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听,就不管,去做自己的事算了;反之,对其说法有兴趣的人,他就会很有兴趣地一直为他说法,这其中就有差别了。
谓御大众时,于一切种,杂染不现行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御"是教导、带领的意思。众生的心好像猴子、野马,佛教导他们怎样把握其心,所以佛的有个称号叫做调御丈夫。佛教导众生时,于阿赖耶识中所具有的"杂染"--不清净的法不现前。
现在让我们看烦恼的层次:有些烦恼会障碍解脱,有些烦恼不会障碍解脱,阿罗汉只要去除障碍解脱的烦恼,就能够解脱了。比方说,如果你贪爱三界(世间),这个贪爱的烦恼使你不能解脱;但是如果你讲话时摇头或点头,这些行为是无记--无善恶,不会障碍解脱。佛法说,你不知道这些无记的行为,它们还是一种杂染。为什么呢?因为这些行为是一种业习。我们有很多身口意的行为,它们与生死解脱根本没有关系,不妨碍解脱,但是那还是一种无知,还是一种烦恼习气。阿罗汉是解脱了对三界、对生死轮回有障碍的法,但是不妨碍他解脱的烦恼(杂染)还会现前;佛没有杂染现前。
不护者,即三不护:谓御大众时,于随所欲教授,教诫方便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佛不必去照顾其身口意业,自然清净;阿罗汉就要在八正道中去照顾其身口意业的清净。
无忘失法者,谓于一切种,随其所作所说,明记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佛对自己要作、要说的事情,绝对不忘记。我们有时候对人承诺的事情,日后会忘记,这就是所谓的忘失法。佛对其所要作的一切事物,都不会忘记。"随其所作所说"应是"随其所应作所应说",即佛所要作的事情、所想说的话,不管多久,都会记得。
永断习气者,谓一切智者,于非一切智所作,不现行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一切智"是指佛;"非一切智"并非指凡夫,而是指菩萨、罗汉以及证果的圣者等等。菩萨、罗汉所具有的一些烦恼会现行,或不现行;佛的烦恼全都不现行。意思是说,除佛以外,一切菩萨及证果的圣者还有很多习气。如经中有载:有一次,舍利弗尊者去一个地方,有人跟尊者提起他的好朋友,尊者听了就生起要去度化那个好朋友的心。以一般人的看法,会认为尊者偏心,专门照顾自己的好朋友。佛就没有这种习气--有亲疏的分别心。这种习气根本不妨碍生死。
大悲者,谓于缘无间苦境,大悲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佛有大悲,要回来这无间断苦境的世间继续度化众生。大乘佛法说,佛具有无缘大悲,即佛以平等的慈悲心来对待一切众生,没有所谓的跟这个人的缘分比较好,跟那个人的缘分不好之别。虽然佛并没有以不平等的心来度化众生,但是佛会观察机缘,如果众生的机缘到了,佛就去度化他。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四十九年间,除了晚上睡觉外,其余的时间都在度化众生,从没休息。
不共佛法者,即十八种不共佛法,谓于不共身、语、意业,清净具足中;于所依、及果、根、未得,不退具足中;于不共业,现行具足中;于不共智,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不共佛法,即十八种不共佛法,佛身口意清净、阿赖耶识清净、
果报(佛果)与五根--信、精进、念、定、慧,都与阿罗汉不一样。有些东西阿罗汉未得,有些东西阿罗汉所具有,但是会退。因为业报不共,佛有,而阿罗汉没有;佛与阿罗汉的智慧也不一样,佛的智慧无时无刻都现前。
对于这十八不共法,大小乘佛法的说法不一样,不论是南传或北传的小乘教法所指的是(前面论文所说的):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和大悲;大乘佛法中所指的是:
一、身无失:佛自无量劫以来,常用戒定慧、慈悲以修其身,此诸功德圆满,所以一切烦恼俱尽,身体的行为举止完全没有过失,不会令众生起烦恼,称为身无失。
二、口无失:佛具无量智慧辩才,所说的法,随众生的机宜,皆得证悟;同时佛所说的话,统统没有过失,绝对不会得罪人,称为口无失。
三、意无失:佛修很多甚深的禅定,心念绝对没有过失,心不会散乱,不会想歪的事情,称为念无失。
四、无异想:即三念住。佛对众生一视同仁,没有所谓的这个好,那个不好,平等普度,心无简择,称为无异想。
五、无不定心:根据大乘佛法说,释迦牟尼佛没有所谓的入定或出定,而是无时无刻都处在欲界的"那伽定"中。所谓那伽,就是龙的意思。即佛无时无刻都处在龙的定中,称为无不定心。
修行者入了世间的四禅八定中的任何一个定,就不能讲话、走路。就是说,假设一个人入了初禅,心中可以思惟,但是口不能讲话;一开口讲话,就出了定。所以佛的无不定心并不是四禅八定的定。小乘有十八个部派,只有大众部派承认佛无时无刻都在定中。
六、无不知已舍:佛知道任何一件事物之后,其心都处在舍觉支的状况。此处的舍并不是慈悲喜舍中的舍--平等的心,也并不是入了四禅,生起舍的心念,因为这两个舍的心念不能在行住坐卧中产生。
根据佛法说,佛身上的光无时无刻都可照明一丈(十尺)远,这就是佛无时无刻都在三摩地里面。古代人们雕塑佛像,佛头
上有个圆形光圈,另外还有一道从头顶射上天空的光,你可以从泰国佛像中看到佛的头尖尖的,就是那一道光;缅甸的佛像的头上有一团火,这表示佛无时无刻都在定心中,也在舍心中。
七、欲无减:佛想度众生的心,绝对没有减退、放松,称为欲无减。
八、精进无减:在修种种善法、利益众生、度化众生等种种行为上,佛都很努力地做,称为精进无减。
九、念无减:佛无时无刻都在正念中,称为念无减。
十、慧无减:佛具一切智慧,无时无刻都现前,称为慧无减。
十一、解脱无减:佛无时无刻都处在解脱心中,称为解脱无减。一个人的心对世间的一切,不会生起苦的感受,而不要它,这就是解脱心;如果他的心有苦的感受,当时其心就不自在,就叫做解脱减。阿罗汉有时还会生起苦的感受。对此一些佛教部派有不同的看法:大约在佛灭后二百年,有个阿罗汉在梦中喊苦,有些部派的阿罗汉认为他如此的不自在,就不是阿罗汉。在现实生活中,阿罗汉不会叫苦连天,但是会生起不想要这、不想要那的心,这就是某些东西使他觉得不自在,所以他要赶快出离世间。因此,当佛涅槃的时候,很多阿罗汉都不想留在人间,就以三昧真火自焚入灭了。这就是解脱有减。
十二、解脱知见无减:佛知道一切修行解脱的方法和道理,称为解脱知见无减。有些人仅修某些法而证得阿罗汉果,其他未修的法,他就不知道了;甚至有些人只听闻一句佛法就解脱了,这造成他不会很多东西,不知道解脱知见。
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佛现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调伏众生,以智慧演说一切诸法,教化众生使其解脱证果,称为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佛以微妙清净之语随智而转,化导利益一切众生,称为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佛以清净之意业,随智慧说种种法,灭除众生的无明迷惑,称为一切意业随智慧行。
佛无时无刻都用智慧度化众生;阿罗汉就不一定,他只要保持
正念,对于好或不好的东西可以生起智慧,对于没有所谓好坏的事物,他可以不管。
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佛以智慧照知过去世所有一切事,悉能遍知而无碍,称为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佛以智慧照知未来世所有一切事,悉能遍知而无碍,称为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佛以智慧照知现在世所有一切事,悉能遍知而无碍,称为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关于以上的三世无碍,大小乘佛法的说法不一样:因为小乘佛法都集中在我们这个人间来说;大乘佛法就不只说我们的人间,佛经有载:三千大千世界中过去、未来、现在任何的一滴雨水怎样发生,佛要知道,都能够知道,这就是佛能够知道过去、未来、现在一切种种法无碍。这三种智慧称为正遍知,即一切无所不知;阿罗汉未必无所不知,而佛是无所不知,称为一切智智。
以上的十八不共法,可参考本人的拙著《佛学基本知识》和《普贤行愿品讲记》,或者《大智度论》。
一切种妙智者,谓于蕴界处一切种,妙智性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所。
一切种妙智,也称为一切种智,即佛能够知道任何的一个法。大乘佛法说,佛与阿罗汉的智慧有差别,即佛与阿罗汉都知道苦、空、无常和无我,然而佛知道的比阿罗汉深;不但如此,怎样把这一切一切不同的法分门别类,佛都能分别清楚,阿罗汉却做不到的。佛能够清楚说明一切法的共相、差别相,叫做一切种智。
云何引发如是等功德?
谓依止清净四静虑,若外道、若声闻、若菩萨等,引发四无量、五神通,多分依止边际第四静虑。
怎样引发这些功德?依止清净第四静虑,外道、声闻、菩萨都
能引发四无量、五神通等功德;第四静虑以上的禅定不会引发这些功德。就是说,一个人在修道的过程中,如果要修得神通,在禅定方面就要修到第四静虑,而且经常出入第四静虑,就可以引发四无量、五神通、八胜处等法。在第四静虑以上的无色界定,就不能引发这些功德,所以第四静虑称为边际。为什么呢?因为所有种种的神通,都有其所作用的境界,而这些境界多数在色界发生的;如果修行者进入无色界,就不能引发这些神通。
若声闻、若菩萨、若如来等,引发所余功德。
前面所举的种种功德,有些是声闻人的,有些是菩萨的,有些是佛的。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哪些圣者具有那些功德:四无量心是外道(凡夫)也可以有的功德;八解脱是外道也可以有的功德,其最后的想受灭解脱,是三果或以上的圣者才有的功德;八胜处是外道也可以有的功德;十遍处是外道也可以有的功德;愿智是从阿…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选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