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惡鬼神,皆悉遠離;或時發心,親近守護。
若人以堅定不移的信心,于十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十種修行法門只舉受持、讀、誦、書寫四種,余用“乃至”二字括之。十法行謂:一、書寫,二、供養,叁、轉施(施經典),四、受持(執持在懷),,五、聽聞,六、披讀,七、開示(演說),八、諷誦(背誦),九、思惟(谛審十大願之義),十、修習。前九種爲第十之前方便,先讀熟方能依法修習,故十種以修習爲本。
依教奉行,莫言全部,乃至讀誦書寫一四句偈,能表達全經旨意,功德不可思議,“速能除滅五無間業”。五無間,見地藏經。犯五逆罪,必墮無間地獄,因讀誦受持故,而得解脫。
仗修持功德,能治“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似微塵數一切罪業,皆得消除。
“一切魔軍”,梵話魔羅,此雲殺者、殺行者慧命也,有五蘊魔、煩惱魔、天魔、死魔四種,此重煩惱及天魔二種。“軍”衆也,喻障道因緣多。
“夜叉”捷疾鬼。“羅刹”食人鬼。“鸠槃茶”,或作鸠槃荼、鸠滿拏,新譯的音較近“茶”,咒多念茶音,據密部雲:二譯音皆不正,當作烏輸曼。究竟如何?無從考據,依字讀便可。鸠槃茶,譯甕形鬼,形似甕故,屬惡鬼。“毗舍阇”啖精氣鬼,食人精血。“部多”大身鬼。都是“飲血啖肉”的“諸惡鬼神”,具小神通,故稱神。
受持本經,少至四句偈,諸魔惡鬼,悉皆遠離,若親近時,則生善念,發心護持。
戊二、約一行以顯叁報分二
己一、明現世善報
是故若人,誦此願者,行于世間無有障礙,如空中月出于雲翳。諸佛菩薩之所稱贊,一切人天皆應禮敬,一切衆生悉應供養。
行者單讀誦十大願,無論何時何地,一切無礙。我讀誦至今,叁十多年,冥應不小,往往“山窮水盡疑無路”,卻“柳暗花明又一村”,當然,仍有許多不如意事,乃宿業所致。古雲:“善人各有一重天”,誠屬不虛。約善法言,得無障礙,自由自在,惡法則不然。怎樣無障呢?如皓月當空,烏雲盡除,感諸佛菩薩贊歎,一切人天禮敬,一切衆生歡喜供養。
己二、明生後二報分二
庚一、總明等同普賢
此善勇子,善得人身,圓滿普賢所有功德,不久當如普賢菩薩,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叁十二大丈夫相。
謂讀誦者“善得人身”,不虛度歲月,肯修學,假以時日,將來必能圓滿普賢所有功德,不久當如普賢菩薩,得微妙色身,華嚴經雲:菩薩衆中,普賢菩薩身相最爲莊嚴,從頂至足,具叁十二大丈夫相。
庚二、別顯生後二報分二
辛一、得生人天
若生人天,所在之處,常居勝族。悉能破壞一切惡趣,悉能遠離一切惡友,悉能製伏一切外道,悉能解脫一切煩惱;如師子王,摧伏群獸;堪受一切衆生供養。
將來受生人天,種族尊勝,不被輕賤。近善知識,善法熏習,除惡道因,不墮四惡趣。能伏外道,導入正途,息諸煩惱,如獅王伏群獸,如是行者,堪受一切衆生供養。
辛二、得生淨土分二
壬一、願王導歸極樂
依此修行,能導歸極樂,最爲要緊。
又複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刹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複相隨。
行者臨命終時,最後刹那,古德釋刹那有叁:一、舍本有,舍肉身也。二、入悶絕無心位。突然休克昏迷,六識不起作用。叁、現中有,醒來已是中陰,若非大善、大惡,死後必經中陰,七日一變,四十九日內轉生。俗之作七,由此而來,爲作功德,助生善趣,世人不知,訛傳男人跑得快,須經十殿閻君審判等,根本錯誤,死並不一定得向閻王報到。如何幫助亡者,可參閱弘一大師“人生之最後”、饬終津梁等。
順便回答兩個問題:一、蓋陀羅尼被是否合法?這個問題,我不便說,因用的人很多,上面印有許多佛號、梵咒,依顯教言,不可焚燒經典,不用爲宜。密宗用,我非修密者,不知其勝處,依密部,須經金剛上師加持才有效,現在是印的,沒依法加持,是否有效?不得而知,陀羅尼被不是非用不可。
二、出家有叁衣,在家受戒也有缦衣,壽終後,能焚燒否?
依佛製,不可。穿著死則另當別論。佛製出家人命終,順當時所穿,不須更換,不燒的原因是“惜福”,布施他人。但,現在情形不同,給人未必要,若二十五條衣,質料好,或可轉施,五衣七衣常穿,欲施不得,可折成長形置棺上,火化時同化,莫置棺內。若土葬,埋土內,恐汙法衣,失恭敬,可墓旁焚之。焚化否?視情況而定,須知善巧,有人需要則送,沒人要則焚。這是我的看法,只好如此,否則,無法處理。在家亦然。
臨欲命終,最後刹那,六根散壞,呼吸停止,人死如虎,無人不怕,一切親眷遠離。世俗傳說,死于床會做扛床鬼,故見將斷氣,速移至廳堂。事實上,是孝子賢孫怕鬼,死在房間,沒人敢睡,大廳是公家的,無妨。依佛法,隨彼死時睡在何處皆無妨,不須移動,待八小時後,全身冷透再處理,否則,八識未離,動之恐令生嗔而墜落。人死真沒價值,不如豬狗牛,尚值幾文錢,豬狗牛死了,或許還有人煮來吃;人死則不敢多留,棺出不可再入,怕回來,嚇死人了。
活時叱吒風雲,此時威勢何用?若爲帝王,輔相大臣、宮邑城廓、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複相隨”,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來空去也空,生時赤裸,死亦然,縱使一身绫羅綢緞,實際上也帶不走。明此理,對世間萬物應知放下,不執著。
唯此願王不相舍離,于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當爾之時,唯有十大願王,不相舍離,于一切時中,隨即引導,在刹那間,往生極樂,蓮花化生。故本品列爲“淨土五經”之一,念佛者當常持誦。
壬二、見佛授記證果
到已,即見阿彌陀佛。
往生即花開見佛悟無生,多好!中、下品生,蓮花待時方開,唯上品上生,始能如此。
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
除見阿彌陀佛外,並見文殊、普賢、觀音、彌勒等諸大菩薩,色相端正莊嚴,種種功德具足圓滿,海會圍繞。
彌勒菩薩等是法身大士,遍十方界,非僅居兜率天。
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
往生者自見生寶池蓮中,蒙彌陀導師,親授記別。
得授記已,經于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隨衆生心,而爲利益。
受記已,得不退轉,隨阿彌陀佛,往化十方。
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轉妙*輪;能令佛刹極微塵數世界衆生,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于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衆生。
不久,坐菩提道場、降魔、成佛、說法利生,能令微塵數世界衆生發菩提心,隨衆生根性教化,不隨根性,不能化導。佛世,目犍連度二弟子,久修不得成就,思悔欲退,見佛,佛問:在家作何行業?出家修何法門?甲答:在家洗衣爲業,出家修數息觀。乙謂:在俗作鐵匠,出家修不淨觀。佛示二人,修法互換,不久,皆證阿羅漢果。因洗衣常見不淨,打鐵拉風箱如呼吸,根性相近,故易成就。凡夫度衆,難在不知根性,佛世,只要親近佛,各各得解脫。但,凡夫多作觀察,亦知一二,盡量隨化,熟其善根,究竟成佛。學佛利生爲成佛,成佛爲度衆生,盡未來際,廣益無量,非供人瞻仰禮拜而已。
顯經勝德畢。
丙叁、勸囑受持分叁
丁一、結前勝德
善男子!彼諸衆生,若聞若信此大願王,受持讀誦,廣爲人說,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無知者。
衆生若信聞此十大願王,受持讀誦,爲人演說,所得功德,唯佛乃知,顯功德不思議!
丁二、正勸受持
是故汝等,聞此願王,莫生疑念;應當谛受,受已能讀,讀已能誦,誦已能持;乃至書寫,廣爲人說。
聞莫生疑,當真實信受,受已能讀、能誦,依法修行,行解有得,廣演流通。
我這經本依清朝名家書寫影印,字工整,寫經當如是,不可草率,書寫目的,在使法寶流通,令衆受持,今印刷便可。
丁叁、重舉勝德
是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能于煩惱大苦海中,拔濟衆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行者于一念中,所有行願速成,福聚無量,爲苦海舟航,濟度迷津,往生極樂,究竟解脫。
長行竟。
乙二、偈頌分二
丙一、標舉
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欲重宣此義,普觀十方,而說偈言:
長行說完,普賢菩薩欲重說文義,普觀十方衆生根性,而說偈曰:
丙二、正說分四
丁一、頌正示行願分四
戊一、分頌十願分二
將十願分開重頌,但前七願分頌,後叁願合頌,故又分二段:一、分頌前七願。二、合頌後叁願。
己一、分頌前七願
今依長文比照,稍異處略釋,不詳說。
所有十方世界中 叁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 一切遍禮盡無余
普賢行願威神力 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複現刹塵身 一一遍禮刹塵佛
重頌第一、禮敬諸佛願。
晚課八十八佛後的回向偈出于此。
“人師子”佛也。經中常贊佛爲人中師子。仗普賢行願威神力,所以能清淨叁業,遍禮十方叁世諸佛無余。“一身複現刹塵身”,一身現無量,“一一遍禮刹塵佛”,一一身禮無量佛。謂:一身現無量身,每一身皆禮無量佛。
于一塵中塵數佛 各處菩薩衆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 深信諸佛皆充滿
各以一切音聲海 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于未來一切劫 贊佛甚深功德海
重頌稱贊如來願。
于一微塵中見微塵數佛,各處菩薩衆會裏弘演妙法,無盡法界內,一一微塵亦如是,我依普賢行願力故,深信諸佛充滿微塵中轉妙*輪,願以至誠懇切心,在每尊佛前,出無盡妙言詞,盡未來際,贊頌佛無量無邊功德。
以諸最…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錄(會性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