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錄(會性法師)▪P16

  ..續本文上一頁往昔因無智慧,未親近叁寶,致造五逆十惡極重之罪,今聞普賢行願,發心讀誦受持,于一念間,速滅五無間業,而得解脫。

  顯行願力之大,能于一念中,忏除無間地獄業,況余諸罪。

  族姓種類及容色 相好智慧鹹圓滿

  諸魔外道不能摧 堪爲叁界所應供

  出生尊勝種族,六根無缺,顔色端正,具智慧力,能降伏諸魔外道,如是行者,堪受叁界衆生供養。

  速詣菩提大樹王 坐已降伏諸魔衆

  成等正覺轉*輪 普利一切諸含識

  修普賢行,能速至菩提,坐菩提樹下,降伏強軟二魔,成等正覺,轉妙*輪,普利衆生,如釋迦牟尼佛。

  “含識”,即衆生。衆生心含八識,故名含識。

  丁叁、頌勸囑受持

  若人于此普賢願 讀誦受持及演說

  果報唯佛能證知 決定獲勝菩提道

  若人能發心讀誦、受持、爲人演說此普賢十大行願,所得果報,唯佛方知,未來必定成佛。

  十法行僅列讀、誦、受持、演說四種,禮佛、贊佛、供養等,便是受持。“演說”則不論深說、淺說或略說。

  若人誦此普賢願 我說少分之善根

  一念一切悉皆圓 成就衆生清淨願

  若人虔誦十大願,舉少分善根說,就在一念中,圓成一切功德,仗此一念,將來能成就自利利他的清淨大願。

  願王雖十,不出上求下化,以一念敬心讀誦,度衆之清淨誓願,悉皆圓滿。

  丁四、總結回向

  我此普賢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沈溺諸衆生 速往無量光佛刹

  我以此所修普賢行願的殊勝功德,悉皆回向給一切衆生,普願沈溺叁界苦海的衆生,仗此功德,速超生死,往生極樂,親近無量光佛。

  此經常說“無量光”,“光”表智慧,修十大願,須以智導,否則,盲修瞎練,大智度論雲:“五度如盲,般若爲導”,布施等五度如足,般若爲目,智目行足,方達彼岸,故處處言無量光,表普賢行願,離不開文殊妙智,智行雙運,才能成就所修。行而無目,易入歧途,有目無足,不達目的,顯智之重要。

  乙叁、結贊

  總結上文,贊普賢行願之殊勝。

  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于如來前說此普賢廣大願王清淨偈已。

  普賢大士于毗盧遮那報身佛前,說了十大願偈頌後。

  此偈最圓滿,能令行者斷惑、證真、度衆、成佛,故曰“清淨”。

  聞印度當時大乘菩薩道盛行,初學都以普賢偈作早課,因全部行願品文長,故僅誦偈頌。我昔住獅山茅蓬,也如是依行。偈中圓含十大願,故藏中另有“普賢行願偈”譯本,未攝長文,顯彼時盛行之狀況。

  善財童子踴躍無量,一切菩薩皆大歡喜。

  “踴躍”,喜至極也。

  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後參普賢,普賢菩薩身相最爲莊嚴,一毛孔具無量佛刹,運神通力攝善財入毛孔中參學,出已,證與普賢等,爲等覺菩薩境,大士才爲說佛勝德偈(第叁十九卷),于第四十卷說十大願,童子聞十大願王,喜極踴躍。華嚴會上,所有菩薩,聞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生大歡喜。

  如來贊言:善哉!善哉!

  華嚴勝會中,佛很少說法,多屬菩薩說,至此,毗盧遮那佛才開口稱贊,印證普賢菩薩所說真好。

  首句“善哉”,贊十大行願說得好,能令衆生上求佛道。第二句“善哉”,贊普賢行願能下化衆生,令諸行成就。“哉”,語尾音。

  經佛印證,雖菩薩說,與佛說無異。

  正宗分畢。

  甲叁、流通分分二

  此之流通分,是全部華嚴經的流通分,八十華嚴和六十華嚴,至贊佛偈最後“刹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系,無能說盡佛功德。”止,並沒有流通分的經文,只四十華嚴的普賢行願品才有,也因此,華嚴經才算圓滿。後人將此列入八十華嚴,成爲八十一卷。文分二:

  乙一、功歸佛說

  爾時世尊,與諸聖者菩薩摩诃薩,演說如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勝法門時。

  普賢菩薩說,由佛印證,如同佛說,故功歸佛陀。

  佛贊善哉完畢時。“與諸聖者菩薩摩诃薩”,“聖者”總指諸大菩薩,至少破無明證法身。“演說如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如是”,總指四十華嚴,前叁十九卷可說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第四十卷爲“普賢行願品”,當將此不可心思口議之解脫境界,殊勝法門介紹圓滿時。

  乙二、時衆受持分二

  丙一、別列持衆分叁

  丁一、菩薩衆

  文殊師利菩薩,而爲上首;諸大菩薩,及所成熟六千比丘。

  文殊師利菩薩爲上首,所領導的諸大菩薩,及其教化成熟的六千位菩薩比丘。

  詳見四十華嚴第四卷,文殊菩薩在福城東邊說法,舍利弗領六千比丘弟子,皆回小向大,欲學菩薩道,舍利弗勸令親近文殊,受文殊教化,成就菩薩道,也參加華嚴勝會。華嚴經到第九會才有聲聞出現,即此六千比丘。

  彌勒菩薩,而爲上首;賢劫一切諸大菩薩。

  彌勒菩薩爲上首,領賢劫諸大菩薩。

  賢劫有千佛出世,釋迦世尊第四,彌勒第五,後面還有九百九十五位,正在行菩薩道,並及賢劫中興隆佛法的諸大菩薩。

  無垢普賢菩薩,而爲上首;一生補處,住灌頂位諸大菩薩,及余十方種種世界普來集會,一切刹海極微塵數諸菩薩摩诃薩衆。

  普賢菩薩爲上首,統領十方刹海極微塵數菩薩衆。

  普賢菩薩煩惱斷盡,只留一分生相無明,成佛頓斷,是因心最圓滿的菩薩,故謂“無垢”,歎彼斷惑勝德。

  “一生補處”,即等覺位,後補佛位,教化衆生。

  “灌頂”,是譬喻。古印度風俗,太子登基時,取四大海水,灌其頂,以承王位。“灌頂位”,也就是等覺位,即補處菩薩,借喻此類菩薩,進一步便成佛。

  “一切刹海極微塵數諸菩薩摩诃薩衆”,顯十方來集之菩薩衆多。

  “種種世界”,經中說世界種類千差萬別,詳見華嚴經。

  所有世界,一切菩薩,皆聚集勝會,聞華嚴妙法。

  丁二、聲聞衆

  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連等,而爲上首;諸大聲聞。

  以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連爲上首,率大乘善根成熟的大聲聞衆。

  丁叁、八部衆

  並諸人天,一切世主;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

  除菩薩、阿羅漢外,還有人天及善根成熟的八部衆,都在法會中。

  “世主”,即國王。華嚴經首卷列所有世間主參與法會,國王、天王等皆世主,乃至八部衆,樹、海、空、道場、山神等,皆各有其領導者。

  “人”,統指世間人。“非人”,總括鬼神衆。“等”,所有一切聽衆。“八部”,常說不贅。

  丙二、總結受行

  一切大衆,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從菩薩衆起至八部衆止,所有大衆,聞佛說華嚴大法,皆踴躍歡喜,各歸本處,依教奉行。

  耳根發耳識,開啓聞慧,深“信”不疑,“受”持在懷,是思慧。念念不忘依教“奉行”,是修慧。“信受奉行”四字,具足聞、思、修叁慧。

  佛法重實踐,聞而後思,思而後行,方得受用。

  “普實行願品”,因時間及個人眼睛關系,略說至此。本品列爲淨土五經之一,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對淨土行者尤爲重要,虔修十大願,精進念佛,臨命終時,設若阿彌陀佛沒來接引,仗願王之力,也能送往西方,是念佛者的強心劑。願普賢行願廣得流通,人人見聞信受,普令衆生,圓滿所修,共生極樂世界。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錄(會性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