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錄(會性法師)▪P12

  ..續本文上一頁。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華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

  生死曠野,輪回無依,幸遇妙法,發大菩提心(菩提樹王),一切衆生,猶如樹根,菩薩如華,佛爲果,以大悲水潤群生,則能開花結果,成就諸佛菩薩般若妙智。

  醜四、重征釋

  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

  何以大悲水,能開智慧花?因行者若欲成佛,當悲眼視衆生,怨親無別,自他無異,方得成就。悲心爲動力,不起大悲心饒益衆生,不能圓成正覺。

  子二、結成菩提屬于衆生

  是故菩提,屬于衆生;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無衆生,一切菩薩,不能成佛,故菩提屬于衆生。因此,菩薩視衆生如大恩人。

  癸叁、結示隨順成就法供

  善男子!汝于此義,應如是解。以于衆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衆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

  普賢菩薩勉善財童子,當如上釋之文,了解恒順衆生之義。以平等心視衆生,方能圓成大悲,以大悲隨順衆生,即是依法修行,以法供養如來,恒順衆生就是法供養。

  辛叁、結顯無盡

  菩薩如是隨順衆生。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隨順衆生,盡未來際。菩薩道當如是,成佛之後,依然如此。地藏菩薩之悲願,觀音大士之倒駕慈航,皆恒順衆生,無有疲厭,無有間斷之證明。

  恒順衆生,除我執障。若主觀強,老是我對你錯,不能設身處地爲他著想,固執成見,怎能隨順,若常學隨順,轉化我執,證無生忍,將來成佛,衆生喜見,容易受化。

  佛度衆生有叁不能,其中之一是“無緣不能度”,故未成佛道,先結人緣,慶幸我等與佛有緣,才知修學,當珍惜之,相續不斷,增長悲心,廣結善緣,培養平等心。理可頓悟,事須漸修,莫因能說不能行,或聽懂做不到而退心,須步步踏實,慢慢學,只要肯學,必定成就!如心想臺北、美國,影像即現,要去,得花時間,費時多寡,則視交通工具而定。

  庚十、普皆回向分叁

  辛一、牒十願名

  複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

  回轉趣向謂“回向”,將前所修功德,回轉趣向叁處:

  一、回自向他—將己功德,回向一切衆生,使離苦得樂。

  二、回因向果—即回向無上菩提。現在修行爲因,將來成佛是果,期功德回向,願與衆生,共成佛道。

  叁、回事向理—即回向真如實際。禮敬、贊歎、供養等事相上的修行,回向于真如理體,不執所修,會相歸性,藉事顯理,同證菩提。

  文中所說,不出這叁種。

  辛二、釋行願相

  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衆生。

  從第一、禮敬諸佛至第九、恒順衆生,所修功德,普皆回向法界衆生。乃回自向他也。

  回同回,義同,回是俗字。

  回向必含發願,發願未必有回向,如四弘誓願,並不含回向,而念佛回向文,發願求生西方,二者兼具。

  願令衆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

  願衆生自今始,盡未來際,健康快樂。

  以人道言:假借地、水、火、風四大爲身,四大不調,四百四病生。地大不調,身沈重;水大不調,身腫脹;口幹舌燥,虛火上升,火大失調;氣喘、呼吸不順,風大不調故。略說四百四,詳說不止。願衆生離諸病苦,身得安穩。

  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

  願衆生,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若起惡念,仗吾道力護持,滅惡生善,所修十善,速得成就,無有障礙。

  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

  關閉造惡諸緣,不墮叁惡道。開示衆生植衆善根,入佛法海,守五戒十善,生人天,修四谛、十二因緣,證聲聞、緣覺,廣修六度菩薩行,親證如來大涅槃。不論凡聖,皆須行正路。此之涅槃,含二乘果位。

  若諸衆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衆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

  明代苦義。

  衆生因積聚諸惡,感墮叁塗重報,不論何種苦,悉願代之,令早學佛法,速成正覺,所謂:“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乃菩薩難行能行之偉大處。

  衆生各有因果,自作自受,何能代之?菩薩視衆生如獨子,真誠願代衆生苦,較之父母待子,過千萬億倍,真不能代,仍想盡辦法減其痛苦,清涼國師疏鈔說有數種,略舉五種共勉:

  一、發大悲心—常存悲心,願代衆苦,即菩薩行,所謂“思地獄苦,發菩提心”,非見苦方發。

  二、修諸苦行—不畏艱難,精進勇猛,成就道業,便能利濟衆生,佛雪山苦行,目的在此。菩薩正修時,雖不能代苦,卻已做准備救助之增上緣。真實修行,能感化衆生,如民初之虛雲、印光、弘一諸大師,以身作則,即是代苦。

  叁、說法教化—有身教、言教。如古德之言行教化,印祖閉關普陀,以書信弘法,數十萬人向佛,文鈔流傳,利益後世,使修善離苦,屬言教,即是代苦。

  四、修同體觀—前雲發大悲心,進而見衆生苦,感同身受,悲心更切,修同體大悲,乃悲心之增上,尤其本品,更重修觀,如前禮敬諸佛等,古人多作修觀解,修觀雖不易,若常修習,亦能代苦。

  五、作諸功德—地藏經雲:“聞健自修,分分己獲”,莫待子孫超度,七分得一,六分生者自利。然爲人子者,禮請高僧大德爲先亡超薦,縱使得一分,總比沒有好,故作諸功德回向,亦能代苦。

  疏鈔雲:不退轉菩薩,能轉衆生定業,代受地獄苦。凡夫初學做不到,就不說了。但,現在科學昌明,也有能讓我們略盡棉薄,真代苦的,如捐血,既救人又不傷己。或隨分隨力勸人學佛,斷惡修善,得生人天,進趣菩提,如代苦般。詳看清涼國師行願品別行疏。此即回自向他,令衆生得益。

  “究竟成就,無上菩提”,是回因向果,兼含回事向理義。

  辛叁、結顯無盡

  菩薩如是所修回向,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回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盡未來際回向,無間斷,不疲厭。

  有人不懂回向之妙,疑減損所修,故吝而不肯回向。其實,回向如點燭,暗室無光,唯我一燭,光弱,他人借火,百燭百光,燈燈互映,己火不減,利益他人,光明更盛,故莫吝惜。功德回向,一毫之善,周遍法界,無窮無盡。地藏經說:“所修歸己,僅叁生受樂,回向衆生,福德無量,得大安樂。”故凡所修,悉皆回向,願共成佛道。

  歡喜回向,將來成佛,國中皆補處菩薩衆。

  十大願超一切願,最爲究竟圓滿,從初發心至成佛,悉皆含攝。其中“常隨佛學”、“恒順衆生”尤爲重要,上求佛道故常隨佛學,禮敬、贊歎、忏悔、供養、隨喜、勸請,皆屬之;下化衆生故恒順衆生,統攝一切下化無遺,這兩願是菩薩道的要件。將九願功德“普皆回向”,與衆生共享,同證圓覺。

  他經往往將禮敬、贊歎、供養合爲一願,或請佛住世、請轉*輪,兩願合並,或將常隨佛學、恒順衆生,攝入回向中,故有六願、四願、二願等差別,本想例舉經典,一一說明,又覺繁瑣,不研究經典者也不需要,故省略。

  十大願,一一皆願,故不似他經另立願文,如往生論五念門有禮拜門、贊歎門、作觀門、發願門、回向門。在此則十願統含。

  己二、結益令知

  總結修十大願之利益。

  善男子!是爲菩薩摩诃薩十種大願,具足圓滿。

  普賢大士說完十大願,告善財言:以上是菩薩十大願,圓滿具足無缺。

  十大願,他經也有,較簡略,如離垢慧菩薩禮佛法經,說八種,有的說六種或四種,最少則忏悔、回向兩種。開合不同,義理不變,以本品最圓滿。華嚴以“十”表諸法圓滿,法數、功德、願心等皆圓滿,也表十願功德,重重無盡,無量無邊,至此,究竟圓滿。

  若諸菩薩,于此大願,隨順趣入,則能成熟一切衆生,則能隨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是故善男子,汝于此義,應如是知。

  

  菩薩行者,依十大願修行趣入,則能成熟衆生善根。爲種善根、成熟善根、令得解脫,是菩薩化衆的叁部曲,依此而修,能滿自利利他之願,圓成一切功德。是故行者,當如實了知普賢大願,方得大用。

  丙二、顯經勝德分二

  丁一、較量聞經德

  以布施等,較量聞本經之功德,顯聞法功德不可思議。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一切世界上妙七寶,及諸人天最勝安樂,布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衆生,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經爾所佛刹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所得功德;若複有人,聞此願王,一經于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滿十方無量極微塵數上妙七寶,謂金、銀、琉璃、砗磲、瑪瑙、珊瑚、赤珠等,布施如是微塵數衆,供養極微塵數佛,經無量微塵數劫,相續不斷,布施供養,功德甚多。但若有人,聞此十大願王,一經其耳,植下善根,較前布施、供養功德,前之布施功德百分,不及聞經功德一分,千分不及一,“乃至”略迦羅分、算分、數分等,優波尼沙陀分,也不及一, 分聞法功德。

  一曆耳根,永爲道種,故功德不可思議,聽經不似聽閑話,聽懂很好,縱然不懂,坐一小時,起碼身、口、意清淨,叁業清淨,便是修行,何況聞法解義,功德更是殊勝。所以,聽經也是修行,回想以前講過之法華經隨喜功德品可知。

  丁二、顯余衆行德分二

  除聽聞功德外,余讀經等,一一各有其勝處。

  戊一、約衆行以彰現報

  現在依教奉行,所得的果報。

  或複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刹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消除。一切魔軍、夜叉、羅刹,若鸠槃茶,若毗舍阇,若部多等,飲血啖肉,諸…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錄(會性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