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聖谛講記 第十卷 方便多門

  第十卷 方便多門

  現在,我要向大家介紹的是菩薩道的方便有多門。

  菩薩道的意義:

  當一個人認識到世間無常、苦、無我,然後很想出離生死,也很想引導衆生出離生死,這樣的一個修行人就會發心要成佛來度衆生。如果一個人看到衆生苦,悲愍衆生而發心要成佛,發願長期地修道,那他就是修菩薩道。菩薩道不是修行一生二世的事情,菩薩必須無量劫在世間廣修善緣、廣種福田、廣度衆生,以致最後成佛。

  菩薩道與解脫道最大的差別:菩薩的修行重點在于利益衆生,解脫道者的修行重點在于自己個人的解脫。然而,菩薩也必須具有解脫的能力,即菩薩要放下自己的煩惱,但是菩薩更進一步要有能力來接引衆生,他必須修無量無邊的種種方便法門,所以說菩薩道是方便有多門。

  根據佛法說,菩薩要修六度萬行,六度就是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進度、禅定度、智慧(般若)度。爲什麼這六件事情稱爲六度?其實六度是六波羅蜜的漢譯,古印度話"波羅蜜"有圓滿到彼岸的意思,那麼,什麼事情圓滿到彼岸呢?其意是:一個人要圓滿佛果,就必須修六度萬行來圓滿道業。其中,布施波羅蜜能夠度貪的煩惱;忍辱波羅蜜能夠度嗔的煩惱;持戒波羅蜜能夠度毀犯--做惡的行爲;精進波羅蜜能夠度懶惰、懈怠的煩惱;禅定波羅蜜能夠度掉舉、散亂的煩惱;智慧波羅蜜能夠度愚癡的煩惱。因此,六波羅蜜就是從六個方向、六個角度來修持,克服各種各樣的煩惱,以達到生死的彼岸。六個波羅蜜是:

  (一)布施波羅蜜:梵音"檀那"。布施有叁:

  ①財施:以自己的財物布施給他人,令其安樂。

  ②法施:將你所學到的知識、真理教導他人。

  ③無畏施:無畏是不害怕的意思;如果一個人持好戒,行爲高超,持戒非常清淨,不會損害衆生,衆生看到他不會覺得

  害怕,這就是布施衆生無畏,比如慈心不殺,令衆生無怖畏。

  如果你做布施時生起:我能夠幫忙別人;別人有困難,他的際遇不好,接受我的幫忙的心理。站在布施波羅蜜的角度來說,這個不是布施波羅蜜,只能叫做布施。爲什麼呢?因爲如果你在布施、行善的過程中,生起:我能夠布施,我比較有力量,對方比較差,他要接受我的布施;我做了一個很大的善事,對方接受我的恩德等心理,就是你在布施的時候,對布施生起執著,生起了貪,生起了傲慢的心。雖然你很高興地去做善事,善事有善事的功德,但是你做善事而生起某一類貪的煩惱心,就不能夠朝向解脫生死,這樣的布施,就不能稱爲波羅蜜。

  所以,當一個人在布施的時候,要完成一些條件,才可以稱爲波羅蜜,即菩薩在做布施的時候,他應當要很清楚:"有因緣讓我生起善的心,對方也有因緣來到我的眼前接受布施,這種種因緣、因果關系配合,就完成布施這件事。"菩薩在這其中看清楚之後,裏面並沒有一個所謂的"我"比誰來得高尚,沒有所謂的對方比較貧賤不如我,來接受布施,菩薩不應該有這種高、低的分別心。因爲站在布施的角度來說,如果你明白這一切不過是有因緣,有因果業力的推動,你就有因緣布施,其中沒有所謂的誰高,誰低,有什麼了不起。如果你明白這一點,你就明白布施的本質是空--沒有一個真實布施的人,也沒有一個所謂接受布施的人,也沒有所謂你布施的東西。因爲本來世間一切因果,東西來來去去,乃至有錢進入你的口袋,因緣到了,就拿口袋裏的錢去買東西,或者因緣到了,你拿它去贊助別人。這其實是錢財跟你有一定的關系,有因緣你得到,然後,又從你這邊流出去,一切都是如此。但是你認爲錢是我的,然後,你就認爲這是我的東西,是我布施給你,你接受我的東西。菩薩有這樣的分別心,那他就是有分別見的煩惱。因此,他就不能因爲布施而達到解脫的彼岸。如果一個人在布施時,執著我在布施,對方接受我布施,這就是沒有智慧的布施,而生起我的執著;如果一個人在布施的時候,知道並沒有一個實在的我在布施,也沒有一個受者,有因緣就發生這些事情,就是這麼一

  回事。菩薩看清楚了,知道裏面無我--無作者,無受者,也沒有所施的財物,在佛法上把它稱爲布施的叁輪體空。所謂叁輪是:布施者、受者、所施的財物。叁輪體空是:布施者、受者、所施的財物都沒有真實性,都是因緣變化而已。當一個人明白了這一點,他布施時,就是在修布施波羅蜜。

  如果一個人真的發心行菩薩道,他長期久遠地在修布施波羅蜜,如此越布施福報越大。因此,當一位菩薩長期修布施過後,他的福德就越來越大,他在人間、到天上,不管在哪裏,就能夠成爲比較富貴的人。因爲是富貴的人,財富多了,就更加有能力布施。因此,一個人如果要利益衆生,他應當修布施波羅蜜,這樣不但自己將來世投生在富貴之家,種姓高貴、生活富裕,而且還可以布施給衆生快樂。一個人的布施波羅蜜修得好的話,不管在什麼地方投胎轉世,他的生活都會過得比別人愉快。除此之外,當菩薩做布施利益衆生,衆生接受你布施多了,以後這些衆生有因緣遇到你,就很喜歡你,樂意幫忙你。因此,一個長期做布施的人不管到哪裏,做事情都很容易,會有很多衆生來護持,他做事情不用像一般人那樣刻苦耐勞,有很多助手,這些都是布施所得到的利益。

  當你在修布施的時候,就可以從中克服悭吝與貪心的煩惱。如果你得到了財物,不執著認爲是我的,很樂意地布施給衆生,這樣你就放下了對世間財物的貪求。所以行菩薩道的人,絕對不嫌財富多,多多益善,財物越多越好布施,可以拿財物來做利益衆生的事業;相反的,修解脫道的人就會把世間的財物看成是毒蛇,會障礙修行,他統統不要,只想自己修行。如果一個人懂得布施波羅蜜,必然不會抗拒財物,他就盡量地布施。所以說,只有菩薩才有布施波羅蜜,修解脫道的人沒有,爲什麼呢?因爲修解脫道的人不覺得應當多做布施,倒覺得多做布施會障礙道業,拖長了解脫的時間,他不想幹;相反的,菩薩是在修布施的當中去放下自己的煩惱。

  我就以釋迦牟尼佛爲例子:佛在無量劫修菩薩道的時候,他什麼東西都布施,包括他的妻子兒女,有人跟他化緣,他布施,甚至于別人要他的命,如果能夠利益衆生,他也布施,

  這就是他的布施波羅蜜。爲什麼呢?因爲他對自己所擁有的財物的觀念是:有,他就使用,同時他也很樂意給予衆生,不在裏面生起貪著,這樣從中克服他的煩惱。菩薩通過布施波羅蜜破除貪心與悭吝心,所以說菩薩才有布施波羅蜜,阿羅漢沒有。

  一般人都有悭貪,開始學佛的時候,如果有乞丐向他化緣,或者有人向他化緣做善事,他總是舍不得,總是看那件事情值得不值得做。當他學習了佛法,知道要布施,開始時,只能拿出一毛錢來布施,慢慢學習布施二毛錢,後來就越做越多。開始發心修布施的人,不舍得一次拿很多錢財出來布施,那就得慢慢修,慢慢做。一個真正發菩提心的人,什麼東西都願意施舍給衆生,不會想要把財物占爲己有,這跟開始修布施的一般人有差別。

  開始學習修布施的人,有種種因緣慢慢熏習之後,當然也能夠做大布施,所以一切都應當從基本,從放下煩惱心慢慢學習,最後就能夠做到。

  一個人能不能很快完成布施波羅蜜呢?關鍵在于他發心的心量的大小。一個人發心越強,心量越大,就越能夠布施;如果一個人發心比較小,其所布施的範圍,布施的量就有所限製,他會先考慮自己,才來布施給別人。一個真正發大菩提心的菩薩是一切都施,即任何東西都可以布施給衆生,那才是發大慈悲心而修布施波羅蜜。

  (二)持戒波羅蜜:梵音"屍羅"。菩薩通過對戒律的行持,以達到解脫的彼岸。在佛教的教法中,不管是一個初學佛者,或者要解脫生死,或者要修菩薩道的人都應當持戒。爲什麼菩薩的持戒才稱爲波羅蜜呢?因爲一般世間的人是爲了個人的利益、爲了修善法、爲了避免墮落、爲了生活更好而持戒,是一種善的心,那麼,以善的心來持戒,將來能夠得到生天、做人的人天果報。但是如此持戒是不能讓你解脫生死,所以不能稱爲持戒波羅蜜。

  如果一個人要解脫生死,修解脫道,他也很精進地持戒,最後修行以達到解脫生死,但是站在持戒波羅蜜來說,這還不能算是波羅蜜,因爲他的持戒只是爲了個人解脫,不能通過

  持戒來完成佛果。

  持戒有二種情況:一種是在很好的修道環境底下來持戒,這樣比較容易持;如果一個人要行菩薩道,爲了利益衆生,跟衆生在一起,要持好戒就不容易了。就是說,修解脫道的人遠離世間,遠離衆生,這樣比較少有犯戒的機會;然而修菩薩道的人整天跟衆生混在一起,爲了要給衆生利益,多跟衆生接觸,在這種情況之下,要持好戒就比較難。因此,一般上修解脫道的人在持戒的時候,並沒有很多惡的因緣令他犯戒;相反的,修菩薩道的人經常要碰到惡的因緣令他犯戒,所以菩薩比較是在真正的持戒中修行。這就是修菩薩道與修解脫道的人持戒的差別。菩薩持戒有叁:

  ①攝律儀戒:菩薩對于佛所製定的戒律,都要去學習、都要去持,即菩薩對于好的戒律、行爲都會很認真地守持,因爲他知道這些戒律都對衆生好,對大家都好,他應當去做,應當去持的,所以菩薩都願意去守持任何的戒律。

  ②攝善法戒:作爲一位菩薩,他在持戒的過程中,凡是好的事情,對衆生有利益的善法,他不可以不去做,都要去完成、去做,不去做就是犯戒。比方說,如果我是一個要修解脫道的人,現在某某地方有人在做大布施的法會,我沒有必要去參加,自己修行解脫好了,你們布施是你們的事,不關我的事。但是你這位菩薩就得去做。而且很高興地做。爲什麼呢?因爲凡是一切好的善法,菩薩都會去護持,都會去做,這稱爲攝善法戒。

  ③攝衆生戒:菩薩持戒的過程中,同…

《四聖谛講記 第十卷 方便多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