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羅漢開始才有的功德(阿羅漢有,菩薩當然有);無诤是從阿羅漢才有的功德;四無礙解是從阿羅漢開始才有的功德;六神通的前五通是外道也可以有的功德,漏盡通是從阿羅漢開始才有的功德;相隨好是唯佛才具有的功德;四清淨中有些外道具有,有些佛具有;如來十力是唯佛才具有的功德;四無畏是唯佛才具有的功德;四念住是唯佛才具有的功德;叁不護是唯佛才具有的功德;無忘失法是唯佛才具有的功德;永斷習氣是唯佛才具有的功德;大悲是佛與菩薩才有的功德;十八不共法是唯佛才具有的功德,但是,如果根據南傳佛教的十八不共法,其一切種妙智才是唯佛才具有的功德。
《集論》,我就選講到這裏。
後記
回想我在一九九零年參加由“大衆學佛研究會”主辦的“中國四大佛山朝拜團”,在行程中,除了朝拜四大佛山--峨眉山、五臺山、九華山和普陀山外,還參觀中國各地的寺廟。當我朝拜文殊師利菩薩的道場--五臺山時,在某間廟堂看見在喧喧嚷嚷的朝拜人潮中,有一位中國男子(事後獲知他是一位教師)站在一座祖師的紀念塔前抄抄寫寫。我很好奇他到底在抄些什麼?走上前擡頭一看,噢,原來他在抄刻在塔上的《心經》!“在新加坡到處都可以請到《心經》,但是,在中國想擁有一本《心經》卻要站在塔前一字一字地抄下來。哇,在這幅員遼闊、人口衆多的神州大地上,佛經、佛書很缺乏!”我想。于是我轉過身子問他是否需要一些經書,他聽後滿懷歡喜地和我一起走到旅行巴士上,我便把從新加坡帶來的經書送給了他。
先受益于廣超法師所教導的佛法,後又有那麼一段的因緣,願爲佛教稍盡綿薄的我回國後,就用有限的能力,不成熟的文筆,以挖寶的心情,把法師所開演、闡釋的佛法義理的錄音筆錄、整理成書。在法師們和孫麗珠等居士的協助下,陸陸續續在新加坡等地出版流通:
一、佛學基本知識(1992年)
二、大乘百法明門論(1994年)
叁、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2000年)
四、四聖谛講記(2001年)
五、普賢行願品講記(2001年)
六、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記(2003年)
七、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2003年)
回想在我筆錄這些講記之前,有一位人民協會的記者發心把《甘露法雨》錄音帶中的《四禅八定》筆錄,廣超法師在佛友資訊透露需要有人幫忙修飾及整理,我聽聞消息馬上自動請纓,努力把它完成,同時也筆錄那系列錄音帶中的其他開示,
合輯爲《佛學基本知識》;接著與如月居士合錄《大乘百法明門論》,筆錄還沒有完成,我就大病不起,在病中沒有放棄,堅持完成;療養了四年多,又從法師口中獲知筆錄了的《心經講記》與《金剛經講記》需要修飾及整理,我重新收拾心情,再次出發,完成了以上的筆錄。
筆錄廣超法師所開示的佛法應具備:世間文筆、佛學知識以及完成某些修心法門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懂得修心法門,僅僅世間文筆好、文字駕馭能力強,是不可能完成這項工作的,因爲法師所開演的禅定境界、無爲法如涅槃、佛與聖者的境界等等,都不能以言宣;講記中的一些修心法門、如來藏教法等等,都是非常難以文字來表達的。
我沒正式上過佛學院,自知佛學知識淺薄;今世所受的教育不多,才疏學淺,何況這十多年來都在病中渡過,沒在文字堆裏花時間,所學的世間文字只有退步沒有進步;我不是覺悟者,所幸曾經受益于廣超法師、遠青法師、密宗白教迦舉派蘇曼嘉皇上師(ZurmangGharwangRinpoche)以及在馬來西亞哥打丁宜的極樂苑坐禅中心修習緬甸馬哈希(Mahasi)部派的四念處時Sujiva法師、槟城馬來西亞坐禅中心的Visuddhacara法師等等的教導,略懂一些修心法門。以如此淺薄的知識與有限的能力,要完成廣超法師所開示的佛法筆錄對我來說是一項艱巨的工作,更肯定地說,我是不可能完成這件事的。所以我筆錄得痛苦萬狀,也求救無門,孤軍作戰的滋味真不好受;更何況筆錄者往往被主講者的語言、語法,遣詞用字等所影響所牽製,在我笨拙的禿筆的叁催四請下,有些文字才肯就座,那些不肯就座的文字,只得恭請法師代勞。然而法師在開示時所用的語言是很口語的,其書面語卻是文言的,結果在講記中出現時而白話,時而文言的現象,我常對法師戲言:“十七八歲的姑娘(白話文),怎能與七八十歲的老翁(文言文)相配呢?”所以這項筆錄的工作,不會有完美的結果。
因此,講記中有些言語表達不盡理想,佛法義理、句子、文字上的錯誤等等,敬請讀者見諒。筆錄做得好是應該,做得不
好……做得不好也實在沒有辦法,只是盡人事就算了。
這些講記(廣超法師叢書)的修訂版將在《佛友資訊》的網上刊載。網址:http://www.4ui.com 感謝一群佛友發心協助完成修訂講記的工作。
因爲健康的關系,此《集論選講》應該是我送給讀者們最後的一份禮物。《集論》中所闡釋的修行次第是很重要的,它是佛教徒修行的指南。希望有緣的讀者們讀後,都能踏上修行的道路--或念經、念佛、持咒、拜忏;或跟有緣的禅師學習修禅、觀心,或跟有緣的上師修密;或和大夥在廟堂裏共修,或自己在家裏獨修,等等;其目的不過是增強把握自心的能力。佛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的《觀心品》中說:“叁界之中以心爲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永處纏縛。”在《序品》中更說:“汝等凡夫不觀自心,是故漂流生死海中!諸佛菩薩能觀心故,度生死海到于彼岸!”總而言之,依據佛陀教導的修行次第努力修行,才能獲得學佛的真實利益。
這些講記能得以完成,衷心感謝佛菩薩的慈悲加被,感謝廣超法師在百忙中爲我批改、核對,並增添了許多寶貴的教法,使其更具精辟、深廣與圓融的法義。特此以誠敬的心,以筆錄與流通這些講記的功德,願法師菩提增長、健康長壽、廣度衆生;願已故恩師上松下年老和尚乘願再來,廣度有緣;願丁門曆代祖先永離惡趣,得生人天,受勝妙樂;願父親丁積瑞居士、母親林桂英居士業障消除、離苦得樂;願現在眷屬、師長、親戚朋友、同學、學生、冤家債主等吉祥如意,身體健康;願新加坡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人們安居樂業;願世界和平;願一切法界衆生皆共成佛道。
《集論選講》能得以完成,衷心感謝發心排版、從旁協助的居士們,以及出資敬印此書的人士。祈願大家法喜充滿、吉祥如意;但願佛法常住世間。
二00四年六月二十叁日
果逸寫于新加坡兀蘭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選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