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时要接受一切众生,在他的心目中,不可以抛弃,或不理会任何一个众生。如果菩萨对任何众生有顾虑,有抛弃的心,这个菩萨的修行就有缺陷了。
以上是菩萨道的行者持戒的纲领。
菩萨在持戒的过程中,要有智慧知道持戒不但能够自利,而且能够利益众生。就是说,持戒能够克服去损害他人的心与行为,不只能够克服自己的烦恼,而且还能够给众生很大的利益。菩萨持戒为众生榜样,让众生学习,众生看到菩萨持好戒,会很放心,喜欢接近菩萨,所以在菩萨来说,持戒就
是无畏的布施,即布施众生不害怕心。如果一个人戒持得好,众生对他就很有信心;如果一个人在戒上的行为没做好,众生对他就比较没有信心,所以持戒对众生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如果一位菩萨将来成佛要引导众生,那么,他个人所做的一切行为都要令众生有所信服,如此他更应该把戒律持好,成为众生的榜样,所以持戒对菩萨道行者是非常重要。
持戒也是因缘,在因缘中去修道,不要执著有我在持戒、有别人不如我、他持戒输给我、他犯某某戒、我没有犯戒等等,如果一个持戒的人整天去看别人有犯戒吗?自己有犯戒吗?以这种心态来持戒,不能称为持戒波罗蜜。所谓的持戒波罗蜜,即菩萨在持戒的过程中,他不认为有所谓的我在持戒,也没有所谓的有人犯戒不犯戒,他只知道这样去做,就能够产生很大的利益,里面没有所谓的我是持戒者。如果不懂持戒的人,他以为自己持戒清净,他人不清净,我这个持戒清净的人不要跟你们混在一起。有很多持戒的人都有这样的心态,那么,这种持戒根本就是烦恼,看不起人,傲慢心,这样持戒也不能称为波罗蜜。菩萨持戒看待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没有所谓的:"喔!你犯戒,你不行,我持戒比你好。 "绝对没有这些事情。如果一位菩萨对戒律平等看待,知道戒的本性是空的,没有所谓有一个真正的持戒者,这样,他持戒就能够朝向解脱,如此才可以称为持戒波罗蜜。
在佛法中,戒可分为二种类:一种是戒,戒是不应当做,比如不应当杀人放火;一种是律,律是所应当做,比如对于一些维护好的事情,总称为戒律。
刚才已经说过,菩萨持戒都是在给予众生利益,所以在菩萨来说,没有所谓应当做、不应当做的差别,因为他是站在三聚净戒,即摄一切善法、摄一切律仪、摄一切众生来持戒来看。所以有时候菩萨的某些行为在外人看来是犯戒的,比如猎人要杀一只鹿,那只鹿从菩萨的身边跑过,然后,猎人问: "啊,有看到一只鹿从这边跑过去吗?"菩萨说:"没有,没有看到。"为什么菩萨会这么说呢?因为菩萨知道这样说可以避免那只鹿被杀害,同时也可以避免猎人做杀生业。在外人看来,这个菩萨在讲妄语,就犯戒了。但是菩萨是以三聚
净戒来持戒。所以站在三聚净戒的角度来看,这位菩萨虽然有这样行为,不但不是在讲妄语,还是一个很清净的持戒者。如此,我们就要对戒律的目的有所认识:释迦牟尼佛制定戒律,并非跟佛子说,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而是我们众生有一些贪嗔痴的烦恼,所以佛说,你不应该随着你的贪嗔痴烦恼去做损害众生的事。菩萨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他再也不会去损害众生了,所以在菩萨的立场中,没有所谓戒与不戒的问题,只有所谓有没有给予众生利益的问题,那么,菩萨所为是利益众生,外人看来他好像犯戒,其实他没有!这是菩萨持戒与外人的看法之间最大的差别。
(三)忍辱波罗蜜:梵语"羼提"。菩萨忍受一切不如意的事,包括忍受苦,忍受不喜欢接受的事情,忍受别人给予的污辱,称为忍辱。忍辱有三:
①生忍(耐怨害忍):"生"是指众生。即众生用种种方式加害于菩萨,使其受苦,菩萨能够安然忍耐,没有报复的心,此即是菩萨对众生的忍。
②法忍(安受苦忍):如果遇到水火刀杖,贫病寒热,战争等众苦所逼,菩萨能够恬然忍受。
③无生法忍(谛察法忍):无生法是针对佛法的真理来说,即根据佛法的真理,一切法没有生、没有灭,称为无生法。我们众生迷惑,看见世间是有生、有灭的,就认为生灭的现象是真实的。当菩萨听到佛法说一切法没有生灭,内心必定能够接受无生法的道理,而且深信确定是真实的,此菩萨即是有无生法忍。
忍辱可分为:一般人的忍、解脱道行者的忍、菩萨的忍三种。
一般人是为了某些目的,某些利益关系而忍。比方说,老板骂我,但是我为了生活,为了拿他的钱,为了五斗米而折腰,即使是被逼到毫无办法,走投无路,不想面对而面对而需忍,忍到自己很烦恼,这是一般凡夫的忍。此是一种烦恼心让他忍辱,那样越忍越烦恼,只有利益获得的时候,烦恼才减轻一点。
修道人是为了看清楚烦恼,避免烦恼再随着境界生起而忍,即他为了处理个人的烦恼而忍,这样的忍也未必忍得了。根
据佛法说,如果强忍嗔心等烦恼,会越忍越烦恼,就必须修一些对治的法门,来看清楚自己的内心,不只是忍而已。修道人通过观无常、观无我,通过观察因缘,这样就能够慢慢放下烦恼。
菩萨是为了给予众生种种方面的利益而忍,他会把一切众生看成是父母亲、儿女一般地爱护。当一个父母亲爱护儿女的时候,儿女怎样坏,怎样不好,他都能够忍受,都能够接受,而且还更加慈爱地引导他们,那么,菩萨的忍就是属于这一类的忍。就是说,菩萨为了给予众生利益,再也不会跟众生斗争了,一切都为众生着想,所以菩萨只有给予众生悲心、爱心等等,没有所谓忍这回事。因此,菩萨是无可忍而忍,即没有所谓的忍这一回事。菩萨只有给众生利益,但是在给予众生利益的过程中,众生加苦给他,他接受下来,那外人来看,菩萨是在忍辱了。菩萨的这种忍才是没有烦恼的忍,这才能够使他朝向解脱生死的彼岸,因此,菩萨的忍辱称为忍辱波罗蜜。
如果一位菩萨的道行很深,众生对他的一切加害,他都没有埋怨,在《金刚经》中记载:佛做忍辱仙人时,被歌利王支解身体,他都没有生起一念嗔心,还发愿成佛时第一个要度化的人是支解他的歌利王--陈如的前身。为什么他能够做到如此高的境界呢?这就是菩萨的忍辱波罗蜜智慧,这样的忍辱使他朝向解脱彼岸。原来菩萨看清楚世间本来是苦,肢体被支解也是苦的,他更清楚地知道世间这些现象本来是众生迷惑而有的,心中就不去执著。菩萨也知道世间的幻化因缘,有因缘就会发生这些法,他不会执著里头有一个我在忍,他必然也知道无我。因此,菩萨通过布施、持戒、忍辱波罗蜜都能够达到无我的智慧。
修解脱道的人看菩萨在六道轮回中是很苦的,当然菩萨知道在世间受苦受难,但是他就是能够忍,而继续在世间修菩萨道,从中增长智慧,增长福德。另外一方面,菩萨对众生给予他的加害、种种烦恼当成修行道场,即菩萨面对众生,从中修道--修忍辱波罗蜜,唯有众生的加害等等,菩萨才有因缘修忍辱,而众生成为菩萨的助道因缘,给予的苦楚对菩
萨来说是一种训练,所以众生成为菩萨修忍辱的老师。菩萨与想避开烦恼环境的解脱者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菩萨的忍辱称为忍辱波罗蜜。
(四)精进波罗蜜:梵语"毗梨耶"。精进就是勤劳不懒惰的意思。一个人很努力地修道,是精进;世间人很努力干一番事业、或者做善事、或者做恶事,这些都是精进,但是,只有菩萨才有精进波罗蜜。世间人为了某些利益,为了贪嗔痴的烦恼而很努力地做,这样的努力只有增加烦恼,不能帮忙解脱,所以不能称为波罗蜜。
修解脱道的人一心一意想要快点解脱生死,此精进并不能让他从中达到解脱,因为在精进的过程中,他执著世间有我在生死轮回,执著我要出离生死轮回。至于阿罗汉的心只在自己的解脱自在精进,发不起长远利益众生的心,所以不能称为精进波罗蜜;菩萨在精进的当时能够达到解脱,才称为精进波罗蜜。
菩萨的精进重点在于利益一切众生,菩萨知道世间如幻如化,众生在里面迷惑,菩萨知道在世间的幻化里面,他在做利益众生的事情,明明知道世间不是实在,是幻化的,菩萨还很愿意,很落力地去做,这才是真正的菩萨的精进。因为菩萨知道里面是不确实,是苦,是无常的,而他那样地努力去做的过程中,使他更加放下。那么,在菩萨来说,在这个世间与出离世间都是一样了,菩萨就在世间的轮回生死当中精进。修解脱道的人想赶快出离世间的轮回,要解脱生死,这样他就不能成就世间的事业--各种功德、福德,以便最后成佛道;相反的,菩萨很精进地跟众生在一起,继续利益众生,做种种事业,这样就能够累积大量的功德,从中可以给予众生利益,菩萨如此修行,也可以从中开智慧,不再执取世间。菩萨并非远离世间而达到解脱,而是在世间里精进地利益众生,从中放下烦恼,解脱生死。所以菩萨这样的精进,能够使他在生死轮回中,不再生起烦恼,而解脱烦恼,称为精进波罗蜜。
(五)禅定波罗蜜:梵语"禅那"。所谓禅定,是心维持不动,在定境中观察思惟佛法,所以禅定波罗蜜应当称为禅那波罗
蜜,可分为:凡夫修的禅定,解脱道修行者修的禅定,菩萨修的禅定。
所谓凡夫的禅定,是凡夫在定境中享受定的快乐;修解脱道者的禅定,是在禅定的定境中观察思惟佛法,以便放下烦恼,生起智慧来解脱生死;菩萨在修禅定的时候,知道禅定本身是一种方便,然后他更进一步知道没有所谓出定与入定的差别。根据佛法说,菩萨的禅定是随心的自在在生死中,心不随境界而转。如此的禅定有很多种,主要是通过这种禅定,菩萨在世间继续修其菩萨的事业,以便最后达到解脱成佛,那样的禅定能够使其圆满佛果,所以称为波罗蜜。修解脱道者的禅定是站在出离世间,不要继续在世间,那么,心一直远离、远离……而在禅定中观察佛法,这样的修法不能够使他圆满佛…
《四圣谛讲记 第十卷 方便多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