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那是绝对不可能的!自己的身心都不了解,怎么去解脱烦恼、了脱生死?
在佛法修行的过程里,任何的修行法门,最终都要观照自己的身心,然后才按照“道所指示的方向与方法”去修,由“道”使我们的身心解脱;也就是依般若智慧体验真理,根除内心中的错误,导发正确的行为,则烦恼可除,生死可解,这才是正确的道路。《心经》没有告诉我们修行的方法,它只告诉我们身心的作用及世间的一切是这些法在作用,而这些法的真相是空性的,这是“诸法的真实相”。《心经》要我们认识的、所要修的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四圣谛和六度万行等法。我们要去观察,比如观五蕴:“照见五蕴皆空”,就是从五蕴去观察,而证悟到空,不是丢掉五蕴,另找一个“空”的地方躲起来;其他的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也应作如是观。
总释经文:
经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菩萨”,梵语是菩提萨埵(Bodhisattva)的简称。菩提译为觉悟,萨埵译为有情。有情就是有知觉、有思想的众生。菩提萨埵合译为觉有情,即是追求觉悟的有情。觉悟到彼岸,叫菩提。菩提是佛教专用名词,佛在菩提树下成佛,所以菩提代表智慧。菩提萨埵为一类具有智慧成分的有情。佛经里常称赞菩萨不惜牺牲,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以坚毅的力量求完成自己的道果--觉悟真理,利济人群,净化自己,这才不愧称为菩萨。上求佛道,下化有情,就是这觉悟有情的目的和理想。
一个发心要成佛的菩萨,要具备好多条件。第一,他必须真正观察到世间是苦的,自己也漂泊在苦海中,但是他看清楚世间的苦楚,一心想出离,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第二,菩萨要出离这世间,然而却看到众生还在迷惑轮回生死之中,而生起慈悲的心,怜愍众生,发心成佛,以救度众生离生死轮回之苦。要成佛就必须修学很多利益众生的法门,具有无穷的智慧和修集无量的福德等等,这样才能广度众生。菩萨真正的目的是要救度众生,而不是成佛;成佛是为了实现救度众生的宏愿,这样的发心才是正确的。如果有人听闻佛法,觉得佛陀很殊胜,很伟大,发心想成佛,以佛法来说,这个人只是生起欢喜心,并不是发菩提心。依佛法说,菩萨第一件事是要观察到世间真的是苦,要出离,而生起出离心;之后生起救度众生苦的大悲心;有了大悲心才发起要成佛的菩提心;有了菩提心的推动,就生生世世在三界六道里轮回生死,往来度化众生。所以真正发菩提心的人,必然有很强烈的出离这世间的心,但为了利益众生,再回到这世间来作种种利益众生的事业。因此以“倒驾慈航”来形容菩萨,这才是真正所谓的发菩提心。如果一个人发了菩提心,就称为菩提萨埵,简称为菩萨。
初发心菩萨是凡夫一个,没有什么了不起,能力与凡夫一模一样。但是,一个真发心的菩萨,以利益众生为大前提,就会无愿无求地为众生服务,布施很多东西给众生,他的某些烦恼很快就会减轻。这不等于说他有种种殊胜的能力,这些能力是要通过修学,慢慢熏习成就的。所以初发心的菩萨要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信、解、行、证,修六度万行。
《华严经》中把菩萨分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五十二位。未证悟果位初地之前的菩萨,发心是不稳定的,可能前进或后退。当他遇到违缘逆境,觉得做菩萨很难、很辛苦,就会后悔、退心,只为自己修行解脱,不再救度众生,这就是所谓退失菩提心。
菩萨证悟的果位为十个等次,称为十地菩萨。完成第一个果位的菩萨,称为初地菩萨;经典里形容初地菩萨出生在法王之家。什么是法王?佛陀于法自在,称为法王。初地菩萨出生于法王之家,所以称为法王子。其发心稳定,不再退转,将来必定成佛,如出生在国王之家的王子,将来准备做国王一样。
因此发菩提心想成佛的菩萨,一定要看到世间很苦,不迷恋世间,一心想出离。如果众生迷恋世间,菩萨也迷恋世间,那要怎样来度化他们呢?所以我们要弄清楚,菩萨肯定是不迷恋世间的!
不退转菩萨称为阿革卑跋致菩萨,具有五件胜事:
(一)舍诸恶趣,恒生善趣:初发心菩萨虽有慈悲心,但仍有烦恼,还会因烦恼造恶而堕落恶道。阿革卑跋致菩萨久远劫修无量的布施、持戒等六波罗蜜,虽然他所修的六波罗蜜尚未圆满,然而此功德将令他不再堕入三恶道。
(二)舍下劣家,恒生贵家:阿革卑跋致菩萨无量劫布施利益众生,福报非常大,使他生生世世为王,做贵族,生长在富贵之家。
(三)恒得男身:阿革卑跋致菩萨必是男身,不会是女身,因为女身多障碍,不自在。
(四)恒具诸根:阿革卑跋致菩萨无量劫修忍辱,得圆满相好,不会有种种缺陷,诸根具足。
(五)恒不失正念:阿革卑跋致菩萨定、慧具足,时常保持正念,恶念不起。根据经典的记载,此菩萨甚至在梦中都不会起恶念。
以上是不退转菩萨五种胜事,初发心菩萨就欠缺这些胜事。
刚才讲到修菩萨道的人要修六度万行,这是大乘的讲法;南传佛教说菩萨要修十波罗蜜。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
十个波罗蜜:
一)布施波罗蜜:梵音檀那。
布施有三:
①财施:以己财物施与他人,令其安乐。
②法施:以佛法为众生演说,令其开悟。
③无畏施:慈心不杀,令无怖畏。
一般人布施是为求福报;小乘人是为了解脱生死;菩萨布施是为了要令众生得到利益,另一方面是希望得到大福报,将来才能以无量无边的财富布施给众生,更能利益众生。
一般人布施时,执着“我”在布施,“他”接受布施,以及布施之“物”,所谓三轮不空,所得功德,就不能成为清净无漏。因为执着这布施的善业,而在善道中轮转不已,不能解脱;菩萨没有上述的执着,布施时三轮体空,不着相,才能令其解脱到没生死的彼岸,称为布施波罗蜜。
因初地以上的菩萨,体悟真理,了达我、法空不可得,一切都不执着,支解其肢节,犹如斩春风,根本无所谓,所以能布施生命中的一切,如:手足、头目、髓脑等,甚至于连妻子儿女等都能布施。
二)持戒波罗蜜:
梵音尸罗。不应该做的绝对不做,应该做的努力去做,这就是佛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持戒有三:
①摄律仪戒:持佛戒律,具众威仪。
②摄善法戒:身、口、意所作善法,皆悉摄持。
③饶益有情戒:以无缘慈济度众生,拔苦与乐,平等利益。
有些凡夫持戒的目的是怕堕落,有些是为了能生天道;小乘人则为了解脱生死;菩萨除了为戒除贪、嗔、痴业习,不堕恶道而持戒外,主要是为了利益众生而持戒,所以菩萨戒里的饶益有情戒很不容易受持:一切对众生有益的事,菩萨都要做,若不做就是犯戒。菩萨具持众戒而无所执着,所以称为持戒波罗蜜。
三)出离心波罗蜜:
菩萨因观察这三界如幻如化都是苦报,所以念念都想要出离,一心想修解脱道,以解脱生死。但菩萨发誓要利益众生,虽修了生脱死的解脱道,但不证涅槃,这就是菩萨的出离心。很多人以为修解脱道是出世间,修菩萨道则是入世间。其实菩萨的心是远离世间的,以出离的心生活在这世间,所以说菩萨是以出世间的心来入世间。
四)智慧波罗蜜:
梵语般若。菩萨为了度化众生,所以要学习一切佛法和世间法。为了解脱生死,菩萨要遍学一切解脱的智慧观行。菩萨不只观察这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苦、空、无我,更要觉悟一切法本来就是不生不灭,本来就是涅槃相,没有所谓的涅槃可出可入,所以虽在三界六道中度化众生,心却不执着于生死,不执着于涅槃,与执着要入涅槃的二乘人不一样,这就是菩萨的智慧。佛法里特别尊重智慧,因为只有智慧才能彻底除去一切苦。经上说:“五度如盲,般若为导”,并以种种功德称扬赞叹。有些人不知佛经赞叹智慧的用意,于是以为只要有般若,其余的波罗蜜就可以不要了,这是错误的。智慧是领导者,它需要与布施、持戒、忍辱等行为配合起来,使所修所行的不致发生错误,这才是佛法重智慧的真义。
五)精进波罗蜜:
梵语毗梨耶。勤劳不懒惰就是精进。世间人要完成学业很努力读书;为了要发达很努力地工作赚钱,就是世间人的精进。菩萨应该观察到众生在生死轮回中受各种苦楚,要努力做种种利益众生的事业,给予众生种种利乐,精进度化众生不懈怠。如果菩萨有一念的精进心想要解脱生死,证入涅槃,这就是菩萨的堕落与懈怠。所以菩萨要在度化众生的事业上精进,不能在个人的证入涅槃解脱上精进。当然,菩萨最终也要证入涅槃的。
六)忍辱波罗蜜:
梵语羼提。菩萨忍受一切诸恶,于诸众生其心平等,无有动摇,称为忍辱波罗蜜。
忍辱有三:
耐怨害忍(生忍):若遇怨憎毒害,安然忍耐,没有报复的心。
安受苦忍(法忍):若遇水火刀杖,贫病寒热,众苦所逼,恬然忍受。
谛察法忍(无生法忍):谛审诸法,本来不生不灭,安然接受,没有抗拒、不信,就是忍。
菩萨因觉悟到一切法本来不生不灭,一切只是因缘幻化都不真实,如遇到怨憎毒害,心中就不会执着有人加害于自己,或我在受苦;他并没有执着有一个人在忍辱,因为菩萨已悟到无我。另一方面菩萨的本愿是要度化一切众生,现在众生在闹苦恼,理应去度化,怎么对他起嗔心呢!因为不起嗔心,自然就能够忍。凡夫的忍是起了嗔心后再来忍;菩萨是有正定、正念、正知现前,生起智慧,使他不起嗔心,不了解的人以为他在忍。可是菩萨却说:我的忍辱不叫忍辱,不是有所谓的忍辱,只不过是个名称叫忍辱波罗蜜罢了。如《金刚经》说:“忍辱波罗蜜即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如《金刚经》中记载:佛做忍辱仙人时,被歌利王支解身体,他都没有生起一念嗔心,还发愿成佛时第一个要度化的人是支解他的…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