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聖谛講記 第十卷 方便多門▪P3

  ..續本文上一頁果。因此,根據大乘教法說,此禅定不能稱爲禅定波羅蜜。

  菩薩修很多種類的禅定,一些大菩薩的道行甚至于能夠在定中做佛事,即他們沒有所謂出定與入定的時候,無時無刻都知道世間幻化,知道此幻化是心的幻化,就在裏面做佛事。雖然是在做佛事,但是他的心還是在定中,這就是菩薩的禅定。如果是修解脫道者的禅定,就有入定與出定的時候,這就是菩薩與修解脫者所修的禅定的差別。

  因爲菩薩禅定的功德,所以更加快他利益衆生的事業,這是爲什麼呢?菩薩通過禅定的功德力,他一開始就有神通,菩薩通過禅定訓練出各種各樣的神通變化,就可以利用這些神通變化做各種各樣利益衆生的事業。除此之外,因爲菩薩産生神通變化之後,就可以在不同的佛世界來來去去,度化衆生,他也通過禅定的力量得到這樣的功德力,可以在這個世間來來去去,到處在有佛的地方,追隨佛學習、修持,這是菩薩修禅定的功德。如果菩薩修到有這樣的能力之後,就被稱爲登地菩薩。

  當菩薩已經達到某個菩薩地的果位,那麼,這類的菩薩在修道的過程中,不再退轉,而不再退轉的菩薩,稱爲阿鞞跋致菩薩。修菩薩道的行者遇到惡緣逆境,會退失菩提心,他就不是菩薩了。就算菩薩不退失菩提心,在修道的過程中,有

  時會前進,有時會倒退。但是,當菩薩修到初地以後,他的道業就一直前進,不會再退轉了。阿鞞跋致菩薩不會再有墮落的業報,他已經能夠身心如意的幻化,這也是從禅定的神通力得來的功德。菩薩要利益衆生,就要突破世間的迷惑,即所謂的所知障。他也可以通過禅定訓練以突破這方面的執著,就是身心超越世間的限製,在這個世間神通變化來來去去,以禅定來達到解脫,此即是所謂的禅定波羅蜜。

  禅定能夠使菩薩達到解脫生死成佛,才稱爲禅定波羅蜜,那麼,如果一個修解脫道的行者只想出離世間,不能達到成佛,如此的修禅定,不被稱爲到彼岸之波羅蜜。

  (六)智慧波羅蜜:梵語"般若",讀音是bore。因爲佛教所講的智慧與世間的智慧有很大的差別,所以我們往往以般若代替智慧。

  佛法把智慧分爲二種類:一種是世間的智慧,即是一般上凡夫在這個世間觀察了解所得到的知識,包括世間的種種科學、各種工藝技術、各種發明,乃至包括音樂家的創作、畫家的繪畫等等;一種是出世間的智慧,即是有另外種類可以讓你生起出離世間,達到解脫的智慧,以此智慧可以觀察到世間是苦、無常、無我,菩薩很清楚看到每一個現象,所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是這麼一回事--苦、無常、無我,然後他從中放下很多煩惱,就能夠達到解脫。

  世間的博士、教授,或一些頂尖的人物,乃至政治家等,都是擁有最高智慧的人,但是以佛法來說,這一類的智慧只能稱爲世間智慧,不能稱爲"般若";般若純粹是佛法所指世間的真理的智慧,你對世間的真理看清楚是怎麼一回事,佛法說世間一切都是因緣在變化,因緣無常的變化中,它是苦、空、無常、無我。如果一個人能夠看清楚這一點,就能夠放下很多煩惱,最後達到解脫生死,這樣的智慧稱爲出世間的智慧。一般世間所謂的聰明人,我們可以把他們稱爲世間有智慧的人,但是站在佛法的角度,以出世間的智慧來看,此人可能是一個愚癡者,沒有智慧的人。爲什麼呢?原來世間的智慧是去了解外間的事情,而出世間的智慧是去了解自己的煩惱、身心,而從中放下煩惱以達到解脫。不管世間的博

  士、教授的學問有多好,他們的貪嗔癡煩惱也是很重的,因此佛法說,這是沒有智慧(指出世間智慧)的人。

  因爲菩薩般若的智慧看清楚世間的一切都是沒有本體,都是空性,他以空性的智慧來觀察世間,最後從中達到解脫。雖是如此,菩薩也在沒有本體,都是空性的世間裏修行、生死,跟衆生在一起流轉的過程中,努力修其菩薩道,在其中他知道沒有人,沒有我,一切都是因果幻化的現象。佛法說,在因果幻化裏面的本質是空的,那麼,菩薩就有智慧看清楚本質是空的幻化現象,這稱爲般若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是出世間的智慧,那麼,智慧有其所覺悟的真理--法。其實般若波羅蜜所覺悟的真理,就是所謂的空性,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空"。中國佛教徒經常把佛門稱爲空門,空的意思是:世間的一切因緣變化中,沒有一樣東西是實在的,能夠停留下來,這是因爲每一樣東西都隨著種種因果現象、因緣現象而轉來轉去,其中沒有一樣是實質存在的東西。因此,我們說世間的每一樣東西都是空無自性。所謂空無自性,並非沒有,也不是有。因爲我們衆生迷惑在空無自性的法中,認爲有東西存在著,這是執著"有"見;當那東西的因緣散了,我們說它沒有了,這是執著"無"見。"有"跟 "無"都是迷惑者所見到的現象,他把有、無生滅變化現象當成世間真的是如此;佛法的般若智慧是說,這個世間本來是空無自性,不是沒有,也不是有,世間一切都是因緣,在因緣變化過程中,沒有一件東西有它的本體,統統都是靠因緣變化而讓你感覺、知覺到。比方說,我們眼前看到一張桌子,這張桌子有光線的因緣,有你眼根的因緣……各種因緣配合,你就覺得看到一張桌子。以佛法說,這張桌子沒有它的本體,即使是看,也不過是一段因緣稱爲看,而看到的桌子也不過是一段因緣,你說有東西的存在。所以說,所謂空的智慧--觀察到空、覺悟到空的智慧是看到因緣。就是說,一個人的智慧要明白佛法所講的世間空的本質,他就要先看到世間因緣的現象,而在因緣的現象中,沒有一個東西有它的本體,此即是我們說的空無自性。因此,空不是有,也不是無;空是智慧觀察中,遠離了有跟無,而其中就是遠離了

  法的本體的見解。當一個人看見一切法都是空的,都是因緣的,沒有本體的,我們說他觀察一切法的實相--真實相。那麼,當一個人有般若智慧,能夠看清楚一切法的真實相的時候,那他的智慧就是證悟到一切法的本性是空的,這是所謂般若智慧所要證悟的空性。

  既然般若智慧覺悟到一切法本性是空的、本體是空的,也必然覺悟到這所謂一切法,就是一切因緣現象。一切因緣現象中的法,沒有那個法的本身存在,世間一切都是如此,包括智慧本身也是這樣。通過對空真理的觀察所生起的智慧,使一個人放下他的迷惑,見到一切法的本質,就是見到它的空性,那麼,這個人就證悟到空。如果一個人覺悟了,見到一切法的本質是空的,他不但知道它沒有本質,也不會生起"有"的概念,也不會生起"沒有"(無)的概念,他不會生起"有這個東西存在"的概念,他知道一切都是因緣的過程。菩薩在修般若波羅蜜的時候,他觀察世間就是觀察世間(一切法)的空性;在觀察空性的當時,他就是觀察一切法的因緣變化。所謂的智慧照見空,除了智慧看到空,也看到因緣變化,而在因緣變化中,沒有所謂的本質、本體。就是說,這段因緣本性是空的。

  根據大乘的教法,菩薩在修行的過程中,對空的本質要有很深刻的了解,很專心地觀察,從中覺悟到空的本質,就更進一步使心看清楚是心的變化,而生起神通變化來度化衆生,最後達到成佛,這是菩薩的智慧。

  根據小乘的教法,修行者的智慧是觀察生滅無常,從中放下執取,生起遠離的心,以這樣的方式來達到放下煩惱,那他也是覺悟到一切法沒有本質。雖有如此的覺悟,但是他依然覺得這個世間是苦、是煩惱,他要出離,所以就朝向解脫道。

  有人說,這六個波羅蜜有其修持的次第,首先,應當修布施波羅蜜……最後修般若波羅蜜,這確實是有這樣的差別:一個人剛開始修行的時候,都是從布施做起。但是經上說:"五度如盲,般若爲導",在六波羅蜜中一切都要以智慧來作爲前導,即不管你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都要配合智慧波羅蜜,以智慧的知見來行持其他的五個波羅蜜。但

  是一般人在開始修波羅蜜的時候,可以說是百分之百的人是先修布施波羅蜜,因爲開始修道時沒有智慧,所以先修布施,同時唯有身外的財物能夠施舍了,才能夠放下我執,放下其他的煩惱。因此,布施波羅蜜是屬于第一個要修的波羅蜜。但是佛法說,般若波羅蜜才是第一波羅蜜。意思是說,在這六個波羅蜜中,最殊勝、最重要的就是般若波羅蜜,因此,我們看到佛經上贊歎般若波羅蜜是第一波羅蜜。

  佛經中說:菩薩要修六度萬行。除了六度外,還有萬行,即菩薩需要修很多的法門。佛在教導的時候,簡單的把它們分爲這六個方向來修。

  修行者因爲發心要成佛,所以要圓滿以上的波羅蜜。爲什麼呢?因爲唯有菩薩把這些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修到功德圓滿,其福德、一切智慧也跟著會圓滿,菩薩才能夠成佛。

  菩薩的開始:

  任何人發心要成佛度衆生,即發菩提心--發成佛的心都有個前導的心念:即發心修菩薩道的行者要成佛,必然很清楚地知道、了解世間是很苦,不值得留戀,自己要遠離、出離這個世間,這就是菩薩第一步要生起出離世間的心。菩薩知道世間是六根、十八界的幻化境界,應當遠離。當一個人明白了這些道理而生起出離心後,還看到衆生迷惑在其中,所以生起慈悲的心要引導衆生,此時菩薩生起大悲心、生起慈悲的心悲愍衆生。原本菩薩要遠離世間,但是因悲愍衆生而倒回世間來救度衆生,此時的菩薩發要成佛度衆生的心。如果一個人沒有弄清楚世間是苦,而發心要成佛,這不能算是發菩提心,因爲他迷惑在世間,必然地迷惑于佛,迷惑于衆生,這樣的迷惑不能稱爲菩薩的發心。所以發菩提心的人,必然知道世間是苦的,應當遠離,他也要衆生遠離這個充滿苦楚的世間。如此他知道要發願成佛,要修長遠的菩薩道。因爲修長遠的菩薩道要在世間受苦,但爲了利益衆生,他願意再回到這世間來作種種利益衆生的事業,因此以"倒駕慈航"來形容菩薩,這樣才是真正的發菩提心,這樣的菩薩稱爲初發心菩薩。

  如果一位菩薩真的發了菩提心,必然會一心一意地給予衆生利益,那麼,他必然放下自己很多的煩惱事業,將全心全意做利益衆生的事業,如此,初發菩提心的菩薩很快地放下很多煩惱,所以發菩提心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一位真正發菩提心的菩薩不再想留戀世間,但是爲了衆生,他願意留下來,世間的一切財物在他來講是可有可無的,但爲了衆生,他依然會以種種方法賺取財物來給予衆生利益,這是菩薩不可思議的難行能行,比如佛的弟子舍利弗尊者,在過去世曾經發願行菩薩道,後來有人來向他化緣,要他的眼睛,就對尊者說:"我的眼睛有毛病,必須用你的眼睛來做藥。"尊者因爲要行菩薩道,就說:"好!"他就把左眼挖出來布施給對方。那個人拿了眼睛一看,就說:"你拿錯了!我要的是右眼。"結果舍利弗尊者也把右眼挖出來給他。那個人拿了眼睛說: "你的眼睛是臭的,我不要,我不能拿來做藥!"那個人丟下眼睛就走了。舍利弗尊者很哀歎:"哎呀!衆生貪得無厭,很難度呀!我不想行菩薩道,太難了!太難了!"從這個例子來看,一位發心修菩薩道的行者,連兩只眼睛都能夠施舍,最後都認爲修菩薩道不容易,很難。意思是說,一個人要長遠、久遠地行菩薩道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有人認爲:假設發了菩提心、發願修菩薩道,那就生生世世,長期久遠都有菩薩戒。其實不是,是因爲有菩提心的存在,才有菩薩戒。那麼,如果一位菩薩的菩提心退了,菩薩戒也就沒了。以舍利弗尊者做爲例子,他退失了菩提心,什麼菩薩不菩薩,他都沒興趣,只求自己解脫,所以沒有所謂永恒的菩薩戒。世間一切是無常,只是心念能夠堅持多久的差別而已。

  如果一個人真心發起要行菩薩道,他開始一定要先修布施。如果一位菩薩長期地修布施,他的福德、福報會越來越大,那麼,當他的福德、福報越來越大,但是沒有好好修其他的五波羅蜜作爲輔助,只單修一個布施,這位菩薩也做不久,很快就墮落了,爲什麼呢?因爲只單單修一個布施波羅蜜會越修越煩惱。這六個波羅蜜是互輔互助,菩薩沒有所謂的只修一個波羅蜜,而不修其他的波羅蜜。我們只有說那位菩薩

  主要在修某個波羅蜜,在圓滿某個波羅蜜,其間也是在修持其他的波羅蜜。

  在修道的過程中,我們要認識自己是什麼程度、什麼資格,能夠修什麼道。意思是說,你今生只能修一點人天善法,做做好人--一個佛教徒;或是你今世有信心努力修行以達到解脫生死;或是你的心有很大的力量,能夠發願生生世世行菩薩道,而不會退轉。如此信心、發心、善根的差別,就會影響一個人學習佛法、修道的方向。我們要自己量力而爲,看看自己的能力,到底自己適合修什麼法門。

  在這裏,我介紹了一些佛法的基本知識,講了一些修行的法門,也大略介紹了菩薩道,你就要認識自己的根性是人天道(人天善法)、解脫道、菩薩道的哪一種?如果你都黏住家裏的一大堆財物,認爲家庭很有價值,不願意離開,以佛法來說,今生你不可能完成解脫道的修行,那麼,你只好修五戒十善的法門,以保住人身,不令自己墮落。如果你真的發心要成佛道,利益衆生,那麼,修菩薩道就有所謂出家與在家菩薩,你可以以在家人的身份行菩薩道,如此你的家人就是你做爲菩薩要利益的對象了,所以你要優先利益自己的家人,以完成家中的事情,達到利益衆生的事業。而修修解脫道的人往往不管家,不理家人,自己修行去了。但是一位修菩薩道的人不能這個樣子,即菩薩不能給衆生增加煩惱,做爲一位菩薩只有損己利人。因此,如果你要發心行菩薩道,你的家人等一切……是你修道的對象,是你的恩人,要對他們生起修道的種種心,生起菩提心,如此地開始修道。如果菩薩對自己的家人都沒有生起要利益的心,而想要利益衆生,那是很難很難的一件事情。如果你只想要自己解脫生死,覺得自己沒辦法修菩薩道,那你每天一定要撥出修持的時間,安排一些修持的功課。那菩薩是否要有自己修持的功課?前面已經說過,菩薩的第一步是先修布施,所以,如果一個人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他可能在這一生就專門修布施波羅蜜,而其他的波羅蜜可能在這一生沒有辦法搞好,但是他也算是一位精進修持的菩薩。如果一個人修解脫道,他整天精進地做布施,站在解脫道的立場,這個人是懈怠,沒有

  精進,所以解脫道與菩薩道在修道上有很大的差別。但是在完成解脫方面,還是跟前面所說的--唯有唯一的道路,即是從自己的內心生起戒定慧的善法,生起七覺支,然後圓滿八正道的生活,這樣最終不管修解脫道或菩薩道都能夠達到解脫生死。

  

《四聖谛講記 第十卷 方便多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