這一句,其余的你們在注解裏去看,這一段注得很詳細。再看下面經文,“如是一切我皆隨學”,佛是凡夫修成的,我們今天也是凡夫,他能成佛,我們也能成佛,一定要做到見賢思齊,那麼大師注解裏面有兩句話勉勵我們非常之好,“彼既丈夫我亦然,不應自輕而退屈。”這兩句話希望我們多念幾句,要把它記住。

  

  丈夫,在此地這個丈夫不是專指男人,是指真正能夠做到了生死,出叁界,成佛作主,這叫大丈夫,女子做到也叫大丈夫,要明白這個意思。那麼也叫做大英雄,你看釋迦牟尼佛,供養釋迦牟尼佛的大殿,匾額上大雄寶殿,雄就是英雄。什麼人稱爲英雄呢?一般人做不到的,他能辦到,這稱爲英雄。了生死、斷煩惱、證菩提,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他能做得到,所以我們稱他爲大英雄,這是我們應當要效法的,隨學就是效法。

  

  再看下面一段“隨諸佛學”,“如今世尊毗盧遮那。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所有塵中一切如來,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隨學。”注解裏“首句,承前結指。意謂我所以雲皆隨學者,如今本師世尊毗盧遮那是也。”毗盧遮那佛是我們的本師,就是指的釋迦牟尼佛,因爲前面是講學本師,這是我們隨學第一個對象,我們的老師,我們要學他。下文的老師一樣嘛!這樣的大善知識在十方世界裏面不知道有多少個,太多太多了,這都是諸佛世尊;我們要學本師,十方叁世一切如來我們統統要學,就像學本師一樣地學,一樣地來隨喜。爲什麼要發這個願呢?要這樣地學習呢?你不發這個願,不這樣地隨喜,你的心胸沒有辦法開拓,局限在一個小範圍之內,這樣子你隨喜的功德不能圓滿,所以菩嚴的境界都是盡虛空遍法界,十方叁世,這個心胸多麼地開闊,敬本師毗盧遮那佛也一樣禮敬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才能與普賢行願相契合。

  

  如果只學本師,不學十方叁世一切諸佛,這不是普賢行願,爲什麼呢?不普嘛!雖有行願,不普,這成就就不圓滿。那麼在理上講呢?注解解釋于念念中,“言于念念中者,須知吾人自心,念念有佛成正覺也。”須知就是必須要知道,我們自己心性當中,念念都有佛成正覺,就是示現成佛,那麼你相不相信呢?我不相信,我的心裏那有什麼佛?心裏胡思亂想有什麼佛?其實你搞錯了,你胡思亂想是你的妄心,是你的分別心,不是你的真心;真心裏頭念念有佛示現成等正覺,真心變現出來的是法界,十方叁世無量無邊刹土,是我們自己真心所現之物。心太大太大了,心比太虛空大,太虛空無量無邊的諸佛國土,什麼時候沒有菩薩示現成佛呢!你要明白這個道理,這是真正的事實。

  

  注解接下就說,“何以故”,爲什麼呢?這是一個征釋,“諸佛如來不離此心成正覺故。”此心就是自己一念的心性。“自心即爾,一切衆生心亦然”,一切衆生心跟自己的心是一不是二。“佛者,覺也。一念覺即一佛出世,念念覺即諸佛出世。我念念思惟覺,即念念皆隨佛學也。”這個意思不可不知,這是講到真正的隨喜功德,隨喜諸佛,隨喜諸佛裏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念念覺,覺而不迷。可是諸位自己一定要記住,剛才我講的那十種相,那是覺的相,如果我們沒有前面十種相,那你是不覺,是迷。

  

  再看下面經文,“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隨學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段文跟前面是一個意思,我們也把它省略掉。再看第九願,第九願是“恒順衆生願”。那麼對上常講所謂菩薩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這叫菩薩,前面一願就是上求佛道,這是常隨佛學。這一願就是下化衆生,你要不恒順衆生就談不上下化了,所以一定要修恒順衆生。“複次善男子,言恒順衆生者”,那麼大師此段的注子注得相當地精要,注得很好。“言恒順者。恒,常也。順是隨順。”可見得不但要求隨順,而且要求恒常隨順,這也是人之所難,所以菩薩道難行能行;尤其是在逆境、逆緣當中,我們暫時地隨順,還勉強忍一忍還能過得去,長時期的隨順不容易,這個長時期不是一生一世,而是生生世世。

  

  我們讀法華經,讀提婆達多品,釋迦牟尼佛敘說他與提婆達多的關系,生生世世的怨家對頭,不是怨家不聚頭;換一句話說,釋迦牟尼佛行菩薩道要生生世世恒順提婆達多,這個事情麻煩;所以他才能夠成佛,他才能夠提前成佛,爲什麼呢?他肯恒順衆生。釋迦牟尼佛跟彌勒菩薩在因地,他們兩個是同學,而且彌勒菩薩是學長,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是學弟,應當按照成佛的先後順序,應當是彌勒菩薩先成佛,釋迦牟尼佛後成佛,這個才對的。結果釋迦牟尼佛提前了,在彌勒之先成佛,彌勒反而降下來做他的後補了,原因在什麼地方呢?就是釋迦牟尼佛因地修行精進,真正能夠隨順衆生、恒順衆生,所以他超越了,他提前了,那麼這些地方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衆生種類萬別”,真是千差萬別,太多太多了,“根性千差”,每一個衆生根性都不相同,“若言恒常隨順,不幾難乎。”這太難了,真的不是個容易事情。“前科”就是前面一段,對“于佛”來說,“言隨學”,對佛我們要隨學,我們要學佛,爲什麼呢?“謂諸佛因果之行,可宗可慕,順于真理,故須連心仿學。”就…

《普賢行願品講記(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