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 二、個別解釋大願 10、普皆回向

  10、普皆回向

  經文:複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

  普賢十大行願中的第十行願是普皆回向。在大乘佛教中非常強調,不管你做什麼善事,心都要觀想把功德回向給一切衆生,不要一切都歸于自己,要與衆生分享。在小乘的佛法中,修行者爲了自己的解脫,其所修的一切功德,都是屬于自己的。

  經文: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悉皆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衆生。

  現在發心的菩薩將從普賢十大行願中的第一行願的禮敬諸

  佛,一直到第九行願的恒順衆生所修的功德,心中觀想,願意把它們全都無條件的回向給法界、虛空界一切衆生。

  經文:願令衆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

  但願衆生常得安樂,沒有種種的病苦;希望衆生要做壞事都做不成;反之,其所修的善法很快就得到圓滿成就。

  經文: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

  所謂惡趣門,是指畜生、餓鬼、地獄叁惡趣。希望衆生不在叁惡趣中輪回生死,希望衆生能夠聽聞到做善事生天、做人,乃至解脫涅槃的正道。

  經文:若諸衆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衆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

  希望衆生因爲過去世所做的種種惡業,將來所感到的種種極重的苦報,或感受叁惡道的苦果,或是墮入無間地獄所受的苦果,我都願意代他受;使他能夠得到解脫,很快地究竟成就無上菩提。

  經文:菩薩如是所修回向,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回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回向不是佛教專有,其實很多人都希望給人好處,其方式有:世間的人去討好鬼神,希望鬼神能夠幫忙他的親人;信上帝的人,就盡量做一些討好上帝的事,使上帝高興,希望他的

  親人得到好處;中國人就祭拜一些鬼神,希望得到保佑,這樣做也是回向。

  南傳佛教一些愛講理論的人說:佛教主張因果是自作自受,你造的業你受,我造的業我受,怎麼我造的業回向讓你受呢?這違反了業的因果,所以他們說回向是沒有用的,不能成立的。實際上,南傳佛教在誦經的時候,也做回向,而且所做的回向比我們北傳佛教所做的更有意思:他們在誦經的時候,要拉一條繩子,一起念經的人把繩子圈起來,之後拿一瓶水,大家一起念經,念完了經,然後把念經的功德,通過那條繩子,大家一個個傳下去,傳到最後有一個人把瓶裏的水倒出來,念經的功德就隨著所倒的水,傳給對方。可見南北傳佛教都有做回向。

  現在讓我們來看迷信者如何做功德:有很多人的親屬死了,他們就用紙張做大屋子、床、汽車、電視機等燒給死者,甚至燒陰鈔,希望死者得到。那麼,這樣做功德回向給死者,到底有沒有效應?其實這些是得不到的。我問你,紙屋燒了之後,沒有電流,電視沒的看;水龍喉開了沒有水,因爲沒有燒公用事業局(水供局),沒有燒發電廠,所以你看,是不是愚癡?以後你看到別人燒這些東西,你叫他要把整個城市燒去才可以,不然是不行的!還有,爲何不把夫或妻、兒女都燒給死者?爲何不把親屬也燒給死者?燒這些東西是沒有用的,真正的作用在于心,心發出的精神力量才有用。即是我們衆生的心可以互相影響,當他的心念很強烈地發出去,就能影響對方了,但是他不會,就用這種方式來做。

  根據大乘佛教的說法,世間的一切是由心造作出來的,心念可以轉移很多東西,甚至可以讓別人感應到一些東西,比如有一些人很思念家人,其家人也可以感覺到。又好像我們做過一些善事,是可以回向給別人的,因爲回向也是一種業。就是說,我做了一個善業,如果沒有做回向,這善業的因果就到此爲止;如果我再加心念下去,此善業的因果就會再繼續增長。造業者在造業時所用的心重,所造的業也比較重;所用的心輕,所造的業也比較輕。可見造業、造業的輕重……絕對被心影響。我們所造的業能不能轉給別人呢?我們要知

  道,世間的一切物資是我們過去的業和心所造作出來的,現在出現在我們的眼前,既然是我們的心造作出來的,我們的心就能夠影響它。然而能不能影響,關鍵在于有沒有發心;如果你發出回向的心,就能夠影響你所造的業轉給別人。你在做回向時,所用的心有多少,有多強,你回向的影響力量就有多大。

  佛教導我們行一些善法,以行善法的功德,以心力觀想把功德傳給對方,那麼,對方就能夠收到。根據《地藏菩薩本願經》的《利益存亡品》中說:"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衆罪,命終之後,眷屬小大,爲造福利,一切聖事,七分之中,而乃獲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即在七分功德中,生者得六分,亡者只得一分。所以回向是心的力量在作用,不是所燒的那些紙屋、紙床、紙汽車……在作用。當我們回向的時候,要有十足的信心,認爲自己有修善法的功德給對方。如果你的親人死後墮落餓鬼道,你就要拿食物,禮拜後觀想,希望它得到這些食物,它就會得到。根據佛經上說,餓鬼道的衆生,在你通過一心一意希望它得到食物的觀想中,它可以得到,原來餓鬼道的衆生是吃食物的精華--氣味。

  所以南傳佛教那些愛講理論的人所說:"個人造業個人受。"這句話是很錯誤的,因爲造業並不是自己做而已。比如我打死一只蒼蠅,是我自己做,以後的果報我自己受,千萬別把此業報因果看得那麼簡單。當我打死那只蒼蠅,它對我生起嗔心,它也在做,知道嗎?可見造業是一個很複雜的事情,不是一個人的事情,所以千萬不要以爲業是一個人在做而已。你在造業的時候,發出回向的心念,把所做的業轉給活著的人或死去的人,與他們相應、感應,他們是能夠得到的。

  經文:善男子,是爲菩薩摩诃薩十種大願,具足圓滿。

  前面闡述了十個大願之後,普賢菩薩接著就說:善男子,這是菩薩摩诃薩的十個大願,菩薩摩诃薩有無量無邊的願,這

  十大願可以說是所有菩薩摩诃薩的心願。比方說,地藏菩薩的願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是他個人的願。當初發心菩薩修到菩薩果位的時候,稱爲菩薩摩诃薩,即是所謂的大菩薩;所有的菩薩摩诃薩都有普賢十大願,而且會圓滿完成這十大願。

  經文:若諸菩薩于此大願隨順趣入,則能成熟一切衆生;

  如果菩薩依這十大願修行,就能圓滿成就叁件事:

  一、成就衆生:當每一位菩薩成佛的時候,所度化的衆生,都是他過去世行菩薩道時所指導、引導、教化的衆生。當菩薩成佛的時候,與他有緣的衆生就跟他一起出生在人間,再接受佛的教導而得度。因此,菩薩要成佛,就要具備那些得度的衆生,與他同時出生在人間,即是成熟一切衆生。

  經文:則能隨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二、菩薩要有智慧完成無上正等正覺。

  經文: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

  叁、菩薩除了這十大願之外,還有很多很多願,稱爲願海。普賢菩薩除了十大願之外,還有很多的願,修學菩薩道的菩薩要完成普賢菩薩的願海,就要圓滿完成這十大行願。

  經文:是故善男子,汝于此義,應如是知。

  所以善男子,普賢十大願有如此的功德、利益,對于此道理,你就要這樣的了知、認識。

  經文: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

  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一切世界上妙七寶,及諸人天最勝安樂,布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衆生,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經爾所佛刹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所得功德;若複有人聞此願王,一經于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此處比較功德。前面稱善男子是指大菩薩,此處稱善男子、善女人是指一般發心修普賢十大行願的男子、女人。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以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的佛刹,無量無數如微塵那麼多的世界,拿那些世界所有上妙的七寶來布施。"上妙七寶"是當時人類能夠得到的七種珠寶,即金、銀、珊瑚、瑪瑙、砗磲、赤珠、摩尼。珊瑚是珊瑚蟲的外骨骼,七寶中的珊瑚是指紅色的珊瑚;幾乎全世界的海裏都有白色的珊瑚,所以它不稱爲寶;只有某些海中才有紅色的珊瑚,物以稀爲貴,所以才稱爲寶。瑪瑙是一種礦物,有紅、藍等各種顔色,可以做貴重的裝飾品。砗磲是一種玉,上面有花紋,體堅色明。赤珠是一種紅色的珠子。摩尼是指夜明珠,在黑暗中能放光的珍珠,此珠光淨,不爲垢穢所染;佛教稱它爲如意珠寶,即心想要財寶、衣服、飲食種種之物,此珠就能生出,令人如意。佛經有載,摩尼珠是在海龍王的龍宮中,不在人世間。

  以及布施諸人、天最勝安樂給衆生,以七寶與人、天的安樂布施給那麼多的一切世界所有衆生,以及供養那麼多的一切世界諸佛菩薩,經過無數的佛世界,而且經過無量無邊的時間,如此不斷地做布施供養,所得到的功德;如果有人有因緣聽到普賢十大行願的功德,比前面所做的布施、供養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就是說,衆生在無量劫生死輪回中,能夠聽聞普賢十大行願,是個很殊勝的因緣;衆生在無量劫的生死中,很容易得到種種珠寶,卻不容易聽聞到佛法,更何況是聽聞到普賢十大願。所以說這個是非常非常難得的,甚至供養無量無邊的諸佛菩

  薩都比不上有機會聽聞到這樣的佛法功德。爲什麼?如果衆生遇到佛,可能聽聞到的是修行解脫的法門而已,聽聞修行解脫的功德比不上修行菩薩道的功德,而在菩薩道中的菩薩心願、境界就在普賢十大願王之中,所以此功德是更加殊勝,完全比不上哦!

  經文:或複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刹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消除。一切魔軍、夜叉、羅刹,若…

《普賢行願品講記 二、個別解釋大願 10、普皆回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