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苦:
即是我們五蘊身心色、受、想、行、識,一直在活動,使你沒有一點自由,但你卻不覺得,竟然愉快地生活,忍受著種種痛苦的煎熬。所以佛說我們所居住的世間稱爲娑婆世界,意思是“堪忍”,忍受著種種痛苦的逼迫,這就是五蘊熾盛苦。
先從身體說起,我們總是想方設法地保護、喂養這個身體,希望它茁壯成長,體力一天天地增強,所以時間到了要吃,爲了生活與吃飯就必須作工,終日勞勞碌碌。爲了滿足食欲,要喂養它,爲它找尋喜歡吃的食物,每天吃同樣的食物會膩,吃飽了要抹嘴、漱口……過後又要如廁。身體站久腳酸,坐久腰酸骨痛,所以站久不行,坐久也不行;坐久要走,走久要坐,整天要服侍它。因爲習以爲常,照單全收,所以不覺得苦。但是,佛說這太苦了。天人沒有這些苦事,它們看人間太苦了,只是人不自知而不以爲苦。
有些女孩子很愛漂亮,整天買化妝品,塗了這個不滿意,又塗另外品牌的,你們說苦不苦?真苦!在我看來是很苦的,何必這樣子呢?我的頭發是卷曲的,未出家時每天上班前都要梳頭發,怎樣梳都不整齊,真討厭!有些人每天都爲這身體服務,服侍它,但並不感受到苦。你看!可能有些人還不能接受我的看法,那就更苦了。所謂牦牛愛尾,苦也!
現在來看我們的心,它要睡覺,頻頻打呵欠,眼淚欲流,只好給它睡;睡不好,不舒服不行。我甚至要買一種特別新型凹下去的枕頭來睡,因爲我的頸椎有問題,不然它不願意睡,真苦!一覺醒來,心就要活動,搞東搞西的,你都得奉陪到底,你們有沒有想過?苦嗎?
好像前幾天,我在《佛友資訊》雜志社,心覺得想吃一樣東西,卻整天搞不通要吃什麼,到最後給我發現到,原來要吃咳嗽糖!因爲我鼻子有問題,不舒服,吃咳嗽糖下去就舒服了,所以要去找!我們的心每天都是這樣,想做它要做的事
情,如果沒有做,它不舒服。心的行爲就是如此,所以佛說我們這個身心,是很苦的!
以上是表面上的解釋,其實五蘊熾盛苦並不止如此而已。佛說五蘊是刹那刹那的生滅,它一直遷流變壞,所以是苦。如果你去修行,觀察自己的心念,將發現心念一念接著一念,沒有一念是你要的,越看越厭倦。現在你不去觀察,一味順著心念,滿足它,就沒問題。我們的身心就是如此的活動,一點自由都沒有!舉個例子證實你的念頭活動是不自由的,(廣超法師手舉起,拿著一條紅手巾)說:“你們看。”你們一看就想到手巾,是紅手巾,一點自由都沒有;接下來想,廣超法師舉起手來到底要做什麼?我們的身心活動,隨著境界一個接著一個生起,念念生滅不已,我們就隨著它過活,這就是所謂的五蘊熾盛苦。
講了以上種種的苦,我們先要明白感受苦時是苦,感受到快樂時也是苦,因爲快樂最終也會變成壞苦,甚至快樂太多也是苦,如一個人喜歡打籃球,如果命令他一天打個不停,他准苦死!
其次,我們要明白無常生滅,作不了主是苦。既然有如此衆多的苦,那麼《心經》中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是要怎麼樣“度”的呢?這可分幾方面來談。
凡夫在五蘊身心上作用時,生起種種煩惱見解行爲,自己束縛自己,生起種種苦。當一個人看清楚了就可放下,若遇違緣逆境,煩惱不再生起,就不會感受到苦,心解脫而證得阿羅漢果。
雖是如此,這世間因緣生滅無常,現前的種種緣,過去的種種業互相配合,果報就源源而來,即使你沒有煩惱,也還是沒有擺脫“行苦”。所謂“行”是隨因緣變化無主。所以一切因緣所作皆不能自主,這是行苦。
阿羅漢已沒有因煩惱而産生的苦,然而生、老、病、死的現象還在--行苦,這是他的苦報,不能避免。所以阿羅漢當天氣熱流了滿身汗而發癢,也會難受而擦一擦汗,牙痛或給蚊蟲叮了,也會感受到痛。阿羅漢的身心還有活動,沒有了結,還是有苦,叫做有余涅槃。當阿羅漢今生果報受盡,這一生死了,不再來受生,身心活動不再延續,將來不再受生死之苦,所以阿羅漢又叫做“無生”,那才是真正的一了百了,叫做無余涅槃。這時阿羅漢的業報身的行苦才真正了斷,所以所謂“度苦”可分兩方面:一是斷煩惱,二是盡業報身。但主要是煩惱一度盡,業報身肯定也能夠度盡。如果沒有煩惱,臨命終時就不會起貪執,不會想,不會要來這世間受生。
以上是指修行人證阿羅漢果朝向解脫證入涅槃的情形,菩薩要來這世間度化衆生,不能像阿羅漢一樣進入涅槃,所以菩
薩要“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才能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行深”是指菩薩修行佛法達到最高深的般若智慧,以它來覺悟真理。我們是用心來覺悟真理,所以智慧與心有關系,因爲這樣形成不同的
智慧。
一)凡夫的智慧:
是有煩惱的,在思考做事情時,雖然他清清楚楚,如:我要考上大學;將來要從事什麼工作;我要努力賺錢等等。他在分別一些事物,有一些智慧,然而是在煩惱驅使下去思惟、去做,心念比較粗,所以佛說這叫做凡夫的智慧,是用在觀察及處理世間的事物,不識身、心。
二)阿羅漢的智慧:
阿羅漢沒有煩惱,心念比較細。他是在沒有煩惱底下,觀察世間、身、心一切法的真實相,怎樣出離世間,解脫生死,不要再來受生。
叁)菩薩的智慧:
菩薩也是在沒有煩惱底下觀察世間,心遠離一切相,不執著一切相,他就在生死裏面自在。他的智慧是用在要怎麼樣自由自在地來這世間,再也不執著差別。所以菩薩的智慧不但要觀察出離世間,解脫生死,更進一步觀察要怎麼樣在這世間繼續度化衆生。要再回來這世間度化衆生,可不是容易的事。
以上是以人的本位來講智慧。智慧不是以人爲本位來區分爲凡夫的智慧、阿羅漢的智慧、菩薩的智慧乃至佛的一切智,因爲法無人、我,智慧亦無衆生、聖人之相。我們的心念有粗有細,智慧的深淺可以從心的粗細來看,以下是
以心來解說智慧:
一)散心:
即是散亂沒有定力的心。在散心下觀察這世間,多數落入思惟裏,有時生起善念,有時生起惡念。他所觀察的多是外在境界,極少觀察自己的內心,其智慧是用在如何應付世間的生活、滿足個人的需求,以及煩惱心所需要的事情等等。
二)定心:
有定力的心,這比散心細微,所觀察的都是善的法,有定心的人能掌握自己的心,就不會造惡業。觀察世間多數不是用思惟,是用直覺的感受;也就是說,如果修行人心的定力強,因爲定力的影響,他對世間的觀察以直覺爲主,思惟心念則減少。
叁)清淨心:
修行人有了定心,繼續修行,心在四禅開始清淨,貪、嗔、癡輕微,暫時不現前,此時的心更加細微、明晰、洞察力強,即是所謂清淨的心--定心清淨。佛經裏常說一個人不能明白佛法,是因爲被煩惱遮蓋住,有了清淨心,他就有機會看清楚佛所講的佛法。在這種清淨心底下,會産生心遠離外境的現象,專注地觀察自己的內心。所以定力越強的人,越有能力觀察自己的內心;反之則會花很多的心觀察外界的事物。所以心念的粗、細影響觀察的境界,影響智慧觀察的深淺程度,但細心與清淨心都不是智慧。
四)智慧心:
修行人有定力的心之後,進一步更依佛法的指導修觀。所謂“觀自在”的“觀”字,並不是在那邊想,也不是在無所作爲地看,它是根據佛法的道理去觀察世間的真相;它不是思惟,是直覺的觀察。比方你們要看廣超法師是怎麼樣的,你們就直接看嘛!不要研究廣超法師是沒有頭發的,一個月前頭發有多長多短?不必思惟,直接觀察,佛法的觀察也是一樣。當心念很微細時,念頭很少,觀察事物是直接的。當有清淨心生起時,不再落入思惟來理解,而是直接看佛法所講的真相。比方說,我告訴你我有兩個眼睛,你就看我的兩個眼睛,不是去研究它是跟豬的一樣呢?或是跟蛇的一樣?根本不必要如此思惟分析,所以“觀”並不是分析、思考,是一種直覺的觀察。觀是不加上任何見解,這即是正見之觀。當一個人的心念微細到一個時候,就會達到無心;也就是說,他清清楚楚地觀察世間的真相之後,心不執著一切,也不會爲那些東西作無謂的反應,此時心進入無心的狀態,佛法裏把他叫做無心道人。佛經裏說供養千百億佛,不如供養一個無心道人。所謂無心,是無世俗見解之分別。
智慧的高低深淺跟心有關系,在散心、定心、清淨心下産生的智慧不一樣,當用清淨心直接觀察佛法的時候又不一樣,其間的差別是:很多外道也可修行到達心清淨,但是不知道以清淨心直接觀察佛法的道理,就沒有辦法覺悟更深的智慧。因此心清淨之後,不要執取此清淨心而只是維護此正念,應當以此心緣一切境界時,進一步依佛法去觀察世間的
真相,看它是否與佛所說的符合。不依佛法去觀可以嗎?不可以!爲什麼呢?因爲佛證悟了世間的真相後,已清楚地闡述出來,我們不用從頭做起,慢慢地觀察,只要按照佛所講的實相去觀察是否是如此,這將節省很多時間。
二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降生人間,出家修道成佛後,當他開始弘法利生時,專門找外道來度化。佛最先度化的一千二百五十衆都是外道,因爲他們在遇見佛陀之前,已修到心清淨,很有定力,只是沒有用智慧觀察;佛只要講幾句佛法,他們以清淨心觀察,很快就看到世間的真相,智慧現前而證果了!你有怎樣的心,才能觀察怎麼深入的佛法,才有多深的智慧,所以觀察佛法的智慧絕對不是單獨存在,它與你當時的心粗、細有關。當一個人心清淨,觀察佛法的時候,心就不隨外境轉,有能力看清楚自己內心的煩惱,才能使心更清淨--知見清淨。原來四禅生起的清淨心,是因爲舍心清淨及念清淨而沒有造作。在不造作時才能看清楚見惑,由定心清淨後,再修觀以達到知見清淨,覺悟中第一個悟便是見清淨。他更進一步用這種心繼續觀察佛法,就證悟到佛所講的真理,即是世間的真相,最終證悟…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