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实,混淆视听,不是好现象。
这些话,在这儿说,起不了作用,拿各位作出气筒,也不应该,或许我是老古板吧!不知不觉就说了出来,我们不必见人就称大师,称法师已经很好了。“法师”约自利言,依佛法为师,复以法师人,做人天师范,是谓法师。实则称能讲经说法者为法师,较妥切。也不须在法师上加“大”字,常有人写信,称我大法师,回信时总拜托他,下次去掉大字才好,称法师,已愧不敢当了,况大法师!年纪更大,是否要称“老大法师”呢?所以,我觉得保持以前的称呼较好。
般若法师精通三藏,应作“三藏法师般若”,此略法师二字,义含三藏中。
“奉诏译”,奉皇帝旨命翻译。师精研华严,奉唐德宗皇帝旨意而译。玄奘大师也有许多经典,奉唐太宗或高宗皇帝旨翻译的,写“奉旨”或“奉诏”译。
“译”梵文译中文。
介绍译史,表对译者恭敬感恩,若非师译,无缘见闻受持,故须生珍重想,心存恭敬,置净处,读时端坐,莫随手乱丢。字不深,易学易懂,要发心学习,莫在经本上注音,另备笔记,不可折角为记,要保持经本的洁净庄严。
释题
释题分二:一、释经题,二、释品目。
先释经题
“大方广佛华严经”七字,是华严大经的总题。古人解释经题,有一定规矩,天台用五重玄义:一、释名、二、显体、三、明宗、四、论用、五、判教相。贤首用十门悬谈:一、教起因缘,二、藏教所摄乃至第九总释名题,第十别解文义。中国佛教讲经方式,不出这两种,唯识家也有“六离合释”的说法,一般很少采用,以天台、贤首较普及,古德注疏也不出这两种。说华严经,本以清凉国师“华严悬谈”为准,现为初学,时间也不允许,又只讲一卷,悬谈从略。古德如智者大师释法华经题,就讲了九十天,即有名的“九旬谈妙”。清凉国师的大经悬谈有好几卷,照本宣科,得花数十天;略说,单经题也要十天半个月。忆民国四十三年十二月,斌宗法师在台北讲阿弥陀经七天,五重玄义说了五天,第六天才“如是我闻”,最后一天“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剩九十分钟,其余经文没法讲,只好顺著经文读,等同念经。这种讲法,老修契机,初学茫然,如鸭听雷,有听没懂。民初,大陆讲经出名的圆瑛法师,曾来台湾大岗山、狮头山弘法。于上海圆明讲堂讲金刚经时,一位受持金刚经,以读诵金刚经为常课的居士,带著经本去听,第一天除“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八个字懂外,余皆不懂,因为说的是悬谈,经五、六天,还是如此,索性不带经本,晃著两手去,直到第三十六天晚上,才听到“如是我闻”。像这种乐法的精神,真令人感动!我若如是说,怕大家第二天就不来了,慈舟大师云:“玄妙理,虽投机,而未必对症。”治不了现代人的毛病。今之听众很少花时间研究,昔之听众程度,与说者大多不相上下,说者十分,听者八分,现在,台上的未必有十分,台下的往往没几分,为了适应今人口味,只得调整,不谈深理,仅销文释义,经题也只作简单介绍,像七种立题、明通别之类的道理,过去常提,是普通常识,懂当然好,不懂也无妨,欲详细了解,自己看书去。“大方广佛华严”是别题,“经”通题,通诸经故。“大方广”也通其他大乘经,如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乃至大方广如来藏经,故又属别中之通。
七种立题中,人、法、喻具足立题。“大方广”,性法。“佛”,果人。“华严”,比喻,以万行因华,庄严一乘果德。
释经题分三段:一、大方广,二、佛华严,三、经。
一、释大方广
“大方广”,细说费时,现以事相、理体二种略解。先约事言。“方广”即“方等”,乃大乘经别名,十二部经之一。旧译十二部,新译十二分教,谓:一、长行,二、重颂,三、授记,四、孤起,五、无问自说,六、因缘,七、譬喻,八、本事,九、本生,十、方广,十一、未曾有,十二,论议。孤山法师偈云:“长行重颂并授记,孤起无问而自说;因缘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共成十二名,广于大论三十三。”义谓欲了解十二分教,可看大智度论第三十三卷,有详细说明。若无大论,可查法数或佛学辞典。瑜伽师地论云:余十一部,小乘经也有,唯方广部,纯系大乘经。故方广是大乘经之别名,题标“方广”,明本经属大乘经典。
“大”,拣别经中所说之理,是八地菩萨至佛果境界,八地分证,佛果圆证。佛经凡具“大方广”字眼,皆作如是解,圆觉经亦然。而方等陀罗尼经,乃通途大乘,不限定八地以上。大方广境界深妙,七地菩萨尚不知,况凡夫!所以,有的佛经内容,凡眼阅之,根本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如蚂蚁不知人境界,故研读佛典,莫因自己看不懂,世智解不来,就生毁谤。如世间科学、哲学等学问,我们没涉猎,同样不懂。地持菩萨戒经云:菩萨对深理,当生尊敬、仰信之心,精进学习,体悟了解。(见轻戒第二十七)
“大方广”,约事相谓:此是大乘经,叙八地至佛果境界,故名大方广。
约理:“大方广”为人人本具真心理体。理深难明,今据华严疏钞及谛闲大师辑要疏,融天台、贤首之说,略作简介。
众生本具佛性,有佛性者,皆可成佛。佛性即真心,妙不思议!“大方广”指众生本具之真心理体而言,此心具无量功德,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故台宗以性体、性量、性具释,起信论以体大、相大、用大解,若要双陈,数日不尽,故仅能略说。
“大”,疏云:“大以当体得名,离绝为义。”当体,指真心理体,广大无边,楞严经云:“十方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十方虚空置真心中,如天空中的一片彩云。又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大觉即真心。虚空处大觉海里,如海中一个小水泡。显心性竖穷横遍,无外之大,非对待之大,含一切法。“离绝为义”,心性离过绝非,不生不灭。单“离过绝非”,就有得说了,所谓“离过”,离四过也,即“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四句,任何事都可配合四句,唯心性不拘于此。细分,四句下各具四句,为十六句,又合过、现、未三世,三世各十六句,成四十八,再配已生起、未生起,各四十八,共成九十六句,加上根本四句,刚好一百句,楞严经有详说。心性理体不拘四句,也不在百句中。说有,增益过;无,损减过;亦有亦无,戏论过;非有非无,相违过。用四句说,皆有过,百句说也不对,理甚深妙,语言文字无从表达,唯亲证始知。如生盲者,不识诸色,怎么形容,也弄不懂,如白色,喻如白壁,便以硬为白,喻如雪,则以冷为白,白鸟喻之,手摸羽手,不小心,噗一声,飞走了,又误以为飞是白,越说越糊涂,初学凡夫,深理说多,徒增困扰,真心理体万古常新,亘古如是。凡夫一向以妄为真,认贼作子,今学佛,要舍妄归真;念佛求无量寿,就是求真心的无量寿,寻回本具之理体。
“方”,就相得名,常遍为义。“常”约时间论、竖穷三际。“遍”约空间说,横遍十方。台宗谓之性量,心之量竖穷横遍,具诸功德,起信论谓之相大。
“广”,从用得名,包博为义。约性具说。心性本具十法界,六凡四圣,不出心外。有人画十法界图,中间心字,周围十法界,佛最上,地狱最下,实际上是心包十法界,非十法界包心,十法界不离当下一念心,故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就是说明这个道理,心包十法界故用大。何谓用大?心觉则成佛,心迷为众生,古德云:“三点如星相,弯钩似月斜;披毛从此得,作佛也由它。”说明心的写法和妙用。心无形却广大,二祖见初祖,求为安心,初祖云:“将心来,与汝安。”二祖答:“觅心了不可得。”无形相故,无形相又包罗万象,世出世法,本自具足,故名“性具”。若非本具,修行不能成就,因含善种,才能闻法起修,藉缘熏习而启发。老儒生问老禅师:“经谓心含万法,如何取信?”禅师反问:“闻夫子读万卷书,是否?”答:“学富五车,不只万卷。”“能背否?”“能背居多。”禅师注视云:“从头至足,不过六尺,万卷书藏在何处?”夫子当下即悟。
佛法实在不可思议,常听人说:佛法深奥,我那听得懂、学得来!但是,很多人一入门就看深经,一看便懂。因此,佛法若要依浅深分初级、中级、高级,很难!没法分清楚!杨仁山居士虽博学,不曾研读佛书,初见起信论,如获至宝,从此,学佛笃行,可是,一般人那看得懂起信论!杨仁山居士一看便领会,起信论是初级吗?我读日本书,人之初,性本善,合起来,读不到二十天,但出家初听经就听楞严,且能复讲,谁也不信,难怪,我在佛光山教书,偶回狮山,遇家叔,问我在南部做什么?答:教书。老人家哈哈大笑说:“没读书,会教书,笑死人了!”若非本性具足,宿生熏习,岂能如此!设须学后方有,譬如磨砖不能成镜,修亦枉然。
“大方广”,直指生佛同体之心性,具无量德,受无量名,所谓:真如、圆觉、常姓妙明、涅槃、如来藏等,一切一切皆指心性,含理深广,立名无量,每一名显一胜德,故云:“心性具无量德,立无量名”。上约性德略释大方广。
二、释佛华严
“佛华严”,修德。“佛”,就果得名,觉照为义。修行之后,亲证心性,彻究心源,名佛。约果德立名。“华”,从喻得名,感严为义。因修万行之华,感果地一乘之庄严。华为能严,佛为所严,能严所严,谓“因果别相”,佛是果,华是因,藉华显修因,因华灿烂,果则妙明。“严”,功用受称,资庄为义。显成佛之妙用,资助成佛胜德,庄严佛果为义。为因果总相。因修万行为能严,果彰众德为所严,故成佛称“万德庄严”。
累劫精修,究竟成佛名“佛华严”。如释迦牟尼世尊,因修万行,福慧双足,功德圆满,谓“佛华严”。
有人读作大方广、佛、华严经,是错误读法,应念大方广、佛华严经。“大…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录(会性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