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unnata),中国有空这个思想,英文翻成emptiness,就不行,因为他们没有“空”这个词汇,没有这种思想,也应当保留sunnata原文。paramita是波罗蜜多,梵音“波罗”汉译“彼岸”,“蜜”译“到”,“多”是语尾的拖音,译“了”。梵文文法,名词在先,动词在后,与汉文文法不同;译成汉文合起来是“到彼岸了”。
“波罗蜜多”是有很多的意思,即是度到彼岸的修行方法有很多,在小乘佛教有十个波罗蜜;在大乘佛教分为六波罗蜜;而大乘某些经典,如《华严经》,于六个波罗蜜中的般若波罗蜜再开出四个,共十个波罗蜜,但与小乘所讲的十波罗蜜有点出入。等一下再作深入的解释。
六波罗蜜亦称为六度,这个佛教名词翻译得很好,意思很恰当;六种度我们到彼岸的法,它能度我们从生死的此岸到涅槃的彼岸。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忍辱度嗔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以六度来对治烦恼业习,没有了这些烦恼业习,我们就能到达涅槃的彼岸。《心经》中的“般若波罗蜜多”的意思是“智慧度到彼岸”。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心”字是指中心、精要、精华的意思。《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个经题的意思是般若波罗蜜多的精华,简单地说就是般若的精华。
“经”(Sutra)汉文音译为修多罗,或为素怛缆;意译为经,又称为经本,或契经。“契”是契合相符的意思。凡是经典里所说的义理,必是上契十方诸佛之理,下契一切众生之机。“经”有经过、通过;又有贯串的意思。即是佛弟子将佛所说的法,依文义次第,结集成章成部,变成一部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重点在讲“以智慧度到彼岸”;也就是说,佛所说的无量法门,不论小乘大乘,不论自度化他,都要以般若智慧来领导,才不致于走上错路,特别是向菩提大道前进时,假如没有般若为领导,要成佛是不可能的。智慧是能知的一种功能,所知的是真理;智慧是能证悟的功能,所证悟的是真理;也就是说,我们要以智慧来证悟到“空”的真理。
智慧分为两种:一者,世间智慧;二者,出世间智慧。因为世间智慧不能度我们解脱到彼岸,所以不称为波罗蜜多。“彼岸”是佛教的专用语,佛法中说我们在生死轮回的这边是此岸,它有生死,有贪、嗔、痴等烦恼的迷惑;解脱生死轮回的那边是彼岸,它没有生死,没有贪、嗔、痴等烦恼的迷惑。
在生死轮回中的人,都知道此岸,然而却不知道彼岸在哪里?《心经》中告诉我们真正的彼岸是“没有此岸没有彼岸”。一个人还没有到达彼岸之前,会说“我在此岸”,当他到达了彼岸就会说没有此岸没有彼岸,也没有所谓“我在这里”或是“我在那里”,都没有这些事,为什么?因为到达彼岸的人发现“我”不存在了,即是本来没有我,没有人我。当一个人到达彼岸的时候,将发现原来没有在此岸的人,也没有人到达彼岸,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说他到达彼岸了。所以并没有一个真实的彼岸,而是以般若波罗蜜多证悟到人空与法空,就能到达彼岸。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经题是到彼岸的智慧精华。前面讲过智慧分为世间与出世间智慧,在深入阐述这两种智慧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世间的智慧。世间的智慧是聪明加上知识,一个聪明、知识很广博的人,我们说他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以出世间的道理来看,世间的智慧还是属于愚痴,不能归入佛法中的“般若”。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有些世间知识渊博的博士、教授,以佛法来看与一般人一样是无知、愚痴的:第一,他们不知道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不知道世间的因果。第二,他们不能看清楚是非,如以佛法来讲,当一个人在骂人时,只不过是那个人在闹烦恼,然后以嘴巴发出声音罢了。但那些博士、教授们听到后,却认为那个人在骂他,因看不清楚自己的烦恼,无法掌握自心就骂回去。以佛法来讲,这种烦恼的生起是无知且没有智慧的,所以说世间智慧所知的真理有烦恼、有漏,会造业,佛法称之为“世俗谛”。“谛”就是真理的意思。佛法称出世间智慧所知的真理为真
谛,不称为出世间谛。真谛是真正的道理,最殊胜的真理,所以称为第一义谛。它没有烦恼,不会造业。依佛法道理来说,唯有出世间智慧所知的道理才是第一义谛。
世间智慧所能知的真理是:世间有生灭、苦乐,有执着、有种种名相,是有为的,有造作的;出世间的智慧--真谛所知的真理是:没有实在的生灭、苦乐、执着,也没有一切种种名相和造作。
佛法将智慧分为闻、思、修三慧。闻慧是从听闻佛法得来;思慧是闻解以后,再于自己心中详审观察,如是深一层认识;修慧是思后更依方法去修禅观,于定慧双运中仔细观察宇宙人生的真理。中国佛教把闻、思、修三慧安在般若上来说,就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
初学般若的人,开始时是闻慧,再来是思慧,最后是修慧,这是修学佛法的次第过程。闻慧和思慧是属于世俗间的智慧,是世俗谛;修慧才是属于出世间的智慧。《心经》中诠释世间与出世间的智慧,我们学习它是要深入了解出世间的智慧,但是唯有闻思者在修慧时才能领解。
《心经》的内容简介:
佛经中记载,在佛涅槃前,阿难尊者请示佛:“佛涅槃后,经典如何使人生信?”佛交待在经典前安“如是我闻”四个字。但在《心经》的开头并没有这四个字,实际上不是没有,而是玄奘法师从西域所获得的版本是如此,在其它的九种版本中,有些版本是有的。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经》给我们诠释极其宏富、极为重要的法义。
《心经》的说法者是观自在菩萨,听法者是舍利子;也就是说,这部经是舍利子尊者跟观自在菩萨的对话。
《心经》除了“空”和“无”两字一直在重复以外,其主要阐明世间法有五蕴,即是:色、受、想、行、识。十二处,即是:眼处、色处、耳处、声处、鼻处、香处、舌处、味处、身处、触处、意处、法处。十八界,即是: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世间、出世间法有十二因缘,即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从“无无明到无老死”是十二因缘的顺观;“无明尽到老死尽”是十二因缘的逆观。四圣谛,即是:苦、集、灭、道;以及六度万行等重要的佛法精华。所以我们读《心经》的时候,为了要生起智慧,第一步要了解上述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四圣谛及六度等;这些佛法弄清楚之后,才进一步了解为什么讲空、般若观空、照见五蕴皆空。以这样的层次了解《心经》,才不会被误导。
曾经有一位小沙弥问师父:“我们明明有眼睛、耳朵、鼻子……为什么《心经》却说没有?”师父答不出,认为这小沙弥一定大有因
缘,就送他到一些禅师身边参学。其实是因为他的师父不懂佛法,不会解答,《心经》并不是说我们没有眼睛、耳朵、鼻子……
《心经》的文字简练,它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实际上接下来要套上“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就是说“受不异空,空不异受……所以才没有受、想、行、识。同样的“眼不异空,空不异眼,眼即是空,空即是眼”所以无眼,并不是没有眼睛、耳朵、鼻子……因为《心经》的结构严紧,我们要仔细阅读。你们回忆一下:“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同样的意思,是“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是故空中无受”,这些重复句在一句中讲完。
我们学习《心经》,第一步是要把五蕴弄清楚,了解色、受、想、行、识为什么是空。因为“空”,所以没有实在的“色、受、想、行、识”。然后了解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四圣谛及其为什么是“空”。接下来讲“无智亦无得”。前面讲过般若是能知的智慧,所证悟的是真理,智慧证悟真理。在《心经》里是说般若本身是空的,真理也是空的。当一个人真正证悟到空,就知道没有能证的智慧,也没有所证的真理可得,即是“无智亦无得”。实际上,就是证到我空和法空了。能证的智是“我”,所证的道理是“法”,就是“人我”和“法我”皆空。当一个人证悟到这境界,可完成阿罗汉果。接着说悲心与愿力大的菩萨证悟后,继续用智慧以无所得的心入世间修六度万行,行菩萨道。所以《心经》最后告诉我们“三世诸佛”也是依般若智慧证悟到性空的真理成佛。
《心经》一开始告诉我们,因为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皆空,所以度一切苦厄,获得离苦得乐的利益,这是佛法的精华。所谓精华就在我们的身心之中,不从外来。我们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些佛法中认识身心,以及它们的作用,从中了解身心相互的作用,才知道怎样放下贪、嗔、痴等烦恼。接下来要进一步了解生死轮回的因果--十二因缘,了解为什么身心使我们在六道轮回里流转。再去寻找解脱的方法,那就要了解四圣谛,知道苦(苦谛),苦的因(集谛),知道解脱的方法(道谛),它说明怎么样证灭、证果,一步步地朝向解脱(灭谛)。认识这些道路、世间的道理以及身心后,进一步要学习怎样修种种方法,朝向解脱。
一般来说,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及四圣谛,不但是小乘法,小乘人所修,亦通于大乘各种法门,为大乘人的基本观法。很多人误会,以为要学宗派的见解,深奥的佛法,其实不然,真理就在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和四圣谛里。即是我们应该在身心里寻找真理,不是在身心以外去寻求。既然在身心里找,就要认识我们的身心;自己的身心都不认识,那要认识谁?我认识电脑,但是这不能令我觉悟。人对自己究竟是什么?心里是怎样活动的?都不知晓,连自己都不认识,还能谈得
上控制自己,改造自己吗?…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