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圣谛讲记 第十卷 方便多门

  第十卷 方便多门

  现在,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菩萨道的方便有多门。

  菩萨道的意义:

  当一个人认识到世间无常、苦、无我,然后很想出离生死,也很想引导众生出离生死,这样的一个修行人就会发心要成佛来度众生。如果一个人看到众生苦,悲愍众生而发心要成佛,发愿长期地修道,那他就是修菩萨道。菩萨道不是修行一生二世的事情,菩萨必须无量劫在世间广修善缘、广种福田、广度众生,以致最后成佛。

  菩萨道与解脱道最大的差别:菩萨的修行重点在于利益众生,解脱道者的修行重点在于自己个人的解脱。然而,菩萨也必须具有解脱的能力,即菩萨要放下自己的烦恼,但是菩萨更进一步要有能力来接引众生,他必须修无量无边的种种方便法门,所以说菩萨道是方便有多门。

  根据佛法说,菩萨要修六度万行,六度就是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进度、禅定度、智慧(般若)度。为什么这六件事情称为六度?其实六度是六波罗蜜的汉译,古印度话"波罗蜜"有圆满到彼岸的意思,那么,什么事情圆满到彼岸呢?其意是:一个人要圆满佛果,就必须修六度万行来圆满道业。其中,布施波罗蜜能够度贪的烦恼;忍辱波罗蜜能够度嗔的烦恼;持戒波罗蜜能够度毁犯--做恶的行为;精进波罗蜜能够度懒惰、懈怠的烦恼;禅定波罗蜜能够度掉举、散乱的烦恼;智慧波罗蜜能够度愚痴的烦恼。因此,六波罗蜜就是从六个方向、六个角度来修持,克服各种各样的烦恼,以达到生死的彼岸。六个波罗蜜是:

  (一)布施波罗蜜:梵音"檀那"。布施有三:

  ①财施:以自己的财物布施给他人,令其安乐。

  ②法施:将你所学到的知识、真理教导他人。

  ③无畏施:无畏是不害怕的意思;如果一个人持好戒,行为高超,持戒非常清净,不会损害众生,众生看到他不会觉得

  害怕,这就是布施众生无畏,比如慈心不杀,令众生无怖畏。

  如果你做布施时生起:我能够帮忙别人;别人有困难,他的际遇不好,接受我的帮忙的心理。站在布施波罗蜜的角度来说,这个不是布施波罗蜜,只能叫做布施。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你在布施、行善的过程中,生起:我能够布施,我比较有力量,对方比较差,他要接受我的布施;我做了一个很大的善事,对方接受我的恩德等心理,就是你在布施的时候,对布施生起执著,生起了贪,生起了傲慢的心。虽然你很高兴地去做善事,善事有善事的功德,但是你做善事而生起某一类贪的烦恼心,就不能够朝向解脱生死,这样的布施,就不能称为波罗蜜。

  所以,当一个人在布施的时候,要完成一些条件,才可以称为波罗蜜,即菩萨在做布施的时候,他应当要很清楚:"有因缘让我生起善的心,对方也有因缘来到我的眼前接受布施,这种种因缘、因果关系配合,就完成布施这件事。"菩萨在这其中看清楚之后,里面并没有一个所谓的"我"比谁来得高尚,没有所谓的对方比较贫贱不如我,来接受布施,菩萨不应该有这种高、低的分别心。因为站在布施的角度来说,如果你明白这一切不过是有因缘,有因果业力的推动,你就有因缘布施,其中没有所谓的谁高,谁低,有什么了不起。如果你明白这一点,你就明白布施的本质是空--没有一个真实布施的人,也没有一个所谓接受布施的人,也没有所谓你布施的东西。因为本来世间一切因果,东西来来去去,乃至有钱进入你的口袋,因缘到了,就拿口袋里的钱去买东西,或者因缘到了,你拿它去赞助别人。这其实是钱财跟你有一定的关系,有因缘你得到,然后,又从你这边流出去,一切都是如此。但是你认为钱是我的,然后,你就认为这是我的东西,是我布施给你,你接受我的东西。菩萨有这样的分别心,那他就是有分别见的烦恼。因此,他就不能因为布施而达到解脱的彼岸。如果一个人在布施时,执著我在布施,对方接受我布施,这就是没有智慧的布施,而生起我的执著;如果一个人在布施的时候,知道并没有一个实在的我在布施,也没有一个受者,有因缘就发生这些事情,就是这么一

  回事。菩萨看清楚了,知道里面无我--无作者,无受者,也没有所施的财物,在佛法上把它称为布施的三轮体空。所谓三轮是:布施者、受者、所施的财物。三轮体空是:布施者、受者、所施的财物都没有真实性,都是因缘变化而已。当一个人明白了这一点,他布施时,就是在修布施波罗蜜。

  如果一个人真的发心行菩萨道,他长期久远地在修布施波罗蜜,如此越布施福报越大。因此,当一位菩萨长期修布施过后,他的福德就越来越大,他在人间、到天上,不管在哪里,就能够成为比较富贵的人。因为是富贵的人,财富多了,就更加有能力布施。因此,一个人如果要利益众生,他应当修布施波罗蜜,这样不但自己将来世投生在富贵之家,种姓高贵、生活富裕,而且还可以布施给众生快乐。一个人的布施波罗蜜修得好的话,不管在什么地方投胎转世,他的生活都会过得比别人愉快。除此之外,当菩萨做布施利益众生,众生接受你布施多了,以后这些众生有因缘遇到你,就很喜欢你,乐意帮忙你。因此,一个长期做布施的人不管到哪里,做事情都很容易,会有很多众生来护持,他做事情不用像一般人那样刻苦耐劳,有很多助手,这些都是布施所得到的利益。

  当你在修布施的时候,就可以从中克服悭吝与贪心的烦恼。如果你得到了财物,不执著认为是我的,很乐意地布施给众生,这样你就放下了对世间财物的贪求。所以行菩萨道的人,绝对不嫌财富多,多多益善,财物越多越好布施,可以拿财物来做利益众生的事业;相反的,修解脱道的人就会把世间的财物看成是毒蛇,会障碍修行,他统统不要,只想自己修行。如果一个人懂得布施波罗蜜,必然不会抗拒财物,他就尽量地布施。所以说,只有菩萨才有布施波罗蜜,修解脱道的人没有,为什么呢?因为修解脱道的人不觉得应当多做布施,倒觉得多做布施会障碍道业,拖长了解脱的时间,他不想干;相反的,菩萨是在修布施的当中去放下自己的烦恼。

  我就以释迦牟尼佛为例子:佛在无量劫修菩萨道的时候,他什么东西都布施,包括他的妻子儿女,有人跟他化缘,他布施,甚至于别人要他的命,如果能够利益众生,他也布施,

  这就是他的布施波罗蜜。为什么呢?因为他对自己所拥有的财物的观念是:有,他就使用,同时他也很乐意给予众生,不在里面生起贪着,这样从中克服他的烦恼。菩萨通过布施波罗蜜破除贪心与悭吝心,所以说菩萨才有布施波罗蜜,阿罗汉没有。

  一般人都有悭贪,开始学佛的时候,如果有乞丐向他化缘,或者有人向他化缘做善事,他总是舍不得,总是看那件事情值得不值得做。当他学习了佛法,知道要布施,开始时,只能拿出一毛钱来布施,慢慢学习布施二毛钱,后来就越做越多。开始发心修布施的人,不舍得一次拿很多钱财出来布施,那就得慢慢修,慢慢做。一个真正发菩提心的人,什么东西都愿意施舍给众生,不会想要把财物占为己有,这跟开始修布施的一般人有差别。

  开始学习修布施的人,有种种因缘慢慢熏习之后,当然也能够做大布施,所以一切都应当从基本,从放下烦恼心慢慢学习,最后就能够做到。

  一个人能不能很快完成布施波罗蜜呢?关键在于他发心的心量的大小。一个人发心越强,心量越大,就越能够布施;如果一个人发心比较小,其所布施的范围,布施的量就有所限制,他会先考虑自己,才来布施给别人。一个真正发大菩提心的菩萨是一切都施,即任何东西都可以布施给众生,那才是发大慈悲心而修布施波罗蜜。

  (二)持戒波罗蜜:梵音"尸罗"。菩萨通过对戒律的行持,以达到解脱的彼岸。在佛教的教法中,不管是一个初学佛者,或者要解脱生死,或者要修菩萨道的人都应当持戒。为什么菩萨的持戒才称为波罗蜜呢?因为一般世间的人是为了个人的利益、为了修善法、为了避免堕落、为了生活更好而持戒,是一种善的心,那么,以善的心来持戒,将来能够得到生天、做人的人天果报。但是如此持戒是不能让你解脱生死,所以不能称为持戒波罗蜜。

  如果一个人要解脱生死,修解脱道,他也很精进地持戒,最后修行以达到解脱生死,但是站在持戒波罗蜜来说,这还不能算是波罗蜜,因为他的持戒只是为了个人解脱,不能通过

  持戒来完成佛果。

  持戒有二种情况:一种是在很好的修道环境底下来持戒,这样比较容易持;如果一个人要行菩萨道,为了利益众生,跟众生在一起,要持好戒就不容易了。就是说,修解脱道的人远离世间,远离众生,这样比较少有犯戒的机会;然而修菩萨道的人整天跟众生混在一起,为了要给众生利益,多跟众生接触,在这种情况之下,要持好戒就比较难。因此,一般上修解脱道的人在持戒的时候,并没有很多恶的因缘令他犯戒;相反的,修菩萨道的人经常要碰到恶的因缘令他犯戒,所以菩萨比较是在真正的持戒中修行。这就是修菩萨道与修解脱道的人持戒的差别。菩萨持戒有三:

  ①摄律仪戒:菩萨对于佛所制定的戒律,都要去学习、都要去持,即菩萨对于好的戒律、行为都会很认真地守持,因为他知道这些戒律都对众生好,对大家都好,他应当去做,应当去持的,所以菩萨都愿意去守持任何的戒律。

  ②摄善法戒:作为一位菩萨,他在持戒的过程中,凡是好的事情,对众生有利益的善法,他不可以不去做,都要去完成、去做,不去做就是犯戒。比方说,如果我是一个要修解脱道的人,现在某某地方有人在做大布施的法会,我没有必要去参加,自己修行解脱好了,你们布施是你们的事,不关我的事。但是你这位菩萨就得去做。而且很高兴地做。为什么呢?因为凡是一切好的善法,菩萨都会去护持,都会去做,这称为摄善法戒。

  ③摄众生戒:菩萨持戒的过程中,同…

《四圣谛讲记 第十卷 方便多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