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P5

  ..續本文上一頁歌利王--僑陳如的前身。既然沒有嗔心,試問有什麼需要“忍”?而凡夫則是在忍。根據經典的教導,初發心菩薩應如是學習忍辱:觀想毒害我的人可能是前世的父母,對我有恩,則應該忍;或觀想爲自己的兒子,做出一些傻事,也應該忍等等。

  七)真心波羅蜜:

  菩薩道的修道人內心必須純真不假,沒有虛妄的心。有時凡夫講話不算數,菩薩則言出必行,甚至于犧牲性命也要完成他所承諾的事,這就是所謂菩薩的真心,絕對沒有虛假的。

  八)決心波羅蜜:

  修菩薩道的修道人必須有堅固的菩提心,不畏千艱萬難都要成佛,任何天魔外道都不能改變他的決心。甚至于有人向他說佛是魔,他都不會相信,深信修菩薩道成佛是絕不會虛假的,這就是菩薩的決心。

  九)慈心波羅蜜:

  給衆生樂叫做慈,菩薩道的修道人要有大慈悲心,才會很精進地修菩薩道,度化衆生。

  十)舍心波羅蜜:

  舍是平等的意思。衆生對我們好,我們就會感到快樂,對他有好感;衆生對我們不好,就會生起厭惡心,認爲此人不可度化而遠離他,這是凡夫俗子的正常心理。菩薩就不是這樣,他對好人或壞人都保持平等心,即是所謂的舍心。不執著某衆生罪惡深重令人討厭;某衆生心地善良而喜歡,所以菩薩能在叁界六道一切處度化有緣的衆生。

  北傳大乘佛教所講的六波羅蜜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和智慧,複由智慧波羅蜜開出:

  (一)方便波羅蜜:梵語漚和俱舍羅。菩薩利用各種善巧方法拔濟衆生苦惱;隨順衆生所樂,以種種方便,現身說法以教化他們。

  (二)願波羅蜜:梵語尼坻。願即是誓願。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盡未來際,成就行願。菩薩成就一切衆生,供養一切諸佛,盡未來劫,證如來智。

  (叁)力波羅蜜:梵語末羅。行滿功成,萬境無動,善辦衆事。菩薩具深心力,無有雜染,乃至具加持力,令信解領受。

  這力波羅蜜指的是:菩薩父母所生身,力量超越一般人。根據經典的記載,釋迦牟尼佛成道的那一生,一出世就能自行七步,而且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佛的肉身的力量勝過幾百只大象;

  一箭能射穿七個鐵皮做成的鼓,力量勝過天人;這是佛的力波羅蜜的力量。除此之外,還有佛的神通力,一切世間的天龍鬼神都不能比擬。

  (四)智波羅蜜:梵語若那。修菩薩道的修道人,要懂得一切世間的工巧、技術、醫術等,不只學問要淵博,還要知道過去、未來;世間的因果來去,衆生的宿命等,這叫做智波羅蜜。

  此方便、願、力、智四波羅蜜,合六波羅蜜,共成十波羅蜜。具有這十個波羅蜜的菩薩,叫不退轉菩薩。初發心菩薩只能偶爾選修一種波羅蜜,甚至于一生中只修一種波羅蜜。

  講完了小乘與大乘的十波羅蜜,它們之中的禅定和智慧波羅蜜有些不同。小乘的十波羅蜜中沒有“禅定波羅蜜”,這是因爲南傳佛教依據釋迦牟尼佛的過去世本生因緣來看,好像佛陀是不修禅定的。不過,菩薩是必須修禅定的。

  禅定波羅蜜:梵語禅那。漢譯爲靜慮、定、叁昧和智生;即精神的安定與集中的境界。古人說:“製心一處,無事不辦。”這就是說,由于禅定的力量,可以控製自己的內心。有了禅定才會生起智慧,依佛法說,沒有禅定而生起的智慧是狂慧,很容易自我意識。由禅定生起的智慧才是真實,因爲在定中觀察的東西才是正確;散亂的心觀察的東西不正確,所以說修禅定確是體驗真理,發生智慧必須的特殊訓練。同時,有了禅定就能發起六神通,這才能廣利衆生,所以菩薩要修禅定。

  講完了菩薩所修的十波羅蜜,現在讓我們來看“觀自在菩薩”是指誰?依照字義來看,觀是觀察的意思。觀是用眼去觀,但這裏不是以眼睛的眼,而是以心眼、慧眼的眼來觀察這世間的一切法。“自在”即是“自由”,我們說他自由自在地生活,或小鳥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飛翔。但這並不是佛法上所說的自在;佛法講自在是指一個人擺脫了種種煩惱的系縛,內心沒有執著。不但如此,大乘經論裏舉出菩薩有十種自在:

  (一)壽自在:叁明六通的阿羅漢在入滅前,能夠隨意住世一劫,但只限一生而已。菩薩的壽命要長可長,要短可短,不但隨自己安排,而且是隨機示現的,已無生死壽夭之相。延萬劫而不長,促一念而不短,這就是壽自在。釋迦牟尼佛也是壽自在,只要衆生請佛住世,佛可以住世間一劫來度化衆生。

  (二)財自在:菩薩所要一切所須之物,不用經營,自然可得到,這並非以神通力得到,而是過去世所修的果報殊勝,所須之物應有盡有,這就是財自在。天人心想要進食,其所想要吃的食物就現前,這也是財自在,只是其自在力有限。

  (叁)業自在:衆生隨業力所轉,隨業力去投胎,隨煩惱業習去造業,但佛和菩薩摩诃薩就不被業力所轉,他們能夠知道過去世的某些業因緣,跟某地區的衆生有緣,可應機設化,利濟自如。這與阿羅漢不一樣,阿羅漢稱爲無生,這一生了結了生死,就進入涅槃,不再出生了。

  (四)受生自在:菩薩能隨願入胎,在六道中隨願到任何一道去度化有緣的衆生。他的受生並不像衆生愚癡般的入胎。有些菩薩入胎不迷,住胎就迷惑了;有些入胎、住胎都不迷惑,但一出胎就迷了;只有不退轉菩薩是入胎、住胎,甚至出胎都不迷惑。悉達多太子(前生是淨幢菩薩Svetaketus)就是如此受生自在,從兜率天觀機緣,再決定到淨飯王家中受生。

  (五)願自在:凡夫有願,難得自在做到,就成虛願;而菩薩要做的事,必得圓滿完成,隨心想而做,隨願而成,沒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慨。

  (六)心自在:凡夫通常心猿意馬,妄想紛飛,心隨境轉,沒有辦法給予切實的控製;菩薩則不一樣,能掌握自心,不被外境所轉,不被貪、嗔、癡等煩惱所迷惑,于任何境界,內心自由自在。

  (七)如意自在:也叫做神力自在。菩薩具大神通,威力難量,要變化什麼都能,要到哪裏都可到,無障無礙。

  (八)法自在:菩薩能修行一切法,亦能演說一切法,普令衆生,受法圓滿。

  (九)勝解自在:菩薩于佛法中自得勝解,了徹勝義;亦爲他說,令他普得勝解,了徹勝義。

  (十)智自在:菩薩具大智慧,善說法要,辯才無礙;衆生愛樂,歡喜受化。

  觀自在菩薩,即般若觀慧已得自在的菩薩,這主要是指菩薩以慧眼觀察世間的真相,心不再迷惑,身心自由自在。用經文來解釋,照見五蘊皆空即是觀,度一切苦厄即是得自在,所以凡是能觀察真理獲得痛苦解脫者,都叫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此即是觀自在菩薩用來觀照五蘊皆空的法門。“行深”是指什麼?佛法說被煩惱遮蓋了慧心,所以被世間種種事物所迷惑。我們不知道煩惱有多深,不去看它,只看外界的世間。這就好像行色匆忙的新加坡人到馬來西亞的鄉村,發現那兒的人連沖一杯咖啡都慢吞吞,等啊等的,要等上半天才有咖啡喝,真受不了。而馬來西亞人卻發現新加坡人來去匆匆,一喝完咖啡就一溜煙似地走了。我的意思是說,我們已經接受匆忙的生活步伐,沒察覺到新加坡人有多麼匆忙;但是,當我們去到香港,看見港人沖鋒陷陣、博殺的情景,才覺得沒意思。人適應生活環境的能力很強,已經接受當下的生活情景。這就好像我們生活在種種貪、嗔、癡等煩惱裏,不覺察到自己活在其中,心只往外看,看世間是這樣,是那樣!

  貪、嗔、癡等煩惱遮蓋住,使得我們的智慧不能現前,經典裏形容煩惱好像天上的雲,智慧就像天上的陽光,雲層很厚,陽光就透不過去;智慧就如光明,光明不能照耀,是因爲被煩惱蓋住了。一個人要在沒煩惱底下,心才能夠觀自在,這必須具備叁個條件:一者,心要很有定力,不能是散亂的;二者,心要細,不可粗;叁者,貪、嗔、癡等煩惱不現前。所以觀自在菩薩要行深般

  若波羅蜜多,就是要修行很深的智慧,爲什麼?因爲煩惱垢厚,智慧就被蓋到很深的底下;如果煩惱很輕薄,智慧就不用很深了。因此佛經裏說,一個人修到很清淨,煩惱很少的時候,佛法就現前,即是佛陀講的一切道理,他眼前就觀察到,不用到處去尋找。換句話說,當我們要“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必須是在煩惱很淺的時候。深淺本是相對的,沒有一定的標准。

  能照見五蘊皆空的,即是甚深般若慧。五蘊是一切物質與精神,能以般若慧洞見其空,即是見到一切法空。有人執著五蘊身心即是我,爲了破除這種執著,佛陀就根據其所執著的對象,一個個地破除,而講出五蘊。在修行解脫的過程中,只要能證悟無我,很快就能證悟到一切法空。

  蘊,是積聚、蘊藏的意思,即是一類一類的總聚。佛把世間法總分爲五類:色、受、想、行、識,原因是衆生在這五個方面執著有我。一切物質的現象總攝爲色;精神的現象則分爲受、想、行、識四種,總名叫做五蘊。五蘊也譯爲五陰或五衆。在佛法裏以五蘊來解釋我們的身心,而“照見五蘊皆空”,即是身心皆空之意。

  五蘊是怎樣才能觀空呢?這是唯證方知的境界,但爲了方便初學者的修學,佛法略說如下:

  五蘊

  一)色蘊:

  色蘊的色,不是青黃等各種顔色,也不是男女之色。色有兩種意義:一,質礙義:凡是有體積,必占有空間位置,如麥克風擺放在這裏,其他的東西就不能放在同樣的位置,它可以阻礙其他的東西。二,變壞義:有體積而存在的物質,終歸會變壞。色是指物質,特別指我們的身體。我們的身體是由吃下去的食物,長成肌肉、骨骼、血液等等,這些物質組合而成。因爲有人執著身體是我,爲了破除這個執著,佛就爲他們說色蘊,闡述身體是物質的組合罷了。

  二)受蘊:

  我們接觸外境時,內心生起一種領納的作用。如接觸到可愛的境界時,內心生起快樂的情緒,稱爲樂受;接觸到不適意的境界時,內心生起不適意的情緒,即是苦受;另一種中性的境界,使人生起不苦不樂的感覺,稱爲舍受。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