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錄(會性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實,混淆視聽,不是好現象。

  這些話,在這兒說,起不了作用,拿各位作出氣筒,也不應該,或許我是老古板吧!不知不覺就說了出來,我們不必見人就稱大師,稱法師已經很好了。“法師”約自利言,依佛法爲師,複以法師人,做人天師範,是謂法師。實則稱能講經說法者爲法師,較妥切。也不須在法師上加“大”字,常有人寫信,稱我大法師,回信時總拜托他,下次去掉大字才好,稱法師,已愧不敢當了,況大法師!年紀更大,是否要稱“老大法師”呢?所以,我覺得保持以前的稱呼較好。

  般若法師精通叁藏,應作“叁藏法師般若”,此略法師二字,義含叁藏中。

  “奉诏譯”,奉皇帝旨命翻譯。師精研華嚴,奉唐德宗皇帝旨意而譯。玄奘大師也有許多經典,奉唐太宗或高宗皇帝旨翻譯的,寫“奉旨”或“奉诏”譯。

  “譯”梵文譯中文。

  介紹譯史,表對譯者恭敬感恩,若非師譯,無緣見聞受持,故須生珍重想,心存恭敬,置淨處,讀時端坐,莫隨手亂丟。字不深,易學易懂,要發心學習,莫在經本上注音,另備筆記,不可折角爲記,要保持經本的潔淨莊嚴。

  釋題

  釋題分二:一、釋經題,二、釋品目。

  先釋經題

  “大方廣佛華嚴經”七字,是華嚴大經的總題。古人解釋經題,有一定規矩,天臺用五重玄義:一、釋名、二、顯體、叁、明宗、四、論用、五、判教相。賢首用十門懸談:一、教起因緣,二、藏教所攝乃至第九總釋名題,第十別解文義。中國佛教講經方式,不出這兩種,唯識家也有“六離合釋”的說法,一般很少采用,以天臺、賢首較普及,古德注疏也不出這兩種。說華嚴經,本以清涼國師“華嚴懸談”爲准,現爲初學,時間也不允許,又只講一卷,懸談從略。古德如智者大師釋法華經題,就講了九十天,即有名的“九旬談妙”。清涼國師的大經懸談有好幾卷,照本宣科,得花數十天;略說,單經題也要十天半個月。憶民國四十叁年十二月,斌宗法師在臺北講阿彌陀經七天,五重玄義說了五天,第六天才“如是我聞”,最後一天“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剩九十分鍾,其余經文沒法講,只好順著經文讀,等同念經。這種講法,老修契機,初學茫然,如鴨聽雷,有聽沒懂。民初,大陸講經出名的圓瑛法師,曾來臺灣大崗山、獅頭山弘法。于上海圓明講堂講金剛經時,一位受持金剛經,以讀誦金剛經爲常課的居士,帶著經本去聽,第一天除“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八個字懂外,余皆不懂,因爲說的是懸談,經五、六天,還是如此,索性不帶經本,晃著兩手去,直到第叁十六天晚上,才聽到“如是我聞”。像這種樂法的精神,真令人感動!我若如是說,怕大家第二天就不來了,慈舟大師雲:“玄妙理,雖投機,而未必對症。”治不了現代人的毛病。今之聽衆很少花時間研究,昔之聽衆程度,與說者大多不相上下,說者十分,聽者八分,現在,臺上的未必有十分,臺下的往往沒幾分,爲了適應今人口味,只得調整,不談深理,僅銷文釋義,經題也只作簡單介紹,像七種立題、明通別之類的道理,過去常提,是普通常識,懂當然好,不懂也無妨,欲詳細了解,自己看書去。“大方廣佛華嚴”是別題,“經”通題,通諸經故。“大方廣”也通其他大乘經,如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乃至大方廣如來藏經,故又屬別中之通。

  七種立題中,人、法、喻具足立題。“大方廣”,性法。“佛”,果人。“華嚴”,比喻,以萬行因華,莊嚴一乘果德。

  釋經題分叁段:一、大方廣,二、佛華嚴,叁、經。

  一、釋大方廣

  “大方廣”,細說費時,現以事相、理體二種略解。先約事言。“方廣”即“方等”,乃大乘經別名,十二部經之一。舊譯十二部,新譯十二分教,謂:一、長行,二、重頌,叁、授記,四、孤起,五、無問自說,六、因緣,七、譬喻,八、本事,九、本生,十、方廣,十一、未曾有,十二,論議。孤山法師偈雲:“長行重頌並授記,孤起無問而自說;因緣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論議共成十二名,廣于大論叁十叁。”義謂欲了解十二分教,可看大智度論第叁十叁卷,有詳細說明。若無大論,可查法數或佛學辭典。瑜伽師地論雲:余十一部,小乘經也有,唯方廣部,純系大乘經。故方廣是大乘經之別名,題標“方廣”,明本經屬大乘經典。

  “大”,揀別經中所說之理,是八地菩薩至佛果境界,八地分證,佛果圓證。佛經凡具“大方廣”字眼,皆作如是解,圓覺經亦然。而方等陀羅尼經,乃通途大乘,不限定八地以上。大方廣境界深妙,七地菩薩尚不知,況凡夫!所以,有的佛經內容,凡眼閱之,根本莫名其妙,不知所雲,如螞蟻不知人境界,故研讀佛典,莫因自己看不懂,世智解不來,就生毀謗。如世間科學、哲學等學問,我們沒涉獵,同樣不懂。地持菩薩戒經雲:菩薩對深理,當生尊敬、仰信之心,精進學習,體悟了解。(見輕戒第二十七)

  “大方廣”,約事相謂:此是大乘經,敘八地至佛果境界,故名大方廣。

  約理:“大方廣”爲人人本具真心理體。理深難明,今據華嚴疏鈔及谛閑大師輯要疏,融天臺、賢首之說,略作簡介。

  衆生本具佛性,有佛性者,皆可成佛。佛性即真心,妙不思議!“大方廣”指衆生本具之真心理體而言,此心具無量功德,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故臺宗以性體、性量、性具釋,起信論以體大、相大、用大解,若要雙陳,數日不盡,故僅能略說。

  “大”,疏雲:“大以當體得名,離絕爲義。”當體,指真心理體,廣大無邊,楞嚴經雲:“十方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裏。”十方虛空置真心中,如天空中的一片彩雲。又雲:“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大覺即真心。虛空處大覺海裏,如海中一個小水泡。顯心性豎窮橫遍,無外之大,非對待之大,含一切法。“離絕爲義”,心性離過絕非,不生不滅。單“離過絕非”,就有得說了,所謂“離過”,離四過也,即“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四句,任何事都可配合四句,唯心性不拘于此。細分,四句下各具四句,爲十六句,又合過、現、未叁世,叁世各十六句,成四十八,再配已生起、未生起,各四十八,共成九十六句,加上根本四句,剛好一百句,楞嚴經有詳說。心性理體不拘四句,也不在百句中。說有,增益過;無,損減過;亦有亦無,戲論過;非有非無,相違過。用四句說,皆有過,百句說也不對,理甚深妙,語言文字無從表達,唯親證始知。如生盲者,不識諸色,怎麼形容,也弄不懂,如白色,喻如白壁,便以硬爲白,喻如雪,則以冷爲白,白鳥喻之,手摸羽手,不小心,噗一聲,飛走了,又誤以爲飛是白,越說越糊塗,初學凡夫,深理說多,徒增困擾,真心理體萬古常新,亘古如是。凡夫一向以妄爲真,認賊作子,今學佛,要舍妄歸真;念佛求無量壽,就是求真心的無量壽,尋回本具之理體。

  “方”,就相得名,常遍爲義。“常”約時間論、豎窮叁際。“遍”約空間說,橫遍十方。臺宗謂之性量,心之量豎窮橫遍,具諸功德,起信論謂之相大。

  “廣”,從用得名,包博爲義。約性具說。心性本具十法界,六凡四聖,不出心外。有人畫十法界圖,中間心字,周圍十法界,佛最上,地獄最下,實際上是心包十法界,非十法界包心,十法界不離當下一念心,故華嚴經雲:“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就是說明這個道理,心包十法界故用大。何謂用大?心覺則成佛,心迷爲衆生,古德雲:“叁點如星相,彎鈎似月斜;披毛從此得,作佛也由它。”說明心的寫法和妙用。心無形卻廣大,二祖見初祖,求爲安心,初祖雲:“將心來,與汝安。”二祖答:“覓心了不可得。”無形相故,無形相又包羅萬象,世出世法,本自具足,故名“性具”。若非本具,修行不能成就,因含善種,才能聞法起修,藉緣熏習而啓發。老儒生問老禅師:“經謂心含萬法,如何取信?”禅師反問:“聞夫子讀萬卷書,是否?”答:“學富五車,不只萬卷。”“能背否?”“能背居多。”禅師注視雲:“從頭至足,不過六尺,萬卷書藏在何處?”夫子當下即悟。

  佛法實在不可思議,常聽人說:佛法深奧,我那聽得懂、學得來!但是,很多人一入門就看深經,一看便懂。因此,佛法若要依淺深分初級、中級、高級,很難!沒法分清楚!楊仁山居士雖博學,不曾研讀佛書,初見起信論,如獲至寶,從此,學佛笃行,可是,一般人那看得懂起信論!楊仁山居士一看便領會,起信論是初級嗎?我讀日本書,人之初,性本善,合起來,讀不到二十天,但出家初聽經就聽楞嚴,且能複講,誰也不信,難怪,我在佛光山教書,偶回獅山,遇家叔,問我在南部做什麼?答:教書。老人家哈哈大笑說:“沒讀書,會教書,笑死人了!”若非本性具足,宿生熏習,豈能如此!設須學後方有,譬如磨磚不能成鏡,修亦枉然。

  “大方廣”,直指生佛同體之心性,具無量德,受無量名,所謂:真如、圓覺、常姓妙明、涅槃、如來藏等,一切一切皆指心性,含理深廣,立名無量,每一名顯一勝德,故雲:“心性具無量德,立無量名”。上約性德略釋大方廣。

  二、釋佛華嚴

  “佛華嚴”,修德。“佛”,就果得名,覺照爲義。修行之後,親證心性,徹究心源,名佛。約果德立名。“華”,從喻得名,感嚴爲義。因修萬行之華,感果地一乘之莊嚴。華爲能嚴,佛爲所嚴,能嚴所嚴,謂“因果別相”,佛是果,華是因,藉華顯修因,因華燦爛,果則妙明。“嚴”,功用受稱,資莊爲義。顯成佛之妙用,資助成佛勝德,莊嚴佛果爲義。爲因果總相。因修萬行爲能嚴,果彰衆德爲所嚴,故成佛稱“萬德莊嚴”。

  累劫精修,究竟成佛名“佛華嚴”。如釋迦牟尼世尊,因修萬行,福慧雙足,功德圓滿,謂“佛華嚴”。

  有人讀作大方廣、佛、華嚴經,是錯誤讀法,應念大方廣、佛華嚴經。“大…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錄(會性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