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到空。所以“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並不只是深入智慧而已,智慧要依靠心來生起,心有多深多細,就能生起多深多細的智慧。心如此深入智慧觀之後,再去照見佛法--“空”的真理。空是被證知的真理,必然有知道真理的行爲--智慧。空不是有個“空”的自體,是智慧覺知“法性本空”,所以空與智慧有關,智慧又與心念有關聯,證悟空不是單憑智慧能完成,定力、念力也起著一定的影響。因此要看清楚性空的道理,先決條件是看清楚自己的心,才有能力更進一步看清楚到底空是怎麼一回事。
人們對空有很多不同的見解,我把它們分爲九種:
空的不同見解
一)一些人只讀幾部佛經,基本佛法沒弄清楚,以自己的認識,認爲人本來就空手而來,本來就是空,什麼也沒有。這樣的空是前世空,今世有,因爲今世手不空也!
二)有些人不聽聞佛法,念幾部經,尤其《心經》,認爲空是人死了空手而去,什麼也帶不了,最後歸空。第一種誤解空就是本來沒有後來有,所以本來就是空的。第二種誤解空是死後帶不走,而認爲最終白費氣力,這是一些老太婆聽經或誦經後常說的空,她們不識經典文字的真義,自認爲人生苦短,無奈最後歸空,這與佛法不符合。
(叁)有些人認爲最後一切都滅壞沒有,就是空,這是一般知識分子與外道的斷見。這也不對,空是跟過去無關,跟現在無關,跟未來也無關。
(四)有些人以自己的智力、分析力來分析這世間,發現這世間沒有一個整體,沒有獨立、沒有所謂實在性的東西,就認爲自己明白空是怎麼一回事,這種從分析中得到空的真理的人又有兩種:
第一種人有很大的邪見,以自己的智力分析後,所得到的結論是:這世間一切都沒有,空無一物,什麼都不存在,就認爲自己也看得懂《心經》上說的“無眼、耳、鼻、舌、身、意”,意思即是沒有眼睛、耳朵……這樣的誤解空最糟糕,明明有眼睛、耳朵……他卻說沒有!這些人是在“有”裏面尋找,找不到說是空,這是不對的。佛講的空並不是有,也不是沒有,但這些人一樣東西、一樣東西逐個地找,看看有沒有。好像我問你們:這房子裏有沒有廣聲法師?你們尋尋覓覓後說沒有。沒有並不是空,事實上是有廣聲法師,你們在此處找不到,就說沒有,就說空。這些人心中先建立“空見”,然後再去“有”“無”中尋找,最後證實所要找的東西沒有,以爲就是空。在“有無”的見解裏找到的“空”,佛法把它叫做“惡取空”。
第二種人從思惟、分析一切東西中找不到那個東西的本體,就說那個東西是空的。這其實跟第一種人差不多一樣,但比較好一點,認爲在因緣作用的時候,有那樣東西;因緣散了,那東西就沒有。因爲這樣,他說那東西本來是空的,它是在因緣作用下組成的。這個空的見解是在聽聞佛法後思惟得到的,在佛教裏是可以接受的。
(五)有些人經常講“當下即空”、“當前一念就是空”,整天把這些話挂在嘴邊,即是抱住一句話套在每個人的身上,你是誰他不知道;就是說,你問他:“廣超法師是誰?”“哎呀!我知道他是人嘛!”“毛澤東是誰?”“哎呀!他也是人嘛!”什麼都用“人”套下去,不管他是誰。這些人講空就是這麼一回事,我用“目空一切”來形容他們。這樣執著空的見解,也是屬于惡取空。在學習佛法過程中,有些人會犯上這種毛病,這是因爲他們只讀過幾本經書,不修行,自己胡亂解空的結果。
(六)有些人認真修行,心很專注,不觀察心對外境的知覺,好像覺得外境沒有了。如有些人靜坐時感覺手、腳都沒有了,甚至有些人連身體也感覺沒有了,就說這是空。這是修行人在修行過程中産生的一種現象,最簡單的是外境空的感覺。他真的在修行中得到這種感受,認爲這是空,而産生對空的不正確見解,爲什麼?因爲當時他專注內心,不管外境,慢慢地心與外境脫節,他說這種情況就是“空”的證悟,這也是錯誤的。其實當時的心對內在的法塵,當法塵幽靜少變化時,他覺得識與塵同一的覺受。
(七)有些人不僅把外境空掉,連心也空掉,自己是什麼也不知不覺。在這種情形下,他感受到世間的一切都不存在,其實這不過是在修行的過程中産生一種心境現象。他的心很
平靜、不動、不思惟,就認爲這就是空。但依據佛法,這也不是空,因爲空不是遠離,不是境界,不是空的境界才是空,反而空境是“有爲法”,因爲空境可入可出,有出入即是有爲法。
(八)有些人在修行的過程中,入了空定,從定中出來認爲一切都是空的,他把空境的體驗說是空,然而出了定境又怎麼樣呢?這個很有問題。這有兩種情況:一是進入空無邊處定,另一個是入空定。入空定時那個人確實體驗到空,但是他從定出來後看這個世間,是否與定裏的體驗一樣?比方說,當你還沒有去看電影前,你知道電影的熒光屏上出現的光影,一切都是假的、幻化的,是人做出來的。但是當你看電影的時候,你可不可以跟自己說:現在我開始看,我不要笑,它是假的,是幻化的。不見得你能夠做到;即使你能不被境轉,辦得到,這是在一種特別的情況下,能夠掌握自心。但是走出電影院後,在日常生活中又嘻嘻哈哈,打回原形;那就是說,你能掌握心念是有條件的,沒有了那些條件就不行了。同樣的,入空定而證悟空--真理,也是有條件的證悟。所以一個人證悟到空,不可以在有條件的時候是,沒有條件的時候卻不是。當一個人在有條件底下觀察到空以後,就算那條件沒有了,他也很肯定是,那就是智慧告訴他空真的是如此,這才正確。再打個比方:有個地方鬧鬼,你去看個究竟,當時你怕得要命,但最後發現原來是一個人在扮鬼。以後你再來,就知道不用怕了。你確定不管怎麼樣的情況,都很肯定那個地方沒有鬼,不用再去看了。同樣的,當一個人在修行時,心念很微細,用智慧觀察證實他所觀察到的境界,有所體驗,當他回到平常心時,是否能很肯定當時所觀察的與現在所觀察的沒有錯,絕對一樣?有些人就打折扣了。再比方說,有些人修行時,煩惱沒生起,說一切都是空的;後來一些煩惱生起,是否一切還是空呢?他就懷疑了,但在佛法裏卻說貪、嗔、癡本身也是空的;意思是說,沒有貪、嗔、癡的時候,你看清楚本性是空的,即使煩惱生起,它也是空的。當你看清楚,很肯定是一樣的;也就是說,當一個人在細心下看清楚,生起智慧確定了,在粗心下看到的也還是一樣,智慧是任何心境都不會改變的。空並不是進入那個境界的時候是,出來的時候不是。所以佛法不只教人修定,還要習慧--般若,根除心理上的錯誤,通達法性空即無常、無我、涅槃寂靜,親切證驗,做到行住坐臥莫不如此。
(九)修行人破除一分執著,就證一分空性。佛法中說,破除執著不是一躍即成,而是逐步成就的。首先是破除我見,證悟初果,那對佛所講的空見就有一分的體悟了。如果繼續修下去,最後證阿羅漢果,不但我見破除,行爲上的我執、我慢也破,這才真正的深刻的證悟到空性。
空分兩種:一種是針對衆生來說,叫做我空;一種是針對法來說,叫做法空,兩者都是同一回事。當一個人證悟到空,他更進一步做到心對一切法都不執著,沒有某個情況才空,某個情況不空時,我們叫他做無心道人。爲什麼講空跟心有關系呢?因爲心執著才認爲有。
體悟空的程序:
第一,親近善知識,聽聞佛法,即是從聽聞方面獲知空的道理。不同的宗派對空有不同的解釋,有南傳小乘佛教的講法,有北傳大乘佛教的講法,各宗各派經典對空都有很多的描述,你到底看懂多少?那你要好好地用心思惟。
昨天我乘搭計程車,聽到廣播電臺的節目,主持人說了一個笑話:老師問學生什麼叫做水?學生說水是透明的,把手放下去水就變黑了。小孩子的意思是說,他把肮髒的手放進水中,水就被他弄髒了。要明白那個小孩子對水的描述前,要弄清楚“透明”是什麼意思;這還不夠,更要明白手下去水就變黑了的這個形容。這樣用各種文字、知識來描述水,到底聽衆對水懂得多少?
我再舉個例子:你們懂得什麼叫做王水嗎?王水是一個化學名稱,它的成份是鹽酸(HCl)加硫酸(H2SO4),HCl是氯跟氫合在一起,這還不夠,要有水,形成氯化氫的水溶液。這樣講述,你聽得懂嗎?如果不懂,我只好再解釋:它的腐蝕力很強,能破壞肌肉,手指放下去會爛。經過我這麼多的解釋,你對王水到底了解多少?佛法在講空的時候,也是用語言來解說,如果有十個人講解空,就有十種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你不是在了解空,而是在學習十種描述空的語言,結果越學越辛苦,這沒有用處的。所以你要用佛法中的叁法印、緣起性空等道理當思惟的工具,觀察因果、輪回等。你要了解空,首先要了解佛法基本的道理,不是腦袋空空地去了解;如果不把基本佛法弄清楚,是沒有資格談空的。
第二,經過思惟分析空的道理是不足夠的,接著要修。修也要具備一些因緣,即是要修好戒、修好定、再去修觀,産生慧。你要把散亂的心修成定心,定的心成爲清淨的心,接下來以清淨心依佛法觀察世間的真相,最後達到無心狀態,對一切法都不執著,才真正體會到空的道理。所以修行的關鍵是在于怎麼樣操縱自心,而不是整天坐在那兒看空是怎麼一回事,不然你就是傻瓜了!修觀的時候是要觀察自己的身心作用,即是《心經》裏所講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聖谛等法,以達到了解空的目的。在這之外以求對空的了解,絕對是錯誤的。
《心經》的第一句話是教導我們修到“五蘊皆空”,爲了實現這個目標:首先要觀察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十二因緣、四
聖谛,從中才了解到什麼是智慧、證果,也就是先了解爲什麼無眼、耳、鼻、舌、身、意?進一步了解爲什麼無色、法?最後了解爲什麼無四聖谛?怎麼樣證得無智、無得?這樣才…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