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菩薩行願品(廣超法師講解)▪P20

  ..續本文上一頁肩圓滿而豐腴。

  二二、四十齒相:常人但有叁十二齒,或叁十六齒,佛具足四十齒。在人間,有些人也有四十顆牙齒,如女王伊麗莎白二世。

  二叁、齒白齊密相:四十齒皆白淨齊密,根複深固。

  二四、四牙白淨相:四牙最白而大,瑩潔鮮淨。

  二五、頰車如獅子相:兩頰車隆滿如獅子王。

  二六、咽中津液得上味相:咽喉中常有津液上妙美味,如甘露流注。

  二七、廣長舌相:舌廣而長,柔軟紅薄,能覆面而至于發際。

  二八、梵音深遠相:音聲和雅,近遠皆到,無處不聞。

  二九、眼色如金精相:眼目清淨明瑩,如金色精。

  叁十、眼睫如牛王相:睫就是眼睛的旁毛。眼睫殊勝如牛王。

  叁一、眉間白毫相:兩眉之間有白玉毫,清淨柔軟,拉起來很長,放下去的時候右旋婉轉,長放光明。

  叁二、頂肉髻成相:頭頂有肉,高起如髻,也叫做無見頂相,即一切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皆不能見的緣故。

  

  經文:若生人天,所在之處,常居勝族。

  

  修普賢十大行願的菩薩不生惡趣,經常生在人間、天上,在善道中,不生邊地下賤,必生家世清白,具有道德,有威望的家族中。

  

  經文:悉能破壞一切惡趣,悉能遠離一切惡友,悉能製伏一切外道。

  

  修普賢十大行願的菩薩不會再造惡,永不會墮落惡道,而且

  能夠遠離一切惡友,同時能夠用強力壓製,使一切外道的修行者馴服。

  

  經文:悉能解脫一切煩惱,如獅子王摧伏群獸,堪受一切衆生供養。

  

  修普賢十大行願的菩薩能夠摧伏其貪嗔癡等一切煩惱,如獅子王一出現,一切猛獸都被降伏。此菩薩解脫煩惱,所以堪受一切衆生供養。

  

  經文:又複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刹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複相隨。唯此願王不相舍離,于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佛法說,人一共有二十二根,簡單的說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在人死的時候,六根就慢慢地散壞,不能用了;一切親屬都離開,一切威望、勢力都沒有了。不但普通人如此,甚至貴如國王死的時候,輔相、大臣,宮殿、象馬車乘、珠寶、收藏的財寶,這一切都不能跟隨著他。"輔相"就是幫助國王管理全國一切事物的宰相。

  如果修普賢十大行願的菩薩修得好,唯有此願王不相舍離。就是說,如果此菩薩念念都能修持得好,維持著普賢十大願的心願,唯有此願王不相舍離,不管什麼時候、任何事情都以十大願王做爲引導,當他死時,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刹那"是極短的時間。即是修普賢十大願王有成就的菩薩,在娑婆世界死後,馬上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經文: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

  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花中,蒙佛授記。

  

  修普賢十大行願的菩薩往生極樂世界,馬上見到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的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有很多菩薩圍繞著他。此菩薩看見自己生在蓮花中,蒙佛爲他授記。

  這裏舉出文殊師利菩薩代表智慧,普賢菩薩代表大行,觀自在菩薩代表大悲,彌勒菩薩代表大慈,這些菩薩都出現。爲什麼這個樣子?因爲當此菩薩在修普賢十大行願的時候,就有觀想禮遍十方諸佛,當時菩薩都圍繞在佛身邊,所以他一死,往生就看到這些菩薩。

  "蒙佛授記":當一位菩薩行者修到其道心非常穩固的時候,就有佛來清楚地告訴他,將來在什麼時候,哪個世界成佛,佛號叫做什麼,弟子有多少,在世多少年,正法多少年,像法多少年,末法多少年,父母種族如何,上首弟子是何人等,一切預先爲他記別交代清楚,以堅定他成佛的信心,以策勵他勇猛精進的修菩薩道,這叫做授記。根據佛法說,如此這樣的一位菩薩,如果在娑婆世界中修行,所需的時間是從初發心修到成佛的叁大阿僧祇劫中的第一個大阿僧祇劫,好像本師釋迦牟尼佛在燃燈佛前授記。就是說,如果修普賢十大行願的菩薩已經修菩薩道有相當的時間,才有信心,他修得好的話,往生極樂世界時立刻見到佛,得到佛的授記。這樣的往生跟修彌陀淨土的人往生極樂世界是不一樣的,它們的差別:

  在《觀無量壽經》中說,修彌陀淨土得到"上品上生"的人在死的時候,會看到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還有種種的化佛、比丘……這些佛菩薩來到他的面前接引他;觀世音菩薩拿著一個金剛臺,接著他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極樂世界。他去到極樂世界之後,聽聞佛說法,證悟無生法忍--覺悟,然後就去所有的世界,在諸佛之中授記。修彌陀淨土得到"上品中生"的人,臨命終時看到佛菩薩來接引他去極樂世界,但是他需要聽聞佛法七天才覺

  悟,一個小劫後才蒙佛授記。由此可見,修普賢十大行願的修行者的菩薩行比修彌陀淨土的修行者的高明,因爲他不必佛菩薩來接引,自己往生;不必佛爲他說法,就蒙佛授記;所以他絕對不是修往生淨土。因爲前文說修普賢十大行願的菩薩生人、天上,可見他是修了好多生才往生的。

  

  經文:得授記已,經于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隨衆生心而爲利益。

  

  得授記已,經于無數百千萬億無量無數,數也數不清的劫,到十方不可說不可說的世界去,以智慧力,隨著衆生心理的要求,爲衆生做一切利益的事而度化他們。

  

  經文: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轉妙*輪。能令佛刹極微塵數世界衆生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于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衆生。

  

  根據經典說,釋迦牟尼佛是在蒙佛授記後的一百劫中修其叁十二大丈夫相,而修普賢十大行願的菩薩是在蒙佛授記之前就累積其叁十二大丈夫相了。這位菩薩蒙佛授記了,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就最無上的覺悟,然後轉妙*輪,說法度化衆生。菩薩在修普賢十大行願時,就以無量無數的世界中的衆生作爲境來修,因爲發心是這樣,所以成佛的時候,也能夠度無量無數世界的衆生發菩提心,隨著衆生的根機,教化成熟,乃至未來無量無數的劫數,廣能利益一切衆生。

  

  經文:善男子,彼諸衆生若聞若信此大願王,受持、讀誦,廣爲人說,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

  無知者。

  

  善男子,如果有這樣的衆生聽聞、相信了此大願王,受持、讀誦,到處廣爲人們宣說,其所得到的功德,除了佛知道以外,其他的一般人、二乘聖者,甚至大菩薩,如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等,都不知道。

  

  經文:是故汝等,聞此願王莫生疑念,應當谛受,受已能讀,讀已能誦,誦已能持,乃至書寫,廣爲人說!

  

  普賢菩薩說:所以你們聽聞這十大願王不要生起懷疑的心念,要把它當成真理(谛)來接受,接受之後要能夠讀,讀了之後要能夠誦,誦了之後要能夠持,乃至書寫,廣爲人說,即到各個地方去,向大衆解說十大願王的道理!

  

  經文:是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能于煩惱大苦海中,拔濟衆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如此之人,在修普賢十大行願的時候,每一念中都能夠修獲無量無邊的福聚。能于煩惱大苦海中,有能力拔濟衆生,令其出離苦海,使衆生都能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

  

  叁、偈頌

  

  所謂偈誦,是佛教經典的一種體裁,佛教經典文字的體裁有兩種,即長行與偈頌。以現代術語說,長行是散文的體裁,句子有長有短,如前面講過的經文;偈頌是韻文的體裁,有四字一句,五字一句,七字一句的不同,四句合爲一偈。

  以下的一部分偈語,現代的中國佛教把它摘入《早晚課誦本》中的《八十八佛大忏悔文》內。如果諸位要修《普賢行願品》,首先要把這部經讀熟,然後根據課誦本中的《八十八佛大忏悔文》的修行方式,念誦以下普賢行願品中的偈頌,在你每念誦一個行願的時候,都要作觀想,不要只是口中念誦,那樣只是鹦鹉學語,沒有用,只是修福報而已。比方說,你念誦第一個行願的偈頌時,觀想自己現出無量的身,到無量的佛世界的佛前禮敬佛,當無量的身在禮敬佛時,每一個身都在禮敬無量無邊的佛。如此每念一段行願的偈頌,就作有關的觀想,然後禮拜,這樣的來修。

  

  經文: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欲重宣此義,普觀十方而說偈言:

  

  當時,這位普賢大菩薩講完十大行願之後,以七字一句的偈語,重新宣說其十大行願的內容:

  

  所有十方世界中,叁世一切人獅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複現刹塵身,一一遍禮刹塵佛。

  

  這是普賢十大行願中第一行願--禮敬諸佛的偈語:我心中觀想所有十方世界中,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佛,以清淨的身口意來禮所有的佛。我用觀想念力,在一切佛前出現;每一身在如來前又現無量的身來禮無量的佛。"人獅子",佛的別名。獅子爲百獸之王,有大威力,降伏一切猛獸。佛也有勇猛威力,爲人中聖,能摧伏一切魔外。

  于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衆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于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這是普賢十大行願中第二行願--稱贊如來的偈語:在一粒微塵中顯現出無量無數的佛世界,在每一佛身邊都有菩薩圍繞;法界無量沒有邊界,微塵也是無量無邊的,深心的相信諸佛在任何的微塵中都出現佛的世界。就是說,深心的相信佛的境…

《普賢菩薩行願品(廣超法師講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