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P10

  ..續本文上一頁可以慢慢體驗空、了解空。要了解空,並不是去尋找空是怎麼一回事,而是看清楚自己的身心後,自然能夠了解空。

  醫院裏的醫生觀看我們的身心,結論會說:這邊積血、你勞神過度、你傷心太重……這樣的觀察身心方式是沒有用處的。《心經》裏教導我們觀察五蘊身心的重點是:觀察身心的變化過程、前因後果,即是觀察佛法中的緣起。在佛經裏說,一個人見到緣起,就見到法;見到法,就見到佛。根據經典中說,緣起法最簡單最扼要的是:“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這句話的意思是:因爲有這個東西,所以有那個東西;因爲這個東西沒有了,所以那個東西也跟著沒有。這是佛爲我們闡述的緣起法則。這不是用思考,而是觀察是否是如此。好像我們說現在這邊有很多人,原因是有人在講經,有很多人在聽經造成的。這麼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是你看到它的前因後果,然而它對你的生死解脫、證空是沒有用處的。因爲一個修行人要證悟到空性,第一件事是要破除見的迷惑--我見,這要從觀察自己的身心做起,並不是看周遭的事物。所以當觀察緣起的時候,你觀察“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類因果,一點用處也沒有,這些農人都懂,這樣的因果何必觀察,浪費時間!

  剛才我說過智慧是用來觀察真理的,那麼觀察真理就與心念有關;心念多深多細,智慧就多深多細,所以要解決根本問題就是回頭來觀察自己的身心;也就是說,修行是在我們的六尺身軀裏用功夫,因此佛講出了一個最簡單的次第修法--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四念處:

  首先觀身,接著觀受,再來觀心,最後觀法。

  首先觀身,其原因是身體的行動最粗,很容易看到;其次是我們對身體的執著很嚴重,色欲是從身體産生的。我們對于自身有愛染心,執著它;不只是如此,我們對于他人之身,也有愛染與執著,故有淫欲之念。因爲衆生顛倒執著,執著其身是幹淨的,所以應修四念處中的觀身不淨來破除之。

  接下來是觀受:基本上,我們的心念發生激烈的起伏變化,被貪、嗔兩種心態所主宰,主要是從受引發的:在順境時染著不舍,生貪;在逆境時憎惡不能忍受,生嗔。要清理這些煩惱,就要看清楚受。因爲嗔執著苦,貪執著樂,都是執著,所以佛說一切受都是苦。

  再來觀心:我們的心被貪、嗔主宰,爲了看清楚它,就要看受,所以佛講觀受是苦。這樣逐步地觀察清楚後,才有能力

  看心。因爲當心再也不被苦、樂影響時,才能安定下來看清楚自己的心,進一步看到心的無常。如果心整天在苦、樂,貪、嗔裏打轉,就沒有能力看心念無常地作用。當看到心無常的時候,才能夠進一步破除執著。也許有不少學佛者以爲自己早就明白了“心念無常”,何必白費心機去觀心無常呢?有這種態度的人是不明了聞、思、修叁慧的真正意義。只是明白“心無常”是聞、思慧,觀到“心無常”是修慧。散心與清淨心觀到的“無常”,所生起的修慧也有差別。觀自在菩薩是觀照五蘊來證空,不是明白五蘊來證空,其中還要有“行深”及“般若智慧”,就是說觀心無常時,要以“行深”定心清淨及“行深”知見清淨,才能觀(照見)心是無常。

  最後觀法:有些人嫌從觀身、觀受、觀心到觀法,如此次第的作觀太麻煩,自認對身體的活動太清楚了,不必從觀身開始,直接觀法無我;如果你多生曾經修過此法門,是可以這樣作觀的。但是,如果你作不到,還是一步一步地修比較容易。你從所觀的境中看到空的道理,爲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先解釋一切法存在的前因後果--緣起法則;那就是說,我們在觀身心的時候,依然在觀緣起法則。第一件事是“有”,“有”是存在的意思,即是世間的每樣東西是怎樣存在的?我們說“有”手指,“有”頭,“有”脈,“有”聲音……我們觀察“有”不是自己有,不是本來有,也不是合成才有。

  所謂“自己有”:就是不必靠別人來形成,好像我--廣超法師,不是自己有的,是父親的精子和母親的卵子結合生的;生下來不叫廣超,還要經過宏船老法師剃度,收爲徒弟才取名叫廣超。所以“廣超”不是自己有,也不是本來有;不是過去無量劫以前本來就存在的,今天變成廣超,是種種因緣變化所形成的。如果你看到我的前世是一只狗,你說那只狗本來有;今生你看我這個樣子,你說廣超師本來有。你的“本來有”指的是狗,或是指現在的廣超法師?

  所謂“合成才有”:有些人認爲東西的存在是由很多東西合成的,好像我--廣超法師,是由眼睛配合眉毛,再與耳朵配合,形成這個頭。它們在合嗎?它們誰也不跟誰合。耳朵癢的時候,眼睛不癢,它們一點也不合,是你的心念分別說它們合。再舉一個更簡單的例子:眼睛安在鼻子的上方,鼻子安在嘴巴的上方,你說它們合起來形成頭。現在我說桌子、椅子安在臺上,這支麥克風安在桌子上,我的屁股安在椅子上,形成講經的樣子。有講經的樣子這件事情嗎?它們有合起來嗎?我從來沒有想跟椅子合呀!桌子也沒有說要跟椅子配合,是我們的心在分別,認爲東西是由因緣和合而成。所以我們要看清楚,世間的一切事物的存在,不是自己有,不是本來有,也不是合成才有。佛法中把世間的一切事物稱爲“法”,它沒有所謂的前後,沒有所謂的生滅,也沒有一定的

  樣子,在《心經》中如此描述:“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增不減。”其實,前面已說過一切法的形成,在這裏不再做解釋。但是我們要去認識法存在--有,這回事從何處生起,不應當去觀察法的存在究竟是自己有、是本來有或是跟別的東西合成才有,而是要觀察自己的心跟外境的關系,從它的前因後果來覺悟“有”從何來!

  當心接觸外境時,心並不認爲有法存在,但是在因緣變化的過程裏,那一段因緣一直重複地出現,因爲你的心産生執著,而生起“法”見。之後,你生起法生、法滅,最後研究法怎麼完成,這是你認識法的心理過程。你要看清楚心跟外境的接觸;接觸後,心怎麼記憶。當你把它的前因後果逐一看清楚,確定只不過是衆因緣、一段過程而已,就不會生起“法”存在的見解。

  再比方說,剛才我的手在左邊拉了一下袈娑(爲了打這個比喻),這樣拉一下叫做什麼?叫做左拉。那我拉右邊的袈裟叫右拉,有沒有這兩個法?你們說根本沒有這回事,是廣超法師胡亂說。但是你們知道“走路”是一個法;現在我坐在這邊,“坐”是一個法;等一下我站起來,“站”也是一個法。我把這幾個動作重複做幾次,你們就會說廣超法師剛才站著,現在是坐著,這就是我們對“法”的認識。所以法的形成是心去分別、執著,生起法的見,再給法安立名稱、假名,也稱爲名相。我們給這個因緣變化過程一個名稱,佛法稱爲假名有。所謂假名有是名稱底下才有,而那名稱是一種安立,不是實在的,所以一個法的存在是假名的存在,它沒有實體性。我們在觀察一切法空時,首先要了解法是因爲心取境後假名安立而得來的;再來,因爲假名安立之後才生起“有”。這個“有”是假名有,爲什麼?好像剛才這樣拉了一下,假名有叫“左拉”,這是“右拉”。請問左拉幾時開始?現在沒有了,再拉一下,左拉又開始了。你慢慢觀察,一切法皆是如此,真實、確實如此地發生。因此左拉在發生時,你說有,現在沒有了,“沒有了”是假名無。假名有說明沒有實在的東西存在;假名無說明沒有實在的東西不見了。所以法本身是假名,存在是假名有,假名的存在;不存在是假名無,也不是真的有,也不是真的沒有,是個名稱底下産生的。佛法中說,這個法本身沒有它的自體,因爲因緣變化過程裏沒有它的本性,沒有它的自性,所以它是無自性,無自性即是空性。“左拉”是假名有法,所以左拉是無自性的,沒有實在的東西。但是,它是一段因緣變化過程裏前後各截去一段,而只取中間那段而安立的。所以法並不是什麼都沒有叫做空,這空的意思是說它沒有本體,但是,因爲在語言上爲它安立名稱,用慣了就形成一個法見,它只是一個過程而已;一個沒有本體的過程,是個名稱罷了。所以佛法講空,就是空無自性的意思。

  空並不是有那樣東西,也並不是沒有那樣東西,而是沒有你所指的那樣東西的本體;也並不是有或沒有,是因爲你爲那樣東西安立名稱,所以我告訴你它沒有本體,本來沒有什麼好說的。

  這個“左拉”是多此一舉的事情,我拿它來開玩笑,“左拉”多拉幾次,你們看看左拉這個法到底是因緣過程而假名爲左拉,還是左拉這個法本身是一個存在的法。再看看是否有“左拉時”、“左拉前”、“左拉後”的叁時!你們想想看一切事物皆是如此,我們的心就是這樣運作。佛爲了破除我們的見,就跟我們講這個法是空無自性。所以空無自性並不是沒有東西在發生,也不是有東西在發生,我們要“遠離”那個東西來說。事實上,本來沒有事情的,只是因緣本身在作用,我們就在因緣作用的過程裏截取一段來說。你們看我的手比來比去,你要說就有得說,有時候講話把頭搖一下,你也可以說是一個法,就是這麼一回事。法是這麼來的,空也是這麼來的。

  因此佛法裏說,因爲衆生執著有,執著實在、存在,佛講空而破之;如果有人執著空,佛說“諸佛所不化”;意思即是一切佛都沒辦法度化他了;也就是說,你們千萬不要執著,以爲有“空”讓你去證悟;認識空就是認識那些法本身是怎麼一回事,並不是在法以外有另外一個“空”。就是說,你在觀察了解的過程裏發覺到:原來這一切只不過是因緣變化,我們的生死輪回是如此,貪、嗔、癡等煩惱也是如此。有因緣嘛,你就笑一笑;有因緣嘛,你就嗔一嗔,裏面沒有實在的東西在嗔,那不過是種種因緣在作用。那因緣可能是今生得來的,可能是過去世累積的。那麼今生你起嗔心罵他,就是這麼一段過程,其間沒有所謂一個人在罵,一個人被罵,是一段因緣…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