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錄(會性法師)▪P3

  ..續本文上一頁方廣”性德,“佛華嚴”修德;佛爲果,華是因,嚴乃總指因果之勝,如是名爲“大方廣佛華嚴”。

  何謂佛?怎樣才能成佛?有人不知,往往錯解,以爲人死就會成佛了。昔在獅山,有人往生,常聽到:“某某人成佛了!”認爲佛是死的,大錯!佛是活的,密宗說活佛。悉達多太子叁十歲成佛,正值年輕力壯,說法四十九年,談經叁百余會,八十歲入滅。誰說成佛就是死呢?又有說“證涅槃”了,這也不對。世尊在菩提樹下成正覺時,就證涅槃了。涅槃乃本具性德,不生不滅,借寂滅理,言佛入滅,故雲:“化畢歸寂,謂之涅槃。”並非死了才證涅槃。

  成佛必定福慧圓足,晚課念“皈依佛,兩足尊”,即福足慧足,不是依字解誤爲兩只腳,兩只腳的就是佛,我們都是佛嗎?我們只是理即佛,理上講是佛,事實不是,須曆劫修行,福慧圓滿,才能成佛。

  密宗說即身成佛,禅家講明心見性,皆屬理即佛、名字即佛,絕非究竟成佛,從來沒有福慧不足的佛。密教縱言即身成佛,也提過去有成了佛的祖師,但我不曾見聞如本師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留傳十二部經,廣度一切衆生的,可見不是福慧圓滿的佛。我們學佛,要以究竟即佛爲目標,若今生始修,須經叁大阿僧祇劫(叁大無數劫),嫌佛道長遠,懶惰懈怠,難期成佛;肯發心,不畏艱苦,菩提在望。今天聞法,種下善根,就有成佛的希望,時間遲早而已。明此理,莫貪快,欲速則不達,貪多嚼不爛,你看楞嚴經,持地菩薩,單修橋鋪路,就修無量無數劫,最後遇佛開示:“善男子!當平心地,心地若平,大地皆平。”才開悟。所以,莫心急,也莫愁修行不相續,如是因,如是果,你信佛嗎?真信佛別憂愁,今種修行因,將來定結修行果,道心堅固,必能相續,就怕心浮雜用。信因果,才真信佛,依法精進,萬牛莫挽,任何境界都動搖不得,否則,風吹草動,欲速反慢。

  叁、釋經

  “經”,梵語修多羅或素怛纜,譯契經,上契諸佛之理,下契衆生之機,契理契機,名經。契理不契機,度衆不得;契機不契理,不能了生死。總言之:經者,徑也,修行的路徑。古德雲:“修行無別修,只要識路頭;路頭若識得,生死一齊休。”佛經不只念誦而已,讀誦目的在求明白修行之路,如阿彌陀經,教人念佛,得一心不亂,便可往生。經,教導人修行,依之可斷煩惱,了生死,成佛道。聽經的目的也在此。

  次釋品目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乃四十華嚴之品目,六十、八十華嚴稱“入法界品”,名有詳略,義理無差,即證入一真法界之意。內容雖同,惟本譯詳盡,且最末卷“普賢行願品”,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爲前二譯所無。

  釋品目分叁段:先說“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次言“普賢行願”,再明“品”。

  一、入不思議解脫境界

  “入”,親證也,長劫修行,福慧二嚴,便能證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證入有能所,“不思議解脫境界”爲所入,“普賢行願”是能入;修普賢行願,才能證入不思議解脫境界;亦即修普賢行願,就能成佛。

  “不思議解脫境界”,分境界、解脫、不思議解脫,叁段說明。

  何謂境界?“境”,分際。“界”,界限。境界有分際境界、所知境界兩種。所謂分際境界,如國有國界,省、縣、市、鎮、鄉、村、裏、鄰,乃至家庭,都各有界限。像此處圍牆內是普門講堂範圍,牆外則不是。此約有形有相的境界說。

  “所知境界”,無形無相,六凡在迷,四聖了脫,境界各異。以人道言,依報環境,山河大地、花草樹木、青紅赤白,眼見相同,內心世界,各有感受;皓月當空,有人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有的放歌縱酒慶團圓,憂喜各別。

  有一老修行度一小沙彌,住山下茅蓬。一博學居士來,見環境清幽,心生貪念,想占爲己有,明知老和尚不善言詞,專修念佛,卻訂約辯論,贏的住下輸的離開,害老和尚徹夜難眠,大將亮才睡著。賣豆腐老者來,見草扉緊閉,不聞早課聲,隨即高呼開門,老和尚無精打采應之,問明原委,老販雲:“免煩!我賣豆腐,天天打嘴鼓,練就好口才,交給我好了!”“但你是俗人,一眼就被看穿。”老和尚答。“無妨!你爲我剃發,借穿僧服,你委曲一下,暫時叫我師父。”老和尚想,橫豎皆輸,辜且試試吧!盡速張羅,並告知居士,爲之引見。居士略施問訊謂:“老師父夜歸,知我與令徒訂約事否?”座上人點點頭。居士以爲禁語,言:“師既禁語,用比的好嗎?”又點頭。好戲開鑼了!居士出十指,老販回五根,居士驚退一大步;再伸叁指,老販以姆指對,又退!居士用手指圈個小圈,販者兩手一揮,比個大圓圈。不知怎麼,居士竟落荒欲逃。老僧躲在門邊,偷窺啞謎,追問何故?居士說:令師精通敘理,廣學多聞,我初暗示,你雖習禅,十惡不改,故比十。不料師出五,答:我不但沒十惡,且嚴持五戒。第二次,我說:你雖持五戒,叁毒充滿,有何用?故我比叁。師卻出姆指,隱示我一心向道,叁毒不侵!又輸!最後,我說:你雖一心修行,可惜心量狹窄,比個小圓圈,令師大手一揮,說:我心包太虛,廣大無邊。叁辯皆輸,無顔再留,走了。

  老販挑著豆腐也要走,老和尚拉著,請他解釋。販者雲:什麼知識分子,“十”塊豆腐多少錢也不知道,我告訴他:“五”塊錢。真沒常識,我豆腐賣了幾十年,也沒碰過講價的,今天頭一次,嫌貴要我賣“叁”塊錢,那豈不虧本,我告訴他:“一”毛錢也不減!不買拉倒!沒想到讀書人真沒風度,竟嫌我的豆腐“小小”塊。惹我生氣,比說:我不偷工減料,貨真價實,“大大”一塊!

  這便是境界問題,居士滿腦子名相,販者滿腦子豆腐經,你等境界呢?是學者還是販者?仔細審察。但是凡夫境界,不出生死輪回,不是解脫境界。

  “解脫”,解煩惱束縛,脫離痛苦。有二義:一、離障解脫。斷除見思、塵沙、無明煩惱,起碼斷見思惑,證阿羅漢果。二、作用解脫。滅惑、業、苦叁障,得大解脫,自由自在。所謂“作用解脫”,至少斷見思惑,具六神通,來去自在,作用自如。古之高僧,掌控生死,欲去則去,想留則留,無挂無礙,如明末紫柏大師,被誣入獄,歎喟:“事既如此,住世何益!”本爲興隆叁寶,因緣不足,寂然入滅獄中,便是一分作用解脫,不似凡夫,操自閻王,閻王要人叁更死,不肯留人到四更。

  二乘解脫境界,大菩薩能知,猶可思議,稱“解脫境界”,非不思議解脫境界。

  “不思議解脫境界”,約分破無明、分證法身的法身大士言。天臺之別初地、圓初住菩薩,彼之境界,非凡小所能心思口議,法身大士分證,究竟佛果滿證,現指究竟佛果言。究竟佛果的不思議解脫境界,有四種妙用:

  一、事相境界無邊,不可思議。一切事相境界,佛皆了知。如一樹多少葉?我等不知,有空砍下來算,或許也會算錯,佛即問即答,絲毫不差。

  佛世,一婆羅門不相信佛是一切智人,于樹旁,隨手折一樹枝,問佛枝葉多寡?佛當下給個標准答案,隨數不差,以爲枝之葉少,佛眼利,稍瞄便曉,又問大樹上的葉片,佛如實回答,彼還真有閑工夫,砍下來,用了叁天叁夜時間數,果如所說,始信佛是一切智人。這就是事相境界無邊,不可思議,佛無所不知。

  二、理性境界深遠故不思議。佛法涵蓋一切法,一切法不能超越佛法,甚深微妙之理,佛悉徹知,故雲:“世間好語佛說盡。”名不思議解脫境界。

  叁、理事圓融,不可思議。理事無礙,從性顯相,相相皆性,不能執事廢理,理由事顯,事得理彰,圓融妙理,佛通達無礙。

  四、以性融相,性相雙融,重重無盡,不可思議。事事重重無盡,如帝網天珠,互映互攝,本經專說這類妙理,唯佛究竟證得,法身大士分證。

  二、普賢行願

  “普賢行願”,先明普賢二字。德周法界曰普,位鄰極聖曰賢。普賢菩薩德遍法界,是因心最圓滿的等覺菩薩,僅次于佛。此約字面解釋。

  “行願”,發願,依願起行。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謂之四弘誓願。弘者,大也。屬通願,叁世諸佛都曾發此弘願。佛菩薩爲度生,須斷煩惱,故“煩惱無盡誓願斷”,欲除煩惱得學法門“法門無量誓願學”,成佛是學佛的究竟目標“佛道無上誓願成”,圓成佛道,始能廣度衆生。

  願,是修行指標,行,實踐所立,趣向理想,所謂“以行山填願海”,願如海深,行似山高,曆劫修行,誓達目的方止。行與願,如鳥雙翼,車之兩輪,有願無行是虛願,有行無願沒目標,缺一不可。

  “行”音ㄏㄣˋ。太虛大師說:“普賢行願品,約普賢菩薩讀ㄏㄣˋ,修圓故;約凡夫讀ㄒㄧㄥˊ,正修故。”所以,等覺菩薩以下,讀ㄒㄧㄥˊ,讀ㄏㄣˋ也無妨。

  普賢行願,有通別。通途論之,從初發心至等覺,乃至十方叁世諸佛菩薩所修,不論四弘誓之通願或如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藥師如來十二大願,地藏菩薩“地獄未空,誓不成佛”,釋迦牟尼佛發願于五濁惡世度化衆生等別願,包括六度萬行在內,都是普賢行願。

  別,指本經所說禮敬諸佛、稱贊如來等普賢十大願,爲普賢菩薩別願,謂之“普賢行願”。

  此十大願“即願即行,即行即願”,邊修邊發願,隨願而行,願行同時,願行相輔,非待發願後才修。

  叁、品

  “品”,類也。物以類聚,相同義理集在一起。這品專說“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故名。有四十卷,前叁十九卷偏重在入不思議解脫境界,第四十卷(本卷),專說十大願,兼明不思議解脫境界,長行沒明文,倡頌中提及,所以,太虛大師說,這卷經可單名普賢行願品。一般都以此稱。

  正釋經文

  本卷經共五四七六字,長文偈頌交織而成,分結前起後、正說行願、結歸流通叁大段。

  甲一、結前起後

  總結前文,生起下文。

  

  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稱歎如來勝功德已。

  總結前文。

  前叁十九卷言善財童…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錄(會性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