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unnata),中國有空這個思想,英文翻成emptiness,就不行,因爲他們沒有“空”這個詞彙,沒有這種思想,也應當保留sunnata原文。paramita是波羅蜜多,梵音“波羅”漢譯“彼岸”,“蜜”譯“到”,“多”是語尾的拖音,譯“了”。梵文文法,名詞在先,動詞在後,與漢文文法不同;譯成漢文合起來是“到彼岸了”。
“波羅蜜多”是有很多的意思,即是度到彼岸的修行方法有很多,在小乘佛教有十個波羅蜜;在大乘佛教分爲六波羅蜜;而大乘某些經典,如《華嚴經》,于六個波羅蜜中的般若波羅蜜再開出四個,共十個波羅蜜,但與小乘所講的十波羅蜜有點出入。等一下再作深入的解釋。
六波羅蜜亦稱爲六度,這個佛教名詞翻譯得很好,意思很恰當;六種度我們到彼岸的法,它能度我們從生死的此岸到涅槃的彼岸。布施度悭貪,持戒度毀犯,忍辱度嗔恚,精進度懈怠,禅定度散亂,智慧度愚癡。以六度來對治煩惱業習,沒有了這些煩惱業習,我們就能到達涅槃的彼岸。《心經》中的“般若波羅蜜多”的意思是“智慧度到彼岸”。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心”字是指中心、精要、精華的意思。《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個經題的意思是般若波羅蜜多的精華,簡單地說就是般若的精華。
“經”(Sutra)漢文音譯爲修多羅,或爲素怛纜;意譯爲經,又稱爲經本,或契經。“契”是契合相符的意思。凡是經典裏所說的義理,必是上契十方諸佛之理,下契一切衆生之機。“經”有經過、通過;又有貫串的意思。即是佛弟子將佛所說的法,依文義次第,結集成章成部,變成一部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重點在講“以智慧度到彼岸”;也就是說,佛所說的無量法門,不論小乘大乘,不論自度化他,都要以般若智慧來領導,才不致于走上錯路,特別是向菩提大道前進時,假如沒有般若爲領導,要成佛是不可能的。智慧是能知的一種功能,所知的是真理;智慧是能證悟的功能,所證悟的是真理;也就是說,我們要以智慧來證悟到“空”的真理。
智慧分爲兩種:一者,世間智慧;二者,出世間智慧。因爲世間智慧不能度我們解脫到彼岸,所以不稱爲波羅蜜多。“彼岸”是佛教的專用語,佛法中說我們在生死輪回的這邊是此岸,它有生死,有貪、嗔、癡等煩惱的迷惑;解脫生死輪回的那邊是彼岸,它沒有生死,沒有貪、嗔、癡等煩惱的迷惑。
在生死輪回中的人,都知道此岸,然而卻不知道彼岸在哪裏?《心經》中告訴我們真正的彼岸是“沒有此岸沒有彼岸”。一個人還沒有到達彼岸之前,會說“我在此岸”,當他到達了彼岸就會說沒有此岸沒有彼岸,也沒有所謂“我在這裏”或是“我在那裏”,都沒有這些事,爲什麼?因爲到達彼岸的人發現“我”不存在了,即是本來沒有我,沒有人我。當一個人到達彼岸的時候,將發現原來沒有在此岸的人,也沒有人到達彼岸,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說他到達彼岸了。所以並沒有一個真實的彼岸,而是以般若波羅蜜多證悟到人空與法空,就能到達彼岸。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經題是到彼岸的智慧精華。前面講過智慧分爲世間與出世間智慧,在深入闡述這兩種智慧之前,讓我們先了解世間的智慧。世間的智慧是聰明加上知識,一個聰明、知識很廣博的人,我們說他才高八鬥,學富五車,但以出世間的道理來看,世間的智慧還是屬于愚癡,不能歸入佛法中的“般若”。爲什麼這麼說呢?比如有些世間知識淵博的博士、教授,以佛法來看與一般人一樣是無知、愚癡的:第一,他們不知道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不知道世間的因果。第二,他們不能看清楚是非,如以佛法來講,當一個人在罵人時,只不過是那個人在鬧煩惱,然後以嘴巴發出聲音罷了。但那些博士、教授們聽到後,卻認爲那個人在罵他,因看不清楚自己的煩惱,無法掌握自心就罵回去。以佛法來講,這種煩惱的生起是無知且沒有智慧的,所以說世間智慧所知的真理有煩惱、有漏,會造業,佛法稱之爲“世俗谛”。“谛”就是真理的意思。佛法稱出世間智慧所知的真理爲真
谛,不稱爲出世間谛。真谛是真正的道理,最殊勝的真理,所以稱爲第一義谛。它沒有煩惱,不會造業。依佛法道理來說,唯有出世間智慧所知的道理才是第一義谛。
世間智慧所能知的真理是:世間有生滅、苦樂,有執著、有種種名相,是有爲的,有造作的;出世間的智慧--真谛所知的真理是:沒有實在的生滅、苦樂、執著,也沒有一切種種名相和造作。
佛法將智慧分爲聞、思、修叁慧。聞慧是從聽聞佛法得來;思慧是聞解以後,再于自己心中詳審觀察,如是深一層認識;修慧是思後更依方法去修禅觀,于定慧雙運中仔細觀察宇宙人生的真理。中國佛教把聞、思、修叁慧安在般若上來說,就有: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和實相般若。
初學般若的人,開始時是聞慧,再來是思慧,最後是修慧,這是修學佛法的次第過程。聞慧和思慧是屬于世俗間的智慧,是世俗谛;修慧才是屬于出世間的智慧。《心經》中诠釋世間與出世間的智慧,我們學習它是要深入了解出世間的智慧,但是唯有聞思者在修慧時才能領解。
《心經》的內容簡介:
佛經中記載,在佛涅槃前,阿難尊者請示佛:“佛涅槃後,經典如何使人生信?”佛交待在經典前安“如是我聞”四個字。但在《心經》的開頭並沒有這四個字,實際上不是沒有,而是玄奘法師從西域所獲得的版本是如此,在其它的九種版本中,有些版本是有的。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心經》給我們诠釋極其宏富、極爲重要的法義。
《心經》的說法者是觀自在菩薩,聽法者是舍利子;也就是說,這部經是舍利子尊者跟觀自在菩薩的對話。
《心經》除了“空”和“無”兩字一直在重複以外,其主要闡明世間法有五蘊,即是:色、受、想、行、識。十二處,即是: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十八界,即是: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世間、出世間法有十二因緣,即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從“無無明到無老死”是十二因緣的順觀;“無明盡到老死盡”是十二因緣的逆觀。四聖谛,即是:苦、集、滅、道;以及六度萬行等重要的佛法精華。所以我們讀《心經》的時候,爲了要生起智慧,第一步要了解上述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聖谛及六度等;這些佛法弄清楚之後,才進一步了解爲什麼講空、般若觀空、照見五蘊皆空。以這樣的層次了解《心經》,才不會被誤導。
曾經有一位小沙彌問師父:“我們明明有眼睛、耳朵、鼻子……爲什麼《心經》卻說沒有?”師父答不出,認爲這小沙彌一定大有因
緣,就送他到一些禅師身邊參學。其實是因爲他的師父不懂佛法,不會解答,《心經》並不是說我們沒有眼睛、耳朵、鼻子……
《心經》的文字簡練,它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實際上接下來要套上“受、想、行、識亦複如是”,就是說“受不異空,空不異受……所以才沒有受、想、行、識。同樣的“眼不異空,空不異眼,眼即是空,空即是眼”所以無眼,並不是沒有眼睛、耳朵、鼻子……因爲《心經》的結構嚴緊,我們要仔細閱讀。你們回憶一下:“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同樣的意思,是“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是故空中無受”,這些重複句在一句中講完。
我們學習《心經》,第一步是要把五蘊弄清楚,了解色、受、想、行、識爲什麼是空。因爲“空”,所以沒有實在的“色、受、想、行、識”。然後了解十二處、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聖谛及其爲什麼是“空”。接下來講“無智亦無得”。前面講過般若是能知的智慧,所證悟的是真理,智慧證悟真理。在《心經》裏是說般若本身是空的,真理也是空的。當一個人真正證悟到空,就知道沒有能證的智慧,也沒有所證的真理可得,即是“無智亦無得”。實際上,就是證到我空和法空了。能證的智是“我”,所證的道理是“法”,就是“人我”和“法我”皆空。當一個人證悟到這境界,可完成阿羅漢果。接著說悲心與願力大的菩薩證悟後,繼續用智慧以無所得的心入世間修六度萬行,行菩薩道。所以《心經》最後告訴我們“叁世諸佛”也是依般若智慧證悟到性空的真理成佛。
《心經》一開始告訴我們,因爲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皆空,所以度一切苦厄,獲得離苦得樂的利益,這是佛法的精華。所謂精華就在我們的身心之中,不從外來。我們從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些佛法中認識身心,以及它們的作用,從中了解身心相互的作用,才知道怎樣放下貪、嗔、癡等煩惱。接下來要進一步了解生死輪回的因果--十二因緣,了解爲什麼身心使我們在六道輪回裏流轉。再去尋找解脫的方法,那就要了解四聖谛,知道苦(苦谛),苦的因(集谛),知道解脫的方法(道谛),它說明怎麼樣證滅、證果,一步步地朝向解脫(滅谛)。認識這些道路、世間的道理以及身心後,進一步要學習怎樣修種種方法,朝向解脫。
一般來說,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十二因緣及四聖谛,不但是小乘法,小乘人所修,亦通于大乘各種法門,爲大乘人的基本觀法。很多人誤會,以爲要學宗派的見解,深奧的佛法,其實不然,真理就在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十二因緣和四聖谛裏。即是我們應該在身心裏尋找真理,不是在身心以外去尋求。既然在身心裏找,就要認識我們的身心;自己的身心都不認識,那要認識誰?我認識電腦,但是這不能令我覺悟。人對自己究竟是什麼?心裏是怎樣活動的?都不知曉,連自己都不認識,還能談得
上控製自己,改造自己嗎?…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