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西是一,它這是導歸極樂嘛!所以拿華嚴經來補充彌陀經的不足,彌陀經太短了;太短了,講的理論方法不夠詳細,把華嚴經來補充,把它兩個合而爲一,所以兩部經實際上就是一部經,這樣使彌陀經的內容更充實,更豐富。其實這種事情古人做過,蓮池大師的疏鈔就是這一個構想寫成的,我們看蓮池大師彌陀經疏鈔,他引用華嚴經地方非常之多。那麼我們這一次原本是想利用晚上時間,跟諸位介紹彌陀經大意,那麼有一些同修告訴我,每天講六個小時太辛苦了,怕我太累,所以叫我還是照原來的計劃,把行願品好好地介紹給諸位。
晚上呢,諸位也可以調劑調劑,那麼學唱念,念佛,那麼也是進修的方式。但是一叁五我們的講經,就是平常道場講經不中止,還繼續進行,那麼我們一叁五就是講蓮池大師的彌陀經疏鈔。疏鈔相當之長,我這一次是第叁遍,第叁遍啓講。那麼第二遍所講的錄音帶有保留的,一共是叁百叁十五個錄音帶,你看一部彌陀經,九十分鍾的錄音帶,一共是叁百叁十五個把彌陀經講圓滿。而我第叁遍所講的,時間一定超過,比第二次一定多,這個彌陀經不簡單啊!所以我在國外勸人修淨土,我就是把這個錄音帶給他看一看,他就相信了。哎呀!原來對彌陀經小看,沒瞧得起,薄薄得那麼一點,這裏頭有些什麼東西啊?就看到我這麼多錄音帶,嚇到了。哦!原來淨土有這麼多東西在。
我就告訴他,我才疏學淺,我對彌陀經知道的,滄海之一滴,講這麼一點點。彌陀經的經義,說不盡的,絕不亞于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不能夠輕視,應當認真地修學。所以諸位選經,選一種。如果你要選了一部彌陀經,你一生專門研究,專門講,你講上十年,大家見到你都稱你阿彌陀佛,你是阿彌陀佛,活阿彌陀佛,你是彌陀經專家了。我自己是個過來人,我講經講了二十七年,過去也是什麼經都講,只要人家來找我,請我講,我都講,爲什麼呢?學習。其實也吃了大虧;如果當年一發心就講彌陀經,我彌陀經講了二十七年,今天在全世界走到任何地方,人家恭恭敬敬向我頂禮,阿彌陀佛來了,真的。所以講了許多經,沒有專門的,成不了阿彌陀佛了。一定要專,一門深入,自己有成就,也能夠幫助別人。所以這是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爲宗旨。
再繼續,我們把底下的文看看,“若人誦此願王”,在第叁行,“諸佛菩薩之所稱贊,一切人天皆應禮敬供養。此人不久,當入普賢菩薩,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叁十二大丈夫相。”這個就是成佛,這是等覺菩薩,妙覺菩薩,妙覺就是佛,這是說明它這個作用不可思議。作用,好處啊!果報啊!依照這個修學,果報、功德、利益,不可思議。沒有任何一個法門能夠比得上,千真萬確的事實。諸位一定要記住,要好好地修學,要循規蹈矩。現在的佛法,妖魔鬼怪滲透在佛法裏頭,就把整個佛法擾亂了,邪正很難辨別。諸位真正有善根有福德,你遇到一個好的老師,遇到一個真正善知識帶領你,你這一生還有希望。如果要是錯了門頭,吃虧的是自己。
至于這些妖魔鬼怪,縱然有真善知識,也只能輕描淡寫點一點,看你自己能不能覺悟;不便直說,爲什麼呢?惡勢力太大了,今天實在講是正不勝邪啊!邪的力量太大。但是對自己修學來講呢,那是邪不勝正,你走正路,決定成正果;可是對于整個佛法來講呢,是衰,但是不至于滅,佛法還不至于滅。佛的法運,末法時期,一萬年;現在才值末法才過一千年,所以佛法不至于滅,但是極度的衰敗,這種情形是有的。我們生在這個時代,那是很不幸;但也很幸運,如果在這個時代能夠護持正法,無量無邊的功德。極度衰敗的時候,你能夠保持,能夠護持著,無量無邊的功德,這個也是個機會,也很難得遇到的。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叁卷)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
請掀開經本第四面,從大字看起,《大方廣佛華嚴經》,從這以下呢,這是介紹經題。經題是全經的綱領,了解題目的意義,一部經的內容就可以能夠把握到了,那麼也曉得這一部經的意趣、歸旨所在。經頭在清涼大師疏鈔裏面,每一個字都有十種解釋,解釋得非常地詳細。如果依疏鈔來講呢,我們這七天,大概只可以講七個字,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此地簡略。那麼重要的地方,谛閑法師還是依清涼疏鈔所說的來給我們介紹,我們看這個注子。“合釋者,如清涼國師。”那麼底下都是疏鈔裏面的話,這種簡單的解釋可以說散在許多古德著述之中,因爲講得簡單明了。
“極虛空之可量,體無邊涯。”這個是“大”。凡是文字的意思很明的,我們能夠體會得到的,我就不多說了。虛空太大了,無量無邊,那麼用這個大字來形容它。“竭滄海之可飲,法門無盡。方也。”滄海是大海,在我們地球上可以說面積最大的是海洋,海洋的面積占整個在球百分之七十,這是比喻,比喻什麼?法門無盡,比喻法門無盡。“碎塵刹而可數,用無能測。”這是“廣也”。那麼這叁個字,大是講本體,就是講我們的心性,我們的心本來就是這麼大。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個界就是時劫,我們今天講星球。
太空當中多少星球呢?無量無邊,我們的心都能夠包容,這是你本來的心量。現在很可憐,兩個人在一塊都不能容納,糟糕不糟糕!兩個人住在一起還意見不合。沒有人跟他住,他一個人;一個人還生煩惱,你說糟糕不糟糕!連自己都不能夠相容,這真正可憐啊!迷惑顛倒,真是迷惑顛倒到極處了,我們一定要覺悟。爲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呢?還是前面跟諸位說的,分別、執著。真心裏面沒有分別,也沒有執著,所以我們離開了分別、執著,你這個心就跟太虛空一樣,太虛空多大,你的心就多大,沒有一樣不能夠包容的。就像大海一樣,什麼都能夠容納,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我們必須要覺悟的;恢複自己本來面目,一定要曉得這個原理、原則。
我們修什麼?無非是去分別、執著而已。離開分別、執著,盡虛空遍法界都在面前,都在你自己掌握之中,也都在你六根接觸之內。像大經裏面所講的,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而且這個知與能,決定正確而沒有錯誤,這就是經上講的佛的佛知佛見。一有分別執著,我們的知見不正,所以邪知邪見;我們自己要覺悟,本來是正知正見,現在變成邪知邪見。所以大方廣是自己的體相作用,體用一個大來稱贊他。相呢,用方。作用,廣,廣大無邊的作用。所以這叁個字都是贊歎本體,贊歎我們的自性。
下面再看佛,“離覺所覺,朗萬法之幽邃,佛也。”佛是人;我們今天的病,就是覺與所覺,這是病,這是無明。在楞嚴經上,楞嚴經的第四卷,富樓那尊者請教釋迦牟尼佛,無明是怎麼來的?這是大問題,本性裏面本來沒有無明,無明從那裏來的?佛答得太好了,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無明的根本就是這個。我有知,我有見,有知有見就是無明。我也無知,我也無見,你真的無知無見嗎?你還是有啊!你有無知,還有個無見,那還是無明。佛知佛見,是見得清清楚楚,知得清清楚楚,這裏頭沒有加一個知見。那麼我們想想,加的是什麼知見呢?你要是聰明,一想就知道了。加的是分別的知見,加的是執著的知見,加的是妄想的知見,你加這些東西在裏面。你不加這個東西,就佛知佛見了。
那麼我這個拿在手上,你們見到沒有?見到了。佛知佛見。見到這什麼?毛巾,那就錯了,這就無明了。它這個東西本來沒有名嘛!你要給它起個名;我說不是毛巾,偏偏是毛巾,還固執、還執著。所以是一切無明從分別、執著、妄想而生;離一切分別、執著、妄想,法法平等,無有高下,一切法確實是平等。所以衆生可憐,就是可憐墮落在無明裏頭,沒有辦法自拔。學佛的人一定要覺悟,佛,是覺悟了的人,就叫做佛。所以他離覺,是能覺;覺的對象是所覺,能所兩邊都不分別,都不執著;換句話說,都放下了。都放下了,你的心清淨了。智慧從那來?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
你要是放不下,還是分別、執著,那個分別、執著,就像水一樣起波浪;所以古人把心比做水,水一起波浪,它照的作用就失掉了。如果水不起波浪,水是平靜的,它的作用像鏡子一樣,把外面境界照得清清楚楚。我們說這個照呢,就叫做知見;照呢,就叫做般若智慧。所以佛知佛見跟般若智慧,是我們自己本有的,不是從外面來的。凡是從外面學來的,都不是真正的知見,不是真智慧。所以佛法裏面的智慧,不是在文字上,這個諸位要曉得,不在文字上,是在清淨心裏面生出來的,我在講席當中,常常勸勉大家,聽經要會聽,看經要會看。會看的人,開智慧;會聽的人,開智慧。不會看不會聽,那就像清涼大師在這個經,那是四十華嚴的前面,最前面第一卷裏頭,經題裏面所講的,增長邪見。不會看的,看得越多,你知見愈多;那個知見,邪知邪見。拿我們中國俗話來說呢,記問之學,你看得多,記得多。記問之學,連儒家都說,不足以爲人師也。知見靠不住啊!不是你親證的,所以說道聽途說,不是你自己親證的,不是從你清淨心裏面生起來的。
所以佛法的修學就是在清淨心,清淨心起作用了,是無量的智慧,朗萬法之幽邃;幽邃是非常幽深,一般人見不到的地方,佛心清淨,照得清清楚楚。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法他不知道的。你沒有問他的時候,他是無知,般若無知,寂靜的境界;你要去請教他,他無所不知。所以六百卷大般若裏頭,關鏈就是在這兩句,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是講般若的本體,實在講就是清淨心,就是念佛法門裏頭所講的一心不亂,那就是真正的般若,般若之體。它起作用的時候,起作用不是它自己起作用,自己不起作用,這個諸位一定要曉得,自己永遠是無知,不起作用,自己起作用就是清淨,所以佛菩薩自受用是清淨心。
清淨,那真正叫有福啊!一點煩惱都不生,身心清淨,境界也清淨。那無所不知…
《普賢行願品講記(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