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當時在獅山皈依時,因先父名阿定,居隔鄰,避諱故,由師公作主,借用“會”字,而稱會性。一般不知,認爲有例可循,錯把法名當字號用,其實,是不對的。
複興中國文化,這也是其中之一。佛世,舍利弗、目犍連出家,仍用俗名,傳入中國,始有法名,是中國佛教特色,與了生死無關,既屬文化,最好弄清楚。
另如動土、破土,陽宅是動土,陰宅方稱破土,近閱一佛教雜志,謂十普寺萬佛大樓某日行破土典禮,若是人住,破土不宜,說不定凶多吉少。這點,連佛教刊物都分不清,看了,很難過,雖是小事,不容忽視。
“種種心性”,個性不同。有的剛強急躁,像我常火燒功德林。有的性柔,樣樣都好,自由自在。
“種種知見”知見有邪正,有人具正知正見,聞法生歡喜;有人不受正法,樂近外道。
“種種欲樂”樂,音ㄧㄠˋ,讀ㄌㄜˋ亦可。欲樂有善惡,如閱叁國,學曹操,愈奸邪,學關公,愈忠義。若作平常欲樂解,也通。天人好享樂,人貪財、色、名、食、睡。但約經義,指心之好樂,喜善或喜惡而言。
“種種意行”意所起之現行,或好動或愛靜,心定或心散。
“種種威儀”日常舉止。出家人立如松、坐如鍾、行如風、臥如弓。現代不講究這一套,翹二郎腿,捏腳的,比比皆是,行、住、坐、臥,各有其態。
醜四、受用差別
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于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
約人道說,衣料、剪裁不同,富者绫羅綢緞,窮者布衣。現在講流行,更是奇裝異服。“飲食”方面,南飯北面,川人好辣,甯波喜臭。酸甜鹹淡,口味各異,光複初,大陸來一長者說:“臺灣的鹽好像不堿。”有的餐餐要醬油,樣樣沾醬油,吃到臉黑,猶不離醬油。
“住”也不同,或處村莊、營地、山邊、水湄、都會、縣邑,權貴居宮殿,今則高樓大廈,窮人則竹籬茅舍。
醜五、結示衆生種類
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
“乃至”攝余未說種類。“天龍八部”前已說。
衆生“無足”如蚯蚓、蛇,“二足”人、鳥、鵝、鴨等。牛、馬、豬、羊是“四足”,蜈蚣、蜘蛛爲“多足”,因足多寡而分。“有色”,指色界,無欲有色。“無色”界,四空天。“有想”,除無想天及非非想天外,余皆有想。“無想”,色界四禅之無想天,外道修無想定所生,壽五百大劫。“非有想非無想”,無色界之最高天,因修非想非非想定而生,壽八萬四千大劫,思想微細似無想,故另立名。
明叁界六道衆生種類千差萬別,科謂“結示衆生種類”。
癸二、正明隨順
正明隨順之境,對上列所說衆生,當如何隨順呢?
如是等類,我皆于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于諸病苦,爲作良醫;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闇夜中,爲作光明;于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衆生。
“如是等類”承上啓下之詞。上列及未列衆生,“我皆于彼,隨順而轉”,此句總標。學菩薩道者,對諸群生,當一一隨順。“轉”最緊要,一昧隨順,毫無原則,易同流合汙;“轉”己之執著,棄己成見,順彼心意,目的在使“轉惡向善”,漸令親近叁寶“轉迷啓悟”,,終究“轉凡成聖”,乃菩薩隨順衆生的根本目標,否則,失隨順義。
“種種承事”下,別明隨順方式。
隨順須用方便,故“種種”供奉“承事”,行“種種供養”,對衆生“如敬父母、奉事師長”般,不敢怠慢,非但如此,更進而敬之如阿羅漢乃至如來,平等無異。略辟支佛、菩薩。
佛經常言:“當視一切衆生如過去父母、師長、六親眷屬,我生生世世無不從之受生。”故當等心愛護。衆生緣熟,近侍叁寶,或許先我成佛,大智度論雲:螞蟻雖小,轉生人道,或較我等先成正覺。故敬事如未來諸佛,如常不輕菩薩之恭敬承事。
菩薩欲令衆生離苦得樂,如何隨順,以轉其心呢?提出四點,約人言,不免生、老、病、死,故菩薩願“于諸病苦,爲作良醫”,令離諸病,身康體健。古雲:“不作良相,便作良醫”,醫護人員,學佛最好,用世間醫藥治身病,以佛法治心病;治愈身病,再爲彼說法,易使近佛,轉惡向善。“于失道者,示其正路”,誤入歧途,導之正路,即令舍邪歸正,趣向菩提。“于闇夜中,爲作光明”,暗處設燈,便利通行,以助安全;引之學佛,啓智慧光,破無明闇,使轉凡成聖。“于貧窮者,令得伏藏”,古印度常發現地下寶藏,貧者衣食住不足,食不充口,衣不蔽體,得伏藏,受用不愁。衆生沒學佛,沒有佛法,便是貧窮,若能學佛,依教奉行,享受法喜,便是得寶。永嘉大師雲:“窮釋子,口稱貧,實是身貧道不貧,貧則身常披褛褐,富則心藏無價珍。”佛製,出家托缽爲生,不蓄資産,都稱貧僧,真窮嗎?不也!以法莊嚴,最爲富有。儒家也講求精神生活,如顔回“一箪食、一瓢飲,居陋巷,曲肱而枕之,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有道故不憂,所謂:“回也!叁月不違仁。”仁即道。出家若真得受用,棄五欲如敝屣。太空時代,富僧不少,實在反常,應是“身貧心不貧,人窮道不窮”,否則,失出家之志。
使衆生得福慧伏藏,始達菩薩行者心願。舉四種“隨順而轉”,導群迷去惡向善、舍邪歸正,轉凡成聖,圓滿福慧,乃隨順真目的。我等雖不能至,心向往之,腳踏實地,由淺入深,久自成就。
“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衆生。”總結隨順宗旨。菩薩當如是怨親平等,恒順衆生,令得究竟益。
恒順非盲從,拿順風旗,同流合汙。有人說:現在太空時代,古時那套不行了!實際上,不論古今,真理常新,亘古不變,昔食叁餐,今也如是,並沒多出叁個肚子、五個胃,學佛若隨潮流,就不是學佛。不客氣說,最不隨順潮流的是釋迦牟尼佛。未出家時,堂堂太子,富貴無比,物質享受不缺,卻摒五欲,雪山苦行,爲何?爲修行故。成道後,回宮度父母,舍豐美供養,托缽依舊,淡泊猶然。今之弟子迎合潮流,是違佛意,逆佛教育,我最不贊成。當以佛作榜樣,佛赤足而行,安步當車,贊大迦葉:“有頭陀行在,我法得久住。”行若迦葉,法方久住,隨潮流,是滅法者,一般也不認同你是學佛者,根本是學飛機、賓士車子、潮流,我是老古董,好說頑固話,願大家爲真佛弟子,我等沒入雪山,已很享受了,怎可不知足呢!
如何恒順衆生?不談學佛者,世之正人君子有許多值得學習的,如前漢文帝時,郎官直不疑,同僚先後返鄉過節,直與另一人慢回,二人物櫃相鄰,後走者所存十兩金不見,疑直所偷,向彼追討,直暗遣家丁購金還之。假畢回京,一同僚謂,因急誤包他人十兩金,請問何人遺失?乃真相大白,從此,人稱“直不疑”,對彼人格深信不疑。被誣而不辯,非常人胸襟,後官拜禦史大夫。
又後漢丞相卓茂,便服外出,坐騎被疑是盜牽他人馬匹,欣然與之,謂:“他日若尋得馬匹,請牽回相府。”徒步而返。後尋得,牽至相府歸還,欲道歉時,方知是宰相,感動不已。“宰相肚裏可撐船”,信然!若是我輩,必大打出手。如此隨順衆生,必受敬信。
後漢,陳實。家境富裕,五代同堂。一日,外出歸來,瞥見賊藏梁上,不動聲色,召子孫曰:“人不可不自勉,當勤努力,不善之人未必惡,偶失心性,流爲盜賊,梁上君子是也!”賊聞之,躍下跪而請罪。陳實令家人送布疋助之,從此,改惡向善,影響所及,縣無盜徒。以寬宏胸襟,作機會教育,這便是“隨順而轉”。
楊震爲東萊太守時,商人夜半行賄,震不受,商人曰:暮夜無知者。震雲: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愧而出。有名的楊震四知,流傳至今,無人不曉。爲官者若學楊震,豈會發生十信弊案?當權者應塑彼像,朝夕敬禱,以爲楷模,必能平安!
類此故事,史載甚多,世間君子尚如是,況學佛人,更當勉勵。
我民國叁十七年,親近慈航法師,于中坜圓光寺讀書。慈老有一鬧鍾,從南洋帶來。當時學生九十多人,年長者四、五十歲,少者十四歲,成份複雜,程度不齊。有一天,鬧鍾不見了,我是侍者也沒發覺,老法師上課,輕描淡寫說:“我有個鬧鍾,擺在床頭,有人發心,親自拿去了,真好!真發心!東西只一個,你們那麼多人,又不知誰需要,該給那位,曉得自己來拿,很感謝,成就我做無相布施的功德”。
若我們非查個水落石出,決不善罷幹休。慈老如此隨順而轉,學生因而循規蹈矩,勝我說得舌敝唇焦多多。
壬二、征釋分叁
癸一、令如來喜故隨順
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衆生,則爲隨順供養諸佛;若于衆生尊重承事,則爲尊重承事如來;若令衆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隨順衆生,即是供養、尊重、承事如來。
“若令衆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有二義,一、諸佛欲令衆生離苦得樂而出世,衆生心喜,圓滿佛之大悲心願,故佛亦喜。二、衆生皆未來佛,故衆生歡喜,即是令未來諸佛歡喜。
癸二、增大悲心故隨順分二
子一、正明佛以大悲爲體分四
醜一、法說
何以故?
爲何令衆生歡喜,便是令諸佛歡喜呢?
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大悲經雲:“若問佛法以何爲體?當正答:以大悲爲體。”慈悲是佛之本懷。悲心從何而生呢?“因于衆生,而起大悲”;不忍衆生苦,緣起大悲心。爲愍濟衆生,發大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醜二、喻說
譬如曠野,沙碛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
“沙碛”,碛,淺水露出的小沙灘。沙碛有二義:一、沙土之地,草木不生。二、沙漠。
譬如曠野沙漠,有棵大樹,根若得潤,枝葉花果,皆繁衍茂盛。
醜叁、法合
喻與法合釋。
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複如是…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錄(會性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