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当时在狮山皈依时,因先父名阿定,居隔邻,避讳故,由师公作主,借用“会”字,而称会性。一般不知,认为有例可循,错把法名当字号用,其实,是不对的。
复兴中国文化,这也是其中之一。佛世,舍利弗、目犍连出家,仍用俗名,传入中国,始有法名,是中国佛教特色,与了生死无关,既属文化,最好弄清楚。
另如动土、破土,阳宅是动土,阴宅方称破土,近阅一佛教杂志,谓十普寺万佛大楼某日行破土典礼,若是人住,破土不宜,说不定凶多吉少。这点,连佛教刊物都分不清,看了,很难过,虽是小事,不容忽视。
“种种心性”,个性不同。有的刚强急躁,像我常火烧功德林。有的性柔,样样都好,自由自在。
“种种知见”知见有邪正,有人具正知正见,闻法生欢喜;有人不受正法,乐近外道。
“种种欲乐”乐,音ㄧㄠˋ,读ㄌㄜˋ亦可。欲乐有善恶,如阅三国,学曹操,愈奸邪,学关公,愈忠义。若作平常欲乐解,也通。天人好享乐,人贪财、色、名、食、睡。但约经义,指心之好乐,喜善或喜恶而言。
“种种意行”意所起之现行,或好动或爱静,心定或心散。
“种种威仪”日常举止。出家人立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现代不讲究这一套,翘二郎腿,捏脚的,比比皆是,行、住、坐、卧,各有其态。
丑四、受用差别
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
约人道说,衣料、剪裁不同,富者绫罗绸缎,穷者布衣。现在讲流行,更是奇装异服。“饮食”方面,南饭北面,川人好辣,宁波喜臭。酸甜咸淡,口味各异,光复初,大陆来一长者说:“台湾的盐好像不碱。”有的餐餐要酱油,样样沾酱油,吃到脸黑,犹不离酱油。
“住”也不同,或处村庄、营地、山边、水湄、都会、县邑,权贵居宫殿,今则高楼大厦,穷人则竹篱茅舍。
丑五、结示众生种类
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
“乃至”摄余未说种类。“天龙八部”前已说。
众生“无足”如蚯蚓、蛇,“二足”人、鸟、鹅、鸭等。牛、马、猪、羊是“四足”,蜈蚣、蜘蛛为“多足”,因足多寡而分。“有色”,指色界,无欲有色。“无色”界,四空天。“有想”,除无想天及非非想天外,余皆有想。“无想”,色界四禅之无想天,外道修无想定所生,寿五百大劫。“非有想非无想”,无色界之最高天,因修非想非非想定而生,寿八万四千大劫,思想微细似无想,故另立名。
明三界六道众生种类千差万别,科谓“结示众生种类”。
癸二、正明随顺
正明随顺之境,对上列所说众生,当如何随顺呢?
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闇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
“如是等类”承上启下之词。上列及未列众生,“我皆于彼,随顺而转”,此句总标。学菩萨道者,对诸群生,当一一随顺。“转”最紧要,一昧随顺,毫无原则,易同流合污;“转”己之执著,弃己成见,顺彼心意,目的在使“转恶向善”,渐令亲近三宝“转迷启悟”,,终究“转凡成圣”,乃菩萨随顺众生的根本目标,否则,失随顺义。
“种种承事”下,别明随顺方式。
随顺须用方便,故“种种”供奉“承事”,行“种种供养”,对众生“如敬父母、奉事师长”般,不敢怠慢,非但如此,更进而敬之如阿罗汉乃至如来,平等无异。略辟支佛、菩萨。
佛经常言:“当视一切众生如过去父母、师长、六亲眷属,我生生世世无不从之受生。”故当等心爱护。众生缘熟,近侍三宝,或许先我成佛,大智度论云:蚂蚁虽小,转生人道,或较我等先成正觉。故敬事如未来诸佛,如常不轻菩萨之恭敬承事。
菩萨欲令众生离苦得乐,如何随顺,以转其心呢?提出四点,约人言,不免生、老、病、死,故菩萨愿“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令离诸病,身康体健。古云:“不作良相,便作良医”,医护人员,学佛最好,用世间医药治身病,以佛法治心病;治愈身病,再为彼说法,易使近佛,转恶向善。“于失道者,示其正路”,误入歧途,导之正路,即令舍邪归正,趣向菩提。“于闇夜中,为作光明”,暗处设灯,便利通行,以助安全;引之学佛,启智慧光,破无明闇,使转凡成圣。“于贫穷者,令得伏藏”,古印度常发现地下宝藏,贫者衣食住不足,食不充口,衣不蔽体,得伏藏,受用不愁。众生没学佛,没有佛法,便是贫穷,若能学佛,依教奉行,享受法喜,便是得宝。永嘉大师云:“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贫则身常披褛褐,富则心藏无价珍。”佛制,出家托钵为生,不蓄资产,都称贫僧,真穷吗?不也!以法庄严,最为富有。儒家也讲求精神生活,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曲肱而枕之,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有道故不忧,所谓:“回也!三月不违仁。”仁即道。出家若真得受用,弃五欲如敝屣。太空时代,富僧不少,实在反常,应是“身贫心不贫,人穷道不穷”,否则,失出家之志。
使众生得福慧伏藏,始达菩萨行者心愿。举四种“随顺而转”,导群迷去恶向善、舍邪归正,转凡成圣,圆满福慧,乃随顺真目的。我等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脚踏实地,由浅入深,久自成就。
“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总结随顺宗旨。菩萨当如是怨亲平等,恒顺众生,令得究竟益。
恒顺非盲从,拿顺风旗,同流合污。有人说:现在太空时代,古时那套不行了!实际上,不论古今,真理常新,亘古不变,昔食三餐,今也如是,并没多出三个肚子、五个胃,学佛若随潮流,就不是学佛。不客气说,最不随顺潮流的是释迦牟尼佛。未出家时,堂堂太子,富贵无比,物质享受不缺,却摒五欲,雪山苦行,为何?为修行故。成道后,回宫度父母,舍丰美供养,托钵依旧,淡泊犹然。今之弟子迎合潮流,是违佛意,逆佛教育,我最不赞成。当以佛作榜样,佛赤足而行,安步当车,赞大迦叶:“有头陀行在,我法得久住。”行若迦叶,法方久住,随潮流,是灭法者,一般也不认同你是学佛者,根本是学飞机、宾士车子、潮流,我是老古董,好说顽固话,愿大家为真佛弟子,我等没入雪山,已很享受了,怎可不知足呢!
如何恒顺众生?不谈学佛者,世之正人君子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如前汉文帝时,郎官直不疑,同僚先后返乡过节,直与另一人慢回,二人物柜相邻,后走者所存十两金不见,疑直所偷,向彼追讨,直暗遣家丁购金还之。假毕回京,一同僚谓,因急误包他人十两金,请问何人遗失?乃真相大白,从此,人称“直不疑”,对彼人格深信不疑。被诬而不辩,非常人胸襟,后官拜御史大夫。
又后汉丞相卓茂,便服外出,坐骑被疑是盗牵他人马匹,欣然与之,谓:“他日若寻得马匹,请牵回相府。”徒步而返。后寻得,牵至相府归还,欲道歉时,方知是宰相,感动不已。“宰相肚里可撑船”,信然!若是我辈,必大打出手。如此随顺众生,必受敬信。
后汉,陈实。家境富裕,五代同堂。一日,外出归来,瞥见贼藏梁上,不动声色,召子孙曰:“人不可不自勉,当勤努力,不善之人未必恶,偶失心性,流为盗贼,梁上君子是也!”贼闻之,跃下跪而请罪。陈实令家人送布疋助之,从此,改恶向善,影响所及,县无盗徒。以宽宏胸襟,作机会教育,这便是“随顺而转”。
杨震为东莱太守时,商人夜半行贿,震不受,商人曰:暮夜无知者。震云: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愧而出。有名的杨震四知,流传至今,无人不晓。为官者若学杨震,岂会发生十信弊案?当权者应塑彼像,朝夕敬祷,以为楷模,必能平安!
类此故事,史载甚多,世间君子尚如是,况学佛人,更当勉励。
我民国三十七年,亲近慈航法师,于中坜圆光寺读书。慈老有一闹钟,从南洋带来。当时学生九十多人,年长者四、五十岁,少者十四岁,成份复杂,程度不齐。有一天,闹钟不见了,我是侍者也没发觉,老法师上课,轻描淡写说:“我有个闹钟,摆在床头,有人发心,亲自拿去了,真好!真发心!东西只一个,你们那么多人,又不知谁需要,该给那位,晓得自己来拿,很感谢,成就我做无相布施的功德”。
若我们非查个水落石出,决不善罢干休。慈老如此随顺而转,学生因而循规蹈矩,胜我说得舌敝唇焦多多。
壬二、征释分三
癸一、令如来喜故随顺
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随顺众生,即是供养、尊重、承事如来。
“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有二义,一、诸佛欲令众生离苦得乐而出世,众生心喜,圆满佛之大悲心愿,故佛亦喜。二、众生皆未来佛,故众生欢喜,即是令未来诸佛欢喜。
癸二、增大悲心故随顺分二
子一、正明佛以大悲为体分四
丑一、法说
何以故?
为何令众生欢喜,便是令诸佛欢喜呢?
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大悲经云:“若问佛法以何为体?当正答:以大悲为体。”慈悲是佛之本怀。悲心从何而生呢?“因于众生,而起大悲”;不忍众生苦,缘起大悲心。为愍济众生,发大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丑二、喻说
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
“沙碛”,碛,浅水露出的小沙滩。沙碛有二义:一、沙土之地,草木不生。二、沙漠。
譬如旷野沙漠,有棵大树,根若得润,枝叶花果,皆繁衍茂盛。
丑三、法合
喻与法合释。
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录(会性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