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聖谛講記 第十卷 方便多門▪P2

  ..續本文上一頁時要接受一切衆生,在他的心目中,不可以抛棄,或不理會任何一個衆生。如果菩薩對任何衆生有顧慮,有抛棄的心,這個菩薩的修行就有缺陷了。

  以上是菩薩道的行者持戒的綱領。

  菩薩在持戒的過程中,要有智慧知道持戒不但能夠自利,而且能夠利益衆生。就是說,持戒能夠克服去損害他人的心與行爲,不只能夠克服自己的煩惱,而且還能夠給衆生很大的利益。菩薩持戒爲衆生榜樣,讓衆生學習,衆生看到菩薩持好戒,會很放心,喜歡接近菩薩,所以在菩薩來說,持戒就

  是無畏的布施,即布施衆生不害怕心。如果一個人戒持得好,衆生對他就很有信心;如果一個人在戒上的行爲沒做好,衆生對他就比較沒有信心,所以持戒對衆生的影響是很重要的。如果一位菩薩將來成佛要引導衆生,那麼,他個人所做的一切行爲都要令衆生有所信服,如此他更應該把戒律持好,成爲衆生的榜樣,所以持戒對菩薩道行者是非常重要。

  持戒也是因緣,在因緣中去修道,不要執著有我在持戒、有別人不如我、他持戒輸給我、他犯某某戒、我沒有犯戒等等,如果一個持戒的人整天去看別人有犯戒嗎?自己有犯戒嗎?以這種心態來持戒,不能稱爲持戒波羅蜜。所謂的持戒波羅蜜,即菩薩在持戒的過程中,他不認爲有所謂的我在持戒,也沒有所謂的有人犯戒不犯戒,他只知道這樣去做,就能夠産生很大的利益,裏面沒有所謂的我是持戒者。如果不懂持戒的人,他以爲自己持戒清淨,他人不清淨,我這個持戒清淨的人不要跟你們混在一起。有很多持戒的人都有這樣的心態,那麼,這種持戒根本就是煩惱,看不起人,傲慢心,這樣持戒也不能稱爲波羅蜜。菩薩持戒看待一切衆生都是平等的,沒有所謂的:"喔!你犯戒,你不行,我持戒比你好。 "絕對沒有這些事情。如果一位菩薩對戒律平等看待,知道戒的本性是空的,沒有所謂有一個真正的持戒者,這樣,他持戒就能夠朝向解脫,如此才可以稱爲持戒波羅蜜。

  在佛法中,戒可分爲二種類:一種是戒,戒是不應當做,比如不應當殺人放火;一種是律,律是所應當做,比如對于一些維護好的事情,總稱爲戒律。

  剛才已經說過,菩薩持戒都是在給予衆生利益,所以在菩薩來說,沒有所謂應當做、不應當做的差別,因爲他是站在叁聚淨戒,即攝一切善法、攝一切律儀、攝一切衆生來持戒來看。所以有時候菩薩的某些行爲在外人看來是犯戒的,比如獵人要殺一只鹿,那只鹿從菩薩的身邊跑過,然後,獵人問: "啊,有看到一只鹿從這邊跑過去嗎?"菩薩說:"沒有,沒有看到。"爲什麼菩薩會這麼說呢?因爲菩薩知道這樣說可以避免那只鹿被殺害,同時也可以避免獵人做殺生業。在外人看來,這個菩薩在講妄語,就犯戒了。但是菩薩是以叁聚

  淨戒來持戒。所以站在叁聚淨戒的角度來看,這位菩薩雖然有這樣行爲,不但不是在講妄語,還是一個很清淨的持戒者。如此,我們就要對戒律的目的有所認識:釋迦牟尼佛製定戒律,並非跟佛子說,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而是我們衆生有一些貪嗔癡的煩惱,所以佛說,你不應該隨著你的貪嗔癡煩惱去做損害衆生的事。菩薩爲了利益一切衆生,他再也不會去損害衆生了,所以在菩薩的立場中,沒有所謂戒與不戒的問題,只有所謂有沒有給予衆生利益的問題,那麼,菩薩所爲是利益衆生,外人看來他好像犯戒,其實他沒有!這是菩薩持戒與外人的看法之間最大的差別。

  (叁)忍辱波羅蜜:梵語"羼提"。菩薩忍受一切不如意的事,包括忍受苦,忍受不喜歡接受的事情,忍受別人給予的汙辱,稱爲忍辱。忍辱有叁:

  ①生忍(耐怨害忍):"生"是指衆生。即衆生用種種方式加害于菩薩,使其受苦,菩薩能夠安然忍耐,沒有報複的心,此即是菩薩對衆生的忍。

  ②法忍(安受苦忍):如果遇到水火刀杖,貧病寒熱,戰爭等衆苦所逼,菩薩能夠恬然忍受。

  ③無生法忍(谛察法忍):無生法是針對佛法的真理來說,即根據佛法的真理,一切法沒有生、沒有滅,稱爲無生法。我們衆生迷惑,看見世間是有生、有滅的,就認爲生滅的現象是真實的。當菩薩聽到佛法說一切法沒有生滅,內心必定能夠接受無生法的道理,而且深信確定是真實的,此菩薩即是有無生法忍。

  忍辱可分爲:一般人的忍、解脫道行者的忍、菩薩的忍叁種。

  一般人是爲了某些目的,某些利益關系而忍。比方說,老板罵我,但是我爲了生活,爲了拿他的錢,爲了五鬥米而折腰,即使是被逼到毫無辦法,走投無路,不想面對而面對而需忍,忍到自己很煩惱,這是一般凡夫的忍。此是一種煩惱心讓他忍辱,那樣越忍越煩惱,只有利益獲得的時候,煩惱才減輕一點。

  修道人是爲了看清楚煩惱,避免煩惱再隨著境界生起而忍,即他爲了處理個人的煩惱而忍,這樣的忍也未必忍得了。根

  據佛法說,如果強忍嗔心等煩惱,會越忍越煩惱,就必須修一些對治的法門,來看清楚自己的內心,不只是忍而已。修道人通過觀無常、觀無我,通過觀察因緣,這樣就能夠慢慢放下煩惱。

  菩薩是爲了給予衆生種種方面的利益而忍,他會把一切衆生看成是父母親、兒女一般地愛護。當一個父母親愛護兒女的時候,兒女怎樣壞,怎樣不好,他都能夠忍受,都能夠接受,而且還更加慈愛地引導他們,那麼,菩薩的忍就是屬于這一類的忍。就是說,菩薩爲了給予衆生利益,再也不會跟衆生鬥爭了,一切都爲衆生著想,所以菩薩只有給予衆生悲心、愛心等等,沒有所謂忍這回事。因此,菩薩是無可忍而忍,即沒有所謂的忍這一回事。菩薩只有給衆生利益,但是在給予衆生利益的過程中,衆生加苦給他,他接受下來,那外人來看,菩薩是在忍辱了。菩薩的這種忍才是沒有煩惱的忍,這才能夠使他朝向解脫生死的彼岸,因此,菩薩的忍辱稱爲忍辱波羅蜜。

  如果一位菩薩的道行很深,衆生對他的一切加害,他都沒有埋怨,在《金剛經》中記載:佛做忍辱仙人時,被歌利王支解身體,他都沒有生起一念嗔心,還發願成佛時第一個要度化的人是支解他的歌利王--陳如的前身。爲什麼他能夠做到如此高的境界呢?這就是菩薩的忍辱波羅蜜智慧,這樣的忍辱使他朝向解脫彼岸。原來菩薩看清楚世間本來是苦,肢體被支解也是苦的,他更清楚地知道世間這些現象本來是衆生迷惑而有的,心中就不去執著。菩薩也知道世間的幻化因緣,有因緣就會發生這些法,他不會執著裏頭有一個我在忍,他必然也知道無我。因此,菩薩通過布施、持戒、忍辱波羅蜜都能夠達到無我的智慧。

  修解脫道的人看菩薩在六道輪回中是很苦的,當然菩薩知道在世間受苦受難,但是他就是能夠忍,而繼續在世間修菩薩道,從中增長智慧,增長福德。另外一方面,菩薩對衆生給予他的加害、種種煩惱當成修行道場,即菩薩面對衆生,從中修道--修忍辱波羅蜜,唯有衆生的加害等等,菩薩才有因緣修忍辱,而衆生成爲菩薩的助道因緣,給予的苦楚對菩

  薩來說是一種訓練,所以衆生成爲菩薩修忍辱的老師。菩薩與想避開煩惱環境的解脫者是完全不一樣的,因此,菩薩的忍辱稱爲忍辱波羅蜜。

  (四)精進波羅蜜:梵語"毗梨耶"。精進就是勤勞不懶惰的意思。一個人很努力地修道,是精進;世間人很努力幹一番事業、或者做善事、或者做惡事,這些都是精進,但是,只有菩薩才有精進波羅蜜。世間人爲了某些利益,爲了貪嗔癡的煩惱而很努力地做,這樣的努力只有增加煩惱,不能幫忙解脫,所以不能稱爲波羅蜜。

  修解脫道的人一心一意想要快點解脫生死,此精進並不能讓他從中達到解脫,因爲在精進的過程中,他執著世間有我在生死輪回,執著我要出離生死輪回。至于阿羅漢的心只在自己的解脫自在精進,發不起長遠利益衆生的心,所以不能稱爲精進波羅蜜;菩薩在精進的當時能夠達到解脫,才稱爲精進波羅蜜。

  菩薩的精進重點在于利益一切衆生,菩薩知道世間如幻如化,衆生在裏面迷惑,菩薩知道在世間的幻化裏面,他在做利益衆生的事情,明明知道世間不是實在,是幻化的,菩薩還很願意,很落力地去做,這才是真正的菩薩的精進。因爲菩薩知道裏面是不確實,是苦,是無常的,而他那樣地努力去做的過程中,使他更加放下。那麼,在菩薩來說,在這個世間與出離世間都是一樣了,菩薩就在世間的輪回生死當中精進。修解脫道的人想趕快出離世間的輪回,要解脫生死,這樣他就不能成就世間的事業--各種功德、福德,以便最後成佛道;相反的,菩薩很精進地跟衆生在一起,繼續利益衆生,做種種事業,這樣就能夠累積大量的功德,從中可以給予衆生利益,菩薩如此修行,也可以從中開智慧,不再執取世間。菩薩並非遠離世間而達到解脫,而是在世間裏精進地利益衆生,從中放下煩惱,解脫生死。所以菩薩這樣的精進,能夠使他在生死輪回中,不再生起煩惱,而解脫煩惱,稱爲精進波羅蜜。

  (五)禅定波羅蜜:梵語"禅那"。所謂禅定,是心維持不動,在定境中觀察思惟佛法,所以禅定波羅蜜應當稱爲禅那波羅

  蜜,可分爲:凡夫修的禅定,解脫道修行者修的禅定,菩薩修的禅定。

  所謂凡夫的禅定,是凡夫在定境中享受定的快樂;修解脫道者的禅定,是在禅定的定境中觀察思惟佛法,以便放下煩惱,生起智慧來解脫生死;菩薩在修禅定的時候,知道禅定本身是一種方便,然後他更進一步知道沒有所謂出定與入定的差別。根據佛法說,菩薩的禅定是隨心的自在在生死中,心不隨境界而轉。如此的禅定有很多種,主要是通過這種禅定,菩薩在世間繼續修其菩薩的事業,以便最後達到解脫成佛,那樣的禅定能夠使其圓滿佛果,所以稱爲波羅蜜。修解脫道者的禅定是站在出離世間,不要繼續在世間,那麼,心一直遠離、遠離……而在禅定中觀察佛法,這樣的修法不能夠使他圓滿佛…

《四聖谛講記 第十卷 方便多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