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苦:
即是我们五蕴身心色、受、想、行、识,一直在活动,使你没有一点自由,但你却不觉得,竟然愉快地生活,忍受着种种痛苦的煎熬。所以佛说我们所居住的世间称为娑婆世界,意思是“堪忍”,忍受着种种痛苦的逼迫,这就是五蕴炽盛苦。
先从身体说起,我们总是想方设法地保护、喂养这个身体,希望它茁壮成长,体力一天天地增强,所以时间到了要吃,为了生活与吃饭就必须作工,终日劳劳碌碌。为了满足食欲,要喂养它,为它找寻喜欢吃的食物,每天吃同样的食物会腻,吃饱了要抹嘴、漱口……过后又要如厕。身体站久脚酸,坐久腰酸骨痛,所以站久不行,坐久也不行;坐久要走,走久要坐,整天要服侍它。因为习以为常,照单全收,所以不觉得苦。但是,佛说这太苦了。天人没有这些苦事,它们看人间太苦了,只是人不自知而不以为苦。
有些女孩子很爱漂亮,整天买化妆品,涂了这个不满意,又涂另外品牌的,你们说苦不苦?真苦!在我看来是很苦的,何必这样子呢?我的头发是卷曲的,未出家时每天上班前都要梳头发,怎样梳都不整齐,真讨厌!有些人每天都为这身体服务,服侍它,但并不感受到苦。你看!可能有些人还不能接受我的看法,那就更苦了。所谓牦牛爱尾,苦也!
现在来看我们的心,它要睡觉,频频打呵欠,眼泪欲流,只好给它睡;睡不好,不舒服不行。我甚至要买一种特别新型凹下去的枕头来睡,因为我的颈椎有问题,不然它不愿意睡,真苦!一觉醒来,心就要活动,搞东搞西的,你都得奉陪到底,你们有没有想过?苦吗?
好像前几天,我在《佛友资讯》杂志社,心觉得想吃一样东西,却整天搞不通要吃什么,到最后给我发现到,原来要吃咳嗽糖!因为我鼻子有问题,不舒服,吃咳嗽糖下去就舒服了,所以要去找!我们的心每天都是这样,想做它要做的事
情,如果没有做,它不舒服。心的行为就是如此,所以佛说我们这个身心,是很苦的!
以上是表面上的解释,其实五蕴炽盛苦并不止如此而已。佛说五蕴是刹那刹那的生灭,它一直迁流变坏,所以是苦。如果你去修行,观察自己的心念,将发现心念一念接着一念,没有一念是你要的,越看越厌倦。现在你不去观察,一味顺着心念,满足它,就没问题。我们的身心就是如此的活动,一点自由都没有!举个例子证实你的念头活动是不自由的,(广超法师手举起,拿着一条红手巾)说:“你们看。”你们一看就想到手巾,是红手巾,一点自由都没有;接下来想,广超法师举起手来到底要做什么?我们的身心活动,随着境界一个接着一个生起,念念生灭不已,我们就随着它过活,这就是所谓的五蕴炽盛苦。
讲了以上种种的苦,我们先要明白感受苦时是苦,感受到快乐时也是苦,因为快乐最终也会变成坏苦,甚至快乐太多也是苦,如一个人喜欢打篮球,如果命令他一天打个不停,他准苦死!
其次,我们要明白无常生灭,作不了主是苦。既然有如此众多的苦,那么《心经》中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是要怎么样“度”的呢?这可分几方面来谈。
凡夫在五蕴身心上作用时,生起种种烦恼见解行为,自己束缚自己,生起种种苦。当一个人看清楚了就可放下,若遇违缘逆境,烦恼不再生起,就不会感受到苦,心解脱而证得阿罗汉果。
虽是如此,这世间因缘生灭无常,现前的种种缘,过去的种种业互相配合,果报就源源而来,即使你没有烦恼,也还是没有摆脱“行苦”。所谓“行”是随因缘变化无主。所以一切因缘所作皆不能自主,这是行苦。
阿罗汉已没有因烦恼而产生的苦,然而生、老、病、死的现象还在--行苦,这是他的苦报,不能避免。所以阿罗汉当天气热流了满身汗而发痒,也会难受而擦一擦汗,牙痛或给蚊虫叮了,也会感受到痛。阿罗汉的身心还有活动,没有了结,还是有苦,叫做有余涅槃。当阿罗汉今生果报受尽,这一生死了,不再来受生,身心活动不再延续,将来不再受生死之苦,所以阿罗汉又叫做“无生”,那才是真正的一了百了,叫做无余涅槃。这时阿罗汉的业报身的行苦才真正了断,所以所谓“度苦”可分两方面:一是断烦恼,二是尽业报身。但主要是烦恼一度尽,业报身肯定也能够度尽。如果没有烦恼,临命终时就不会起贪执,不会想,不会要来这世间受生。
以上是指修行人证阿罗汉果朝向解脱证入涅槃的情形,菩萨要来这世间度化众生,不能像阿罗汉一样进入涅槃,所以菩
萨要“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才能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行深”是指菩萨修行佛法达到最高深的般若智慧,以它来觉悟真理。我们是用心来觉悟真理,所以智慧与心有关系,因为这样形成不同的
智慧。
一)凡夫的智慧:
是有烦恼的,在思考做事情时,虽然他清清楚楚,如:我要考上大学;将来要从事什么工作;我要努力赚钱等等。他在分别一些事物,有一些智慧,然而是在烦恼驱使下去思惟、去做,心念比较粗,所以佛说这叫做凡夫的智慧,是用在观察及处理世间的事物,不识身、心。
二)阿罗汉的智慧:
阿罗汉没有烦恼,心念比较细。他是在没有烦恼底下,观察世间、身、心一切法的真实相,怎样出离世间,解脱生死,不要再来受生。
三)菩萨的智慧:
菩萨也是在没有烦恼底下观察世间,心远离一切相,不执着一切相,他就在生死里面自在。他的智慧是用在要怎么样自由自在地来这世间,再也不执着差别。所以菩萨的智慧不但要观察出离世间,解脱生死,更进一步观察要怎么样在这世间继续度化众生。要再回来这世间度化众生,可不是容易的事。
以上是以人的本位来讲智慧。智慧不是以人为本位来区分为凡夫的智慧、阿罗汉的智慧、菩萨的智慧乃至佛的一切智,因为法无人、我,智慧亦无众生、圣人之相。我们的心念有粗有细,智慧的深浅可以从心的粗细来看,以下是
以心来解说智慧:
一)散心:
即是散乱没有定力的心。在散心下观察这世间,多数落入思惟里,有时生起善念,有时生起恶念。他所观察的多是外在境界,极少观察自己的内心,其智慧是用在如何应付世间的生活、满足个人的需求,以及烦恼心所需要的事情等等。
二)定心:
有定力的心,这比散心细微,所观察的都是善的法,有定心的人能掌握自己的心,就不会造恶业。观察世间多数不是用思惟,是用直觉的感受;也就是说,如果修行人心的定力强,因为定力的影响,他对世间的观察以直觉为主,思惟心念则减少。
三)清净心:
修行人有了定心,继续修行,心在四禅开始清净,贪、嗔、痴轻微,暂时不现前,此时的心更加细微、明晰、洞察力强,即是所谓清净的心--定心清净。佛经里常说一个人不能明白佛法,是因为被烦恼遮盖住,有了清净心,他就有机会看清楚佛所讲的佛法。在这种清净心底下,会产生心远离外境的现象,专注地观察自己的内心。所以定力越强的人,越有能力观察自己的内心;反之则会花很多的心观察外界的事物。所以心念的粗、细影响观察的境界,影响智慧观察的深浅程度,但细心与清净心都不是智慧。
四)智慧心:
修行人有定力的心之后,进一步更依佛法的指导修观。所谓“观自在”的“观”字,并不是在那边想,也不是在无所作为地看,它是根据佛法的道理去观察世间的真相;它不是思惟,是直觉的观察。比方你们要看广超法师是怎么样的,你们就直接看嘛!不要研究广超法师是没有头发的,一个月前头发有多长多短?不必思惟,直接观察,佛法的观察也是一样。当心念很微细时,念头很少,观察事物是直接的。当有清净心生起时,不再落入思惟来理解,而是直接看佛法所讲的真相。比方说,我告诉你我有两个眼睛,你就看我的两个眼睛,不是去研究它是跟猪的一样呢?或是跟蛇的一样?根本不必要如此思惟分析,所以“观”并不是分析、思考,是一种直觉的观察。观是不加上任何见解,这即是正见之观。当一个人的心念微细到一个时候,就会达到无心;也就是说,他清清楚楚地观察世间的真相之后,心不执着一切,也不会为那些东西作无谓的反应,此时心进入无心的状态,佛法里把他叫做无心道人。佛经里说供养千百亿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所谓无心,是无世俗见解之分别。
智慧的高低深浅跟心有关系,在散心、定心、清净心下产生的智慧不一样,当用清净心直接观察佛法的时候又不一样,其间的差别是:很多外道也可修行到达心清净,但是不知道以清净心直接观察佛法的道理,就没有办法觉悟更深的智慧。因此心清净之后,不要执取此清净心而只是维护此正念,应当以此心缘一切境界时,进一步依佛法去观察世间的
真相,看它是否与佛所说的符合。不依佛法去观可以吗?不可以!为什么呢?因为佛证悟了世间的真相后,已清楚地阐述出来,我们不用从头做起,慢慢地观察,只要按照佛所讲的实相去观察是否是如此,这将节省很多时间。
二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降生人间,出家修道成佛后,当他开始弘法利生时,专门找外道来度化。佛最先度化的一千二百五十众都是外道,因为他们在遇见佛陀之前,已修到心清净,很有定力,只是没有用智慧观察;佛只要讲几句佛法,他们以清净心观察,很快就看到世间的真相,智慧现前而证果了!你有怎样的心,才能观察怎么深入的佛法,才有多深的智慧,所以观察佛法的智慧绝对不是单独存在,它与你当时的心粗、细有关。当一个人心清净,观察佛法的时候,心就不随外境转,有能力看清楚自己内心的烦恼,才能使心更清净--知见清净。原来四禅生起的清净心,是因为舍心清净及念清净而没有造作。在不造作时才能看清楚见惑,由定心清净后,再修观以达到知见清净,觉悟中第一个悟便是见清净。他更进一步用这种心继续观察佛法,就证悟到佛所讲的真理,即是世间的真相,最终证悟…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