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果。因此,根据大乘教法说,此禅定不能称为禅定波罗蜜。
菩萨修很多种类的禅定,一些大菩萨的道行甚至于能够在定中做佛事,即他们没有所谓出定与入定的时候,无时无刻都知道世间幻化,知道此幻化是心的幻化,就在里面做佛事。虽然是在做佛事,但是他的心还是在定中,这就是菩萨的禅定。如果是修解脱道者的禅定,就有入定与出定的时候,这就是菩萨与修解脱者所修的禅定的差别。
因为菩萨禅定的功德,所以更加快他利益众生的事业,这是为什么呢?菩萨通过禅定的功德力,他一开始就有神通,菩萨通过禅定训练出各种各样的神通变化,就可以利用这些神通变化做各种各样利益众生的事业。除此之外,因为菩萨产生神通变化之后,就可以在不同的佛世界来来去去,度化众生,他也通过禅定的力量得到这样的功德力,可以在这个世间来来去去,到处在有佛的地方,追随佛学习、修持,这是菩萨修禅定的功德。如果菩萨修到有这样的能力之后,就被称为登地菩萨。
当菩萨已经达到某个菩萨地的果位,那么,这类的菩萨在修道的过程中,不再退转,而不再退转的菩萨,称为阿鞞跋致菩萨。修菩萨道的行者遇到恶缘逆境,会退失菩提心,他就不是菩萨了。就算菩萨不退失菩提心,在修道的过程中,有
时会前进,有时会倒退。但是,当菩萨修到初地以后,他的道业就一直前进,不会再退转了。阿鞞跋致菩萨不会再有堕落的业报,他已经能够身心如意的幻化,这也是从禅定的神通力得来的功德。菩萨要利益众生,就要突破世间的迷惑,即所谓的所知障。他也可以通过禅定训练以突破这方面的执著,就是身心超越世间的限制,在这个世间神通变化来来去去,以禅定来达到解脱,此即是所谓的禅定波罗蜜。
禅定能够使菩萨达到解脱生死成佛,才称为禅定波罗蜜,那么,如果一个修解脱道的行者只想出离世间,不能达到成佛,如此的修禅定,不被称为到彼岸之波罗蜜。
(六)智慧波罗蜜:梵语"般若",读音是bore。因为佛教所讲的智慧与世间的智慧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我们往往以般若代替智慧。
佛法把智慧分为二种类:一种是世间的智慧,即是一般上凡夫在这个世间观察了解所得到的知识,包括世间的种种科学、各种工艺技术、各种发明,乃至包括音乐家的创作、画家的绘画等等;一种是出世间的智慧,即是有另外种类可以让你生起出离世间,达到解脱的智慧,以此智慧可以观察到世间是苦、无常、无我,菩萨很清楚看到每一个现象,所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这么一回事--苦、无常、无我,然后他从中放下很多烦恼,就能够达到解脱。
世间的博士、教授,或一些顶尖的人物,乃至政治家等,都是拥有最高智慧的人,但是以佛法来说,这一类的智慧只能称为世间智慧,不能称为"般若";般若纯粹是佛法所指世间的真理的智慧,你对世间的真理看清楚是怎么一回事,佛法说世间一切都是因缘在变化,因缘无常的变化中,它是苦、空、无常、无我。如果一个人能够看清楚这一点,就能够放下很多烦恼,最后达到解脱生死,这样的智慧称为出世间的智慧。一般世间所谓的聪明人,我们可以把他们称为世间有智慧的人,但是站在佛法的角度,以出世间的智慧来看,此人可能是一个愚痴者,没有智慧的人。为什么呢?原来世间的智慧是去了解外间的事情,而出世间的智慧是去了解自己的烦恼、身心,而从中放下烦恼以达到解脱。不管世间的博
士、教授的学问有多好,他们的贪嗔痴烦恼也是很重的,因此佛法说,这是没有智慧(指出世间智慧)的人。
因为菩萨般若的智慧看清楚世间的一切都是没有本体,都是空性,他以空性的智慧来观察世间,最后从中达到解脱。虽是如此,菩萨也在没有本体,都是空性的世间里修行、生死,跟众生在一起流转的过程中,努力修其菩萨道,在其中他知道没有人,没有我,一切都是因果幻化的现象。佛法说,在因果幻化里面的本质是空的,那么,菩萨就有智慧看清楚本质是空的幻化现象,这称为般若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是出世间的智慧,那么,智慧有其所觉悟的真理--法。其实般若波罗蜜所觉悟的真理,就是所谓的空性,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空"。中国佛教徒经常把佛门称为空门,空的意思是:世间的一切因缘变化中,没有一样东西是实在的,能够停留下来,这是因为每一样东西都随着种种因果现象、因缘现象而转来转去,其中没有一样是实质存在的东西。因此,我们说世间的每一样东西都是空无自性。所谓空无自性,并非没有,也不是有。因为我们众生迷惑在空无自性的法中,认为有东西存在着,这是执著"有"见;当那东西的因缘散了,我们说它没有了,这是执著"无"见。"有"跟 "无"都是迷惑者所见到的现象,他把有、无生灭变化现象当成世间真的是如此;佛法的般若智慧是说,这个世间本来是空无自性,不是没有,也不是有,世间一切都是因缘,在因缘变化过程中,没有一件东西有它的本体,统统都是靠因缘变化而让你感觉、知觉到。比方说,我们眼前看到一张桌子,这张桌子有光线的因缘,有你眼根的因缘……各种因缘配合,你就觉得看到一张桌子。以佛法说,这张桌子没有它的本体,即使是看,也不过是一段因缘称为看,而看到的桌子也不过是一段因缘,你说有东西的存在。所以说,所谓空的智慧--观察到空、觉悟到空的智慧是看到因缘。就是说,一个人的智慧要明白佛法所讲的世间空的本质,他就要先看到世间因缘的现象,而在因缘的现象中,没有一个东西有它的本体,此即是我们说的空无自性。因此,空不是有,也不是无;空是智慧观察中,远离了有跟无,而其中就是远离了
法的本体的见解。当一个人看见一切法都是空的,都是因缘的,没有本体的,我们说他观察一切法的实相--真实相。那么,当一个人有般若智慧,能够看清楚一切法的真实相的时候,那他的智慧就是证悟到一切法的本性是空的,这是所谓般若智慧所要证悟的空性。
既然般若智慧觉悟到一切法本性是空的、本体是空的,也必然觉悟到这所谓一切法,就是一切因缘现象。一切因缘现象中的法,没有那个法的本身存在,世间一切都是如此,包括智慧本身也是这样。通过对空真理的观察所生起的智慧,使一个人放下他的迷惑,见到一切法的本质,就是见到它的空性,那么,这个人就证悟到空。如果一个人觉悟了,见到一切法的本质是空的,他不但知道它没有本质,也不会生起"有"的概念,也不会生起"没有"(无)的概念,他不会生起"有这个东西存在"的概念,他知道一切都是因缘的过程。菩萨在修般若波罗蜜的时候,他观察世间就是观察世间(一切法)的空性;在观察空性的当时,他就是观察一切法的因缘变化。所谓的智慧照见空,除了智慧看到空,也看到因缘变化,而在因缘变化中,没有所谓的本质、本体。就是说,这段因缘本性是空的。
根据大乘的教法,菩萨在修行的过程中,对空的本质要有很深刻的了解,很专心地观察,从中觉悟到空的本质,就更进一步使心看清楚是心的变化,而生起神通变化来度化众生,最后达到成佛,这是菩萨的智慧。
根据小乘的教法,修行者的智慧是观察生灭无常,从中放下执取,生起远离的心,以这样的方式来达到放下烦恼,那他也是觉悟到一切法没有本质。虽有如此的觉悟,但是他依然觉得这个世间是苦、是烦恼,他要出离,所以就朝向解脱道。
有人说,这六个波罗蜜有其修持的次第,首先,应当修布施波罗蜜……最后修般若波罗蜜,这确实是有这样的差别:一个人刚开始修行的时候,都是从布施做起。但是经上说:"五度如盲,般若为导",在六波罗蜜中一切都要以智慧来作为前导,即不管你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要配合智慧波罗蜜,以智慧的知见来行持其他的五个波罗蜜。但
是一般人在开始修波罗蜜的时候,可以说是百分之百的人是先修布施波罗蜜,因为开始修道时没有智慧,所以先修布施,同时唯有身外的财物能够施舍了,才能够放下我执,放下其他的烦恼。因此,布施波罗蜜是属于第一个要修的波罗蜜。但是佛法说,般若波罗蜜才是第一波罗蜜。意思是说,在这六个波罗蜜中,最殊胜、最重要的就是般若波罗蜜,因此,我们看到佛经上赞叹般若波罗蜜是第一波罗蜜。
佛经中说:菩萨要修六度万行。除了六度外,还有万行,即菩萨需要修很多的法门。佛在教导的时候,简单的把它们分为这六个方向来修。
修行者因为发心要成佛,所以要圆满以上的波罗蜜。为什么呢?因为唯有菩萨把这些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到功德圆满,其福德、一切智慧也跟着会圆满,菩萨才能够成佛。
菩萨的开始:
任何人发心要成佛度众生,即发菩提心--发成佛的心都有个前导的心念:即发心修菩萨道的行者要成佛,必然很清楚地知道、了解世间是很苦,不值得留恋,自己要远离、出离这个世间,这就是菩萨第一步要生起出离世间的心。菩萨知道世间是六根、十八界的幻化境界,应当远离。当一个人明白了这些道理而生起出离心后,还看到众生迷惑在其中,所以生起慈悲的心要引导众生,此时菩萨生起大悲心、生起慈悲的心悲愍众生。原本菩萨要远离世间,但是因悲愍众生而倒回世间来救度众生,此时的菩萨发要成佛度众生的心。如果一个人没有弄清楚世间是苦,而发心要成佛,这不能算是发菩提心,因为他迷惑在世间,必然地迷惑于佛,迷惑于众生,这样的迷惑不能称为菩萨的发心。所以发菩提心的人,必然知道世间是苦的,应当远离,他也要众生远离这个充满苦楚的世间。如此他知道要发愿成佛,要修长远的菩萨道。因为修长远的菩萨道要在世间受苦,但为了利益众生,他愿意再回到这世间来作种种利益众生的事业,因此以"倒驾慈航"来形容菩萨,这样才是真正的发菩提心,这样的菩萨称为初发心菩萨。
如果一位菩萨真的发了菩提心,必然会一心一意地给予众生利益,那么,他必然放下自己很多的烦恼事业,将全心全意做利益众生的事业,如此,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很快地放下很多烦恼,所以发菩提心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一位真正发菩提心的菩萨不再想留恋世间,但是为了众生,他愿意留下来,世间的一切财物在他来讲是可有可无的,但为了众生,他依然会以种种方法赚取财物来给予众生利益,这是菩萨不可思议的难行能行,比如佛的弟子舍利弗尊者,在过去世曾经发愿行菩萨道,后来有人来向他化缘,要他的眼睛,就对尊者说:"我的眼睛有毛病,必须用你的眼睛来做药。"尊者因为要行菩萨道,就说:"好!"他就把左眼挖出来布施给对方。那个人拿了眼睛一看,就说:"你拿错了!我要的是右眼。"结果舍利弗尊者也把右眼挖出来给他。那个人拿了眼睛说: "你的眼睛是臭的,我不要,我不能拿来做药!"那个人丢下眼睛就走了。舍利弗尊者很哀叹:"哎呀!众生贪得无厌,很难度呀!我不想行菩萨道,太难了!太难了!"从这个例子来看,一位发心修菩萨道的行者,连两只眼睛都能够施舍,最后都认为修菩萨道不容易,很难。意思是说,一个人要长远、久远地行菩萨道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有人认为:假设发了菩提心、发愿修菩萨道,那就生生世世,长期久远都有菩萨戒。其实不是,是因为有菩提心的存在,才有菩萨戒。那么,如果一位菩萨的菩提心退了,菩萨戒也就没了。以舍利弗尊者做为例子,他退失了菩提心,什么菩萨不菩萨,他都没兴趣,只求自己解脱,所以没有所谓永恒的菩萨戒。世间一切是无常,只是心念能够坚持多久的差别而已。
如果一个人真心发起要行菩萨道,他开始一定要先修布施。如果一位菩萨长期地修布施,他的福德、福报会越来越大,那么,当他的福德、福报越来越大,但是没有好好修其他的五波罗蜜作为辅助,只单修一个布施,这位菩萨也做不久,很快就堕落了,为什么呢?因为只单单修一个布施波罗蜜会越修越烦恼。这六个波罗蜜是互辅互助,菩萨没有所谓的只修一个波罗蜜,而不修其他的波罗蜜。我们只有说那位菩萨
主要在修某个波罗蜜,在圆满某个波罗蜜,其间也是在修持其他的波罗蜜。
在修道的过程中,我们要认识自己是什么程度、什么资格,能够修什么道。意思是说,你今生只能修一点人天善法,做做好人--一个佛教徒;或是你今世有信心努力修行以达到解脱生死;或是你的心有很大的力量,能够发愿生生世世行菩萨道,而不会退转。如此信心、发心、善根的差别,就会影响一个人学习佛法、修道的方向。我们要自己量力而为,看看自己的能力,到底自己适合修什么法门。
在这里,我介绍了一些佛法的基本知识,讲了一些修行的法门,也大略介绍了菩萨道,你就要认识自己的根性是人天道(人天善法)、解脱道、菩萨道的哪一种?如果你都黏住家里的一大堆财物,认为家庭很有价值,不愿意离开,以佛法来说,今生你不可能完成解脱道的修行,那么,你只好修五戒十善的法门,以保住人身,不令自己堕落。如果你真的发心要成佛道,利益众生,那么,修菩萨道就有所谓出家与在家菩萨,你可以以在家人的身份行菩萨道,如此你的家人就是你做为菩萨要利益的对象了,所以你要优先利益自己的家人,以完成家中的事情,达到利益众生的事业。而修修解脱道的人往往不管家,不理家人,自己修行去了。但是一位修菩萨道的人不能这个样子,即菩萨不能给众生增加烦恼,做为一位菩萨只有损己利人。因此,如果你要发心行菩萨道,你的家人等一切……是你修道的对象,是你的恩人,要对他们生起修道的种种心,生起菩提心,如此地开始修道。如果菩萨对自己的家人都没有生起要利益的心,而想要利益众生,那是很难很难的一件事情。如果你只想要自己解脱生死,觉得自己没办法修菩萨道,那你每天一定要拨出修持的时间,安排一些修持的功课。那菩萨是否要有自己修持的功课?前面已经说过,菩萨的第一步是先修布施,所以,如果一个人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他可能在这一生就专门修布施波罗蜜,而其他的波罗蜜可能在这一生没有办法搞好,但是他也算是一位精进修持的菩萨。如果一个人修解脱道,他整天精进地做布施,站在解脱道的立场,这个人是懈怠,没有
精进,所以解脱道与菩萨道在修道上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在完成解脱方面,还是跟前面所说的--唯有唯一的道路,即是从自己的内心生起戒定慧的善法,生起七觉支,然后圆满八正道的生活,这样最终不管修解脱道或菩萨道都能够达到解脱生死。
《四圣谛讲记 第十卷 方便多门》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