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录(会性法师)▪P12

  ..续本文上一页。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生死旷野,轮回无依,幸遇妙法,发大菩提心(菩提树王),一切众生,犹如树根,菩萨如华,佛为果,以大悲水润群生,则能开花结果,成就诸佛菩萨般若妙智。

  丑四、重征释

  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何以大悲水,能开智慧花?因行者若欲成佛,当悲眼视众生,怨亲无别,自他无异,方得成就。悲心为动力,不起大悲心饶益众生,不能圆成正觉。

  子二、结成菩提属于众生

  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无众生,一切菩萨,不能成佛,故菩提属于众生。因此,菩萨视众生如大恩人。

  癸三、结示随顺成就法供

  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

  普贤菩萨勉善财童子,当如上释之文,了解恒顺众生之义。以平等心视众生,方能圆成大悲,以大悲随顺众生,即是依法修行,以法供养如来,恒顺众生就是法供养。

  辛三、结显无尽

  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随顺众生,尽未来际。菩萨道当如是,成佛之后,依然如此。地藏菩萨之悲愿,观音大士之倒驾慈航,皆恒顺众生,无有疲厌,无有间断之证明。

  恒顺众生,除我执障。若主观强,老是我对你错,不能设身处地为他著想,固执成见,怎能随顺,若常学随顺,转化我执,证无生忍,将来成佛,众生喜见,容易受化。

  佛度众生有三不能,其中之一是“无缘不能度”,故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庆幸我等与佛有缘,才知修学,当珍惜之,相续不断,增长悲心,广结善缘,培养平等心。理可顿悟,事须渐修,莫因能说不能行,或听懂做不到而退心,须步步踏实,慢慢学,只要肯学,必定成就!如心想台北、美国,影像即现,要去,得花时间,费时多寡,则视交通工具而定。

  庚十、普皆回向分三

  辛一、牒十愿名

  复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

  回转趣向谓“回向”,将前所修功德,回转趣向三处:

  一、回自向他—将己功德,回向一切众生,使离苦得乐。

  二、回因向果—即回向无上菩提。现在修行为因,将来成佛是果,期功德回向,愿与众生,共成佛道。

  三、回事向理—即回向真如实际。礼敬、赞叹、供养等事相上的修行,回向于真如理体,不执所修,会相归性,藉事显理,同证菩提。

  文中所说,不出这三种。

  辛二、释行愿相

  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

  从第一、礼敬诸佛至第九、恒顺众生,所修功德,普皆回向法界众生。乃回自向他也。

  回同回,义同,回是俗字。

  回向必含发愿,发愿未必有回向,如四弘誓愿,并不含回向,而念佛回向文,发愿求生西方,二者兼具。

  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

  愿众生自今始,尽未来际,健康快乐。

  以人道言:假借地、水、火、风四大为身,四大不调,四百四病生。地大不调,身沉重;水大不调,身肿胀;口干舌燥,虚火上升,火大失调;气喘、呼吸不顺,风大不调故。略说四百四,详说不止。愿众生离诸病苦,身得安稳。

  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

  愿众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若起恶念,仗吾道力护持,灭恶生善,所修十善,速得成就,无有障碍。

  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

  关闭造恶诸缘,不堕三恶道。开示众生植众善根,入佛法海,守五戒十善,生人天,修四谛、十二因缘,证声闻、缘觉,广修六度菩萨行,亲证如来大涅槃。不论凡圣,皆须行正路。此之涅槃,含二乘果位。

  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

  明代苦义。

  众生因积聚诸恶,感堕三涂重报,不论何种苦,悉愿代之,令早学佛法,速成正觉,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乃菩萨难行能行之伟大处。

  众生各有因果,自作自受,何能代之?菩萨视众生如独子,真诚愿代众生苦,较之父母待子,过千万亿倍,真不能代,仍想尽办法减其痛苦,清凉国师疏钞说有数种,略举五种共勉:

  一、发大悲心—常存悲心,愿代众苦,即菩萨行,所谓“思地狱苦,发菩提心”,非见苦方发。

  二、修诸苦行—不畏艰难,精进勇猛,成就道业,便能利济众生,佛雪山苦行,目的在此。菩萨正修时,虽不能代苦,却已做准备救助之增上缘。真实修行,能感化众生,如民初之虚云、印光、弘一诸大师,以身作则,即是代苦。

  三、说法教化—有身教、言教。如古德之言行教化,印祖闭关普陀,以书信弘法,数十万人向佛,文钞流传,利益后世,使修善离苦,属言教,即是代苦。

  四、修同体观—前云发大悲心,进而见众生苦,感同身受,悲心更切,修同体大悲,乃悲心之增上,尤其本品,更重修观,如前礼敬诸佛等,古人多作修观解,修观虽不易,若常修习,亦能代苦。

  五、作诸功德—地藏经云:“闻健自修,分分己获”,莫待子孙超度,七分得一,六分生者自利。然为人子者,礼请高僧大德为先亡超荐,纵使得一分,总比没有好,故作诸功德回向,亦能代苦。

  疏钞云:不退转菩萨,能转众生定业,代受地狱苦。凡夫初学做不到,就不说了。但,现在科学昌明,也有能让我们略尽棉薄,真代苦的,如捐血,既救人又不伤己。或随分随力劝人学佛,断恶修善,得生人天,进趣菩提,如代苦般。详看清凉国师行愿品别行疏。此即回自向他,令众生得益。

  “究竟成就,无上菩提”,是回因向果,兼含回事向理义。

  辛三、结显无尽

  菩萨如是所修回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尽未来际回向,无间断,不疲厌。

  有人不懂回向之妙,疑减损所修,故吝而不肯回向。其实,回向如点烛,暗室无光,唯我一烛,光弱,他人借火,百烛百光,灯灯互映,己火不减,利益他人,光明更盛,故莫吝惜。功德回向,一毫之善,周遍法界,无穷无尽。地藏经说:“所修归己,仅三生受乐,回向众生,福德无量,得大安乐。”故凡所修,悉皆回向,愿共成佛道。

  欢喜回向,将来成佛,国中皆补处菩萨众。

  十大愿超一切愿,最为究竟圆满,从初发心至成佛,悉皆含摄。其中“常随佛学”、“恒顺众生”尤为重要,上求佛道故常随佛学,礼敬、赞叹、忏悔、供养、随喜、劝请,皆属之;下化众生故恒顺众生,统摄一切下化无遗,这两愿是菩萨道的要件。将九愿功德“普皆回向”,与众生共享,同证圆觉。

  他经往往将礼敬、赞叹、供养合为一愿,或请佛住世、请转*轮,两愿合并,或将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摄入回向中,故有六愿、四愿、二愿等差别,本想例举经典,一一说明,又觉繁琐,不研究经典者也不需要,故省略。

  十大愿,一一皆愿,故不似他经另立愿文,如往生论五念门有礼拜门、赞叹门、作观门、发愿门、回向门。在此则十愿统含。

  己二、结益令知

  总结修十大愿之利益。

  善男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大愿,具足圆满。

  普贤大士说完十大愿,告善财言:以上是菩萨十大愿,圆满具足无缺。

  十大愿,他经也有,较简略,如离垢慧菩萨礼佛法经,说八种,有的说六种或四种,最少则忏悔、回向两种。开合不同,义理不变,以本品最圆满。华严以“十”表诸法圆满,法数、功德、愿心等皆圆满,也表十愿功德,重重无尽,无量无边,至此,究竟圆满。

  若诸菩萨,于此大愿,随顺趣入,则能成熟一切众生,则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能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是故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知。

  

  菩萨行者,依十大愿修行趣入,则能成熟众生善根。为种善根、成熟善根、令得解脱,是菩萨化众的三部曲,依此而修,能满自利利他之愿,圆成一切功德。是故行者,当如实了知普贤大愿,方得大用。

  丙二、显经胜德分二

  丁一、较量闻经德

  以布施等,较量闻本经之功德,显闻法功德不可思议。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满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世界上妙七宝,及诸人天最胜安乐,布施尔所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供养尔所一切世界诸佛菩萨,经尔所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不断,所得功德;若复有人,闻此愿王,一经于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满十方无量极微尘数上妙七宝,谓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赤珠等,布施如是微尘数众,供养极微尘数佛,经无量微尘数劫,相续不断,布施供养,功德甚多。但若有人,闻此十大愿王,一经其耳,植下善根,较前布施、供养功德,前之布施功德百分,不及闻经功德一分,千分不及一,“乃至”略迦罗分、算分、数分等,优波尼沙陀分,也不及一, 分闻法功德。

  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故功德不可思议,听经不似听闲话,听懂很好,纵然不懂,坐一小时,起码身、口、意清净,三业清净,便是修行,何况闻法解义,功德更是殊胜。所以,听经也是修行,回想以前讲过之法华经随喜功德品可知。

  丁二、显余众行德分二

  除听闻功德外,余读经等,一一各有其胜处。

  戊一、约众行以彰现报

  现在依教奉行,所得的果报。

  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消除。一切魔军、夜叉、罗刹,若鸠槃茶,若毗舍阇,若部多等,饮血啖肉,诸…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录(会性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