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P4

  ..續本文上一頁那是絕對不可能的!自己的身心都不了解,怎麼去解脫煩惱、了脫生死?

  在佛法修行的過程裏,任何的修行法門,最終都要觀照自己的身心,然後才按照“道所指示的方向與方法”去修,由“道”使我們的身心解脫;也就是依般若智慧體驗真理,根除內心中的錯誤,導發正確的行爲,則煩惱可除,生死可解,這才是正確的道路。《心經》沒有告訴我們修行的方法,它只告訴我們身心的作用及世間的一切是這些法在作用,而這些法的真相是空性的,這是“諸法的真實相”。《心經》要我們認識的、所要修的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聖谛和六度萬行等法。我們要去觀察,比如觀五蘊:“照見五蘊皆空”,就是從五蘊去觀察,而證悟到空,不是丟掉五蘊,另找一個“空”的地方躲起來;其他的十二處、十八界、十二因緣……也應作如是觀。

  總釋經文:

  經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菩薩”,梵語是菩提薩埵(Bodhisattva)的簡稱。菩提譯爲覺悟,薩埵譯爲有情。有情就是有知覺、有思想的衆生。菩提薩埵合譯爲覺有情,即是追求覺悟的有情。覺悟到彼岸,叫菩提。菩提是佛教專用名詞,佛在菩提樹下成佛,所以菩提代表智慧。菩提薩埵爲一類具有智慧成分的有情。佛經裏常稱贊菩薩不惜犧牲,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以堅毅的力量求完成自己的道果--覺悟真理,利濟人群,淨化自己,這才不愧稱爲菩薩。上求佛道,下化有情,就是這覺悟有情的目的和理想。

  一個發心要成佛的菩薩,要具備好多條件。第一,他必須真正觀察到世間是苦的,自己也漂泊在苦海中,但是他看清楚世間的苦楚,一心想出離,沒有什麼值得留戀。第二,菩薩要出離這世間,然而卻看到衆生還在迷惑輪回生死之中,而生起慈悲的心,憐愍衆生,發心成佛,以救度衆生離生死輪回之苦。要成佛就必須修學很多利益衆生的法門,具有無窮的智慧和修集無量的福德等等,這樣才能廣度衆生。菩薩真正的目的是要救度衆生,而不是成佛;成佛是爲了實現救度衆生的宏願,這樣的發心才是正確的。如果有人聽聞佛法,覺得佛陀很殊勝,很偉大,發心想成佛,以佛法來說,這個人只是生起歡喜心,並不是發菩提心。依佛法說,菩薩第一件事是要觀察到世間真的是苦,要出離,而生起出離心;之後生起救度衆生苦的大悲心;有了大悲心才發起要成佛的菩提心;有了菩提心的推動,就生生世世在叁界六道裏輪回生死,往來度化衆生。所以真正發菩提心的人,必然有很強烈的出離這世間的心,但爲了利益衆生,再回到這世間來作種種利益衆生的事業。因此以“倒駕慈航”來形容菩薩,這才是真正所謂的發菩提心。如果一個人發了菩提心,就稱爲菩提薩埵,簡稱爲菩薩。

  初發心菩薩是凡夫一個,沒有什麼了不起,能力與凡夫一模一樣。但是,一個真發心的菩薩,以利益衆生爲大前提,就會無願無求地爲衆生服務,布施很多東西給衆生,他的某些煩惱很快就會減輕。這不等于說他有種種殊勝的能力,這些能力是要通過修學,慢慢熏習成就的。所以初發心的菩薩要親近善知識,聽聞佛法,信、解、行、證,修六度萬行。

  《華嚴經》中把菩薩分爲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五十二位。未證悟果位初地之前的菩薩,發心是不穩定的,可能前進或後退。當他遇到違緣逆境,覺得做菩薩很難、很辛苦,就會後悔、退心,只爲自己修行解脫,不再救度衆生,這就是所謂退失菩提心。

  菩薩證悟的果位爲十個等次,稱爲十地菩薩。完成第一個果位的菩薩,稱爲初地菩薩;經典裏形容初地菩薩出生在法王之家。什麼是法王?佛陀于法自在,稱爲法王。初地菩薩出生于法王之家,所以稱爲法王子。其發心穩定,不再退轉,將來必定成佛,如出生在國王之家的王子,將來准備做國王一樣。

  因此發菩提心想成佛的菩薩,一定要看到世間很苦,不迷戀世間,一心想出離。如果衆生迷戀世間,菩薩也迷戀世間,那要怎樣來度化他們呢?所以我們要弄清楚,菩薩肯定是不迷戀世間的!

  不退轉菩薩稱爲阿革卑跋致菩薩,具有五件勝事:

  (一)舍諸惡趣,恒生善趣:初發心菩薩雖有慈悲心,但仍有煩惱,還會因煩惱造惡而墮落惡道。阿革卑跋致菩薩久遠劫修無量的布施、持戒等六波羅蜜,雖然他所修的六波羅蜜尚未圓滿,然而此功德將令他不再墮入叁惡道。

  (二)舍下劣家,恒生貴家:阿革卑跋致菩薩無量劫布施利益衆生,福報非常大,使他生生世世爲王,做貴族,生長在富貴之家。

  (叁)恒得男身:阿革卑跋致菩薩必是男身,不會是女身,因爲女身多障礙,不自在。

  (四)恒具諸根:阿革卑跋致菩薩無量劫修忍辱,得圓滿相好,不會有種種缺陷,諸根具足。

  (五)恒不失正念:阿革卑跋致菩薩定、慧具足,時常保持正念,惡念不起。根據經典的記載,此菩薩甚至在夢中都不會起惡念。

  以上是不退轉菩薩五種勝事,初發心菩薩就欠缺這些勝事。

  剛才講到修菩薩道的人要修六度萬行,這是大乘的講法;南傳佛教說菩薩要修十波羅蜜。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

  十個波羅蜜:

  一)布施波羅蜜:梵音檀那。

  布施有叁:

  ①財施:以己財物施與他人,令其安樂。

  ②法施:以佛法爲衆生演說,令其開悟。

  ③無畏施:慈心不殺,令無怖畏。

  一般人布施是爲求福報;小乘人是爲了解脫生死;菩薩布施是爲了要令衆生得到利益,另一方面是希望得到大福報,將來才能以無量無邊的財富布施給衆生,更能利益衆生。

  一般人布施時,執著“我”在布施,“他”接受布施,以及布施之“物”,所謂叁輪不空,所得功德,就不能成爲清淨無漏。因爲執著這布施的善業,而在善道中輪轉不已,不能解脫;菩薩沒有上述的執著,布施時叁輪體空,不著相,才能令其解脫到沒生死的彼岸,稱爲布施波羅蜜。

  因初地以上的菩薩,體悟真理,了達我、法空不可得,一切都不執著,支解其肢節,猶如斬春風,根本無所謂,所以能布施生命中的一切,如:手足、頭目、髓腦等,甚至于連妻子兒女等都能布施。

  二)持戒波羅蜜:

  梵音屍羅。不應該做的絕對不做,應該做的努力去做,這就是佛說的“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持戒有叁:

  ①攝律儀戒:持佛戒律,具衆威儀。

  ②攝善法戒:身、口、意所作善法,皆悉攝持。

  ③饒益有情戒:以無緣慈濟度衆生,拔苦與樂,平等利益。

  有些凡夫持戒的目的是怕墮落,有些是爲了能生天道;小乘人則爲了解脫生死;菩薩除了爲戒除貪、嗔、癡業習,不墮惡道而持戒外,主要是爲了利益衆生而持戒,所以菩薩戒裏的饒益有情戒很不容易受持:一切對衆生有益的事,菩薩都要做,若不做就是犯戒。菩薩具持衆戒而無所執著,所以稱爲持戒波羅蜜。

  叁)出離心波羅蜜:

  菩薩因觀察這叁界如幻如化都是苦報,所以念念都想要出離,一心想修解脫道,以解脫生死。但菩薩發誓要利益衆生,雖修了生脫死的解脫道,但不證涅槃,這就是菩薩的出離心。很多人以爲修解脫道是出世間,修菩薩道則是入世間。其實菩薩的心是遠離世間的,以出離的心生活在這世間,所以說菩薩是以出世間的心來入世間。

  四)智慧波羅蜜:

  梵語般若。菩薩爲了度化衆生,所以要學習一切佛法和世間法。爲了解脫生死,菩薩要遍學一切解脫的智慧觀行。菩薩不只觀察這世間的一切都是無常、苦、空、無我,更要覺悟一切法本來就是不生不滅,本來就是涅槃相,沒有所謂的涅槃可出可入,所以雖在叁界六道中度化衆生,心卻不執著于生死,不執著于涅槃,與執著要入涅槃的二乘人不一樣,這就是菩薩的智慧。佛法裏特別尊重智慧,因爲只有智慧才能徹底除去一切苦。經上說:“五度如盲,般若爲導”,並以種種功德稱揚贊歎。有些人不知佛經贊歎智慧的用意,于是以爲只要有般若,其余的波羅蜜就可以不要了,這是錯誤的。智慧是領導者,它需要與布施、持戒、忍辱等行爲配合起來,使所修所行的不致發生錯誤,這才是佛法重智慧的真義。

  五)精進波羅蜜:

  梵語毗梨耶。勤勞不懶惰就是精進。世間人要完成學業很努力讀書;爲了要發達很努力地工作賺錢,就是世間人的精進。菩薩應該觀察到衆生在生死輪回中受各種苦楚,要努力做種種利益衆生的事業,給予衆生種種利樂,精進度化衆生不懈怠。如果菩薩有一念的精進心想要解脫生死,證入涅槃,這就是菩薩的墮落與懈怠。所以菩薩要在度化衆生的事業上精進,不能在個人的證入涅槃解脫上精進。當然,菩薩最終也要證入涅槃的。

  六)忍辱波羅蜜:

  梵語羼提。菩薩忍受一切諸惡,于諸衆生其心平等,無有動搖,稱爲忍辱波羅蜜。

  忍辱有叁:

  耐怨害忍(生忍):若遇怨憎毒害,安然忍耐,沒有報複的心。

  安受苦忍(法忍):若遇水火刀杖,貧病寒熱,衆苦所逼,恬然忍受。

  谛察法忍(無生法忍):谛審諸法,本來不生不滅,安然接受,沒有抗拒、不信,就是忍。

  菩薩因覺悟到一切法本來不生不滅,一切只是因緣幻化都不真實,如遇到怨憎毒害,心中就不會執著有人加害于自己,或我在受苦;他並沒有執著有一個人在忍辱,因爲菩薩已悟到無我。另一方面菩薩的本願是要度化一切衆生,現在衆生在鬧苦惱,理應去度化,怎麼對他起嗔心呢!因爲不起嗔心,自然就能夠忍。凡夫的忍是起了嗔心後再來忍;菩薩是有正定、正念、正知現前,生起智慧,使他不起嗔心,不了解的人以爲他在忍。可是菩薩卻說:我的忍辱不叫忍辱,不是有所謂的忍辱,只不過是個名稱叫忍辱波羅蜜罷了。如《金剛經》說:“忍辱波羅蜜即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

  如《金剛經》中記載:佛做忍辱仙人時,被歌利王支解身體,他都沒有生起一念嗔心,還發願成佛時第一個要度化的人是支解他的…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